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素质为核心目标,提出挖掘数学教材中的人文精神,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并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做到人文关怀进行了着力分析. 试图探索出实践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数学教材;人文性;全面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本身是一种人文事业,因而数学教育就更应该是体现人文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鉴于此,我们应当摒弃传统的“以本为本”的教学内容,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下面笔者就在数学教材中如何渗透人文意识,怎样体现人文性教学,结合自身的实践与探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激发学生自主参与
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 教学时,大力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不仅能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而且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探索性学习活动中去,促成学生的自主参与,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中我常借助多媒体优势,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在活动课“巧测建筑物高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通过多媒体将学生引入测量古埃及金字塔的现场,让学生讨论古埃及数学家测量金字塔的数学依据,从而加深如何用正比例方法解题的印象. 然后将镜头切换到一名学生也打算去测量金字塔高度,让学生讨论应如何测量,须注意什么,接着通过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孙悟空”将这位小朋友带到测量现场,测出一些数据让学生计算. 结果发现现在的高度比以前低,让学生对古埃及数学家测出的金字塔高度产生质疑,并展开讨论. 得出结论:“由于风吹雨打太阳晒,古埃及的金字塔确实比以前矮了. ”整个过程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对解决问题很感兴趣,学生体验到一种成就感,从而坚定了学习的信念和信心.
二、呈现生活化的学习材料,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长期以来,教材一直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材的 “神圣”感已逐渐被打破,老师们越来越认识到,教材其实只是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一个可供借鉴的范例. 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就需对教材中的一些脱离现实背景的内容进行合理“整容”,还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本来面貌,让学生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观.
例如,我在教学“千米的认识”一课时,紧密联系生活,在公路旁拍摄了一些和千米有关的标志,将它放到课件中放给学生看,许多学生一看到这些都立刻叫了起来:“这些我经常在公路旁看到!”于是我就问他们:“那你们知道‘km’表示什么意思吗?”他们摇摇头,我就告诉他们:“其实‘km’就表示‘千米’,是英语‘kilometer’的缩写.”此时孩子们听了都会意地点点头,他们想:嘿!真是有趣,在数学课上还可以学到英语单词.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到各学科间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真正感受到“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体会到了数学的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
三、加强知识间的纵横交错,拓展学生的信息面
传统的数学教学,以“本”为本,以“纲”为纲,所以学生总觉得整天沉浸在书山题海之中,很容易丧失自身的主动性. 新时代的数学教学应结合数学文化的发展背景,加大学科与学科知识间的相互交融,让学生感受到各学科间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真正感受到“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们何不结合我国古代发达的数学文化展开教学,这样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而且学生也从中感受到古代数学家不怕吃苦,勇攀高峰的数学精神,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再如书中不少习题与环境教育、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相联系(例如:猫头鹰捉田鼠,森林制造氧气、吸收二氧化碳等等),教师应在学生计算结果的同时,体味这些知识间的联系等. 当然,跨学科间的教育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但是历年来我们对此重视的力度还不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多留心,从教材中多挖掘一些素材,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四、加强交流合作,完善学生健康的人格个性
学会表达与交流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适应新环境,求得生存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能力. 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做交流的主人,勇敢地参与数学交流.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完善健康的人格个性.
例如,在数学传统复习课的教学中,知识的梳理这一环节大多是教师来完成的,学生被动接受,然而这种方式的效果往往不算理想. 教学中教师如能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效果一定会不同凡响. 因为学生自己整理出来的知识结构,往往是最贴近学生的认知能力,从中也最能暴露学生知识的盲点,有助于教师的矫正. 这样的教学也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平等交流中体验互助合作的神奇.
数学与人文的结合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我们应该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发展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进行多种丰富的人文实践,这是新课程课堂感动人心的亮点之一,也是我们应该构建的理想的教育大厦. 只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时时注意渗透人文性,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相信数学教育的明天会更美好!
【关键词】 数学教材;人文性;全面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本身是一种人文事业,因而数学教育就更应该是体现人文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鉴于此,我们应当摒弃传统的“以本为本”的教学内容,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下面笔者就在数学教材中如何渗透人文意识,怎样体现人文性教学,结合自身的实践与探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激发学生自主参与
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 教学时,大力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不仅能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而且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探索性学习活动中去,促成学生的自主参与,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中我常借助多媒体优势,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在活动课“巧测建筑物高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通过多媒体将学生引入测量古埃及金字塔的现场,让学生讨论古埃及数学家测量金字塔的数学依据,从而加深如何用正比例方法解题的印象. 然后将镜头切换到一名学生也打算去测量金字塔高度,让学生讨论应如何测量,须注意什么,接着通过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孙悟空”将这位小朋友带到测量现场,测出一些数据让学生计算. 结果发现现在的高度比以前低,让学生对古埃及数学家测出的金字塔高度产生质疑,并展开讨论. 得出结论:“由于风吹雨打太阳晒,古埃及的金字塔确实比以前矮了. ”整个过程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对解决问题很感兴趣,学生体验到一种成就感,从而坚定了学习的信念和信心.
二、呈现生活化的学习材料,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长期以来,教材一直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材的 “神圣”感已逐渐被打破,老师们越来越认识到,教材其实只是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一个可供借鉴的范例. 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就需对教材中的一些脱离现实背景的内容进行合理“整容”,还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本来面貌,让学生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观.
例如,我在教学“千米的认识”一课时,紧密联系生活,在公路旁拍摄了一些和千米有关的标志,将它放到课件中放给学生看,许多学生一看到这些都立刻叫了起来:“这些我经常在公路旁看到!”于是我就问他们:“那你们知道‘km’表示什么意思吗?”他们摇摇头,我就告诉他们:“其实‘km’就表示‘千米’,是英语‘kilometer’的缩写.”此时孩子们听了都会意地点点头,他们想:嘿!真是有趣,在数学课上还可以学到英语单词.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到各学科间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真正感受到“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体会到了数学的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
三、加强知识间的纵横交错,拓展学生的信息面
传统的数学教学,以“本”为本,以“纲”为纲,所以学生总觉得整天沉浸在书山题海之中,很容易丧失自身的主动性. 新时代的数学教学应结合数学文化的发展背景,加大学科与学科知识间的相互交融,让学生感受到各学科间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真正感受到“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们何不结合我国古代发达的数学文化展开教学,这样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而且学生也从中感受到古代数学家不怕吃苦,勇攀高峰的数学精神,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再如书中不少习题与环境教育、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相联系(例如:猫头鹰捉田鼠,森林制造氧气、吸收二氧化碳等等),教师应在学生计算结果的同时,体味这些知识间的联系等. 当然,跨学科间的教育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但是历年来我们对此重视的力度还不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多留心,从教材中多挖掘一些素材,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四、加强交流合作,完善学生健康的人格个性
学会表达与交流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适应新环境,求得生存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能力. 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做交流的主人,勇敢地参与数学交流.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完善健康的人格个性.
例如,在数学传统复习课的教学中,知识的梳理这一环节大多是教师来完成的,学生被动接受,然而这种方式的效果往往不算理想. 教学中教师如能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效果一定会不同凡响. 因为学生自己整理出来的知识结构,往往是最贴近学生的认知能力,从中也最能暴露学生知识的盲点,有助于教师的矫正. 这样的教学也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平等交流中体验互助合作的神奇.
数学与人文的结合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我们应该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发展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进行多种丰富的人文实践,这是新课程课堂感动人心的亮点之一,也是我们应该构建的理想的教育大厦. 只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时时注意渗透人文性,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相信数学教育的明天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