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热爱乡镇企业,我选择了乡镇企业,并为它的发展和崛起奋斗了30多个春秋。回顾这段经历,深感欣慰和自豪,我所吃的苦,我所受的累,我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都融进了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那不朽的年轮。我把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我心爱的事业,我无怨无悔!”
“太阳即将落山,我像一个步履匆匆的行者,还没有找到可以歇脚的旅店。”67岁的郭运敏回望过去的三十多年,无限感慨,岁月已让他双鬓斑白。他要找的“旅店”,是一份未了的民企情结。
他参与并见证了中国乡镇企业发展演化的历程,怀揣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士大夫情怀,在他所服务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过程中得以慰藉。他所经历的年代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是几乎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
行者的燃情岁月
郭运敏的少年时代是在苦难中度过的。苦难的经历,成就了一个农家子弟“鲤鱼跳龙门”的故事。
时间跳跃到1964年的夏季,命运对郭运敏刚刚绽开一张笑脸。这个吃着发霉菜饼参加高考的青年成了村子里第一个大学生。那一年,他穿着粗布衣,揣着父亲东拼西凑的30元钱来到北京,然后靠助学金读完北京师范大学,自此命运峰回路转。
郭运敏自称是一介书生,在他大学毕业以前,他从未想过进入仕途。在那个人才匮乏的年代,出身寒门的他随着命运的转轮成为一名国家干部。“按照现在的说法,我算是‘40后’。其实我们这一代人有一个特点:一切听从党指挥,党的安排就是我们的命运。”
曾在周口地区社队企业局办公室当过秘书,靠着勤奋和文笔曾写了不少有分量的调研报告,随后升至二轻局办公室副主任。凭借个人严谨务实的工作风格,上调到河南省乡镇企业管理局任调研处处长,又在许昌县当过主管乡镇企业和经济工作的副县长。
1992年,郭运敏被组织上调到开封市乡镇企业局任局长、党组书记。由于历史原因,当时的开封市乡镇企业在全省已是连续5年滑坡。组织上派他去用意很明显,就是让他过来解决问题。
郭运敏穷苦人家出身,对吃苦受累倒是看得很淡。他需要的仅仅是一个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的舞台。他怀着一种壮士断腕的悲壮情怀,在那一年的8月,慨然赴任。
为了加快开封市乡镇企业的发展,郭运敏和同事们克服各种困难,从深入调研着手,摸清开封乡镇企业的整体情况,认为必须走开放促开发、开放促发展的路子。乡镇企业要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走联合之路。
于是他提出一个“四联战略”,即“老乡”和“老大”(国营大中型企业)相联,发展城乡联合企业;“老乡”和“老九”(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相联,发展科研生产联合体企业;“老乡”和“老外”(外商)相联,发展三资企业;“老乡”和“老乡”相联,形成集团公司。
随后他又提出了“18罗汉200强,龙腾虎跃闹汴梁”的“重点突破”战略。联合18个强乡镇、100个强村、100个强企业,发挥它们的示范作用,带动全市乡镇企业发展。在开封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支持下,通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很快为开封市的乡镇企业发展打开了局面。
1995年,郭运敏被评为“中国乡镇企业十大新闻人物”。他在北京领奖的时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费孝通亲自为他颁奖并寄予鼓励。现在他的办公室里仍放着和费老的合影,从他脸上的笑容能看出来,那是一段回肠荡气的岁月。
虽然忙于政务,但他依旧保持着笔耕不辍的特点,坚持白天调研,晚上写作。为了总结开封县城关镇袁楼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经验,他四下袁楼,到乡镇企业调查,听取汇报,听干部群众座谈,几易其稿,终于写成了《“五子登科”看袁楼》的长篇调查报告,登上了《中国乡镇企业报》头版头条。其实他在这个专业性媒体上刊登的报告和文章还有很多。
他的办公室里至今保留着那些年发表的各种文章百余篇。如果不入仕途,他凭自己的才华和敏锐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采访过程中,我们甚至聊到了美国著名记者迈克·华莱士。
1996年,他调回熟悉的郑州,成为河南省乡镇企业管理局总经济师。又是一个10年,他依旧从全局为全省的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呐喊助威。
“让我欣慰的是,当年我亲眼见证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已由‘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成长为顶天立地的‘好大一棵树’。”这些年来,尽管单位和职务发生了多次变化,但郭运敏始终和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休戚相关,甘苦与共,结下了不解之缘。
人过六十又一春
2005年,郭运敏顺其自然地退出领导岗位,他像一棵硕果满枝的果树,果实成熟采摘后,就会浑身轻松,枝叶显得更加舒展。生活,又掀开了新的一页。
一个新的阵地等着他发挥余热。这个阵地就是以河南省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李学斌为会长的一个民间组织——河南省民营经济维权发展促进会(以下简称河南省民促会)。
古人把官员退休称作“致仕”。因为曾经是“官”,便有了官的履历和社会影响力。河南省民促会聚集的退休干部,凭着丰富的经验和热情的服务,依旧能够为尚处弱势的民营企业维权以拓宽发展的空间。
来到河南省民促会,郭运敏十分欣慰。他说自己有两个“春天”,第一个春天是在工作岗位上与矛盾和问题打交道中度过,总有一种负重感;第二个春天不但活出真性情,而且使他和民营企业的情结又得到了新的延续,他总结为:退休未敢忘民企,人过六十又一春。同时他又把贡献余热自嘲为“废物利用”。
他的办公室里有两张风格迥异的照片,一张神情严肃,不怒自威,能隐约感觉到他当年从政时的风格;一张满脸笑容,让人如沐春风,这是在河南省民促会的心境写照。
退休这几年,郭运敏更喜欢用龚自珍的著名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描述自己对企业的感情。每天都会有民营企业主来找他倾诉和交流,他总是诚恳热情地接待这些会员,他们称呼郭运敏也很亲切:老兄、老师、老总、郭叔、郭伯伯等。他就像一名态度和善的老中医,或者说是一个心理医生,总是认真地倾听,然后再帮他们分析解决问题。
在河南省民促会副会长、大桥石化集团董事长张贵林眼里,河南省民促会更像一个大家庭,彼此间犹如亲人,老领导们不辞劳苦地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既感动又敬重。
前段时间,郭运敏不慎大病一场,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开始以为是小病,没当回事,没想到越来越严重,几度危及生命。住院期间我在想,其实我并不怕死,怕的是生不如死。”
住院期间,很多企业家都以各种方式问候探望他。一个企业家得知他生病后,从晚上十点到凌晨三点,在网上搜集很多相关病理知识以及治疗方法,第二天一大早赶到医院看望他。提起那些细节,他感动不已。“有付出就有回报,危难时刻见真情,为民营企业所做的这些工作还是值得的。”
这场病对他来说,也是一个有意识的警示。郭运敏开始回望人生,“浏阳河有九道弯,人生就像河流,有十八道弯,每一道弯就是一个拐点,没有航标的河流,才有人生的波澜起伏。”话锋一转,他又用诙谐的短句评价自己:一介书生,步入仕途,没任要职,没掌重权;做事不少,没大贡献;三不欠账,无可遗憾!
他一直想写一本关于自己的书,书名叫《生命的印痕》。“就我平淡的一生,的确没什么可写,只是想让别人知道,我老郭来过这个世界,也无怨无悔地走过这一遭。如果一息尚存,我还将继续走下去。”
人物简介
郭运敏:现任河南省民营经济维权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历任周口地区社队企业局办公室秘书、二轻局副主任,河南省乡镇企业管理局调研处处长,许昌县副县长,开封市乡镇企业管理局局长,河南省乡镇企业管理局总经济师、助理巡视员、纪检组长、巡视员。
“太阳即将落山,我像一个步履匆匆的行者,还没有找到可以歇脚的旅店。”67岁的郭运敏回望过去的三十多年,无限感慨,岁月已让他双鬓斑白。他要找的“旅店”,是一份未了的民企情结。
他参与并见证了中国乡镇企业发展演化的历程,怀揣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士大夫情怀,在他所服务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过程中得以慰藉。他所经历的年代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是几乎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
行者的燃情岁月
郭运敏的少年时代是在苦难中度过的。苦难的经历,成就了一个农家子弟“鲤鱼跳龙门”的故事。
时间跳跃到1964年的夏季,命运对郭运敏刚刚绽开一张笑脸。这个吃着发霉菜饼参加高考的青年成了村子里第一个大学生。那一年,他穿着粗布衣,揣着父亲东拼西凑的30元钱来到北京,然后靠助学金读完北京师范大学,自此命运峰回路转。
郭运敏自称是一介书生,在他大学毕业以前,他从未想过进入仕途。在那个人才匮乏的年代,出身寒门的他随着命运的转轮成为一名国家干部。“按照现在的说法,我算是‘40后’。其实我们这一代人有一个特点:一切听从党指挥,党的安排就是我们的命运。”
曾在周口地区社队企业局办公室当过秘书,靠着勤奋和文笔曾写了不少有分量的调研报告,随后升至二轻局办公室副主任。凭借个人严谨务实的工作风格,上调到河南省乡镇企业管理局任调研处处长,又在许昌县当过主管乡镇企业和经济工作的副县长。
1992年,郭运敏被组织上调到开封市乡镇企业局任局长、党组书记。由于历史原因,当时的开封市乡镇企业在全省已是连续5年滑坡。组织上派他去用意很明显,就是让他过来解决问题。
郭运敏穷苦人家出身,对吃苦受累倒是看得很淡。他需要的仅仅是一个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的舞台。他怀着一种壮士断腕的悲壮情怀,在那一年的8月,慨然赴任。
为了加快开封市乡镇企业的发展,郭运敏和同事们克服各种困难,从深入调研着手,摸清开封乡镇企业的整体情况,认为必须走开放促开发、开放促发展的路子。乡镇企业要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走联合之路。
于是他提出一个“四联战略”,即“老乡”和“老大”(国营大中型企业)相联,发展城乡联合企业;“老乡”和“老九”(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相联,发展科研生产联合体企业;“老乡”和“老外”(外商)相联,发展三资企业;“老乡”和“老乡”相联,形成集团公司。
随后他又提出了“18罗汉200强,龙腾虎跃闹汴梁”的“重点突破”战略。联合18个强乡镇、100个强村、100个强企业,发挥它们的示范作用,带动全市乡镇企业发展。在开封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支持下,通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很快为开封市的乡镇企业发展打开了局面。
1995年,郭运敏被评为“中国乡镇企业十大新闻人物”。他在北京领奖的时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费孝通亲自为他颁奖并寄予鼓励。现在他的办公室里仍放着和费老的合影,从他脸上的笑容能看出来,那是一段回肠荡气的岁月。
虽然忙于政务,但他依旧保持着笔耕不辍的特点,坚持白天调研,晚上写作。为了总结开封县城关镇袁楼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经验,他四下袁楼,到乡镇企业调查,听取汇报,听干部群众座谈,几易其稿,终于写成了《“五子登科”看袁楼》的长篇调查报告,登上了《中国乡镇企业报》头版头条。其实他在这个专业性媒体上刊登的报告和文章还有很多。
他的办公室里至今保留着那些年发表的各种文章百余篇。如果不入仕途,他凭自己的才华和敏锐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采访过程中,我们甚至聊到了美国著名记者迈克·华莱士。
1996年,他调回熟悉的郑州,成为河南省乡镇企业管理局总经济师。又是一个10年,他依旧从全局为全省的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呐喊助威。
“让我欣慰的是,当年我亲眼见证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已由‘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成长为顶天立地的‘好大一棵树’。”这些年来,尽管单位和职务发生了多次变化,但郭运敏始终和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休戚相关,甘苦与共,结下了不解之缘。
人过六十又一春
2005年,郭运敏顺其自然地退出领导岗位,他像一棵硕果满枝的果树,果实成熟采摘后,就会浑身轻松,枝叶显得更加舒展。生活,又掀开了新的一页。
一个新的阵地等着他发挥余热。这个阵地就是以河南省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李学斌为会长的一个民间组织——河南省民营经济维权发展促进会(以下简称河南省民促会)。
古人把官员退休称作“致仕”。因为曾经是“官”,便有了官的履历和社会影响力。河南省民促会聚集的退休干部,凭着丰富的经验和热情的服务,依旧能够为尚处弱势的民营企业维权以拓宽发展的空间。
来到河南省民促会,郭运敏十分欣慰。他说自己有两个“春天”,第一个春天是在工作岗位上与矛盾和问题打交道中度过,总有一种负重感;第二个春天不但活出真性情,而且使他和民营企业的情结又得到了新的延续,他总结为:退休未敢忘民企,人过六十又一春。同时他又把贡献余热自嘲为“废物利用”。
他的办公室里有两张风格迥异的照片,一张神情严肃,不怒自威,能隐约感觉到他当年从政时的风格;一张满脸笑容,让人如沐春风,这是在河南省民促会的心境写照。
退休这几年,郭运敏更喜欢用龚自珍的著名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描述自己对企业的感情。每天都会有民营企业主来找他倾诉和交流,他总是诚恳热情地接待这些会员,他们称呼郭运敏也很亲切:老兄、老师、老总、郭叔、郭伯伯等。他就像一名态度和善的老中医,或者说是一个心理医生,总是认真地倾听,然后再帮他们分析解决问题。
在河南省民促会副会长、大桥石化集团董事长张贵林眼里,河南省民促会更像一个大家庭,彼此间犹如亲人,老领导们不辞劳苦地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既感动又敬重。
前段时间,郭运敏不慎大病一场,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开始以为是小病,没当回事,没想到越来越严重,几度危及生命。住院期间我在想,其实我并不怕死,怕的是生不如死。”
住院期间,很多企业家都以各种方式问候探望他。一个企业家得知他生病后,从晚上十点到凌晨三点,在网上搜集很多相关病理知识以及治疗方法,第二天一大早赶到医院看望他。提起那些细节,他感动不已。“有付出就有回报,危难时刻见真情,为民营企业所做的这些工作还是值得的。”
这场病对他来说,也是一个有意识的警示。郭运敏开始回望人生,“浏阳河有九道弯,人生就像河流,有十八道弯,每一道弯就是一个拐点,没有航标的河流,才有人生的波澜起伏。”话锋一转,他又用诙谐的短句评价自己:一介书生,步入仕途,没任要职,没掌重权;做事不少,没大贡献;三不欠账,无可遗憾!
他一直想写一本关于自己的书,书名叫《生命的印痕》。“就我平淡的一生,的确没什么可写,只是想让别人知道,我老郭来过这个世界,也无怨无悔地走过这一遭。如果一息尚存,我还将继续走下去。”
人物简介
郭运敏:现任河南省民营经济维权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历任周口地区社队企业局办公室秘书、二轻局副主任,河南省乡镇企业管理局调研处处长,许昌县副县长,开封市乡镇企业管理局局长,河南省乡镇企业管理局总经济师、助理巡视员、纪检组长、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