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杂粮是我国传统农作物,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风味,通过加工能够制成不同的食品,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对合水县小杂粮生产情况进行调查,整理出调查结果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杂粮;生产情况;乡村振兴
合水县地处中纬地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气候影响,冬季多西北风,夏季多东南风。年平均气温7.4~9.1℃,有效积温2800~3000℃;平均日照时数2491.6小时;年均降雨量562.8毫米,2~4月份水分供应量差,3~4月份为干旱气候,6~7月份是半干旱气候,全年平均无霜期151~160天。全县耕地面积36.7万亩,粮食播种面积24万亩。全县农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小杂粮种植为次,2020年合水县种植小杂粮面积6.27万亩,平均亩产228.5公斤,总产1.43万吨。
2.1 种植模式
合水县小杂粮种植主要以露地大面积春播、间作套种和复种模式为主,田埂、菜地带种为辅。其中露地大面积春播面积占60%,间作套种面积占10%,复种面积占25.5%,带种面积占0.5%。
2.2 种植面积
合水县小杂粮生产面积基本稳定在6万亩以上,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26.9%,其中谷物类14.8%,豆类占12%,其它占0.1%。2019年种植面积4.85万亩,平均亩产166.2公斤,总产达到806万公斤;2020年种植面积6.27万亩,平均亩产228.5公斤,总产达到1432.6万公斤。
2.3 种植品种
近几年合水县小杂粮种植品种多且杂。豆类主要以晋豆2号、晋豆3号、晋豆9号、中黄35、中黄40及美国尖叶为主,复种以中黄40、黑龙33为主。谷物类主要以红钙谷、晋谷29号、晋糯3号、晋糯5号、黄糜子、黑糜子等各种品种。
2.4 小杂粮种植区域布局
地形起伏形成东北高西南低阶梯式的高、中、低三个区域类型,形成了适宜于小杂粮生长的生态优势。北部主要种植高粱,包括老城镇、蒿咀铺乡、太莪乡等,中部主要以谷子、黍粟和大豆为主,南部主要以种植糜子、豆子、谷子为主。
一是到2025年合水县小杂粮年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平均亩产达到280公斤,总产达到2240万公斤,引进优质高产新品种3~5个、复种新品种2~3个,高产栽培技术1~2项;二是到2025年合水县大豆年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以上,平均单产达到175公斤以上,总产达到700万公斤以上,引进优质高产新品种4~5个、复种新品种2~3个,同时加大冬油菜、麦后复种面积,每年建成小杂粮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1个。
4.1 经济效益
到2025年全县共种植小杂粮达8万亩,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后,平均单产280公斤,总产2240万公斤,总产值13440万元,与目前单产水平比较,亩增产51.5公斤,8万亩共可增产412万公斤,增加纯效益2472万元。经过深加工后,每公斤可增值1元,总增值2884万元,合计每年增值5356万元。
4.2 社会效益。
对山区农民充分利用技术资源、土地资源,提高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由于小杂粮食品的保健作用,必将对人类健康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4.3 扶贫效益
全县每年可实现小杂粮增值5356万元,小杂粮产地农民人均增收412元,全县人均增收297.5元,占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以上。
4.4 生态效益
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入,控制了化肥的使用量,減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小杂粮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发展,减少了能耗,降低了对环境的承载,实现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虽说合水县小杂粮生产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小杂粮生产推广经费严重短缺,导致一些新品种(尤其是复种品种)、新技术无法及时引进,或引进后缺乏推广经费而仅仅停留在试验、示范阶段,其增产增收潜力没有充分挖掘出来;二是小杂粮生产技术落后,只停留在传统的间作套种上,冬油菜、冬小麦后复种近几年刚刚起步,尤其是大豆生产新技术应用率低;三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不到位,特别是病虫检测,直接影响小杂粮病虫测报工作的时效性;四是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不健全,基本是“线断、网破、人散”,从根本上来讲,乡级农技推广工作人员并没有“专”下来,这势必影响小杂粮生产工作的正常开展;五是农技推广人员工作条件艰苦,待遇差,导致人才流失严重。
关键词:小杂粮;生产情况;乡村振兴
1 合水县农业生产自然条件
合水县地处中纬地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气候影响,冬季多西北风,夏季多东南风。年平均气温7.4~9.1℃,有效积温2800~3000℃;平均日照时数2491.6小时;年均降雨量562.8毫米,2~4月份水分供应量差,3~4月份为干旱气候,6~7月份是半干旱气候,全年平均无霜期151~160天。全县耕地面积36.7万亩,粮食播种面积24万亩。全县农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小杂粮种植为次,2020年合水县种植小杂粮面积6.27万亩,平均亩产228.5公斤,总产1.43万吨。
2 合水县小杂粮生产现状
2.1 种植模式
合水县小杂粮种植主要以露地大面积春播、间作套种和复种模式为主,田埂、菜地带种为辅。其中露地大面积春播面积占60%,间作套种面积占10%,复种面积占25.5%,带种面积占0.5%。
2.2 种植面积
合水县小杂粮生产面积基本稳定在6万亩以上,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26.9%,其中谷物类14.8%,豆类占12%,其它占0.1%。2019年种植面积4.85万亩,平均亩产166.2公斤,总产达到806万公斤;2020年种植面积6.27万亩,平均亩产228.5公斤,总产达到1432.6万公斤。
2.3 种植品种
近几年合水县小杂粮种植品种多且杂。豆类主要以晋豆2号、晋豆3号、晋豆9号、中黄35、中黄40及美国尖叶为主,复种以中黄40、黑龙33为主。谷物类主要以红钙谷、晋谷29号、晋糯3号、晋糯5号、黄糜子、黑糜子等各种品种。
2.4 小杂粮种植区域布局
地形起伏形成东北高西南低阶梯式的高、中、低三个区域类型,形成了适宜于小杂粮生长的生态优势。北部主要种植高粱,包括老城镇、蒿咀铺乡、太莪乡等,中部主要以谷子、黍粟和大豆为主,南部主要以种植糜子、豆子、谷子为主。
3 合水县2025年小杂粮发展目标
一是到2025年合水县小杂粮年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平均亩产达到280公斤,总产达到2240万公斤,引进优质高产新品种3~5个、复种新品种2~3个,高产栽培技术1~2项;二是到2025年合水县大豆年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以上,平均单产达到175公斤以上,总产达到700万公斤以上,引进优质高产新品种4~5个、复种新品种2~3个,同时加大冬油菜、麦后复种面积,每年建成小杂粮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1个。
4 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
到2025年全县共种植小杂粮达8万亩,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后,平均单产280公斤,总产2240万公斤,总产值13440万元,与目前单产水平比较,亩增产51.5公斤,8万亩共可增产412万公斤,增加纯效益2472万元。经过深加工后,每公斤可增值1元,总增值2884万元,合计每年增值5356万元。
4.2 社会效益。
对山区农民充分利用技术资源、土地资源,提高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由于小杂粮食品的保健作用,必将对人类健康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4.3 扶贫效益
全县每年可实现小杂粮增值5356万元,小杂粮产地农民人均增收412元,全县人均增收297.5元,占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以上。
4.4 生态效益
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入,控制了化肥的使用量,減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小杂粮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发展,减少了能耗,降低了对环境的承载,实现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5 小杂粮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虽说合水县小杂粮生产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小杂粮生产推广经费严重短缺,导致一些新品种(尤其是复种品种)、新技术无法及时引进,或引进后缺乏推广经费而仅仅停留在试验、示范阶段,其增产增收潜力没有充分挖掘出来;二是小杂粮生产技术落后,只停留在传统的间作套种上,冬油菜、冬小麦后复种近几年刚刚起步,尤其是大豆生产新技术应用率低;三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不到位,特别是病虫检测,直接影响小杂粮病虫测报工作的时效性;四是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不健全,基本是“线断、网破、人散”,从根本上来讲,乡级农技推广工作人员并没有“专”下来,这势必影响小杂粮生产工作的正常开展;五是农技推广人员工作条件艰苦,待遇差,导致人才流失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