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刘春秀(1990-),女,汉族,河南省商丘人,硕士,商丘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9--02
美国著名作家威廉·斯泰伦的《苏菲的选择》被公认为美国当代小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西方小说史上的里程碑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部大屠杀小说中,斯泰伦并未铺陈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透过一个女性的悲剧命运去揭示战争给整个人类所带来的巨大创伤。作为女性,苏菲不仅要面对战争的摧残,更要承受来自于父权制社会的种种压迫。作者这种独辟蹊径的安排不仅使小说的悲剧色彩更加浓重,也暗含了其对女性生存困境的忧虑。随着女儿,妻子和母亲这三种身份转变,苏菲的悲惨境遇得到逐一呈现。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入手,通过分析苏菲的“母亲”身份来揭示女性所面临的艰难境遇。
一、有争议的“母亲”身份
由于宗教,文化,道德信仰等因素的影响,“母亲”这一身份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争议性。一直以来,整个女性群体的存在意义被牢牢禁锢在“妻子”和“母亲”两个身份上。美国著名女性主义理论家凯特·米勒特对“人类社会发展依赖于男性,女性的唯一贡献在于繁衍后代,女性的根本价值和最大成功在于其生育能力”这一男权思想进行了严厉的批判。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以来,女性主义者开始逐渐意识到男性权威使母亲们失去话语权,工作权,以及应有的尊重。可以说,女性群体由于男权所施加的母亲身份而备受边缘化。传统意义上讲,“母亲”这一使命是光荣和值得称颂的,父权制社会要求女性必须成为 “合格”的母亲,而“母亲”总是与“孩子”紧密相连的论断被广为接受。由此可见,能够孕育和照顾孩子成为判定一个女性是否具备做母亲的资格的必备条件。一个合格的母亲需要无条件地为丈夫生育孩子,同时花费毕生精力照顾孩子和家庭。正如贝蒂·弗里丹所说,“Without careers, without any commitment other than their homes, mothers could devote every moment to their children.”
女性主义运动先驱波伏娃曾说:“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在父权制道德思想的灌输下,她无奈嫁给一个毫无感情的男人,完成生儿育女的任务。而在认命地接受了自己的母亲身份后,她拼命保全自己的孩子,却又在男人们恶意的逼迫之下选择亲手杀死他们。毫无疑问,苏菲是父权制社会道德评判准则下无辜的牺牲品。
二、“母亲”身份下苏菲的悲剧命运
小说《苏菲的选择》并未采用传统的时间顺序叙述方式,而是大量采用插叙和闪回等写作技巧,因而小说中的故事叙述是碎片化的。《苏菲的选择》隐含着双重含义:一是苏菲同时和犹太青年内森与作家斯汀格产生了难以名状的情愫。苏菲必须在两个男人之间做出选择。二是苏菲在家乡波兰早已结婚生子。她和两个孩子不幸被捕入狱。残酷的纳粹军官要求她必须选择一个孩子去死。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并在集中营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苏菲几乎放弃了她所拥有的一切:美貌,健康,身体,甚至是良心。更讽刺的是,苏菲遭受的所有磨难都来自于男性,她却不得不靠依附和讨好男性来为自己谋求出路。
在被逮捕时,一个纳粹军官对苏菲美貌的评价使她意识到自己极具魅力的容貌和身体将是寻求生存的工具。在为司令官霍斯工作期间,苏菲接受了女管家的侵犯和侮辱,只为能够受到这位司令官得力助手的赏识。霍斯是一个冷酷虚伪的纳粹军人,更是典型的父权制思想的代表。他宣称性即是女性和邪恶,对希望靠出卖身体来获得生存权利的女人嗤之以鼻,认为她们肮脏无耻;他自诩道德高尚,认为男人之所以会做出不道德的事情都是因为女性的引诱;他自称尊重自己的妻子,其实对妻子有着强大的控制欲和占有欲。而为了凸显苏菲在两性关系中所遭受的压迫,斯泰伦运用大量笔墨描写了苏菲和霍斯之间的关系。像故事中所有男人一样,霍斯也被苏菲的美貌所吸引。母亲的使命和责任使苏菲变得疯狂和不顾一切。尽管感到极度的羞耻和恐惧,苏菲仍然选择向霍斯献出自己身体。苏菲所面临的困境反映了集中营中很多母亲的生存境遇。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本就处于“他者”地位的女性不得不面对更加凄惨的命运。她们别无选择,唯有向毫无悲悯之心的男性掌权者出卖身体以求自保。苏菲不惜出卖自己的身体来拯救自己的儿子,但最后仍旧以失败告终。因为她永远不会明白,冷漠无情的霍斯最看重的是自己的事业和前程,绝不会因为与一个女人发生关系而毁掉自己.所以他不但没有帮苏菲,反而夺走了她心爱的儿子的生命。可见,在父权制社会中,女性仅仅是,并且只能是男性消费欲望和肆意蹂躏的对象与工具。
为了履行作为母亲的义务,苏菲在出卖肉体的同时也成为了纳粹残害犹太人的帮凶:被捕期间,苏菲因自己不是犹太人儿暗暗高兴;为了能让自己和孩子在集中营里活更久,她开始为纳粹服务并传达了很多杀害犹太人的指令;为了讨好霍斯,她诬蔑犹太人侮辱了自己并不存在的妹妹,只求霍斯同意让她看一眼儿子;虽然工作的便利使得苏菲有机会拯救很多犹太人,但她为了自己孩子的安危最终选择放弃。然而,苏菲的这些行为并不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因为母亲的身份使她别无选择,“我会让人们明白纳粹是如何趋使你去干你绝不会干的事情,比如说霍斯。如果不是为了吉恩,我决不会去勾引他,想让他和我睡觉。我也决不会装作仇恨犹太人,或者撒谎说父亲那本小册子有我的功劳。还有那台收音机。我没有偷它也是为了吉恩,我差点因这事死掉。”她必须苟且偷生,因为儿子必须依靠母亲的救助。但最终苏菲并未能救出吉恩,对犹太人的负罪感也使她饱受良心和道德的谴责。
三、“母亲”身份下苏菲的选择
选择儿子还是女儿去面对死亡?苏菲在两个孩子间的生死抉择无疑是整部小说的高潮部分,而这一“选择”留给她终生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苏菲最终选择了女儿,但她的委曲求全并没能保全儿子的性命。在苏菲混乱的思维和描述所来展现不堪回忆的岁月里,身为一个母亲却亲手将女儿推向死亡无疑是她所遭受到的最残忍折磨。可以说,“母亲”身份是男权社会施加给苏菲的沉重枷锁。
首先,苏菲别无选择地称为一个母亲。女性主义所批判的并非两性之间的爱情,婚姻和对孩子的抚育,而是女性在成为母亲后遭受的对待。苏菲在父亲的要求下和毫无感情的丈夫结婚并生儿育女,以满足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生育的要求。她的人生自此被迫和丈夫,儿女以及无尽的家务紧紧绑缚在一起。对苏菲来说,“母亲”身份并不意味着幸福感,而是男权社会生育观念的又一次胜利。
其次,纳粹军官要求苏菲选择一个孩子去死也折射了男性权威对女性的压迫。在斯泰伦笔下,这位纳粹军官每天的工作就是选择一些俘虏去死。这种备受良心谴责的痛苦使他逐渐心理扭曲,而以欣赏他人痛苦为乐则成为他在军营中的最大消遣。他深知如何刺痛一个母亲的神经并让其痛苦终生,而美丽的苏菲不幸地成为了这位军官变态趣味下的牺牲品。儿子还是女儿?看似简单的选择题决定着两个孩子的命运。苏菲选择妥协并最终成为了间接杀害孩子的凶手。父权制社会道德标准认为一个合格的母亲的全部生活就是照看孩子,并将这种生活转化为一种具有责任性质的终生工作。她所要承担的不仅有失去孩子的痛苦,更有来自父权制社会道德的谴责。
最后,苏菲对于两个孩子的生死抉择同样值得深思。讀者们很难感同身受地体会到处于两难境地的苏菲经受了怎样的精神折磨。苏菲在儿子和女儿之间进行了选择,实际上也是在男性和女性之间进行了选择。留下儿子,杀死女儿,苏菲的选择动机可以被看做是对父权制社会的无意识妥协。不难想象,如果选择留下女儿伊娃,她在集中营中的生存状态将会极为艰难。即使伊娃最后能够幸存,粗粝暴虐的男权压迫仍然会让她在今后的人生中面临和苏菲类似的艰辛。或许在苏菲的眼中,对伊娃来说是最好的解脱。
四、结语
父权制社会的道德准则要求苏菲必须成为一个母亲,否则她将不被承认是一个“真正的女人”。于是苏菲选择了妥协退让,沦为丈夫的生育工具。父权制社会的道德准则要求苏菲必须承无条件地为孩子付出,否则将不被认为是一个“合格的母亲”。于是苏菲为了自己的孩子出卖了自己的道德和灵魂。纵观全文,苏菲的悲剧既是时代的悲剧,又是宿命的悲剧。她可以成为战争的幸存者,但永远不可能在男性统治的社会中找到出路。作为一个女性和母亲,苏菲被男权的牢笼禁锢无法逃脱,而战争的出现只是让她悲剧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9--02
美国著名作家威廉·斯泰伦的《苏菲的选择》被公认为美国当代小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西方小说史上的里程碑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部大屠杀小说中,斯泰伦并未铺陈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透过一个女性的悲剧命运去揭示战争给整个人类所带来的巨大创伤。作为女性,苏菲不仅要面对战争的摧残,更要承受来自于父权制社会的种种压迫。作者这种独辟蹊径的安排不仅使小说的悲剧色彩更加浓重,也暗含了其对女性生存困境的忧虑。随着女儿,妻子和母亲这三种身份转变,苏菲的悲惨境遇得到逐一呈现。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入手,通过分析苏菲的“母亲”身份来揭示女性所面临的艰难境遇。
一、有争议的“母亲”身份
由于宗教,文化,道德信仰等因素的影响,“母亲”这一身份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争议性。一直以来,整个女性群体的存在意义被牢牢禁锢在“妻子”和“母亲”两个身份上。美国著名女性主义理论家凯特·米勒特对“人类社会发展依赖于男性,女性的唯一贡献在于繁衍后代,女性的根本价值和最大成功在于其生育能力”这一男权思想进行了严厉的批判。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以来,女性主义者开始逐渐意识到男性权威使母亲们失去话语权,工作权,以及应有的尊重。可以说,女性群体由于男权所施加的母亲身份而备受边缘化。传统意义上讲,“母亲”这一使命是光荣和值得称颂的,父权制社会要求女性必须成为 “合格”的母亲,而“母亲”总是与“孩子”紧密相连的论断被广为接受。由此可见,能够孕育和照顾孩子成为判定一个女性是否具备做母亲的资格的必备条件。一个合格的母亲需要无条件地为丈夫生育孩子,同时花费毕生精力照顾孩子和家庭。正如贝蒂·弗里丹所说,“Without careers, without any commitment other than their homes, mothers could devote every moment to their children.”
女性主义运动先驱波伏娃曾说:“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在父权制道德思想的灌输下,她无奈嫁给一个毫无感情的男人,完成生儿育女的任务。而在认命地接受了自己的母亲身份后,她拼命保全自己的孩子,却又在男人们恶意的逼迫之下选择亲手杀死他们。毫无疑问,苏菲是父权制社会道德评判准则下无辜的牺牲品。
二、“母亲”身份下苏菲的悲剧命运
小说《苏菲的选择》并未采用传统的时间顺序叙述方式,而是大量采用插叙和闪回等写作技巧,因而小说中的故事叙述是碎片化的。《苏菲的选择》隐含着双重含义:一是苏菲同时和犹太青年内森与作家斯汀格产生了难以名状的情愫。苏菲必须在两个男人之间做出选择。二是苏菲在家乡波兰早已结婚生子。她和两个孩子不幸被捕入狱。残酷的纳粹军官要求她必须选择一个孩子去死。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并在集中营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苏菲几乎放弃了她所拥有的一切:美貌,健康,身体,甚至是良心。更讽刺的是,苏菲遭受的所有磨难都来自于男性,她却不得不靠依附和讨好男性来为自己谋求出路。
在被逮捕时,一个纳粹军官对苏菲美貌的评价使她意识到自己极具魅力的容貌和身体将是寻求生存的工具。在为司令官霍斯工作期间,苏菲接受了女管家的侵犯和侮辱,只为能够受到这位司令官得力助手的赏识。霍斯是一个冷酷虚伪的纳粹军人,更是典型的父权制思想的代表。他宣称性即是女性和邪恶,对希望靠出卖身体来获得生存权利的女人嗤之以鼻,认为她们肮脏无耻;他自诩道德高尚,认为男人之所以会做出不道德的事情都是因为女性的引诱;他自称尊重自己的妻子,其实对妻子有着强大的控制欲和占有欲。而为了凸显苏菲在两性关系中所遭受的压迫,斯泰伦运用大量笔墨描写了苏菲和霍斯之间的关系。像故事中所有男人一样,霍斯也被苏菲的美貌所吸引。母亲的使命和责任使苏菲变得疯狂和不顾一切。尽管感到极度的羞耻和恐惧,苏菲仍然选择向霍斯献出自己身体。苏菲所面临的困境反映了集中营中很多母亲的生存境遇。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本就处于“他者”地位的女性不得不面对更加凄惨的命运。她们别无选择,唯有向毫无悲悯之心的男性掌权者出卖身体以求自保。苏菲不惜出卖自己的身体来拯救自己的儿子,但最后仍旧以失败告终。因为她永远不会明白,冷漠无情的霍斯最看重的是自己的事业和前程,绝不会因为与一个女人发生关系而毁掉自己.所以他不但没有帮苏菲,反而夺走了她心爱的儿子的生命。可见,在父权制社会中,女性仅仅是,并且只能是男性消费欲望和肆意蹂躏的对象与工具。
为了履行作为母亲的义务,苏菲在出卖肉体的同时也成为了纳粹残害犹太人的帮凶:被捕期间,苏菲因自己不是犹太人儿暗暗高兴;为了能让自己和孩子在集中营里活更久,她开始为纳粹服务并传达了很多杀害犹太人的指令;为了讨好霍斯,她诬蔑犹太人侮辱了自己并不存在的妹妹,只求霍斯同意让她看一眼儿子;虽然工作的便利使得苏菲有机会拯救很多犹太人,但她为了自己孩子的安危最终选择放弃。然而,苏菲的这些行为并不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因为母亲的身份使她别无选择,“我会让人们明白纳粹是如何趋使你去干你绝不会干的事情,比如说霍斯。如果不是为了吉恩,我决不会去勾引他,想让他和我睡觉。我也决不会装作仇恨犹太人,或者撒谎说父亲那本小册子有我的功劳。还有那台收音机。我没有偷它也是为了吉恩,我差点因这事死掉。”她必须苟且偷生,因为儿子必须依靠母亲的救助。但最终苏菲并未能救出吉恩,对犹太人的负罪感也使她饱受良心和道德的谴责。
三、“母亲”身份下苏菲的选择
选择儿子还是女儿去面对死亡?苏菲在两个孩子间的生死抉择无疑是整部小说的高潮部分,而这一“选择”留给她终生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苏菲最终选择了女儿,但她的委曲求全并没能保全儿子的性命。在苏菲混乱的思维和描述所来展现不堪回忆的岁月里,身为一个母亲却亲手将女儿推向死亡无疑是她所遭受到的最残忍折磨。可以说,“母亲”身份是男权社会施加给苏菲的沉重枷锁。
首先,苏菲别无选择地称为一个母亲。女性主义所批判的并非两性之间的爱情,婚姻和对孩子的抚育,而是女性在成为母亲后遭受的对待。苏菲在父亲的要求下和毫无感情的丈夫结婚并生儿育女,以满足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生育的要求。她的人生自此被迫和丈夫,儿女以及无尽的家务紧紧绑缚在一起。对苏菲来说,“母亲”身份并不意味着幸福感,而是男权社会生育观念的又一次胜利。
其次,纳粹军官要求苏菲选择一个孩子去死也折射了男性权威对女性的压迫。在斯泰伦笔下,这位纳粹军官每天的工作就是选择一些俘虏去死。这种备受良心谴责的痛苦使他逐渐心理扭曲,而以欣赏他人痛苦为乐则成为他在军营中的最大消遣。他深知如何刺痛一个母亲的神经并让其痛苦终生,而美丽的苏菲不幸地成为了这位军官变态趣味下的牺牲品。儿子还是女儿?看似简单的选择题决定着两个孩子的命运。苏菲选择妥协并最终成为了间接杀害孩子的凶手。父权制社会道德标准认为一个合格的母亲的全部生活就是照看孩子,并将这种生活转化为一种具有责任性质的终生工作。她所要承担的不仅有失去孩子的痛苦,更有来自父权制社会道德的谴责。
最后,苏菲对于两个孩子的生死抉择同样值得深思。讀者们很难感同身受地体会到处于两难境地的苏菲经受了怎样的精神折磨。苏菲在儿子和女儿之间进行了选择,实际上也是在男性和女性之间进行了选择。留下儿子,杀死女儿,苏菲的选择动机可以被看做是对父权制社会的无意识妥协。不难想象,如果选择留下女儿伊娃,她在集中营中的生存状态将会极为艰难。即使伊娃最后能够幸存,粗粝暴虐的男权压迫仍然会让她在今后的人生中面临和苏菲类似的艰辛。或许在苏菲的眼中,对伊娃来说是最好的解脱。
四、结语
父权制社会的道德准则要求苏菲必须成为一个母亲,否则她将不被承认是一个“真正的女人”。于是苏菲选择了妥协退让,沦为丈夫的生育工具。父权制社会的道德准则要求苏菲必须承无条件地为孩子付出,否则将不被认为是一个“合格的母亲”。于是苏菲为了自己的孩子出卖了自己的道德和灵魂。纵观全文,苏菲的悲剧既是时代的悲剧,又是宿命的悲剧。她可以成为战争的幸存者,但永远不可能在男性统治的社会中找到出路。作为一个女性和母亲,苏菲被男权的牢笼禁锢无法逃脱,而战争的出现只是让她悲剧的道路上越陷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