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平台知乎对公共事件舆情的建构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feng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武汉理工大学在读博士陶崇园坠楼事件在知识性问答平台知乎上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作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事件,本文从内容分析的角度出发,发现知乎平台用户参与呈现出个人碎片化留言,意见领袖引领式发言的特点,参与舆情讨论的主体呈现出二元式的发展趋势,在构建的舆情内容与议题中,角度多元且丰富,但问答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除了参与主体与内容层面体现的特点外,该舆情事件也显示了在问答性平台建立有效与完备的舆情引导机制的重要性。
  【关键词】知识性問答平台 舆情 公共事件
  2018年3月26日,武汉理工大学在读博士陶崇园在毕业之际跳楼自杀,一时间引起舆论的一片哗然。知乎作为国内拥有大量用户的问答平台,在此次事件中成为引领舆论的主要场所,许多用户都参与到了本次事件的讨论中。在知乎的搜索栏中输入关键词“陶崇园”,共有66842人关注此话题,在这次讨论中,发起的问题讨论共有28个,虽然话题数量不多,但是话题的精华部分足以体现其专业性与知识性。针对此事件中的相关话题,例如自杀、高校间的实力与环境对比等,都是本话题的衍生议题,也是我们可以关注的角度。
  一、参与舆情讨论的主体
  (一)个人用户碎片式参与
  在关于陶崇园坠楼事件的28个讨论话题中,我们将目光聚焦参与的用户,发现参与问答的用户主体较为分散,不光有粉丝数较多的用户参与,一些匿名用户也在话题的回答上赢得了多数人的肯定与点赞。例如匿名用户在讨论高校生态圈与同性侵犯的话题时,均有着建设性的发言,一时间也赢得许多认同。但是,在参与主体的考量上,不能忽视话题中留言的主体,知乎作为一个建言献策的场域,问题的提出代表着大家所关注的领域聚焦,而对于问题的留言与点赞数更能看出个人用户的参与情况与参与程度。
  笔者选取留言最多的一个讨论话题“你有多久没哭了,可以出道了吧?——‘忍让教育’正在毁掉人性的一切”对用户进行观察,该条讨论共获得点赞数7141个,评论数达到499条,可以说已经形成了小的具有强烈情感倾向的讨论场。在本次参与的留言中,用户个体呈现碎片化的参与倾向,除了作者与知乎拥有较多的粉丝用户留言外,其余个体所留言的字数较少,内容呈现碎片化的短小特征,多以个人角度、个人感受为主,主观性较强,或者会对文章中配图文字发表个人看法,而不是针对陶崇园坠楼事件本身发表看法。例如:“配图太吓人”“讲得真好”“我感觉……”就本次事件留言间的讨论性还没有形成高质量的问答体系以及问答流程,碎片式的留言在一定程度上让用户在浏览平台时分散了原本对事件的注意力。个人用户的这种参与方式也是UGC(用户生成内容)的一大体现,与其他的问答平台例如微博、豆瓣、果壳这些自媒体个人用户的参与方式呈现相似之处。可以说,个人用户的碎片化参与模式也为舆情在知乎平台上传递与蔓延起到分散的作用,不利于形成意见较为统一与情感倾向较为强烈的舆论风向。
  (二)意见领袖引领式发言
  意见领袖是传播学中的一个定义,指在一定的领域拥有话语权的少数个人。意见领袖凭借个人在该领域获得的独特资源,对该领域专业知识的了解,以及独到的眼光谋略,会形成一定的话语权,并收获一定的粉丝与追随者。在自媒体盛行的今天,在冗杂的用户信息时代,意见领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在舆情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以敏锐的视角、独到的看法、犀利的语言对事件做出评价。他们对舆情的及时关注会形成新的关注点并迅速得到其粉丝的关注,形成新的舆论热点。
  在知乎平台上,陶崇园坠楼事件中,意见领袖所组织的话题数量占到所有话题数的95%,在发布时间上,意见领袖所提出的讨论十分及时,在客观上对事件的舆情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对于意见领袖所在的行业,我们可以看到并不都是在教育行业,也并不都是与学校、学生最密切的一类人。得到留言与点赞最多的讨论话题的发起者——张在凡是一位电影爱好者,他善于从影视角度对事件进行剖析,在他的回答中,更多的是从感性的角度陈述对陶崇园坠楼事件的感受,他利用自己在电影领域的专业知识从感性的角度剖析人性,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与留言。还有许多在名校读博的学生与这次舆情事件的主人公陶崇园有着相似的学习经历,他们在话题的讨论中也充当了引领式发言的意见领袖。
  在这些讨论中,另一个现象也不容忽视,即普通用户的从众现象。知乎作为一个知识性的问答平台,是网民利用自己的经验看法进行交流的地方,思想上的碰撞会让人在平台上有知识性的收获,而在获得话题度较高的讨论中,呈现出单向度的知识交流,而不是一种互动。从众现象更多地体现出了意见领袖在此事件的舆情发展中占到了引领式的作用。
  二、舆情议题及内容特点
  (一)问答的议程设置
  陶崇园坠楼事件在知乎平台上的议题有以下几种:(1)在高校中如何与王攀这样的导师相处,这类问题以解决人际关系为主;(2)高校生态圈的现状及综合实力的比较;(3)对中国导师制和“忍让教育”的思考;(4)对事件主人公陶崇园的性格、人性以及感受的看法;(5)同性性侵的界定与反抗;(6)对真相的追寻。从中可以看到,关于陶崇园坠楼的舆情事件,知乎作为知识性的问答平台更注重剖析事件背后制度、人性等更为深层次的问题。而上述六种议题的设置随着事件舆情发展出现了不同的变化:事情发生后,先是以盘点整个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为主的议题,再到将视角聚焦事件主人公陶崇园的性格以及上升到人性的角度进行剖析,随后对中国导师制度、“忍让教育”的思考都是此次舆情事件背后折射出的教育问题,也让知乎上占主力的青年人考虑高校生态圈与综合实力的比较。他们从陶崇园的身上意识到与导师的相处是在选择升学时所不能忽视的问题,一时间引起许多与陶崇园一样还在读的博士生的经验之谈。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整个舆情发展的最高峰,不仅话题数量多,点赞与留言人数也是最多的。在此事件涉事学校对导师王攀作出处分后,更多人看到的是警示,而不是随着时间渐渐遗忘。   知乎平台的问答议程可以说完全是受众议程,是网民自发生成的他们最关心的问题。相比较媒体的议程设置,知乎作为问答式知识平台,它的议程切入点更加具有知识的门槛性,用户群体也较为集中,是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人群。例如上述高校生态圈、“忍让教育”这类议题,更多吸引的是高校、教育领域的人群。
  (二)内容多元且理性
  分析完议题的种类后,我们可以将目光聚焦议题下的内容,看内容层面是如何对舆情的呈现起到建构作用的。在上述几类议题中,笔者发现关于坠楼事件背后的导师制问题是问答最多的内容,从内容的知识性与理性角度来讲,问题的提出与回答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门槛性。关于中国的导师制是否需要改革引发人们的深思,许多平臺用户从制度、社会、教育层面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虽然陶崇园坠楼事件背后折射的导师问题很明显,但是平台上关于是否改革并未形成一致意见,而是针对现状所提出的具有理性的建议,包括不涉及制度层面的仅是如何改善此类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并不把个例事件当成高校所体现的普遍问题,也让我们看到知识性问答平台上理性声音多于盲目的情感宣泄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一种平稳的舆情趋势,使想要了解事件最新动态的人们能够冷静下来思考事件背后更深层的问题。
  除了关于高校导师制改革回答内容的多样,在关于主人公陶崇园的身上,有作者从人性、缅怀,甚至他的忍让行为角度都给予了一定的看法,可以看到内容角度是多元且丰富的。
  (三)内容的质量层次划分明显
  从内容的角度来看,知乎平台上对于陶崇园坠楼事件,无论从提问到回答都是多元的。但角度的丰富不代表回答内容以及内容留言的高质量性。在知乎平台上,每个人的参与性是平等的,平台的平等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定的围观效应,也就是说在问答平台上只有少数人充当优质内容的生产者,平台的问答便捷性使得围观人群变多,他们对于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可能并不是很深刻与独到,只是盲目地围观点赞数较多或争议较多的问题,这时内容的质量就出现了层次不一的特点。
  少数人也就是意见领袖的引领式发言,与围观用户的感性回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例如在讨论“什么样的导师最坑学生”中,面对这一具有强烈情感倾向的问题,许多人只是简单地陈述主观感受,内容以个人感受为主,观点较为模糊,似乎更多的只是在发泄自己的不愉快经历。这类关于陶崇园坠楼事件的回答在平台上并不占多数,得到大家的点赞数与评论数也不是很多。还有在回答高校实力对比的问题时,问答内容体现出的娱乐化倾向较为明显,语言简短、语气中多为调侃嘲讽,并配上事件当事人王攀的恶搞头像,这从法律理性的角度看无疑侵犯了其肖像权。可以看到,恶搞的图片使用以及事不关己的回答都影响着知识性问答平台内容质量的生成,也影响着舆情朝着严肃理性与客观的方向进行发展。
  三、舆情建构中的问题
  (一)未经核实的消息较多,平台专业性值得考量
  在关于陶崇园坠楼事件的讨论中,我们将目光聚集到那些在舆情发展中具有争议性的一些问题。在关于陶崇园是否遭到导师性侵的问题上,官方和相关部门没有给予相应的回答,但是,知乎平台上有人发出了关于同性性侵的问题,答者列举了关于坠楼事件主人公陶崇园与导师王攀之间的对话,以及陶崇园与同学、朋友和家人的对话后,直接在简单的几组对话中就认为陶崇园一定是受到了同性性侵,并把这个结论作为他所回答答案的前提。笔者认为这样立论的基础是草率的,未经核实的消息被当成既定的事实来讨论,未免有失平台的专业性与客观性。
  除此之外,在事件发展到后期,有网友质疑陶崇园事件是不是“凉了”,在给出的答案中也只是转述陶崇园家人方面发布的最新情况。可以看到,在消息源引用上,平台的答案只是部分展示,在一些未能证实的消息方面,存在着网友感性的猜测。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在还原事件的全貌上,知乎作为舆情发酵的一个场所,其局限性还是很明显的,依靠外部消息源拼凑事件的全貌,并以此成为回答立论的前提还是有失专业的。
  (二)缺乏有效整合与引导舆情发展的机制
  在知乎平台上的回答我们也看到了舆情发展的三个阶段,在一开始是对事件的回顾,对事件主人公的同情、人性的拷问,这类情感倾向较为明显的讨论话题得到的关注最为集中,这一时段也出现了较为偏激与冲动的留言回答,不利于网友保持冷静的态度继续关注事件接下来的态势。随后对事件导师制问题的思考,让许多学生更为感同身受地参与到问题的回答中。到了舆情发展较为平稳的后期阶段,平台上并没有过多后续的关注事情结果的问答,也让一部分人感到是平台本身禁止网友发言的原因,对平台产生了质疑,可以说这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舆情危机。网民对于事件真相的寻求渴望与平台问答所提供的只言片语的信息产生了矛盾。即便随后有网友对此问题作答,但也只是零星地援引陶崇园姐姐微博的内容。平台问答参与的碎片化、内容的碎片化也在另一个层面加剧了舆情发展的零碎化,缺乏有效整合与引导舆情发展的机制是平台遇到公共性事件所缺乏的特质。虽然一部分舆论领袖可以做引领式发言,有助于在一段时间内引导舆论的走向,但这种力量因为其粉丝关注的人数有限并未形成较大的力量来整合零碎的答案。
  (三)“沉默的螺旋”现象明显,从众现象凸显
  沉默的螺旋是大众传播学领域的一个理论,该理论是学者诺曼依在1980年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提出的,其对舆论与人们所做出决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该理论认为,大多数人在做决定时会避免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更倾向于一种从众心理,即在表达观点或者看法的时候,如果遇到与自己观点相同的会赞同此观点,而遇到与自己意见向左时,更倾向于隐藏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心理活动会产生这样一种结果——优势意见大声疾呼,人们看到自己的意见得到越多的支持就会越主动大胆地表达出来,而沉默的一方就会越加沉默,越不愿意将自己的看法与意见表达出来,从而产生像螺旋一样的发展态势。在陶崇园坠楼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沉默螺旋现象,首先,少数优质答案出现后,引来许多围观与从众现象,伴随着碎片化的答案,出现了内容质量层次不一的特点。当拥有关注人数较多的答者进行回答后,尤其答案会成为思考问题的唯一答案,无疑是将问题片面与狭隘化了。其次,不光是回答内容的从众现象明显,在平台间的联通互动上也较少。到了舆情后期,平台上对事件进行持续关注的消息来源只是从微博上陶崇园姐姐那里获得的最新消息,并没有关注其他平台上消息的进展。从众现象从侧面也反映出问答性知识平台在崛起中优质内容生产力的问题,依靠意见领袖形成优势意见,而其他用户并不能参与到高质量的讨论中,对于社会事件的舆情建构也只停留在单向度的传播层次,并不能当成舆情合理发展疏导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李宏.从“互动问答”看网民的价值判断力与道德责任感[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8):46-52.
  [2]陈娟、高杉、邓胜利.社会化问答用户特征识别与行为动机分析——以“知乎”为例[J].情报科学,2017(05):69-74+80.
  [3]刘雨农、刘敏榕.社会化问答平台的社区网络形态与意见领袖特征——以知乎网为例[J].情报资料工作,2017(02):106-112.
  [4]陈静.知乎用户网络与意见领袖在舆情传播中的作用[J].新闻研究导刊,2017(08):66-67.
  [5]李纲、陈璟浩.从中文问答社区信息内容透视公众针对突发事件的信息需求——基于问题胶囊事件的实验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15):108-115.
  [6]源清智库.“魏则西事件”舆情分析[J].经济导刊,2016(07):42-47.
  [7]陈晨.基于“知乎”平台的新型网络社群的舆论心理[J].新闻研究导刊,2016(18):364.
  作者简介:杨佳佳,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编辑:孟凌霄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智能音频产品深度的服务与体验、音频内容样态的丰富与创新让音频产业在人工智能时代大放异彩。在此基础上,智能音频设备日新月异的迭代升级更是为此锦上添花。本文通过对当前智能音频设备发展现状的观察,总结了探析智媒时代音频设备随身便携、资讯丰富、连接用户三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移动互联时代  人工智能技术 音频设备  近两年来,智能语音日新月异、飞速发展,随着AI 智能语音合成实验室的
期刊
具备出色的选题能力,既是记者的一项基本功,也是传媒行业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一个精彩的选题,更容易被媒体领导批准通过,允许记者进行采访报道,从而使得选题有机会在媒体上“亮相”,呈现在受众面前,同时,该选题也更有可能在浩如烟海的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赢得受众的关注。对于刚刚从事媒体行业的“新兵”或者基层媒体新闻工作者、通讯员等群体而言,寻找适当的选题往往是他们首先面临的一大障碍。对于资深记者而言,选题的
期刊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的情形随处可见。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会上假新闻的当?美国一项研究发现,这可能与个人立场无关,纯粹是因为人们懒得思考。  此前有人提出,人们相信假新闻是出于偏见,看到符合自身观点的信息就愿意相信,但研究没有发现这方面的证据。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日前报道,这项针对3000多人的实验显示,一个人是否相信假新闻,取决于抵抗“思维捷径”的能力。  思维捷径是自动化的思维方式,包括
期刊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新范式、新方法研讨会暨白润生先生学术思想座谈会日前在中央民族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会和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会共同主办。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张俊豪,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总会计师张艳丽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会前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赵丽芳教授主持。 
期刊
国家新闻出版署日前发布《2017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2017年,全国共出版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485.23亿册(份、盒、张),较上年降低5.43%。除出版图书92.44亿册(张),增长2.29%之外,期刊24.92亿册、报纸362.50亿份、音像制品25591.88万盒(张)、电子出版物28132.93万张,较2016年均有所下降。此外,全国出版图书、期刊、报纸总印张为2
期刊
知识付费其实不算一个新词,在书店里买几本书、报补习班交学费,其实都是在为“知识”付费的行为。早在1996年OECD就基于重新认识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合作与发展中的地位,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知识经济这一术语。  近两年高学历网民规模扩大、网民个人月收入大幅增长,生活节奏加快、生活环境复杂多变,群体焦虑刺激引发了用户的知识需求。在人人皆可传播的大众传媒时代,信息爆炸大大降低了知识获取的效率和质量,
期刊
7月14—15日,第九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在新疆大学举办。本届论坛由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组委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主办。  开幕式上,新疆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国新,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教育史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张辉锋,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书记阿不都伟力,中国少数民
期刊
【内容提要】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由于准入门槛低、意见表达易操作等特性,网络谣言传播愈演愈烈。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新闻平台Steemit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展现了区块链技术在打击网络谣言方面的可行性,凭借其分布储存、难篡改、去中心化等手段,引入了声望指数等名誉和经济性的数量化约束,使在互联网络进行信用的简单传递成为可能,为建立网络征信系统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为治理网络谣言和重构网络信任提供了
期刊
【內容提要】智能媒体时代的蓬勃发展,推动个性服务与用户体验极佳的音频产品迎来了春天。然而,夺得用户青睐的智能产品中优质音频内容才是长久留住用户的至关法宝。本文将从资源整合、用户定位、知识付费三方面探讨音频智能时代声音传播如何做到新样态、多玩法。  【关键词】语音拟合技术 用户群组 有声读物 知识付费  如今,一个以加速度裂变的新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在不断发展,智能语音、人机交互、语音识别等技术渐成大
期刊
【内容提要】标题作为新闻报道的“点睛之笔”,精耕细作本无可厚非,关键是“标题党”的标题并非“点睛之笔”,徒有一时的“吸睛效力”,以饮鸩止渴的方式,慢慢蚕食媒介已经建立或尚未建立的公信力。治理“标题党”应疏通导正,以专业学养建立典范,积极引导“标题党”,使其既能吸引受众注意力,又能反映新闻报道的核心内容,真正成为新闻报道的“题眼”。本文以《中国青年报》2016年里约奥运会报道为例,阐述以好标题抵制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