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这是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理念之一。通过学习和实践,本人认为课堂活力的形成,同时又取决于一种“权利”价值的转移,即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要把“学习的基本权利”还给学生,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行为,使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最终实现学生能自主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一、让学生尝试成功
传统教学中,更多体现的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学习不是学生自己的行为,学习的主动权也不在学生自己手中,而是在教师的要求、指令甚至是强迫之下被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难以获得成功的体验,更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三年前,我校创立了“语文成功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为改变这种状况进行了成功的探索。我们由教师“帮助”学生成功,通过让学生“尝试成功”,最终实现学生“自主成功”。在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不断地为学生创设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通过不断赏识、积极鼓励,使学生在不断地尝试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获得较高层次的发展,逐步产生自我期望和自我激励,最终使学生形成积极稳定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都期待着收获、肯定和赞誉。把尝试成功的权利还给学生,就是要不失时机地捕捉学生的这种积极心态,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获得成功的乐趣和体验,增强自信和勇气,进而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
二、让学生实现创新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合作互动的创新活动。传统的教学中,在失去了教师劳动创造性的同时,又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甚至很大程度上是在压抑和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潜能。一般来说,有两种类型的创新:一种是具有特殊才能的创造;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新。这种“自我实现”的创新对社会没有多大价值,更不会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对于他自身来讲却是一种了不起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基础教育更多关注的正是这种“自我实现”的创新。我们关注把实现创新的权利还给学生,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利用猜想、想象等为学生创设情境,不断点燃学生心中的创新火花;善于巧设提问,鼓励质疑,提倡标新立异,不断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不失时机地利用各种教学技能排除学生学习的思维障碍,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多元思维训练,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善于捕捉学生中不断出现的创新火花,不失时机地积极鼓励、循循善诱,发挥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现代课堂,展现出的是师生智慧的挑战,是师生创新的共鸣。在“挑战与共鸣”中,师生创新的潜能不断得到充分发挥;在互动与合作中,师生“自我实现”的创新价值不断得到充分体现。
三、让学生质疑问难
当前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存在两大“怪圈”:一是学生不愿意回答问题;二是学生不敢提出问题,尤其是不敢提出和教材、教师、同学不同的问题,而且这种现象随着年级和年龄的提高而表现得愈加明显。国外教师曾评价中国的学生很“成熟”,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经深思熟虑绝不轻易回答;国内人们也不断地讨论:“孩子为什么不问‘为什么’?”“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很少提问?”这的确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反思我们的课堂。我们的课堂上仍然是“灌输式”和“一言堂”,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和机械地记忆,不允许学生有丝毫的选择余地;仍然有教师不断地对学生露出鄙夷的神情甚至讽刺挖苦,不给学生营造民主氛围;仍然是教师喜欢听话的乖学生,喜欢顺从教师设计的思路思考,不允许学生有丝毫的个性发挥。我们要把质疑问难的权利还给学生,就要不断给学生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不断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不断激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和多提出问题。“为了认识真理,我们既要为解决‘无知’而问,更要为求得‘新知’而问;既应对一切未知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也要敢于对一切看似确定的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现代课堂追求的不是“安静”与“整齐”,而是“七嘴八舌”,是生命的活力、生命的价值。
四、让学生发现、探究
学习和研究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而我国传统教学观念却把“学习”和“研究”截然分开,认为只有上了大学甚至大学毕业后才能搞研究。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从生理学角度讲,上了大学才去开发研究的潜能,已经错过了头脑中研究性才能开发培养的最佳时期。我们的课堂,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和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形成了“讲解如山、训练如山、问答如山”的“三座大山”,严重剥夺了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权利。我们要把发现探究的权利还给学生,首先要相信学生有这样的潜能,要善于创造环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我们往往对学生提出的奇异现象所知太少,所以我们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别伤害他们”,要保护和发展学生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究所学的东西,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参与、指导,成为学生学习、研究的合作者。
五、让学生情感体验
课堂上学生的情感体验包含了对学习本身的情感体验——感悟知识的内在美;辐射出对社会、对人类和人的情感体验——感悟人生的价值美。当前课堂教学的弊病就在于难以使师生共同感受情感的价值、艺术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必然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缺乏情感的教育就必然培养不出具有完整生命意义的人。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就要真正把情感体验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的角色就在于致力为学生创设一种特有的情感氛围,让学生自己感受、自己体验。这其中蕴含了教师对教学的全身心投入和执著地追求,蕴含了教师对知识内在美的真切感受和情感体验,蕴含了教师对学生全部的爱心和真诚的感情。成功的教学应该是师生情感的交融、情感的共鸣、情感的升华,达到师生各自课堂教学价值观的完美实现。那种只有教师貌似富有情感的表演而学生却没有情感体验的教学,不是成功的教学。
六、让学生学会选择
选择能力将是今天和未来社会中每个人生存的必备素质。因为今天和未来的社会变得更加多元和丰富,平衡而单一的局面必然被打破,不确定性和可选择性同时存在。多元和丰富的社会需要具有选择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的人,这样的人需要从小培养。而传统教育中,教师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拼命地按自己的意愿往里面灌输知识。在课堂上教师过多地替学生作出选择,包括为学生选择自以为有发展前途的兴趣爱好,为学生选择自以为非常重要的知识技能,为学生选择自以为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为学生选择自以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结果严重压抑了学生的选择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严重摧残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的课堂,要把学会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就要转变观念,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选择和发展的权利,还给学生更多自由选择和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寻求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自主中学会生存,在发展中形成创造性的智能品质,让学生在每一次的课堂上都能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实现。
一、让学生尝试成功
传统教学中,更多体现的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学习不是学生自己的行为,学习的主动权也不在学生自己手中,而是在教师的要求、指令甚至是强迫之下被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难以获得成功的体验,更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三年前,我校创立了“语文成功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为改变这种状况进行了成功的探索。我们由教师“帮助”学生成功,通过让学生“尝试成功”,最终实现学生“自主成功”。在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不断地为学生创设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通过不断赏识、积极鼓励,使学生在不断地尝试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获得较高层次的发展,逐步产生自我期望和自我激励,最终使学生形成积极稳定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都期待着收获、肯定和赞誉。把尝试成功的权利还给学生,就是要不失时机地捕捉学生的这种积极心态,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获得成功的乐趣和体验,增强自信和勇气,进而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
二、让学生实现创新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合作互动的创新活动。传统的教学中,在失去了教师劳动创造性的同时,又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甚至很大程度上是在压抑和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潜能。一般来说,有两种类型的创新:一种是具有特殊才能的创造;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新。这种“自我实现”的创新对社会没有多大价值,更不会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对于他自身来讲却是一种了不起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基础教育更多关注的正是这种“自我实现”的创新。我们关注把实现创新的权利还给学生,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利用猜想、想象等为学生创设情境,不断点燃学生心中的创新火花;善于巧设提问,鼓励质疑,提倡标新立异,不断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不失时机地利用各种教学技能排除学生学习的思维障碍,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多元思维训练,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善于捕捉学生中不断出现的创新火花,不失时机地积极鼓励、循循善诱,发挥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现代课堂,展现出的是师生智慧的挑战,是师生创新的共鸣。在“挑战与共鸣”中,师生创新的潜能不断得到充分发挥;在互动与合作中,师生“自我实现”的创新价值不断得到充分体现。
三、让学生质疑问难
当前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存在两大“怪圈”:一是学生不愿意回答问题;二是学生不敢提出问题,尤其是不敢提出和教材、教师、同学不同的问题,而且这种现象随着年级和年龄的提高而表现得愈加明显。国外教师曾评价中国的学生很“成熟”,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经深思熟虑绝不轻易回答;国内人们也不断地讨论:“孩子为什么不问‘为什么’?”“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很少提问?”这的确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反思我们的课堂。我们的课堂上仍然是“灌输式”和“一言堂”,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和机械地记忆,不允许学生有丝毫的选择余地;仍然有教师不断地对学生露出鄙夷的神情甚至讽刺挖苦,不给学生营造民主氛围;仍然是教师喜欢听话的乖学生,喜欢顺从教师设计的思路思考,不允许学生有丝毫的个性发挥。我们要把质疑问难的权利还给学生,就要不断给学生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不断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不断激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和多提出问题。“为了认识真理,我们既要为解决‘无知’而问,更要为求得‘新知’而问;既应对一切未知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也要敢于对一切看似确定的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现代课堂追求的不是“安静”与“整齐”,而是“七嘴八舌”,是生命的活力、生命的价值。
四、让学生发现、探究
学习和研究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而我国传统教学观念却把“学习”和“研究”截然分开,认为只有上了大学甚至大学毕业后才能搞研究。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从生理学角度讲,上了大学才去开发研究的潜能,已经错过了头脑中研究性才能开发培养的最佳时期。我们的课堂,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和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形成了“讲解如山、训练如山、问答如山”的“三座大山”,严重剥夺了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权利。我们要把发现探究的权利还给学生,首先要相信学生有这样的潜能,要善于创造环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我们往往对学生提出的奇异现象所知太少,所以我们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别伤害他们”,要保护和发展学生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究所学的东西,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参与、指导,成为学生学习、研究的合作者。
五、让学生情感体验
课堂上学生的情感体验包含了对学习本身的情感体验——感悟知识的内在美;辐射出对社会、对人类和人的情感体验——感悟人生的价值美。当前课堂教学的弊病就在于难以使师生共同感受情感的价值、艺术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必然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缺乏情感的教育就必然培养不出具有完整生命意义的人。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就要真正把情感体验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的角色就在于致力为学生创设一种特有的情感氛围,让学生自己感受、自己体验。这其中蕴含了教师对教学的全身心投入和执著地追求,蕴含了教师对知识内在美的真切感受和情感体验,蕴含了教师对学生全部的爱心和真诚的感情。成功的教学应该是师生情感的交融、情感的共鸣、情感的升华,达到师生各自课堂教学价值观的完美实现。那种只有教师貌似富有情感的表演而学生却没有情感体验的教学,不是成功的教学。
六、让学生学会选择
选择能力将是今天和未来社会中每个人生存的必备素质。因为今天和未来的社会变得更加多元和丰富,平衡而单一的局面必然被打破,不确定性和可选择性同时存在。多元和丰富的社会需要具有选择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的人,这样的人需要从小培养。而传统教育中,教师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拼命地按自己的意愿往里面灌输知识。在课堂上教师过多地替学生作出选择,包括为学生选择自以为有发展前途的兴趣爱好,为学生选择自以为非常重要的知识技能,为学生选择自以为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为学生选择自以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结果严重压抑了学生的选择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严重摧残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的课堂,要把学会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就要转变观念,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选择和发展的权利,还给学生更多自由选择和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寻求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自主中学会生存,在发展中形成创造性的智能品质,让学生在每一次的课堂上都能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