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根据储泽祥在《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2003)中列举的现代汉语中方位词“里”“内”“中”使用情况的三组例子,从历时角度对“里”“内”“中”三个方位词同“家”“自然实物名词”和“墙”等词搭配使用的历史情况进行考察,以期揭示出这三个方位词形成今天这种使用格局的原因。
关键词:“里” “内” “中” 历时考察
现代汉语空间方位问题的研究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方位词是表达空间方位范畴的一种重要形式,对方位词的研究则是热点中的热点。对方位词进行研究的论著大部分是从现代汉语的共时平面来研究的,也有从古代汉语角度出发研究的,但是数量不多,而从历时角度研究方位词的更少。目前方位词的研究成果中,从历时角度对表达“一定界限范围以内”这一语义范畴的方位词(即“里”“内”“中”三个方位词)的入句情况,进行考察的还没有。本文以储泽祥《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2003)中所分析的现代汉语中方位词“里”“内”“中”的入句情况为研究基础,从历时发展的角度,利用穷尽统计和定量分析等语言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来分析这三个方位词形成今天这种使用格局的原因。
储泽祥《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2003)比较了现代汉语中方位词“里”“内”“中”使用情况的三组例子:
第一组:
家里没有人做饭,影响工作。
家中没有人做饭,影响工作。
*家内没有人做饭,影响工作。
第二组:
雨里看西湖,有一种朦胧美。
雨中看西湖,有一种朦胧美。
*雨内看西湖,有一种朦胧美。
第三组:
墙里传出“汪汪”的狗叫声。
墙中传出“汪汪”的狗叫声。
*墙内传出“汪汪”的狗叫声。
这三组例子中,第一组可以说“家里”“家中”,但不能说“家内”;第二组可以说“雨里”“雨中”,但不能说“雨内”;第三组只能说“墙里”,一般不说“墙中”“墙内”。这说明“名词+里”“名词+中”“名词+内”虽然都是表示在一定界限范围以内,但是在现代汉语中并不是时时都可以替换的。那么在古代汉语中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一、“家内”“家中”“家里”的历时使用情况
“家内”入句作主语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是在古代汉语中却不少:
(1)又其家内自然具有五百宝器,盛满众宝。(《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五)
(2)家内知变,乳母抱出后门,藏他家。(《搜神后记》卷七)
(3)沉沦三恶道,家内无人知。(《王梵志诗》卷一)
(4)家内既不和,灵神不欢喜。(《王梵志诗》卷五)
(5)家内所有钱财,今拟分为三分。(《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四)
(6)是时杜氏名曰光奇,家内有三子。(《祖堂集》卷三)
(7)家内忽见其头在饭甑上,相召看之,少顷,失所在。(《太平广记》卷第三百二十七)
(8)某今日家内设斋,落末有个远方僧来投斋,说是小娘子指引他的。(《初刻拍案惊奇》第三十回)
(9)家内供着和峤牌位,早被众公子击碎。(《镜花缘》第一百回)
虽然古代汉语中“家内”有不少,但是与“家中”“家里”比起来就少多了。“家内”在《百喻经》中使用次数为0次,“家中”为5次,“家里”为0次;“家内”在《世说新语》中使用次数为2次,“家中”为3次,“家里”为0次;“家内”在《敦煌变文集新书》中使用次数为17次,“家中”为39次,“家里”为3次;“家内”在《红楼梦》前20回中使用次数为2次,“家中”为18次,“家里”为32次;“家内”在《骆驼祥子》中使用次数为0次,“家中”为10次,“家里”为13次。从中古到现代的这几部文献中“家内”合计使用21次,“家中”合计使用75次,“家里”合计使用48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家内”虽然在古代汉语中使用过,但随着“内”这个方位词在汉语中的使用次数的日渐减少,“家内”的使用次数也减少,在现代汉语中逐渐减少少直至不用,这是和“内”有逐步被“里”取代的趋势所决定的,和“家”的语义无关。和“家”一样的名词有很多,如:“屋”“房”“城”“池”“井”“碗”等等,它们和“里”“内”“中”组合时的情况也一样,现代汉语很少用“内”。甚至“中”在口语性很强的文章中也很少出现了。
二、自然事件名词和“里”“中”“内”组合的历时使用情况
“雨内”作主语在古代汉语中非常少见,在我们搜集的语料中仅见一例:
(10)那堪听,檐间铁马,雨内梧声。(无名氏《郑月莲秋夜云窗梦》第三折)
“雨”和“内”不能搭配,主要和“雨”的语义有关,“雨”是一个表示自然事件的名词,而自然事件名词具有经历性、过程性的特点。“里”和“中”都有虚化成表示持续时态的用法,可是“内”却没有这种用法,因此只有“里”和“中”能和自然事件名词搭配,自然事件名词还有:雪、风、闪电、雷、冰雹、洪水、雾、霜、露水、干旱。当然这类名词在古代汉语中也有和“内”搭配的情况,只是相对于“里”和“中”来说就少多了。北大中文系约1.01亿字的古代汉语语料库中“雪”“风”“雾”“霜”四个自然事件名词和“里”“中”“内”组合情况是这样:“里”和“雪”组合310次,和“风”组合278次,和“雾”组合67次,和“霜”组合17次,合计672次;“中”和“雪”组合353次,和“风”组合149次,和“雾”组合118次,和“霜”组合27次,合计647次;“内”和“雪”组合2次,和“风”组合12次,和“雾”组合9次,和“霜”组合0次,合计23次。由此可以看出,单音节的自然事件名词“雪”“风”“雾”“霜”在古汉语中和“内”结合的很少,到了现代汉语中就更少了。
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共约1.15亿汉字的现代汉语语料库中“雪”“风”“雾”“闪电”“洪水”“霜”六个自然事件名词与“里”“中”“内”组合情况是这样的:“里”和“雪”组合95次,和“风”组合314次,和“雾”组合154次,和“霜”组合1次,和“闪电”组合1次,和“洪水”组合2次,合计567次;“中”和“雪”组合351次,和“风”组合748次,和“雾”组合233次,和“霜”组合3次,和“闪电”组合3次,和“洪水”组合49次,合计1387次;“内”和“雪”组合0次,和“风”组合0次,和“雾”组合1次,和“霜”组合0次,和“闪电”组合0次,和“洪水”组合0次,合计1次。
由此可以看出,到了现代汉语自然事件名词几乎不和“内”组合,因此我们认为“雨”的表示自然事件的语义特征制约了它和“内”的组合,和它是否在句子中关系不大。
三、“墙内”“墙中”“墙里”的历时使用情况
储泽祥列举的第三组例子中的“墙中”,既和“墙”的语义有关,又和它是否处于句子中有关。除了有意将墙挖空以便用来储藏东西以外,我们知道,“墙”一般是实心的建筑,所以“墙”实心的语义特征决定了不可能传出“汪汪”的狗叫声,为什么“墙中”在该句中反映的语义是墙体中间,而“墙里”反映的语义却是墙后的空间呢?这个恐怕只能从语用频率方面来解释了。
古汉语中“墙里”运用较多,而且都是指墙后的空间范围没有指墙体中间的意思的,如:
(11)墙里秋千墙外道。(苏轼《蝶恋花》)
(12)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同上)
(13)只听的墙里应声咳嗽。(《水浒传》第八十一回)
(14)小爷跳下墙里,只见还有一套墙,上边有些刺斜,不用说我四哥在里边呢。(《小八义》第二十六回)
“墙中”有“墙体中间”的意思,而且占大多数,如:
(15)是有金百两,埋在墙中。(《包公案》第五回)
(16)李某昼卧,见一妇人自墙中出,蓬首如筐,发垂蔽面,至床前,始以手自分,露面出,肥黑绝丑。(《聊斋志异》卷七)
虽然“墙中”也有表示“墙后”的空间范围的意思的用例,但是很少,如:
(17)朱门内,藏着万卉奇葩;粉墙中,长成千竿嫩竹。(《东度记》第十五回)
北大古代汉语语料库中“墙中”所表意思中,表示“墙体中间”的意思有25次,表示“墙后的空间”的意思只有2次。“所以“墙中”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表示墙后的空间的意思,是由于在古汉语中它主要的用法就是表示“墙体中间的意思”。
“墙内”在第三组中不能用,是和“内”在现代汉语中的逐渐式微有关的。在古代汉语中“墙内”经常用来表示墙后的空间的意思。
(18)官街皆用墙,居民在墙内,民出入处皆有坊门,坊中甚窄。(《朱子语类》卷第一百三十八)
(19)只闻得墙内笑声,在马上欠身一望,正见墙内秋千竞蹴,欢哄方浓。(《初刻拍案惊奇》第九回)
(20)我宁死在墙外,不死在墙内。(《三侠剑》第五回)
随着方位词“内”逐渐被“里”所取代,“墙内”也不怎么出现在句中了。
以上分析证明了历时语言研究的重要性,现代汉语的很多现象应该从古代汉语中寻找原因,如果单从现代汉语的共时平面分析某些现象,就很难全面客观地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储泽祥.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吕叔湘.方位词使用情况的初步考察[J].中国语文,1965,(3).
(刘晓梅,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
关键词:“里” “内” “中” 历时考察
现代汉语空间方位问题的研究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方位词是表达空间方位范畴的一种重要形式,对方位词的研究则是热点中的热点。对方位词进行研究的论著大部分是从现代汉语的共时平面来研究的,也有从古代汉语角度出发研究的,但是数量不多,而从历时角度研究方位词的更少。目前方位词的研究成果中,从历时角度对表达“一定界限范围以内”这一语义范畴的方位词(即“里”“内”“中”三个方位词)的入句情况,进行考察的还没有。本文以储泽祥《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2003)中所分析的现代汉语中方位词“里”“内”“中”的入句情况为研究基础,从历时发展的角度,利用穷尽统计和定量分析等语言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来分析这三个方位词形成今天这种使用格局的原因。
储泽祥《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2003)比较了现代汉语中方位词“里”“内”“中”使用情况的三组例子:
第一组:
家里没有人做饭,影响工作。
家中没有人做饭,影响工作。
*家内没有人做饭,影响工作。
第二组:
雨里看西湖,有一种朦胧美。
雨中看西湖,有一种朦胧美。
*雨内看西湖,有一种朦胧美。
第三组:
墙里传出“汪汪”的狗叫声。
墙中传出“汪汪”的狗叫声。
*墙内传出“汪汪”的狗叫声。
这三组例子中,第一组可以说“家里”“家中”,但不能说“家内”;第二组可以说“雨里”“雨中”,但不能说“雨内”;第三组只能说“墙里”,一般不说“墙中”“墙内”。这说明“名词+里”“名词+中”“名词+内”虽然都是表示在一定界限范围以内,但是在现代汉语中并不是时时都可以替换的。那么在古代汉语中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一、“家内”“家中”“家里”的历时使用情况
“家内”入句作主语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是在古代汉语中却不少:
(1)又其家内自然具有五百宝器,盛满众宝。(《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五)
(2)家内知变,乳母抱出后门,藏他家。(《搜神后记》卷七)
(3)沉沦三恶道,家内无人知。(《王梵志诗》卷一)
(4)家内既不和,灵神不欢喜。(《王梵志诗》卷五)
(5)家内所有钱财,今拟分为三分。(《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四)
(6)是时杜氏名曰光奇,家内有三子。(《祖堂集》卷三)
(7)家内忽见其头在饭甑上,相召看之,少顷,失所在。(《太平广记》卷第三百二十七)
(8)某今日家内设斋,落末有个远方僧来投斋,说是小娘子指引他的。(《初刻拍案惊奇》第三十回)
(9)家内供着和峤牌位,早被众公子击碎。(《镜花缘》第一百回)
虽然古代汉语中“家内”有不少,但是与“家中”“家里”比起来就少多了。“家内”在《百喻经》中使用次数为0次,“家中”为5次,“家里”为0次;“家内”在《世说新语》中使用次数为2次,“家中”为3次,“家里”为0次;“家内”在《敦煌变文集新书》中使用次数为17次,“家中”为39次,“家里”为3次;“家内”在《红楼梦》前20回中使用次数为2次,“家中”为18次,“家里”为32次;“家内”在《骆驼祥子》中使用次数为0次,“家中”为10次,“家里”为13次。从中古到现代的这几部文献中“家内”合计使用21次,“家中”合计使用75次,“家里”合计使用48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家内”虽然在古代汉语中使用过,但随着“内”这个方位词在汉语中的使用次数的日渐减少,“家内”的使用次数也减少,在现代汉语中逐渐减少少直至不用,这是和“内”有逐步被“里”取代的趋势所决定的,和“家”的语义无关。和“家”一样的名词有很多,如:“屋”“房”“城”“池”“井”“碗”等等,它们和“里”“内”“中”组合时的情况也一样,现代汉语很少用“内”。甚至“中”在口语性很强的文章中也很少出现了。
二、自然事件名词和“里”“中”“内”组合的历时使用情况
“雨内”作主语在古代汉语中非常少见,在我们搜集的语料中仅见一例:
(10)那堪听,檐间铁马,雨内梧声。(无名氏《郑月莲秋夜云窗梦》第三折)
“雨”和“内”不能搭配,主要和“雨”的语义有关,“雨”是一个表示自然事件的名词,而自然事件名词具有经历性、过程性的特点。“里”和“中”都有虚化成表示持续时态的用法,可是“内”却没有这种用法,因此只有“里”和“中”能和自然事件名词搭配,自然事件名词还有:雪、风、闪电、雷、冰雹、洪水、雾、霜、露水、干旱。当然这类名词在古代汉语中也有和“内”搭配的情况,只是相对于“里”和“中”来说就少多了。北大中文系约1.01亿字的古代汉语语料库中“雪”“风”“雾”“霜”四个自然事件名词和“里”“中”“内”组合情况是这样:“里”和“雪”组合310次,和“风”组合278次,和“雾”组合67次,和“霜”组合17次,合计672次;“中”和“雪”组合353次,和“风”组合149次,和“雾”组合118次,和“霜”组合27次,合计647次;“内”和“雪”组合2次,和“风”组合12次,和“雾”组合9次,和“霜”组合0次,合计23次。由此可以看出,单音节的自然事件名词“雪”“风”“雾”“霜”在古汉语中和“内”结合的很少,到了现代汉语中就更少了。
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共约1.15亿汉字的现代汉语语料库中“雪”“风”“雾”“闪电”“洪水”“霜”六个自然事件名词与“里”“中”“内”组合情况是这样的:“里”和“雪”组合95次,和“风”组合314次,和“雾”组合154次,和“霜”组合1次,和“闪电”组合1次,和“洪水”组合2次,合计567次;“中”和“雪”组合351次,和“风”组合748次,和“雾”组合233次,和“霜”组合3次,和“闪电”组合3次,和“洪水”组合49次,合计1387次;“内”和“雪”组合0次,和“风”组合0次,和“雾”组合1次,和“霜”组合0次,和“闪电”组合0次,和“洪水”组合0次,合计1次。
由此可以看出,到了现代汉语自然事件名词几乎不和“内”组合,因此我们认为“雨”的表示自然事件的语义特征制约了它和“内”的组合,和它是否在句子中关系不大。
三、“墙内”“墙中”“墙里”的历时使用情况
储泽祥列举的第三组例子中的“墙中”,既和“墙”的语义有关,又和它是否处于句子中有关。除了有意将墙挖空以便用来储藏东西以外,我们知道,“墙”一般是实心的建筑,所以“墙”实心的语义特征决定了不可能传出“汪汪”的狗叫声,为什么“墙中”在该句中反映的语义是墙体中间,而“墙里”反映的语义却是墙后的空间呢?这个恐怕只能从语用频率方面来解释了。
古汉语中“墙里”运用较多,而且都是指墙后的空间范围没有指墙体中间的意思的,如:
(11)墙里秋千墙外道。(苏轼《蝶恋花》)
(12)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同上)
(13)只听的墙里应声咳嗽。(《水浒传》第八十一回)
(14)小爷跳下墙里,只见还有一套墙,上边有些刺斜,不用说我四哥在里边呢。(《小八义》第二十六回)
“墙中”有“墙体中间”的意思,而且占大多数,如:
(15)是有金百两,埋在墙中。(《包公案》第五回)
(16)李某昼卧,见一妇人自墙中出,蓬首如筐,发垂蔽面,至床前,始以手自分,露面出,肥黑绝丑。(《聊斋志异》卷七)
虽然“墙中”也有表示“墙后”的空间范围的意思的用例,但是很少,如:
(17)朱门内,藏着万卉奇葩;粉墙中,长成千竿嫩竹。(《东度记》第十五回)
北大古代汉语语料库中“墙中”所表意思中,表示“墙体中间”的意思有25次,表示“墙后的空间”的意思只有2次。“所以“墙中”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表示墙后的空间的意思,是由于在古汉语中它主要的用法就是表示“墙体中间的意思”。
“墙内”在第三组中不能用,是和“内”在现代汉语中的逐渐式微有关的。在古代汉语中“墙内”经常用来表示墙后的空间的意思。
(18)官街皆用墙,居民在墙内,民出入处皆有坊门,坊中甚窄。(《朱子语类》卷第一百三十八)
(19)只闻得墙内笑声,在马上欠身一望,正见墙内秋千竞蹴,欢哄方浓。(《初刻拍案惊奇》第九回)
(20)我宁死在墙外,不死在墙内。(《三侠剑》第五回)
随着方位词“内”逐渐被“里”所取代,“墙内”也不怎么出现在句中了。
以上分析证明了历时语言研究的重要性,现代汉语的很多现象应该从古代汉语中寻找原因,如果单从现代汉语的共时平面分析某些现象,就很难全面客观地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储泽祥.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吕叔湘.方位词使用情况的初步考察[J].中国语文,1965,(3).
(刘晓梅,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