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塔尔的老桥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d_1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克罗地亚的“歉意”和“哀悼”,揭开了一段尘封的残酷血腥的历史。
  
  克罗地亚总统何以致歉
  
  不久前,克罗地亚总统约西波维奇访问萨拉热窝,在波黑议会发表演讲,对克罗地亚在1992~1995年波黑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表示“深深的歉意”。这是克罗地亚国家领导人第一次、也是西巴尔干国家领导人第一次对自己国家在另一个国家中的战争行为公开表示歉意。演讲结束后,他拜访了阿米奇和克里桑采沃萨罗小镇,哀悼战争中被克罗地亚族军队杀害的116名波族(波什尼亚克族,即前南时期的穆族)和被波族军队杀害的74名克族人。半个月之后,他又访问波黑西耶科瓦茨、布里瑟沃和科扎拉茨三个小镇。战争期间三个小镇的不同民族相互残杀,血流漂杵。约西波维奇或敬献花圈,或点燃蜡烛,向在战争中遇难的各族人民表示悼念。
  约西波维奇去年年底参选总统并取得成功。今年2月上任伊始,便打破沉默,此举开创了巴尔干政治的先河,对推动和加强整个地区的和解和稳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所展示的政治远见、胸襟和勇气,令世人感动。
  约西波维奇的“歉意”和“哀悼”,揭开了一段尘封的残酷血腥的历史,把记忆的长河拉回到上世纪90年代。而作为波黑战争的缩影,追忆那段疯狂岁月,在风景如画的莫斯塔尔,在巍峨屹立的莫斯塔尔的老桥上发生的一桩桩令人毛骨悚然的暴行,对解读约西波维奇此举十分有益。
  
  老桥,经历400多年洗礼
  
  1992年波黑战争爆发前,莫斯塔尔是宁静、祥和、包容的。
  莫斯塔尔是一座山城,缓缓而流的内雷特瓦河穿城而过,把城一分为二,形成现在的东城和西城。数条支流从城中穿插流过,到处可以听到淙淙的流水声。
  1991年,该城约12万人口中35%为波族,30%是克族,20%系塞族。几个世纪以来,各民族相互杂居,不同民族之间通婚十分普遍,约占所有婚姻的1/3,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同民族融合与和睦相处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莫斯塔尔是基督教文明和穆斯林文明的会合点、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处,是波黑历史文化名城和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当年奥斯曼帝国西扩打到这里已成强弩之末,再未能西跨一步。同时,莫斯塔尔也是基督教中两大主要派别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分水岭,以此为界向西主要为天主教势力范围,向东主要是东正教地盘。在这里,既有洁净雅致的建于16和17世纪的清真寺,又有建于19世纪和上世纪80年代的哥特式天主教堂和现代风格的天主教堂,还有葱头式圆顶的东正教堂。
  无论从民族、宗教,还是从文化、建筑风格来看,莫斯塔尔呈现给世人的是一幅由多种元素构成的色彩斑斓的目晤马赛克,错综复杂,华丽眩目,传扬的是宽怨、包容与和解等人类普世的美德,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最神奇的当数横跨内雷特瓦河的老桥。桥呈拱形,长29米,宽4米,高20米,桥两头各有一个石砌桥头堡,桥墩与河两边悬崖相连,仿佛这桥是从两边山崖上直接“长”出来的。远远望去,老桥如飘在天际的一道彩虹。漫步桥上,远眺四周,蓝天白云,起伏的绿色山峦,高高的白色尖塔,星星点点的红色房顶,令人心旷神怡;俯瞰宝蓝色的河水从桥下潺潺流过,有了一丝眩晕,更觉老桥的高大。
  石桥的建成堪称建筑史上一大奇观。石桥使用了1088块长方形巨石,均采自附近采石场,施工历时九年之久,于1556年完成。有关技术问题,例如如何把石块从河的一侧运到另一侧,如何架设脚手架,如何在这么长的建设周期内保持脚手架稳定可靠等等,至今是一个谜。据说,奥斯曼苏丹修建石桥的本意是取代原来河上的一座木制吊桥,以便大军从桥上通过远征维也纳,开疆拓土,但400年来,桥上从未走过奥斯曼的军队。
  每到夏天,年轻的小伙子们会站在高高的老桥中央,然后纵身跳入内雷特瓦河,展示他们矫健的身姿,聚集在河岸众多的享受阳光浴的外国游客和本地人则会为年轻人的壮举赞叹、欢呼。这成了老桥的一项独特的运动项目,也是莫斯塔尔的名片和标识。
  历经400多年岁月的洗礼,老桥似乎已不再是一座普通的石桥,不再是提供一条连接东西两个城区的便捷通道,而是莫斯塔尔多元文化和民族和睦的象征。老桥有了灵性、有了生命,与莫斯塔尔居民同生死、共患难,成了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习俗的人们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的一座精神上的桥梁,引领人们不断走向宽容、走向祥和、走向和睦。
  
  1992年,成了分水岭
  
  然而,这一切随1992年春天爆发的波黑内战而骤然发生了变化。疯狂取代了理性,血腥的种族屠杀代替了民族包容与和解。
  在莫斯塔尔,首先,塞族军队在南斯拉夫人民军的支持下,为把莫斯塔尔东部地区纳入波黑塞族共和国的版图,建立一个“大塞尔维亚”,先大规模轰炸老城,尔后出动坦克和步兵控制了大部分城区。克族和波族军队联合起来奋力反抗,于6月中旬将塞族军队赶出莫斯塔尔。作为报复,塞族军队又对莫斯塔尔进行狂轰乱炸,炸毁了克族的方济会修道院、大天主教教堂以及拥有5万本藏书的主教宫和众多清真寺。此外,莫斯塔尔的基础设施、横跨内雷特瓦河上的所有桥梁(老桥除外)以及铝业和军事工业大多也遭摧毁。
  克族军队将塞族军队从莫斯塔尔逐出之后,为扩大控制地盘,建立一个克族单一民族区域,在克罗地亚政府大力支持下,又掉转枪口向波族军队开火,把东城绝大部分地区夷为平地,同时对大量原来居住在西城的波族人实行种族清洗,或屠杀,或驱赶,或关入集中营(先后有3万多人在集中营被关押过)。在约西波维奇总统参观的阿米奇小镇,1993年4月16日发生了惨绝人寰的暴行。该镇原本是克波两族混居的社区,为了达到种族清洗目的,克族军队经过缜密计划和部署,先把所有住在镇上以及周边地区的克族居民悉数撤离,然后向小镇和周边21个村落发起猛烈攻击,致使116名无辜波族平民惨遭杀害,其家园彻底被毁。
  克族军队还捣毁了塞族一些著名的东正大教堂。
  波族军队武器装备远不如克族军队,但他们严防死守,挫败了克族军队的一次次攻击,牢牢控制着东岸及老桥周围的部分西岸地区。为彻底把波族从西岸赶出去,1993年11月8日,克族军队指挥官普拉利亚克悍然下令炸桥,在一声巨响中老桥轰然坍塌。老桥的倒塌标志着在莫斯塔尔以民族划界的克族西区和波族东区基本形成,预示着民族分裂和分治时期的开始。
  1995年11月,波黑战争结束,波黑由波克联邦和塞尔维亚共和国两个分治实体组成。
  
  重建老桥与心灵中老桥
  
  老桥的坍塌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事发四个月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便发表声明呼吁重建老桥,随后又派考察组前往莫斯塔尔就老桥的 坍塌提出应急措施。1998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和莫斯塔尔市政当局向国际社会又联合发出老桥重建的呼吁,得到克罗地亚、法国、意大利、荷兰、土耳其、欧洲理事会发展银行的积极响应并提供资金支持。同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一个国际专家委员会,负责重建工作质量和具体实施。
  按照恢复原貌的原则,重建工作坚持使用当年工匠采用的技术和材料。潜水员从河中打捞起沉入河底的石块,修复后继续使用,不足部分则从400多年前同一采石场采集补充,不多不少1088块,全部保持原有的色质和形状。重建工作2001年6月开始,2004年7月竣工,历时三年整,耗资1600万欧元。2005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老桥和莫斯塔尔古城列为世界遗产。
  无疑,老桥重建是一个奇迹,但重建人们心灵中的那座老桥更呼唤奇迹的产生。如今,在莫斯塔尔,克族和波族依然维持着事实上的民族分离,名族的孩子上各族的学校,各族地区有各自的手机区号。
  
  克罗地亚并未形成统一认识
  
  克罗地亚为老桥的重建捐赠了部分资金,但这并不等于克罗地亚上下对在波黑战争期间所扮演的角色形成了基本一致的认识或看法。
  约西波维奇总统在波黑议会的讲话,就遭到克罗地亚部分政界人士的强烈反弹。克罗地亚总理科索尔“谴责”约西波维奇的讲话,称“克罗地亚从来就不是侵略者……战争是正义的,是防御性的”。几位前总理也表达了同样的愤慨之情。
  正确面对所犯的错误,对任何一个国家或任何一个民族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不仅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内心深处虔诚的忏悔,实现人性良知的升华和道德责任的再现。西德总理勃兰特在向波兰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那深深地感动世界的一跪,体现了战后德国深刻的反省,直面历史、承担责任的诚意和决心,为德国赢得了世界各国特别是欧洲各国的信任和谅解。但勃兰特的这一跪,在西德国内也同样遭到攻击,认为有辱国格人格。由此看来,约西波维奇受到国内一些人的猛烈抨击就不足为怪了。
  重要的是,约西波维奇在波黑议会的演讲“一石激起千层浪”,打破了万马齐喑的局面,一定会促使人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开启一个深刻反省的过程。重建莫斯塔尔的老桥用了三年时间,毫无疑问,重建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之间沟通、和解与信任的理性大桥的过程,将充满波澜起伏、挫折困顿,会很漫长。
其他文献
伊尔库斯克(中国人常把它简称伊库)是我此次原苏东地区之行的第一站。不过,严格地从地理位置讲,它还位于亚洲,离中国并不远。它距储有1/5世界淡水资源的贝加尔湖只有70公里,是俄罗斯西伯利亚的重镇之一,有西伯利亚“心脏”、“明珠”、“东方的巴黎”等种种美誉。伊库又是俄罗斯少数几个有300年以上历史的城市之一,17世纪60年代是西伯利亚的要塞城市,18世纪60年代后是东西伯利亚的首府。正因如此,旅游介绍
备受瞩目的埃及人民议会选举11月28日拉开帷幕,这是埃及自前总统穆巴拉克2月11日下台后首次举行的议会选举。在此之前,埃及经历了近十个月的权力真空期。另一方面,就在投票前几小时,埃及一条输气管道遭到袭击爆炸;在曾经爆发“革命”的开罗解放广场,依旧人山人海……  埃及路在何方,所有人都在等待答案。而埃及军队,作为影响埃及未来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又是“革命”后此起彼伏的示威游行的矛头所在,引起了人们对
伊斯兰教与政治的关系非常密切,在达尔富尔冲突上只要有人稍加“引导”,未来伊斯兰教也许会真的成为冲突继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003年2月,苏丹达尔富尔的两支地方民间武装“苏丹解放军”和“公正与平等运动”武装占领了北达尔富尔省(北达省)的首府苏丹喀土穆中央政府认定这是武装叛乱,在派兵镇压的同时,又组织和资助达尔富尔地区的另一支民间武装“简加韦德”与叛军作战双方都运用了毁灭性的作战手段冲突已造成
以色列出此狠招,没有顾忌国际社会的压力吗?以色列与美国关系特殊,在这次军事行动中,是以色列掌控了美国吗?欧洲国家的态度如何?一些阿拉伯国家袖手旁观,他们对哈马斯有怎样的心态?伊朗强硬中有节制,它如何评判自己的利益得失?      美国被“挟持”了?  阿拉伯媒体普遍认为,没有美国的首肯,以色列不会这样对加沙大打出手“阿拉伯人在线”网站发表评论说,美国放手以色列向加沙重拳出击,本身就是强化其中东战略
岛内不存在理性辩论空间,一场辩论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一个固执,一个刻板,“戏”未开场结果已可知。    4月25日,马英九将与蔡英文会面,就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当局两岸政策等展开辩论。这场“双英会”注定充满机锋、唇枪舌剑,在岛内颇吸引人眼球,但不会对岛内政策和两岸关系产生什么影响。    为什么“辩”?    “双英会”之议自马英九上台之日即出现,但一直是“干打雷不下雨”。虽然马英
鸠山政权的对外政策不可能跳出现有的基本框架,日本的对外关系依然以日美同盟为核心,在对华政策上,日本和美国将尽量保持协调,谋求合作。其背后,对“中国崛起”的警惕感是两国共享的“价值观”。日美当局和民众对中国未来走向的警惕感和不信任感从来没有削弱。对此,中国当局和民众务必有清晰的认识。    9月16日,由民主党、社民党、国民新党联合执政的“鸠山内阁”正式成立。新首相鸠山在首次阁僚会议上决定以“实现真
11月26日夜,北约驻阿富汗武装直升机越境袭击了巴基斯坦境内一个边境哨所,造成24名巴方官兵死亡,13人受伤。事后巴方对此极为愤慨,立即切断了巴境内的北约后勤补给线,并要求美国15天之内撤离位于巴境内俾路支省的舍姆希空军基地。近来龃龉不断的美巴关系再受重创,双方关系降至冰点。    封锁运输线影响巨大  27日,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立即发表声明称,轰炸巴军事哨所是“一个悲剧性的意外事故”。美国国务卿
十几年来,两国剑拔弩张的危情时有发生  不过,每次都是只见“乌云密布”,“雨”并没有下来    自打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与格鲁吉亚这两个新诞生的国家之间矛盾冲突和对峙几乎就没有停止过,而且有越来越紧张的趋势2008年4~5月间,由于格鲁吉亚无人驾驶侦察机接二连三被本国国内阿布哈兹军方击落,政府大动肝火,开始向与临近阿布哈兹的地区大量屯兵,而俄罗斯则向阿布哈兹增加维和兵力,声称要严厉回击格鲁吉亚可能
2008年9月以来,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演进深化,全球经济急转直下。众多企业财产缩水,大量企业破产,各国失业率猛增,人民收入普遍下降。在此背景下,太平洋两岸的美国和中国,发生了版本完全不同的薪酬事件。即奥巴马总统的“限薪令”和国泰君安证券的“天价薪酬”。这两个事件让中国老百姓颇为惊讶。自由市场的美国政府对薪酬的直接管制与中国政府对国有企业薪酬监管的无力,形成了鲜明对比。    薪酬事件的美国版本与
他们是一个特殊群体,与普通人相比,他们的命运更离奇。    1月12日早晨,伊朗德黑兰大学核物理学教授阿里-穆罕默德走出家门,正准备开车上班,附近一辆绑着遥控炸弹的摩托车突然爆炸,穆罕默德当场身亡。此人的核专家身份引发各种猜测。伊朗直指幕后黑手是美国和以色列情报部门,认为它们欲通过暗杀破坏伊朗核研究。伊朗的指控并非没有根据。2009年2月已有传言,说以色列要对伊朗实施“斩首行动”,派遣职业杀手刺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