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缘起
一年级学生刚入学不久,我们就对学生的计算能力做了学前基础的前测,发现:10以内加减法正确率高,全班37人,只有3人出错;20以内加减法掌握不熟练但是学生计算没问题;100以内加减混合,不会的占绝大多数;班里掰手指做题有11人。我的思考:10以内学生已经会计算了,我该教什么?学生理解其中的算理吗?面对学生的差异我该怎么办?带着思考我踏上了我的教学旅程,我希望“每个学生在各自的起跑线上跑出自己最快的速度。”
二、尝试画心中的减法
在教学《5以内的减法》时,由于学生对于计算不成问题,所以重在设计体会减法的意义,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自主构建减法模型,能自主创作减法——画一画你心中的减法。前测中学生们的作品让我兴奋不已。通过画图的形式我发现了孩子们的真实想法,看到了孩子们的思维路径,找到了我的教学切入点。初次的尝试让我看到了孩子的思维潜力,也打开了我教学的另一扇窗。
三、尝试画心中的“数”
不同的学生对数的理解是不同的,留在头脑中的烙印也不同。直观的操作是帮助学生建构模型,而真正的内化于心是通过画一画,用不同方式来表征数。比如一年级上册中我在教学《11-20数的认识》时,我更多的使用小方块作为模型的支撑,因为方块比小棒更具结构化特征,更利于课堂的操作。在操作中进一步明晰“10个一是1个十”。最后是“画十”,对全课做个现场的反馈。整节课在操作中,在交流中建立“十”。最后我让学生画心中的“十”,学生的作品也精彩纷呈。再比如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整节课都以小方块做模型,尤其是最后“你们猜猜;老师今年多大了?(35岁)你们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示“35”,吗?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35并画在纸上。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征“35”给学生再创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表达和创造力,让数“活”起来了,让数更灵动了!
四、尝试画心中的想法
教师普遍认为“数”作为符号远比“图”要抽象,更“高级”,因而更多关注“数”和算式的价值,而忽视“图”的本身价值。殊不知,学生的“图”能暴露他的盲点,能外显他的思维过程,能让教师很快地走进他思维路径,从而找到教与学的最佳切入点。
(一)发现潜在的符号意识。在我的教学经验中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更多的是教师的给予,没有给学生过多的时间和空间,总是担心学生悟不到,学生的思维到不了那个层次。殊不知“空间足够大才会有更多的惊喜。”比如我在教北师版一年级下册《整十数相加减》教学中,我让学生想办法证明“50-10=?”很多的学生都能一口说出它的结果。“可是应该怎样表述结果是407”学生们采用了“拨——计数器,摆——方块和小棒,数——从10开始按顺序数数……”最让我惊奇的是学们画一画的证明,让我看到了他的思维过程,看到了他们潜在的符号意识。以前的教学中在低学段很少涉及抽象符号的渗透,似乎到3年级以上才开始关注符号的表达。而事实上孩子们的经历和头脑中原本是有符号意识的存在的,只是没有给予表达的空间和时间。而数学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开启数学的一扇窗。画一画,让我看到了学生的符号意识。课堂中关注数学符号的培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易突破教学难点。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有点难,但事实上只要学生明白“个位满十怎么办?”就行了,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在汇报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想法多多,方法多多。“28+4=32?”用自己的方法试着来说明。最让我惊喜的是学生们的画一画。“圈”和“箭头”都能直观地看到孩子们解决问题的策略。从学生画图的方式也能很容易看出
“10个一换成一个十”的思想。
简单的一个“换十”把教学难点“满十进一”突破得淋璃尽致。孩子中形象的一个“换”字化难为易。在教学中适当借用孩子的语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走进孩子的思维路径。对于计算课教学,传统的教学中更多是教师不停地讲算理,总是担心学生没听懂或没记住。而我在教学中尝试着让学生开放地“学”——让学生放开想、放心说、放手画。放,激活了学生思维,让我很快走进了孩子们的思维路径。比如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减两位数一退位减法》教学中,我的“放”打开了孩子的思维,也获得了更多的精彩。给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在短短的5分钟内孩子们最多写4种,会说并会描述,有拆分和换十的过程中体会退位减法的竖式的计算方法。教学中我的“放”,让我走进了孩子的思维世界,享受到了思维碰撞的美!
课堂上我们常见的更多是语言表达,或动手操作来说明观点或表述自己的想法,其实不妨让学生画一画。从画中能看出孩子们的思维过程,能看到孩子们的盲点,能看出孩子们的解决策略,能看到孩子们的思维水准……所有的一切尽在无声的“画一画”中。“画图”是实物和动手操作内化与学生的内心,通过图外显出来的静态结果。但在画图过程中我相信学生在头脑中又操作了一遍。尽管画是静态的呈现,但学生的思维又处于动态的过程。画一画,打开了学习数学的另一扇窗,也让我走进了孩子的思维路径。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市育英学校)
(责任编校:合欢)
一年级学生刚入学不久,我们就对学生的计算能力做了学前基础的前测,发现:10以内加减法正确率高,全班37人,只有3人出错;20以内加减法掌握不熟练但是学生计算没问题;100以内加减混合,不会的占绝大多数;班里掰手指做题有11人。我的思考:10以内学生已经会计算了,我该教什么?学生理解其中的算理吗?面对学生的差异我该怎么办?带着思考我踏上了我的教学旅程,我希望“每个学生在各自的起跑线上跑出自己最快的速度。”
二、尝试画心中的减法
在教学《5以内的减法》时,由于学生对于计算不成问题,所以重在设计体会减法的意义,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自主构建减法模型,能自主创作减法——画一画你心中的减法。前测中学生们的作品让我兴奋不已。通过画图的形式我发现了孩子们的真实想法,看到了孩子们的思维路径,找到了我的教学切入点。初次的尝试让我看到了孩子的思维潜力,也打开了我教学的另一扇窗。
三、尝试画心中的“数”
不同的学生对数的理解是不同的,留在头脑中的烙印也不同。直观的操作是帮助学生建构模型,而真正的内化于心是通过画一画,用不同方式来表征数。比如一年级上册中我在教学《11-20数的认识》时,我更多的使用小方块作为模型的支撑,因为方块比小棒更具结构化特征,更利于课堂的操作。在操作中进一步明晰“10个一是1个十”。最后是“画十”,对全课做个现场的反馈。整节课在操作中,在交流中建立“十”。最后我让学生画心中的“十”,学生的作品也精彩纷呈。再比如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整节课都以小方块做模型,尤其是最后“你们猜猜;老师今年多大了?(35岁)你们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示“35”,吗?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35并画在纸上。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征“35”给学生再创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表达和创造力,让数“活”起来了,让数更灵动了!
四、尝试画心中的想法
教师普遍认为“数”作为符号远比“图”要抽象,更“高级”,因而更多关注“数”和算式的价值,而忽视“图”的本身价值。殊不知,学生的“图”能暴露他的盲点,能外显他的思维过程,能让教师很快地走进他思维路径,从而找到教与学的最佳切入点。
(一)发现潜在的符号意识。在我的教学经验中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更多的是教师的给予,没有给学生过多的时间和空间,总是担心学生悟不到,学生的思维到不了那个层次。殊不知“空间足够大才会有更多的惊喜。”比如我在教北师版一年级下册《整十数相加减》教学中,我让学生想办法证明“50-10=?”很多的学生都能一口说出它的结果。“可是应该怎样表述结果是407”学生们采用了“拨——计数器,摆——方块和小棒,数——从10开始按顺序数数……”最让我惊奇的是学们画一画的证明,让我看到了他的思维过程,看到了他们潜在的符号意识。以前的教学中在低学段很少涉及抽象符号的渗透,似乎到3年级以上才开始关注符号的表达。而事实上孩子们的经历和头脑中原本是有符号意识的存在的,只是没有给予表达的空间和时间。而数学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开启数学的一扇窗。画一画,让我看到了学生的符号意识。课堂中关注数学符号的培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易突破教学难点。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有点难,但事实上只要学生明白“个位满十怎么办?”就行了,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在汇报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想法多多,方法多多。“28+4=32?”用自己的方法试着来说明。最让我惊喜的是学生们的画一画。“圈”和“箭头”都能直观地看到孩子们解决问题的策略。从学生画图的方式也能很容易看出
“10个一换成一个十”的思想。
简单的一个“换十”把教学难点“满十进一”突破得淋璃尽致。孩子中形象的一个“换”字化难为易。在教学中适当借用孩子的语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走进孩子的思维路径。对于计算课教学,传统的教学中更多是教师不停地讲算理,总是担心学生没听懂或没记住。而我在教学中尝试着让学生开放地“学”——让学生放开想、放心说、放手画。放,激活了学生思维,让我很快走进了孩子们的思维路径。比如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减两位数一退位减法》教学中,我的“放”打开了孩子的思维,也获得了更多的精彩。给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在短短的5分钟内孩子们最多写4种,会说并会描述,有拆分和换十的过程中体会退位减法的竖式的计算方法。教学中我的“放”,让我走进了孩子的思维世界,享受到了思维碰撞的美!
课堂上我们常见的更多是语言表达,或动手操作来说明观点或表述自己的想法,其实不妨让学生画一画。从画中能看出孩子们的思维过程,能看到孩子们的盲点,能看出孩子们的解决策略,能看到孩子们的思维水准……所有的一切尽在无声的“画一画”中。“画图”是实物和动手操作内化与学生的内心,通过图外显出来的静态结果。但在画图过程中我相信学生在头脑中又操作了一遍。尽管画是静态的呈现,但学生的思维又处于动态的过程。画一画,打开了学习数学的另一扇窗,也让我走进了孩子的思维路径。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市育英学校)
(责任编校:合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