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全面推进了学科教学方法的转变和多元发展,生活化教学方法作为比较符合小学生思维和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应用广泛。笔者尝试在下文中分析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希望研究内容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意义;策略
引言
语言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将为生活所服务,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是落实“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传统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了,教师在指导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片面重视知识灌输,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开展教学活动,这也是造成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有效性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新课改形势下,我们要积极转变这一现状。
1.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之意义
其一,使语文教学的内容得以生动体现。受应试教育影响,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多以知识传授为主,以实现教学目标为主要目的,很少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难以体现语文学科的情感性、体验性、开放性等特点,教学效率不高。实施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能使学生感悟到语文学科之于生活的重要关系,能够丰富教材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生活能力,提升对生活的体验。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往往隐藏于生活场景之中,通过生活化教学再现文学场景,使教学回归于生活,能生动体现教材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1]。
其二,使语文教学氛围更加活跃。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多以教师为主,学生围着教师转,难以提升学习的主动性。而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实施,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思考教学问题,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2.小學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2.1借助信息技术助力生活化教学
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实践中已经得到普遍应用,尤其是在小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全面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的思维模式转化,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2]。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我们可以借力信息技术强化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如在《月光曲》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感知、领悟文章境界,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个海面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起伏的画面,让学生在这样具体、形象、真实、生动的画面中,充分发挥想象,欣赏这个如诗如画的意境;同时,播放《月光曲》的旋律,让学生体验到更加立体且充满生命力的神奇世界,从而升华其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2利用课本内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
教材是我们制作教学设计和展开教学实践活动的依据,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指导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也要密切关注教材,使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始终和教材建立关联性。基于生活化教育理念,我们要挖掘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提炼生活感悟[3]。例如,在《找春天》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在课文中找到“眉毛”“眼睛”“音符”“琴声”等关键词对应的春天景致,鼓励学生在课文的启发下重新观察春天的景象。并仿照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观察到的事物描写出来。比如,有的学生写:蝴蝶是春天的“舞蹈”,微风拂过,蝴蝶带动春天的步伐,翩翩起舞;有的学生写:草原是春天的“面庞”,显示了春天的朝气与活力……通过让学生观察春天和描述春天,实现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融合。春天,对任何一个学生来说都不陌生。然而,在阅读《找春天》这篇课文之前,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用心去观察春天,更没有尝试去描绘和赞美春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以教材为载体,为学生擦亮了观察生活的“眼睛”,打开了观察生活的“窗户”,使学生乐于和善于观察生活。
2.3模拟生活化情境开展教学
语文课文多是作者对生活的记录与再现,是对生活的真实感悟。为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教师可将文本中所描述的生活场景通过模拟再现客观地展现出来,通过生活化的情境教学帮助学生学好语文知识。例如,在开展《触摸春天》的教学时,教师可利用模拟生活化情境的教学,让学生分别扮演盲童安静和在一旁观察安静的“我”,通过角色扮演揣摩人物心理,理解文章主旨。
2.4课后作业生活化
新课改要求下,小学语文教学要融入生活,避免布置单一化的作业,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多样性、丰富性。如《大自然的文字》中,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去体会大自然的奥妙和神奇,比如自己种下一棵种子,每日记录种子发芽、生长、结果等状况,也可拍照说明,最后由各位学生进行班级总结和汇报,在教师的引导下,更认真的去认识生活、领悟生活,增进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同时是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敬畏大自然的有效途径[4]。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出发,走进生活、走进课本便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的方法,避免学生仅沉浸与虚拟的课本,给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借助课堂之外的时间开展学习活动,将语文学习和生活主体有效结合起来,让小学语文从“应试教育”升级转化为“生活语文”,大幅突破了语文教学的时空界限,让小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去体会语文学习的重要价值。
生活的本质在于其多样性、丰富性,小学语文源于生活,课后作业的布置便可回归生活,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来完成教学目标,方可保证整个教学活动更加生动化。一方面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利于提高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程度。
结束语
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促进了课程教学实效性提升,学生的主体性进一步得到调动,在教学活动中表现的更加主动和积极。但是也有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科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对生活化教育理念掌握不足,具体的教学方法应用也还存在不足,因此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深入教学实践研究中来。
参考文献
[1]黄书发,张秋丽.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9):236-237.
[2]周丽红,王焕成.让“生活化教学”走进小学语文课堂[J].华夏教师,2018,22(17):119-120.
[3]马艳艳,马里加.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偏差及其优化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7,20(12):182-183.
[4]胡幼华,张华荣.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学苑教育,2018,13(08):32-33,35-36.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意义;策略
引言
语言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将为生活所服务,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是落实“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传统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了,教师在指导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片面重视知识灌输,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开展教学活动,这也是造成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有效性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新课改形势下,我们要积极转变这一现状。
1.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之意义
其一,使语文教学的内容得以生动体现。受应试教育影响,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多以知识传授为主,以实现教学目标为主要目的,很少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难以体现语文学科的情感性、体验性、开放性等特点,教学效率不高。实施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能使学生感悟到语文学科之于生活的重要关系,能够丰富教材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生活能力,提升对生活的体验。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往往隐藏于生活场景之中,通过生活化教学再现文学场景,使教学回归于生活,能生动体现教材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1]。
其二,使语文教学氛围更加活跃。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多以教师为主,学生围着教师转,难以提升学习的主动性。而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实施,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思考教学问题,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2.小學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2.1借助信息技术助力生活化教学
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实践中已经得到普遍应用,尤其是在小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全面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的思维模式转化,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2]。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我们可以借力信息技术强化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如在《月光曲》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感知、领悟文章境界,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个海面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起伏的画面,让学生在这样具体、形象、真实、生动的画面中,充分发挥想象,欣赏这个如诗如画的意境;同时,播放《月光曲》的旋律,让学生体验到更加立体且充满生命力的神奇世界,从而升华其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2利用课本内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
教材是我们制作教学设计和展开教学实践活动的依据,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指导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也要密切关注教材,使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始终和教材建立关联性。基于生活化教育理念,我们要挖掘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提炼生活感悟[3]。例如,在《找春天》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在课文中找到“眉毛”“眼睛”“音符”“琴声”等关键词对应的春天景致,鼓励学生在课文的启发下重新观察春天的景象。并仿照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观察到的事物描写出来。比如,有的学生写:蝴蝶是春天的“舞蹈”,微风拂过,蝴蝶带动春天的步伐,翩翩起舞;有的学生写:草原是春天的“面庞”,显示了春天的朝气与活力……通过让学生观察春天和描述春天,实现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融合。春天,对任何一个学生来说都不陌生。然而,在阅读《找春天》这篇课文之前,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用心去观察春天,更没有尝试去描绘和赞美春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以教材为载体,为学生擦亮了观察生活的“眼睛”,打开了观察生活的“窗户”,使学生乐于和善于观察生活。
2.3模拟生活化情境开展教学
语文课文多是作者对生活的记录与再现,是对生活的真实感悟。为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教师可将文本中所描述的生活场景通过模拟再现客观地展现出来,通过生活化的情境教学帮助学生学好语文知识。例如,在开展《触摸春天》的教学时,教师可利用模拟生活化情境的教学,让学生分别扮演盲童安静和在一旁观察安静的“我”,通过角色扮演揣摩人物心理,理解文章主旨。
2.4课后作业生活化
新课改要求下,小学语文教学要融入生活,避免布置单一化的作业,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多样性、丰富性。如《大自然的文字》中,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去体会大自然的奥妙和神奇,比如自己种下一棵种子,每日记录种子发芽、生长、结果等状况,也可拍照说明,最后由各位学生进行班级总结和汇报,在教师的引导下,更认真的去认识生活、领悟生活,增进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同时是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敬畏大自然的有效途径[4]。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出发,走进生活、走进课本便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的方法,避免学生仅沉浸与虚拟的课本,给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借助课堂之外的时间开展学习活动,将语文学习和生活主体有效结合起来,让小学语文从“应试教育”升级转化为“生活语文”,大幅突破了语文教学的时空界限,让小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去体会语文学习的重要价值。
生活的本质在于其多样性、丰富性,小学语文源于生活,课后作业的布置便可回归生活,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来完成教学目标,方可保证整个教学活动更加生动化。一方面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利于提高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程度。
结束语
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促进了课程教学实效性提升,学生的主体性进一步得到调动,在教学活动中表现的更加主动和积极。但是也有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科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对生活化教育理念掌握不足,具体的教学方法应用也还存在不足,因此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深入教学实践研究中来。
参考文献
[1]黄书发,张秋丽.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9):236-237.
[2]周丽红,王焕成.让“生活化教学”走进小学语文课堂[J].华夏教师,2018,22(17):119-120.
[3]马艳艳,马里加.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偏差及其优化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7,20(12):182-183.
[4]胡幼华,张华荣.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学苑教育,2018,13(08):32-3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