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是21世纪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在全球糖尿病患者中,有超过90%的都是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发生除了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与饮食的关系也相当密切。最新研究发现,饮酒过量也是导致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酒精:催生糖尿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
邱香 郝丽萍(副教授)
关于饮酒和2型糖尿病发生之间的关系,国际上已经开展了很多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其中大多数研究显示,饮酒和2型糖尿病之间是U型或J型的关系,也就是说,与不饮酒相比,适度饮酒能减少2型糖尿病的发生,但是,过量饮酒却大大增加了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性。
为什么说长期过量酒精摄入容易引发2型糖尿病?
原因一: 酒精会造成机体对胰岛素产生抵抗。已有研究证明,长期过量酒精摄入会使胰岛素信号传导发生障碍,降低葡萄糖运载体运输葡萄糖的能力,致使体内明明存在足够的胰岛素但却不能正常发挥作用,阻碍了血液内的葡萄糖进入细胞被机体正常利用,造成高血糖,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这就是所谓的胰岛素抵抗。
原因二:酒精会损伤胰岛B细胞,减少胰岛素的分泌。我们都知道,人体每天代谢会产生大量具有氧化性质的自由基,它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垃圾,需要有清洁工不断地清扫来维持环境的卫生,在人体内扮演清洁工角色的是具有抗氧化作用的谷胱甘肽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物质。相关研究指出,长期过量酒精摄入明显使体内的“清洁工”数量减少,自由基不能被及时清除,它的氧化作用损伤了胰岛B细胞,降低了胰岛素的分泌量。
与西方人相比,为什么说东方人饮酒更易患2型糖尿病?
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需要依靠多个氧化体系帮助才能完成,乙醛脱氢酶是其中的重要催化酶,催化酒精在体内的代谢中间产物乙醛转化为乙酸,有些人酒量大就是因为这个酶的活性高。如果乙醛脱氢酶酶发生突变,则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导致乙醛在体内堆积。乙醛是一种高毒性物质,可导致人体的毒性反应,包括出现脸红以及头痛、心动过速、出汗和恶心呕吐等,以及一系列躁动不安的症状。研究发现,东方人体内的乙醛脱氢酶相比于西方人更容易发生突变。西方人如高加索人、美国黑人、欧洲人和大部分的美国北部印第安人中,乙醛脱氢酶突变率很低;而亚洲人,如中国人乙醛脱氢酶的突变率为18%。饮酒之后,东方人比西方人更容易发生脸红,喝酒脸红者乙醛在体内停留时间较久,毒性作用更大。研究显示,饮酒脸红者比饮酒不脸红者的胰岛素抵抗程度高,并且在饮酒脸红人群中未发现适量饮酒的有益作用。
研究还证实,酒精对胰岛B细胞的损害同样存在种族差异。西方人饮酒导致胰岛素抵抗同时可以使胰岛B细胞功能代偿性增加,而对东方人却没有该作用。中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在饮酒人群中,不管你喝多喝少,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均有所降低。所以说,东方人比西方人更易发生2型糖尿病。
烈性酒与酿造酒,哪一类酒是导致罹患糖尿病的高风险因素 ?
烈性酒又名蒸馏酒,包括中国的白酒、国外的伏特加、威士忌、白兰地等。酿造酒,包括啤酒、黄酒、葡萄酒等度数较低的种类。有研究报道,长期过量摄入烈性酒特别是高度烈性酒致糖尿病的风险大于酿造酒。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提示,葡萄酒含有的白藜芦醇和酚类物质具有的抗氧化作用,与脑部某种蛋白结合可以部分抵抗酒精所致的损害,包括缓解氧化应激状态,降低血糖等。不过也有报道称,一份葡萄酒中所含有的白藜芦醇和其他多酚物质发挥的有益作用,抵消不了此份葡萄酒中酒精的危害。 目前的观点仅仅能支持葡萄酒的致糖尿病风险可能低于其他酒类。
饮酒量男女有别,糖尿病患者莫贪杯
我们知道,过量饮酒确实会引发2型糖尿病。那么,适量饮酒是否就可以预防糖尿病呢?答案是否定的。医学界不建议任何人以饮酒来达到预防或者缓解糖尿病的目的。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第九条建议,对日常有饮酒习惯的人来说,应控制饮酒量,即成年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宜超过25克,相当于啤酒750毫升,或葡萄酒250毫升,或38°的白酒75克;成年女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宜超过15克,相当于啤酒450毫升,或葡萄酒150毫升,或38°的白酒50克。在此范围内,饮酒的量越低越好。不饮酒者,应尽量避免饮酒。
在酒的选择上,尽量选择酒精度数低的种类。饮酒之后,还可以通过一些适当的方法来帮助解酒,比如一些酸的或甜的水果,像苹果,柠檬,香蕉或葡萄等。不可喝浓茶解酒,因为茶碱能加剧酒精的危害。需要提醒的是,这仅仅是一种补救措施,切不可认为这样就能消除酒精的危害。
已患有糖尿病者,最好不要饮酒。如饮酒,要在征得医生同意情况下进行。同时还要注意三点:①控制饮酒量,不能空腹饮酒;②尽量选择葡萄酒、啤酒等度数较低的酒;③尽量保持每日摄入的能量和各种营养成分保持相对平衡,酒精提供的能量应在每天所需的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中减去。
酒精:催生糖尿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
邱香 郝丽萍(副教授)
关于饮酒和2型糖尿病发生之间的关系,国际上已经开展了很多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其中大多数研究显示,饮酒和2型糖尿病之间是U型或J型的关系,也就是说,与不饮酒相比,适度饮酒能减少2型糖尿病的发生,但是,过量饮酒却大大增加了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性。
为什么说长期过量酒精摄入容易引发2型糖尿病?
原因一: 酒精会造成机体对胰岛素产生抵抗。已有研究证明,长期过量酒精摄入会使胰岛素信号传导发生障碍,降低葡萄糖运载体运输葡萄糖的能力,致使体内明明存在足够的胰岛素但却不能正常发挥作用,阻碍了血液内的葡萄糖进入细胞被机体正常利用,造成高血糖,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这就是所谓的胰岛素抵抗。
原因二:酒精会损伤胰岛B细胞,减少胰岛素的分泌。我们都知道,人体每天代谢会产生大量具有氧化性质的自由基,它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垃圾,需要有清洁工不断地清扫来维持环境的卫生,在人体内扮演清洁工角色的是具有抗氧化作用的谷胱甘肽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物质。相关研究指出,长期过量酒精摄入明显使体内的“清洁工”数量减少,自由基不能被及时清除,它的氧化作用损伤了胰岛B细胞,降低了胰岛素的分泌量。
与西方人相比,为什么说东方人饮酒更易患2型糖尿病?
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需要依靠多个氧化体系帮助才能完成,乙醛脱氢酶是其中的重要催化酶,催化酒精在体内的代谢中间产物乙醛转化为乙酸,有些人酒量大就是因为这个酶的活性高。如果乙醛脱氢酶酶发生突变,则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导致乙醛在体内堆积。乙醛是一种高毒性物质,可导致人体的毒性反应,包括出现脸红以及头痛、心动过速、出汗和恶心呕吐等,以及一系列躁动不安的症状。研究发现,东方人体内的乙醛脱氢酶相比于西方人更容易发生突变。西方人如高加索人、美国黑人、欧洲人和大部分的美国北部印第安人中,乙醛脱氢酶突变率很低;而亚洲人,如中国人乙醛脱氢酶的突变率为18%。饮酒之后,东方人比西方人更容易发生脸红,喝酒脸红者乙醛在体内停留时间较久,毒性作用更大。研究显示,饮酒脸红者比饮酒不脸红者的胰岛素抵抗程度高,并且在饮酒脸红人群中未发现适量饮酒的有益作用。
研究还证实,酒精对胰岛B细胞的损害同样存在种族差异。西方人饮酒导致胰岛素抵抗同时可以使胰岛B细胞功能代偿性增加,而对东方人却没有该作用。中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在饮酒人群中,不管你喝多喝少,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均有所降低。所以说,东方人比西方人更易发生2型糖尿病。
烈性酒与酿造酒,哪一类酒是导致罹患糖尿病的高风险因素 ?
烈性酒又名蒸馏酒,包括中国的白酒、国外的伏特加、威士忌、白兰地等。酿造酒,包括啤酒、黄酒、葡萄酒等度数较低的种类。有研究报道,长期过量摄入烈性酒特别是高度烈性酒致糖尿病的风险大于酿造酒。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提示,葡萄酒含有的白藜芦醇和酚类物质具有的抗氧化作用,与脑部某种蛋白结合可以部分抵抗酒精所致的损害,包括缓解氧化应激状态,降低血糖等。不过也有报道称,一份葡萄酒中所含有的白藜芦醇和其他多酚物质发挥的有益作用,抵消不了此份葡萄酒中酒精的危害。 目前的观点仅仅能支持葡萄酒的致糖尿病风险可能低于其他酒类。
饮酒量男女有别,糖尿病患者莫贪杯
我们知道,过量饮酒确实会引发2型糖尿病。那么,适量饮酒是否就可以预防糖尿病呢?答案是否定的。医学界不建议任何人以饮酒来达到预防或者缓解糖尿病的目的。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第九条建议,对日常有饮酒习惯的人来说,应控制饮酒量,即成年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宜超过25克,相当于啤酒750毫升,或葡萄酒250毫升,或38°的白酒75克;成年女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宜超过15克,相当于啤酒450毫升,或葡萄酒150毫升,或38°的白酒50克。在此范围内,饮酒的量越低越好。不饮酒者,应尽量避免饮酒。
在酒的选择上,尽量选择酒精度数低的种类。饮酒之后,还可以通过一些适当的方法来帮助解酒,比如一些酸的或甜的水果,像苹果,柠檬,香蕉或葡萄等。不可喝浓茶解酒,因为茶碱能加剧酒精的危害。需要提醒的是,这仅仅是一种补救措施,切不可认为这样就能消除酒精的危害。
已患有糖尿病者,最好不要饮酒。如饮酒,要在征得医生同意情况下进行。同时还要注意三点:①控制饮酒量,不能空腹饮酒;②尽量选择葡萄酒、啤酒等度数较低的酒;③尽量保持每日摄入的能量和各种营养成分保持相对平衡,酒精提供的能量应在每天所需的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中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