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是有人把孤独和寂寞等同,落单时脑海里便浮现出这两个词,顿时多愁善感起来。周国平曾说:“无聊、寂寞、孤独是三种不同的心境。庸人无聊,天才孤独,人人都有寂寞的时光”。其实孤独与寂寞本是一对反义词,孤独促人离群索居,寂寞则让人渴望融合与亲近。人人都会感到寂寞,可鲜有人认为自己孤独。
但其实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站在城市最高的塔楼上往下看,各个路口,街道上的人们,他们总是三五成群,手挽手共同前行,一些善良的人们聚在一起,周围的空气会变得温暖融合。他们可以分享昨夜的流星雨,晨曦里的满月,或者在街角某家小餐厅的玉米浓汤,但他们一定不会聊到童年时在银河下瞥到的淡绿色的星星,不会分享月亮在他们心里引起的潮汐或是多年前母亲亲手端出一碗蛋羹时眼里的温柔。极致的美好,是无法分享的,也许是因为美丽到无法言表,也许是因为喜欢到只想私有。
小时候我们总是想拥有许多朋友,愿意把自己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和他们分享自己的彩色蜡笔,慢慢才发现,在“分享”之后,你的美丽仍是你的美丽,你的哀愁也仍是你的哀愁。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写道:“在世间我们每人都是孤独的,各自关在青铜塔里,只能打手势与同类沟通,但各有各的打法,手势的含义模糊不定。我们可怜巴巴想把自己内心的珍贵想法,传达给别人,对方却没有能力接受。我们只好孤独前行,肩并肩却不是同伴,既不能理解旁人,也不能为旁人理解”。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与人同行却没有知己,常常倾诉却不懂得倾听。
这世界上最愚蠢的事情莫过于“阅读理解”和“艺术赏析”,我们不是马尔克斯,怎么去解释《百年孤独》是对南美的影射?我们不是达·芬奇,凭什么断言蒙娜丽莎的笑意中蕴含的是柔情?文学与艺术只是一个窗口,每个人都只能在其中看到自己,或许创作者会在作品中呐喊,但我们永远听不清。
在生物教材中我们学到,细胞具有独立的生命,但也是某一高层次生命体的一部分;刘易斯·托马斯告诉我们,虽然蚂蚁是生物,但它们也是隶屬于“蚁群”这一生命的一部分,“当他们聚成大群之后,彼此触碰,交换信息,它们就成了一单个动物”,“当心这一点,这是种贬值,是个性的失落”。而我们呢?人类会不会因为隶属于某个钢筋水泥的社会体系,而成为机器上的一个齿轮呢?当我们被时代的潮流单一的教化,长者的劝诫推着前行时,我们的自我意识还值得信任吗?
人是由动物性和灵性构成的,前者让我们寂寞,而后者让我们孤独。孤独是某种神秘的存在,只有高贵的人,才能真真切切地感知到它是具体的,但他们从不回避孤独,因为孤独会让人成就真正的自己,在孤独里,他们会“自洽”——一种圆润惬意的平衡,这样的人,不会被世界改变,不会随波逐流,他们永远是一个完美的个人,纯净而高贵,不是任何人的投影。
是的,分享是人的本能,因为我们渴望被认同,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找到社会的归属感与认同,出众者之所以出众,就是因为在面对与他人相悖的念头时,他们不是刻意改变自己去迎合多数人,而是保留自己的思绪。我想孤独也是一种本能,一种离群索居的渴望,一种抽离世俗寻觅真我的趋向。世界上那些被人仰望的人,大多是孤独的人,他们甚至不需要什么职业来限制他们,黑泽明不是导演,毕加索不是画家,莫扎特不是音乐家,卡夫卡也不是小说家,他们只是他们,世界上只会有一个黑泽明,不需要任何标签来定义,他们就已经足够耀眼。
我们依然总是要询问身边的人:“你喜欢当水手吗”?或者“你相信世界是由意大利面统治的吗”?这类问题,如果得不到肯定的回答,你就高兴去吧,因为你又拥有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小小秘密,抑或是一个固执可爱的错误。
但其实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站在城市最高的塔楼上往下看,各个路口,街道上的人们,他们总是三五成群,手挽手共同前行,一些善良的人们聚在一起,周围的空气会变得温暖融合。他们可以分享昨夜的流星雨,晨曦里的满月,或者在街角某家小餐厅的玉米浓汤,但他们一定不会聊到童年时在银河下瞥到的淡绿色的星星,不会分享月亮在他们心里引起的潮汐或是多年前母亲亲手端出一碗蛋羹时眼里的温柔。极致的美好,是无法分享的,也许是因为美丽到无法言表,也许是因为喜欢到只想私有。
小时候我们总是想拥有许多朋友,愿意把自己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和他们分享自己的彩色蜡笔,慢慢才发现,在“分享”之后,你的美丽仍是你的美丽,你的哀愁也仍是你的哀愁。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写道:“在世间我们每人都是孤独的,各自关在青铜塔里,只能打手势与同类沟通,但各有各的打法,手势的含义模糊不定。我们可怜巴巴想把自己内心的珍贵想法,传达给别人,对方却没有能力接受。我们只好孤独前行,肩并肩却不是同伴,既不能理解旁人,也不能为旁人理解”。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与人同行却没有知己,常常倾诉却不懂得倾听。
这世界上最愚蠢的事情莫过于“阅读理解”和“艺术赏析”,我们不是马尔克斯,怎么去解释《百年孤独》是对南美的影射?我们不是达·芬奇,凭什么断言蒙娜丽莎的笑意中蕴含的是柔情?文学与艺术只是一个窗口,每个人都只能在其中看到自己,或许创作者会在作品中呐喊,但我们永远听不清。
在生物教材中我们学到,细胞具有独立的生命,但也是某一高层次生命体的一部分;刘易斯·托马斯告诉我们,虽然蚂蚁是生物,但它们也是隶屬于“蚁群”这一生命的一部分,“当他们聚成大群之后,彼此触碰,交换信息,它们就成了一单个动物”,“当心这一点,这是种贬值,是个性的失落”。而我们呢?人类会不会因为隶属于某个钢筋水泥的社会体系,而成为机器上的一个齿轮呢?当我们被时代的潮流单一的教化,长者的劝诫推着前行时,我们的自我意识还值得信任吗?
人是由动物性和灵性构成的,前者让我们寂寞,而后者让我们孤独。孤独是某种神秘的存在,只有高贵的人,才能真真切切地感知到它是具体的,但他们从不回避孤独,因为孤独会让人成就真正的自己,在孤独里,他们会“自洽”——一种圆润惬意的平衡,这样的人,不会被世界改变,不会随波逐流,他们永远是一个完美的个人,纯净而高贵,不是任何人的投影。
是的,分享是人的本能,因为我们渴望被认同,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找到社会的归属感与认同,出众者之所以出众,就是因为在面对与他人相悖的念头时,他们不是刻意改变自己去迎合多数人,而是保留自己的思绪。我想孤独也是一种本能,一种离群索居的渴望,一种抽离世俗寻觅真我的趋向。世界上那些被人仰望的人,大多是孤独的人,他们甚至不需要什么职业来限制他们,黑泽明不是导演,毕加索不是画家,莫扎特不是音乐家,卡夫卡也不是小说家,他们只是他们,世界上只会有一个黑泽明,不需要任何标签来定义,他们就已经足够耀眼。
我们依然总是要询问身边的人:“你喜欢当水手吗”?或者“你相信世界是由意大利面统治的吗”?这类问题,如果得不到肯定的回答,你就高兴去吧,因为你又拥有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小小秘密,抑或是一个固执可爱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