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变化以及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推进,职业发展农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而职业发展教育作为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的基础性工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工作领域与职业社会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意识,是一项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专业性与实践性的系统教育活动,在农业教育领域对培养产业化人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职业发展;教育模式;农业人才;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推进,职业发展农业教育作为“三农”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润滑剂,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
一、职业发展教育机制
(一)建立职业发展教育制度
目前,从我国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办学功能看,学校职业发展教育着重对学生职业观、人生观的养成教育,更重视“职业人培育”的基础和基本教育,与职业实践相对分离。而学生进入职场后,参与以技能培训为主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实践联系紧密。显然,这种注重实践的企业教育与注重人文的学校教育并行,已不能满足经济与产业的变革对学生素质能力要求的变化。
对于致力于培养具有竞争力的未来技能专家的高等学校来说,对产业界(而非企业)的相互合作,互惠互利地共同培养人才,是未来一定时期的办学导向。对于学校而言,一是将紧密联系实际的、实践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术的教育培训,引入高等教育,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的多样性;二是将学生的职业观培育作为重要目标,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三是促进地方产业和企业与高校的合作,相互之间建立职业发展教育的合作伙伴关系,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地方产业企业所需要的社会有用人才。
(二)改变职业发展教育形象
为了改变职业发展教育的形象,提高职业发展教育吸引力,高等学校一是要提供体现社会价值的职业教育,以吸引更多学生在最有发展前景的行业领域工作;二是必须提供适应不用人群的职业发展教育,以使其获得职业资格;三是必须提供明了的职业发展教育,以有利于学生选择今后所从事的职业。
二、职业发展教育技术机制
(一)强化教师的复合能力
目前,高等学校虽然已经逐步开设职业生涯课程,但专业师资不足成为制约瓶颈。因此,选聘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强化教师的复合能力,成为高等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职业发展教育教师的复合能力表现为,既要成为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还要成为学生职业发展困惑的指导者、咨询者。他们须显示出“理实一体化”的复合能力:一是专业理论知识。来自教育专业和非教育专业的教师,补充各自缺项,成为“双专业”。二是专业实践技能。可以选派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或聘请具有较强现场实践经验和工作能力的企业高管。综合组织教学的能力都可提高。三是教育理论知识,对于教育学专业出身者,要强化与职业有关的教育理论与方法论知识的学习,而对于非教育专业出身者,则补充相关职业教育理论知识。四是教育实践技能。综合运用演示法、参观法等教学技术,让学生边学边用,以用促学,学以致用。
(二)建立职业体验情景
职业体验活动的目的在于,掌握作为社会人和职业人所必要的规则和礼仪,培育学生的劳动观和职业观,促进学生对学校学习与职业关系的理解,启发学习意愿,获得对自己将来思考的机会。
三、职业发展教育保障机制
(一)建立科研机构
应高度重视建设高水平的职业发展教育研究机构。职业发展教育研究机构是支撑职业发展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思想库或智库。很多国家将职业发展教育研究季候置于极高地位,并在国家法律文件中予以明确界定。在德国,从事职业发展教育研究的机构数量多、质量高。据统计,在德国大学内从事职业发展教育研究的机构约350个,大学外从事职业发展教育研究的机构约150个。早在1991年6月7日,就由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德国教育协会职业教育与经济教育学委员会、德国劳动市场与职业研究所联合发起,建立了职业教育研究网共同体。该组织一直致力于建立职业教育研究数据库,建立职业教育文献库,开展职业教育研究报告的基础工作,举办职业教育研究和专题研讨会。到2003年,参会改共同体的研究机构有100多个,有隶属于高校教育院系的职业教育研究所,如不来梅大学的技术与教育研究所,科隆大学的职业教育国际比较研究所、汉堡大学的职业教育研究所等。
(二)实现集成创新
经济发展是社会、科学、技术、人文等诸多方面综合发展集成的结果。这意味与经济领域紧密相关的职业发展教育所涉及的领域必然跨越教育学与经济学,以及科学、技术、社会等学科,职业发展教育具有明显的跨界特征。所以,职业发展教育研究既不具备普通教育学的相对稳定性,也不同于经济、科学、技术或社会学研究的纯粹性,职业发展教育的研究伴随着其所服务的领域在不断深化着其必须具备的集成创新思维。
四、职业发展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就业导向
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遵守市场对合格劳动力的需求,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是职业发展教育的主要目标。据联合国预测,全球工作年龄人口增加大约6亿。为此,“为了工作、公民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而学习”、“为工作和生活培养技能”,成为国际上对职业发展教育共同认定的目标。因而,应该把促进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以及更好的发展职业生涯,作为解决就业和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以人为本
教育必须提高质量。我国是全世界培养博士生最多的国家,但最大规模并不等同于最高质量和最多创新,所以教育必须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职业发展对农业产业化人才的启示 通过以上论述,不难发现,职业发展教育是培养专项人才的最佳途径,而对农业产业化人才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
(一)培养农业产业化人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措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人才是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能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得到社会认可的优秀劳动者,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和参与者。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农业产业化整体发展水平。
(二)保障农业化人才的激励机制
完善农业产业化人才培养、吸引、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为保障,培养一批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操作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引进研发、推广指导农业产业生产新技术和新成果,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吃苦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包装技术和工艺的农产品加工人才,掌握现代经营和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人才。
(三)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力度
积极探索多层次、多渠道培训农村实用人才的有效途径,鼓励和支持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开发计划”,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市、县(市、区)统筹建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教学基地,与龙头企业挂钩,通过政府补贴,培训龙头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各级农业科技部门负责,利用农民文化学校、农广校、职业中学、培训中心和现代远程教育网络,通过委托代培、联合办学、定向培训等方式,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广泛开展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培训。
(四)做好专业人员继续教育计划
立足农业产业化实际,把急需的关键性技术培训提高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计划,并将培训考核结果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及时促进知识更新,不断适应产业化发展要求。以种植、养殖、加工、营销技术为重点,选拔一批发展潜力大、敬业精神强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农业产业化领军人才培养对象,鼓励他们参加对口专业自学、大专院校深造、到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安排专门项目、提供工作平台、落实专项经费,加大领军人才培养力度,通过3—5年的努力,力争每个产业领域培养3名以上领军人才。抓好“甘霖计划”实施工作,组织农业产业化专业技术人才到省级科研院所进修深造,开阔眼界,提高技能。大力整合农业产业化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着力解决学非所用、人才闲置、地域限制等问题,促进专业技术人才的合理流动。
参考文献:
[1] 罗红艳.走向多维,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研究的新趋势[J].教育学术月刊,2009,(9).
[2] 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的世纪回眸与发展动态[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2,(1).
[3] 李明中,周鸿羽.后示范时代,高职教育路向何方[N].中国教育报,2012-05-02.
关键词:职业发展;教育模式;农业人才;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推进,职业发展农业教育作为“三农”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润滑剂,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
一、职业发展教育机制
(一)建立职业发展教育制度
目前,从我国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办学功能看,学校职业发展教育着重对学生职业观、人生观的养成教育,更重视“职业人培育”的基础和基本教育,与职业实践相对分离。而学生进入职场后,参与以技能培训为主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实践联系紧密。显然,这种注重实践的企业教育与注重人文的学校教育并行,已不能满足经济与产业的变革对学生素质能力要求的变化。
对于致力于培养具有竞争力的未来技能专家的高等学校来说,对产业界(而非企业)的相互合作,互惠互利地共同培养人才,是未来一定时期的办学导向。对于学校而言,一是将紧密联系实际的、实践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术的教育培训,引入高等教育,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的多样性;二是将学生的职业观培育作为重要目标,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三是促进地方产业和企业与高校的合作,相互之间建立职业发展教育的合作伙伴关系,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地方产业企业所需要的社会有用人才。
(二)改变职业发展教育形象
为了改变职业发展教育的形象,提高职业发展教育吸引力,高等学校一是要提供体现社会价值的职业教育,以吸引更多学生在最有发展前景的行业领域工作;二是必须提供适应不用人群的职业发展教育,以使其获得职业资格;三是必须提供明了的职业发展教育,以有利于学生选择今后所从事的职业。
二、职业发展教育技术机制
(一)强化教师的复合能力
目前,高等学校虽然已经逐步开设职业生涯课程,但专业师资不足成为制约瓶颈。因此,选聘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强化教师的复合能力,成为高等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职业发展教育教师的复合能力表现为,既要成为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还要成为学生职业发展困惑的指导者、咨询者。他们须显示出“理实一体化”的复合能力:一是专业理论知识。来自教育专业和非教育专业的教师,补充各自缺项,成为“双专业”。二是专业实践技能。可以选派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或聘请具有较强现场实践经验和工作能力的企业高管。综合组织教学的能力都可提高。三是教育理论知识,对于教育学专业出身者,要强化与职业有关的教育理论与方法论知识的学习,而对于非教育专业出身者,则补充相关职业教育理论知识。四是教育实践技能。综合运用演示法、参观法等教学技术,让学生边学边用,以用促学,学以致用。
(二)建立职业体验情景
职业体验活动的目的在于,掌握作为社会人和职业人所必要的规则和礼仪,培育学生的劳动观和职业观,促进学生对学校学习与职业关系的理解,启发学习意愿,获得对自己将来思考的机会。
三、职业发展教育保障机制
(一)建立科研机构
应高度重视建设高水平的职业发展教育研究机构。职业发展教育研究机构是支撑职业发展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思想库或智库。很多国家将职业发展教育研究季候置于极高地位,并在国家法律文件中予以明确界定。在德国,从事职业发展教育研究的机构数量多、质量高。据统计,在德国大学内从事职业发展教育研究的机构约350个,大学外从事职业发展教育研究的机构约150个。早在1991年6月7日,就由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德国教育协会职业教育与经济教育学委员会、德国劳动市场与职业研究所联合发起,建立了职业教育研究网共同体。该组织一直致力于建立职业教育研究数据库,建立职业教育文献库,开展职业教育研究报告的基础工作,举办职业教育研究和专题研讨会。到2003年,参会改共同体的研究机构有100多个,有隶属于高校教育院系的职业教育研究所,如不来梅大学的技术与教育研究所,科隆大学的职业教育国际比较研究所、汉堡大学的职业教育研究所等。
(二)实现集成创新
经济发展是社会、科学、技术、人文等诸多方面综合发展集成的结果。这意味与经济领域紧密相关的职业发展教育所涉及的领域必然跨越教育学与经济学,以及科学、技术、社会等学科,职业发展教育具有明显的跨界特征。所以,职业发展教育研究既不具备普通教育学的相对稳定性,也不同于经济、科学、技术或社会学研究的纯粹性,职业发展教育的研究伴随着其所服务的领域在不断深化着其必须具备的集成创新思维。
四、职业发展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就业导向
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遵守市场对合格劳动力的需求,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是职业发展教育的主要目标。据联合国预测,全球工作年龄人口增加大约6亿。为此,“为了工作、公民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而学习”、“为工作和生活培养技能”,成为国际上对职业发展教育共同认定的目标。因而,应该把促进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以及更好的发展职业生涯,作为解决就业和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以人为本
教育必须提高质量。我国是全世界培养博士生最多的国家,但最大规模并不等同于最高质量和最多创新,所以教育必须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职业发展对农业产业化人才的启示 通过以上论述,不难发现,职业发展教育是培养专项人才的最佳途径,而对农业产业化人才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
(一)培养农业产业化人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措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人才是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能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得到社会认可的优秀劳动者,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和参与者。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农业产业化整体发展水平。
(二)保障农业化人才的激励机制
完善农业产业化人才培养、吸引、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为保障,培养一批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操作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引进研发、推广指导农业产业生产新技术和新成果,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吃苦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包装技术和工艺的农产品加工人才,掌握现代经营和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人才。
(三)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力度
积极探索多层次、多渠道培训农村实用人才的有效途径,鼓励和支持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开发计划”,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市、县(市、区)统筹建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教学基地,与龙头企业挂钩,通过政府补贴,培训龙头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各级农业科技部门负责,利用农民文化学校、农广校、职业中学、培训中心和现代远程教育网络,通过委托代培、联合办学、定向培训等方式,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广泛开展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培训。
(四)做好专业人员继续教育计划
立足农业产业化实际,把急需的关键性技术培训提高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计划,并将培训考核结果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及时促进知识更新,不断适应产业化发展要求。以种植、养殖、加工、营销技术为重点,选拔一批发展潜力大、敬业精神强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农业产业化领军人才培养对象,鼓励他们参加对口专业自学、大专院校深造、到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安排专门项目、提供工作平台、落实专项经费,加大领军人才培养力度,通过3—5年的努力,力争每个产业领域培养3名以上领军人才。抓好“甘霖计划”实施工作,组织农业产业化专业技术人才到省级科研院所进修深造,开阔眼界,提高技能。大力整合农业产业化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着力解决学非所用、人才闲置、地域限制等问题,促进专业技术人才的合理流动。
参考文献:
[1] 罗红艳.走向多维,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研究的新趋势[J].教育学术月刊,2009,(9).
[2] 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的世纪回眸与发展动态[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2,(1).
[3] 李明中,周鸿羽.后示范时代,高职教育路向何方[N].中国教育报,2012-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