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模型的迁移变通应用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hui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原有模型的变通
  对原有模型的变通,是突破物理模型的局限性的基础。通过对物理的学习,越到后面,在学生脑海中所形成的物理模型就越来越多,对固定的物理模型,套用与之对应的解题方法是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主要方法。然而,在物理考题当中,变化的模型是命题的趋势,学生要适应这样的命题趋势,必须要学会对原有模型的变通。要做到对原有模型的灵活变通应用,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模型建立的条件,适用范围,透彻理解模型所包含的物理知识和物理方法,再此基础上,打破思维的局限,训练学生发散性的思维。
  例1 如图1所示,质量为m,带电荷量为q(q>0)的小球,用一长为L的细线系于一足够大方向水平向右场强为E的匀强电场的O点,在最低点给小球一个水平向右的初速度v0,为使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完整的圆周运动,小球初速度v0应该满足什么条件?
  [TP12GW126。TIF,BP#]
  分析 初看这个题目,不是学生熟悉的物理模型,感觉很复杂,不知如何着手,但是经过认真分析,学会模型的变通应用的学生就可以发现,这其实是轻绳模型的变形,F合等效于重力,A点为等效最高点,B点为等效最低点,掌握轻绳模型的本质就可很轻松的解决本题中的问题。
  解 受力分析如图1所示,设AB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根据圆周运动的规律,小球要做完整的圆周运动,则在等效最高点A的最小速度为vAmin,则
  tanα=[SX(]mg[]qE[SX)](1)
  F=qE(2)
  G=mg(3)
  F合=[KF(]F2 G2[KF)](4)
  [SX(]mv2Amin[]L[SX)]=F合(5)
  C到A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
  [SX(]1[]2[SX)]mv2Amin-[SX(]1[]2[SX)]mv20min
  =-mgL(1 sinα)-qELcosα(6)
  由(1)~(6)得
  [JZ]v0min=[KF(][SX(]3L[(qE)2 (mg)2][]m[KF(](qE)2 (mg)2[KF)][SX)] 2gL[KF)],
  [JZ]v0≥[KF(][SX(]3L[(qE)2 (mg)2][]m[KF(](qE)2 (mg)2[KF)][SX)] 2gL[KF)]。
  [HJ1。4mm]
  2 不同模型之间的迁移应用
  物理模型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但是大多数学生头脑中的物理模型是分立的,物理知识的大楼是相互关联的有机统一体,只把物理模型分立的印在头脑中,不会模型之间的迁移联系,是不可能真正的学好物理的,要学好物理,必须把分块的物理模型构建成相互联系的物理大楼,学会灵活应用。
  例2 如图2所示,一水平方向足够长的传送带以恒定的速度v1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一滑块(可视为质点)以水平速度v2从右端滑上传送带后,经过一段时间又返回光滑水平面,取向左为速度的正方向,滑块在传送带上运动的过程中,t1时间内滑块速度v>0,t2时间内v<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TP12GW127。TIF,Y#]
  A。若v1  B。若v1>v2,则t1=t2
  C。若v1=v2,则t1=t2
  D。只有v1=v2时,则t1=t2
  分析 初看这个题,这是一个水平传送带的模型,学生的一般思维会根据牛顿运动定律来求解,但是这样很抽象,难于理解。通过分析,就可以发现,可以和竖直上抛运动的模型联系求解,这样解题会轻松很多。
  解 分析滑块在传送带上的受力,根据受力情况可联系竖直上抛运动类型的规律。过程分析如图3所示。设滑块回到水平面的速度为v′,A到B的过程中v>0,B′到A′的过程中v<0。
  [TP12GW128。TIF,BP#]
  (1)当v1≥v2时,类比竖直上抛运动,在A点滑块以v2的初速度冲上传送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在B(B′)点,速度减为零,开始反向匀加速,在A′(A)点以上滑的速度回到光滑水平面,由于滑块到达A′(A)点的速度v′小于或等于传送带的速度v1,所以滑块在传送带上运动的整个过程滑块的合外力始终为滑动摩擦力,滑块最终以速度v′=v2回到水平面,由对称性可知t1=t2。
  (2)当v1
其他文献
现在的物理中考对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教师都在不停地寻找方法,大多数教师是以习题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并且大多数教师也在实践着教师走进题海,学生走出题海的方针,但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教师也会迷失在题海中,各种参考书,庞大的网络资源,反而忽视了我们最最基本的教材.作为教材的编写者,对于每节课后的习题编写都是深思熟虑的,我们教师如何来发掘这些习题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问题是高二物理3-1《静电场》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常考知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问题综合了电场、力与运动、能量的问题,综合性强,难度较大。高中学生学习能够感到明显的吃力,本文将就从三个方面就此问题展开探讨。  1 带电粒子只受电场力作用下的运动  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带电粒子沿电场线进入电场,作直线运动。第二种情况是带电粒子垂直于电场方向进入电场,在沿电场力的方向上初速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标准》的目标实现,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常会遇到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对物理毫无兴趣,导致上课不专心,实验不认真,作业不交等现象.为此,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就势在必行.对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笔者结合教学
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运动的应用实例是电磁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考查学生对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电磁感应等高中物理核心知识,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内容,在学习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1 磁流体发电  磁流体发电是一种新型发电方式,图1和图2是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图1中的长方体是发电导管,其中空部分的长、高、宽分别为l、a、b,前后两个侧面是绝缘体,上下两个侧面是电阻可略的导体电极,这两个电
新课程改革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理解这一教学理念并不容易,因为时至课程改革十多年后的今天,教师在教材的使用上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因此笔者认为,要想进一步深化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观念,就必须回到课程改革的原点,回到对教材认识的原点,只有认识了教材自身的特点,才能真正达到“用教材教”的目的。  那么,初中历史教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笔者经过学习与梳理,总结出如下三点,并尝试对其进行详细的阐述
今后就全国而言,高中阶段教育中,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在校生数的比例应不低于1:1,各地应从实际出发,明确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和要求.要通过“十五”期间的努力,基本形成初
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个老师不断努力的目标.大量的事实证明,课前准备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是否切合学生实际.物理课尤为如此,因为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强调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更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第一节中介绍了一个实验——蜡块的运动。本实验目的是想告诉学生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之间的关系。可是学生在具体解题时,遇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就不知所措,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学生在课堂中看到的是蜡块的运动,二是学生在解题当中遇到的却不是蜡块的运动。当然其中本质原因还是因为学生没能意识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本质,仅仅停留在其表面。  那么作为教师怎么才能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呢?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想
前些时候,教育部职成司与江苏省教育厅联合组成调查组,对苏州市和苏州工业园区等经济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作了专题调查,他们取得了如下数据:
教育的个性化决定了教学方式的个性化和教学效果的个性化,高中思想政治教学面对的是有个性差异的学生,教师不能用同一个教学目标要求不同个性的学生。新课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倡导教学的生活化和教学形式的个性化,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联系社会的实际,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思想政治课堂陈旧教学形式的表现  教学方式和教学的形式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