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域下理工科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教学实践研究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22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高度文化自信,而面对当前理工院校学生人文素养严重缺失的现状,坚定文化自信、彰显民族优秀文化、培育真正有人文素养的人才成为当务之急。本研究在阐述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理工学生人文素养培育重在教学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模式:重课程设置,强文化内容;重课堂教学,强课内实践;重文化活动,强人文素养。
  关键词:人文素养培育 传统文化 课程设置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9-0001-02
  在传统文化视域下,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亟待提高。为什么?在我从教28年的理工科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到理工科学生不仅存在母语表达的严重缺陷,而且存在民族精神家园的危机和中华人文传统的渐渐消逝的问题。我校作为吉林省一所理工科重点大学,与其他理工院校相比,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样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危机,那么,如何弥补缺陷、挽救危机是笔者研究的重点。
  一、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必要性
  (一)内涵模糊,认识模糊
  “人文素养”虽已提出多年,但何为“人文”?何为“素养”?如今的理工科院校学生对其内涵认识模糊不清。当然,这与学术界对“人文素养”一词一直没有明确概念密切相关。理工院校众多学子认为它丰富、繁杂、博大、精深,似懂非懂,可见又模糊。既然内涵不清,就谈不上有明确认识了。这里实在有必要明晰一下“人文”“素养”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关于“人文”一词的定义:①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科学|人文景观。②指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前者指知识层面,后者指精神层面,我认为两者之间有一个行为层面。知识层面是第一层级——基础层,行为层面是第二层级——中间层,精神层面是第三层级——最高层。《现代汉语词典》关于“素养”一词的定义:指平日的修养。“修养”一词又如何理解?①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②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对于理工科院校的在校学生而言,所谓“素养”定义为“平日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更为确切些。由此可见,“人文素养”包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知识层面、行为层面、精神层面、平日养成四个层面。这里的行为层面和平日养成是不同:行为层面专指中华文化理论知识的实践转化能力,例如,讲“求职信写作理论”后下笔成文的能力;平日养成层面专指平时待人处事的做人能力。何为“培育”? 《现代汉语词典》第二个义项释为“培养”,即指“按照一定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使成长”。因此,这里的“人文素养培育”即指面对理工科院校学生知识层面、行为层面、精神层面、平日养成四个层面的缺陷,按照一定目标,用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内核,通过长期的教育和训练来引导大学生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用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来滋养大学生的崇高灵魂。
  (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不容乐观
  2018年是我国打开国门改革开放的第40个年头。40年来,理工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如何?是提升了,还是下降了?从教近30年的经历告诉我:理工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总体看还是有所回升的,但也不能否认仍存在不求进取者的事实,具体表现为:不乏逃课者,明目张胆者有之,有恃无恐者有之,振振有词者有之;不乏自欺欺人者,未交作业者硬说已交,未交平时作业者还要平时分,课堂实训不做,课后作业敷衍塞责;谈恋爱成风者,刚入大学校门就寻找对象,此现象极为普遍,有愈演愈烈趋势,认为没有女朋友有失面子,追求不成,寻死觅活,受不了打击,受不得挫折;缺少无私奉献精神,帮助别人后总想获得回报,自私又自利;母语口语表达不流畅,站在众人面前怯场,个别人在事先已准备好讲稿的前提下,站在台前,还是脸憋得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母语书面语表达更是错误连篇,文理不通,错字、错句比比皆是,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对民族文化知识内容模糊不清,只流于表面所见层面,对其精神内核一知半解;精神萎靡不振,缺少求知热情和生活韧性;缺乏阅读经典的兴趣,认为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名著如《老子》《孔子》等没有实际用途,对现实生活没有任何帮助。
  综上所述,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在当前尤为必要。那么,如何培育?在教学改革方面采取文理交融、和谐共生的思路,创新教学与实践方案。将传统文化融入教材、课堂,开展校内外文化活动,实现理论和实践环节的衔接。
  二、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重在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一)重课程设置,强文化内容
  当前,我校面向全校开设的人文课程只有《大学语文》。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学生普遍反映:学得不解渴,即有意犹未尽之感。我认为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面向全校学生增设人文修养课,建立《大学语文》课程群,即以《大学语文》为中心,向四外散射,开设系列传统文化课,如《汉语言文字》《古典文学》《中华思想文化》《汉语写作》《汉语艺术》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内容设置,当突显传统文化内容。《汉语言文字》应与古代汉语的文字与音韵、词汇与语法和现代汉语的词汇与方言、语法与修辞相结合;《古典文学》以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为主线,以古典诗歌—词曲—辞赋—散文—戏曲—小说为专题,侧重经典审美;《中华思想文化》涵盖儒学、道学、墨家学说、法家学说、经学、玄学、理学、朴学、佛学等内容,重在理清各家哲学思想精髓;《汉语写作》包括古代、现代应用文章写作和文学创作,偏重汉语写作技巧;《汉语艺术》含对联、演讲、相声等内容,侧重汉语口才的排演实训。上述课程设置的文化内容不单纯是知识的讲授,而是将文化知识与学生的思考实践相融合,设计若干思考与实践的实战题目,让学生在思考与实践中收获更多。
  (二)重课堂教學,强课内实践
  为何重课堂教学?原因一,课堂永远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原因二,尽管如今网络发达,可以远程教育,但人的惰性驱使人不能或不可能主动学习。有的学生甚至感叹:“每天都不上课该多好哇!”我想,这绝不是个别学生的心声。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是人类的共性。为何强课内实践?毛泽东讲:“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明代王廷相讲:“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徒讲而不行,则遇事终有眩惑。”王夫之也讲:“力行之后知之真。”这就是说,课堂上所讲的理论知识只有付诸实践,才会变得鲜活,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发展真知。那为何强调“课内”实践?一是因为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适合今天的大学生,理工学生对“一言堂”不买账;二是因为多数学生有怠惰心理,留在课外不能及时完成,个别学生甚至拖延多日或彻底遗忘。可以得出:课堂教学及其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何在课堂上将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那就是:精讲多练。结合每次课讲授内容设计课堂实训材料,实训材料的设计与理工学生的专业、自身生活实际要密切相连。   (三)重文化活动,强人文素养
  我校作为一所理工科大学,面对学生人文素养严重缺失的现状,在强调培养理工专业人才的同时,也需要强调文理渗透,实施“理工与人文结合”的教育理念,切实获得校园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原动力和鲜活的生命力,真正帮助学生形成具有人文关怀意识的健全人格。如何造就学生的健全人格?那就需要将课堂理论教学与校园传统文化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提升教师人文素养,更新人才理念,增设除《大学语文》外的其他人文课程,举办“文韵东电”传统文化大讲堂、大学生诗词大赛、“国学达人”挑战赛、翰墨书法展、中国传统文化工作坊等途径,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第一,把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形成一种“大课堂”氛围,即把课堂教学内容移植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甚至与其他相关事业、企业单位联动,真正培育大学生拥有一种涵养、眼光、智慧和精神以及良好的價值观得以形成的基础,实现人文素养之于大学教育的互动双赢的良性循环状态。第二,改变人文学科教师传统的课堂和校园实践分离的教学方法,任课教师全程参与课内、课外的指导;在教学安排上将课内外相关联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各课程教师积极参与、联合指导。第三,围绕传统文化内容开展综合应用训练,如指导学生社团活动,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锻炼学生听说读写及鉴赏能力;开展语言文字基本功比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朗诵比赛、辩论赛、读书会、征文、人文系列讲座等活动,把传统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文学能力和文化素养;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优秀的、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等。第四,综合创新设计,参加传统文化相关的比赛。学生可以自行设计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实践项目,自行组合团队进行设计、开发和实践。项目实践进程中采取不同学院合作进行、团队成员分工实践、定时总结汇报、互动交流的方式,使得包括理工科院系在内的全体学生对实践项目的每个环节都有所了解,同时每个成员又都了解和熟悉自己所在的思想领域,汇报过程中还锻炼了学生总结、表达、分析、研讨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积极参加省及全国性的传统文化主题比赛,进一步检验和提高自己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理解传统文化内涵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廷奇.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质量保障[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
  [2]白宇飞.“十二五”教学改革与创新论文集[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15.
  [3]王国雨.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养[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
  [4]张世善.中国特级教师文库·学校文化自觉与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5]黄美玲.大学语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6]尚永亮.大学语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7]张新颖.大学语文实验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8]江胜清,李明清.大学国文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赵慧敏
其他文献
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笔者以为不管是在教学上还是在班级管理上,最重要的是要“用心
摘要:主要研究网状拉格朗日映射与勒让德映射的一般性.目的是给出焦散线与波前的一般分类。焦散的描述是从拓扑空间到结构空间拉格朗日子流形的临界值集合。拉格朗日和勒让德奇点在微分几何许多问题当中都可以找到,其中最成功的应用之一是对焦散线与波前奇异性的研究。  关键词:焦散线 波前 稳定性 临界值 拉格朗日与勒让德奇点  中图分类号:O3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8-
本文选取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差错,凭借教师的智慧,帮助学生“跨越”错误,印证了奥苏贝尔的名言:“正确,有可能是一种模仿;错误,却大凡是一种经历”。 In this paper, we c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吸取传统教学的长处,还要有创新性。我认为我们的作文教学要有创新就是建立开放式作文教学的模式。 Composition teac
关键词 大学生 法治观 法治信仰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上海理工大学党建思政德育教育项目:依法治国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法治教育有效性的路径研究(编号17HJ-DSDG-00-004)。  作者简介:余琪,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印刷包装工程系辅导员,助教;夏小华,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  中图分类号:G64
主动参与、小组合作、积极探究,这是科学新课程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于是,小组合作学习进入了学校的每一个课堂。教师的设计开始各显神通,学生也随之找到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此次“哈利·赛德勒:从绘画走向建筑”国际巡回展览于中国首展不仅对中国小型建筑展览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指导作用,对中国建筑师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该展览不仅仅是对建筑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关键词 大学生 法治意识 新思考  作者简介:侯自赞,凯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2.235一、新时代大学生生活中的法治意识培育  (一)从学法、知法、守法视角思考新时代大学生生活中的法治意识培育 
2019年4月24日,由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与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十大热点”发布会在国际关系学院隆重举行.来自国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