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部崛起的光环下,被高度关注的氛围点燃了中部城市的热情,个个摩拳擦掌,暗自较量,郑州的表现尤其值得关注,一些轻微动作已经凸现出蓄势待发的跳跃。
郑州成为了一个炙手可热的名字。
4月14日,声势浩大的第四届中国河南国际贸易投资洽谈会刚刚落下帷幕,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还未尽然离去,19日,第55届全国药品交易会又准时拉开序幕,郑州复又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而这不过距3月31日举行的让全球华人为之瞩目的“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仅仅20天时间。再向前10天,3月17日在郑州举行的首届中国中部旅游交易会暨中部崛起旅游论坛刚刚结束。
在一次次盛会中,郑州频频亮相,让外界捕捉到了中部城市竞争中的微妙变化。在中部崛起战略下紧绷箭弦、暗自较量的中部城市赛跑中,郑州的轻微动作已经发出信号,郑州已悄然发力,开始为未来的竞争囤积能量。
郑州发力
“把郑州建设成为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在郑州市的“十一五”规划中被列为工作重点。而在2005年5—10月份的5个月时间里,郑州相继提出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中西部会展中心、区域性文化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和中原旅游区接待服务中心等多个发展方向,以期从细节上支撑郑州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梦想。
郑州是中国铁路、公路、航空兼具的立体型综合交通枢纽之一。陇海、京广铁路交汇的大十字架,郑州名副其实成为中国铁路的“心脏”。在公路方面,京珠、连霍高速公路交汇。一类航空口岸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与国内外30多个城市通航,是航空一类口岸、全国五大航空门站之一,打造航空物流中心和航空枢纽已是郑州为时不远的前景。
而且,郑州拥有中国第一家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与上海证券、深圳证券、上海期货和大连商品交易所一起,是隶属于中国证监会的五家证券期货交易所之一。以农产品交易为主的中国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市场价格,已经成为中国粮食市场的晴雨表。“郑州价格”受到全球最大的农产品期货交易所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关注,成为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粮食交易的参考价,也成为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制定粮食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得“中”独厚,便利的交通所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催生了郑州商贸的发展。走过那场全国闻名的硝烟弥漫的商战,郑州商贸业已是百花争艳。目前,郑州共建成各类市场472个,其中全国性的批发市场和交易市场十几所,市场数目和销售额位居全国前列。活跃的商贸业又为郑州带来了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郑州蓬勃发展带来良性循环。
一个城市稳健而美丽的蜕变正在慢慢浮出水面。
中原崛起的“起搏器”
郑汴快速通道,一条全长40公里的公路的修建,带来了强烈的经济驱动力,开封的房价迅速攀升,处于两地之间的中牟对于即将来临的机遇跃跃欲试,郑州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显露无疑。而郑汴一体化只是中原城市群大战略的第一步。
中部崛起,中原先崛起;中原崛起,城市群先崛起。河南规划把郑州、洛阳、开封、许昌等九个城市组合成中原城市群,进行“集团军作战”。九个城市以郑州为中心,从郑州到任何一个城市的时间都在1个半小时之内,并以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新郑许漯产业轴线两条经济带在郑州交汇形成大“十”字架型的经济架构。其区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35.1%和40.4%,创造了全省55.2%的生产总值和55%的财政收入,城镇化水平为35.5%,是河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蓝皮书》显示,中原城市群在中国15个城市群竞争力排名中位居第七位,超过武汉经济圈、长株潭、合肥城市群,成为中部城市群的“状元”。
其实,中原城市群的创想来自于郑州首位度的缺失。作为省会城市,郑州是河南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交通枢纽。但是,用城市生产总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来衡量省会城市在全省的影响力,武汉占湖北省的30.8%,郑州只占河南省的15.6%。区域核心城市能力欠缺,而形成九城联动的中原城市群,无疑成就了一个“大郑州”。
郑汴一体化是“试金石”,进一步会加快郑洛互动、促进郑新呼应发展、密切郑许经济联系,从而借助“集合城市”的力量,提升郑州的首位度和竞争力。
新郑州的标杆
“前几年来郑州必去少林寺,现在来郑州必到新区。”这是郑东新区管委会一位工作人员在从事一年接待工作中的感受。把自己的东西展示给别人是发自内心的骄傲,少林寺曾是郑州乃至河南的一大骄傲,而现在又多了郑东新区。
提高郑州首位度,开发郑东新区成为郑州的“时代进行曲”。
4月19日,位于郑东新区CBD的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彩旗飘扬,人头窜动,第55届全国药品交易会在这里拉开帷幕。建筑风格标新立异的郑州国际会展中心,连同即将施工的会展宾馆是郑东新区的标志性建筑。这座斥资22亿元、建筑面积近22万平方米的豪华建筑,是中西部地区面积最大、最先进的会展中心,其无柱大空间的特色是全国会展建筑之最。会展中心前面的中心湖与独特的展馆相映成趣,清澈的湖水倒映着周围比肩而立的高层楼群,流露出大上海黄浦江畔的风情。
悄然启动的郑东新区建设,隐藏着郑州的一个决心——扩大城市规模,拉大城市框架,提升郑州的中心地位。150平方公里相当于郑州原有建成区面积,等于再造一个新郑州。
郑州人暗自发誓说:要建就建最好的。前有浦东的成功模式作借鉴,郑州选择了属于自己的模式:首先高标准、高规格规划,先向国内外公开招标规划方案,最终日本规划师黑川纪章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和改善人居环境的“共生”理念的方案一举夺魁。为实现在长达几十年的建设中不以各届政府的更换和个人的意志而改变建设方案,规划图纸通过人大立法,以保证执行时的统一和完整。“因为有阻力,有些人想改变一个项目的建设地点,但看到复杂的审批手续就放弃了。”郑东新区管理委会员一位负责人说。“一张图纸绘到底”,在郑东新区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
同时,新的规划一改以往“摊大饼”式城市扩张模式,采取组团开发的概念,把城市结构分为CBD、龙湖地区、商住物流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若干组团,按时间段逐步开发。
并且,为体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新区规划方案中针对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交汇于城市中心的特点,规划出双“V”字型城市产业带,在产业选择上以IT、物流、生物等新兴产业为主。这样一来,既优化了城市空间和功能布局,又完善了郑州未来的经济构成。
一个高标准、高规格、渗透着“共生”理念的现代化新城区呈现在世人眼前,郑州商贸、金融、文化、商务中心的作用日趋显现,无形中提高着郑州的首位度和辐射力,没有人再怀疑郑东新区的成功。
城市突围的郑州探索
无论郑东新区,还是中原城市群,都是一个内陆城市在自我突破中奋发图强的表现。身处内陆,中部城市如何自我崛起?郑州的探索,其实是渴望在探索中打破禁锢,找到城市发展的机遇。
2001年,郑州的“引博工程”使全国哗然,截止2006年1月,郑州市已经累计引进博士200余名。虽然在全国争议不断,但“引博”透露出郑州走向开放的动机。转变政府官员的意识,创造最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展环境,“引博工程”不是第一次探索,也不是最后一次。2005年,因登封市长竞选而轰动全国的“三票制”,是这种探索的另一种形式。它的创新传递了政府在逐渐透明、民主、开放的信息,过去一些俗约成规的官场哲学在逐步打破。
2005年的最后一个月,郑州又在户籍改革上推出了一个“大胆”的动作——租房户可以申请城市户口并购买经济适用房,外来从业人员也可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郑州是在突破体制束缚和政策禁锢。按照规划,郑州将在未来变成一个500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虽然目前的户口制度的放开面临一些显性问题,但从长远来看,这个趋势不能避免。
内陆城市如何突围?在中部崛起的语境下,已不仅仅是郑州在考虑的问题。
(作者系《经济视点报》记者)
郑州成为了一个炙手可热的名字。
4月14日,声势浩大的第四届中国河南国际贸易投资洽谈会刚刚落下帷幕,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还未尽然离去,19日,第55届全国药品交易会又准时拉开序幕,郑州复又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而这不过距3月31日举行的让全球华人为之瞩目的“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仅仅20天时间。再向前10天,3月17日在郑州举行的首届中国中部旅游交易会暨中部崛起旅游论坛刚刚结束。
在一次次盛会中,郑州频频亮相,让外界捕捉到了中部城市竞争中的微妙变化。在中部崛起战略下紧绷箭弦、暗自较量的中部城市赛跑中,郑州的轻微动作已经发出信号,郑州已悄然发力,开始为未来的竞争囤积能量。
郑州发力
“把郑州建设成为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在郑州市的“十一五”规划中被列为工作重点。而在2005年5—10月份的5个月时间里,郑州相继提出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中西部会展中心、区域性文化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和中原旅游区接待服务中心等多个发展方向,以期从细节上支撑郑州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梦想。
郑州是中国铁路、公路、航空兼具的立体型综合交通枢纽之一。陇海、京广铁路交汇的大十字架,郑州名副其实成为中国铁路的“心脏”。在公路方面,京珠、连霍高速公路交汇。一类航空口岸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与国内外30多个城市通航,是航空一类口岸、全国五大航空门站之一,打造航空物流中心和航空枢纽已是郑州为时不远的前景。
而且,郑州拥有中国第一家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与上海证券、深圳证券、上海期货和大连商品交易所一起,是隶属于中国证监会的五家证券期货交易所之一。以农产品交易为主的中国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市场价格,已经成为中国粮食市场的晴雨表。“郑州价格”受到全球最大的农产品期货交易所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关注,成为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粮食交易的参考价,也成为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制定粮食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得“中”独厚,便利的交通所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催生了郑州商贸的发展。走过那场全国闻名的硝烟弥漫的商战,郑州商贸业已是百花争艳。目前,郑州共建成各类市场472个,其中全国性的批发市场和交易市场十几所,市场数目和销售额位居全国前列。活跃的商贸业又为郑州带来了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郑州蓬勃发展带来良性循环。
一个城市稳健而美丽的蜕变正在慢慢浮出水面。
中原崛起的“起搏器”
郑汴快速通道,一条全长40公里的公路的修建,带来了强烈的经济驱动力,开封的房价迅速攀升,处于两地之间的中牟对于即将来临的机遇跃跃欲试,郑州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显露无疑。而郑汴一体化只是中原城市群大战略的第一步。
中部崛起,中原先崛起;中原崛起,城市群先崛起。河南规划把郑州、洛阳、开封、许昌等九个城市组合成中原城市群,进行“集团军作战”。九个城市以郑州为中心,从郑州到任何一个城市的时间都在1个半小时之内,并以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新郑许漯产业轴线两条经济带在郑州交汇形成大“十”字架型的经济架构。其区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35.1%和40.4%,创造了全省55.2%的生产总值和55%的财政收入,城镇化水平为35.5%,是河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蓝皮书》显示,中原城市群在中国15个城市群竞争力排名中位居第七位,超过武汉经济圈、长株潭、合肥城市群,成为中部城市群的“状元”。
其实,中原城市群的创想来自于郑州首位度的缺失。作为省会城市,郑州是河南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交通枢纽。但是,用城市生产总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来衡量省会城市在全省的影响力,武汉占湖北省的30.8%,郑州只占河南省的15.6%。区域核心城市能力欠缺,而形成九城联动的中原城市群,无疑成就了一个“大郑州”。
郑汴一体化是“试金石”,进一步会加快郑洛互动、促进郑新呼应发展、密切郑许经济联系,从而借助“集合城市”的力量,提升郑州的首位度和竞争力。
新郑州的标杆
“前几年来郑州必去少林寺,现在来郑州必到新区。”这是郑东新区管委会一位工作人员在从事一年接待工作中的感受。把自己的东西展示给别人是发自内心的骄傲,少林寺曾是郑州乃至河南的一大骄傲,而现在又多了郑东新区。
提高郑州首位度,开发郑东新区成为郑州的“时代进行曲”。
4月19日,位于郑东新区CBD的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彩旗飘扬,人头窜动,第55届全国药品交易会在这里拉开帷幕。建筑风格标新立异的郑州国际会展中心,连同即将施工的会展宾馆是郑东新区的标志性建筑。这座斥资22亿元、建筑面积近22万平方米的豪华建筑,是中西部地区面积最大、最先进的会展中心,其无柱大空间的特色是全国会展建筑之最。会展中心前面的中心湖与独特的展馆相映成趣,清澈的湖水倒映着周围比肩而立的高层楼群,流露出大上海黄浦江畔的风情。
悄然启动的郑东新区建设,隐藏着郑州的一个决心——扩大城市规模,拉大城市框架,提升郑州的中心地位。150平方公里相当于郑州原有建成区面积,等于再造一个新郑州。
郑州人暗自发誓说:要建就建最好的。前有浦东的成功模式作借鉴,郑州选择了属于自己的模式:首先高标准、高规格规划,先向国内外公开招标规划方案,最终日本规划师黑川纪章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和改善人居环境的“共生”理念的方案一举夺魁。为实现在长达几十年的建设中不以各届政府的更换和个人的意志而改变建设方案,规划图纸通过人大立法,以保证执行时的统一和完整。“因为有阻力,有些人想改变一个项目的建设地点,但看到复杂的审批手续就放弃了。”郑东新区管理委会员一位负责人说。“一张图纸绘到底”,在郑东新区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
同时,新的规划一改以往“摊大饼”式城市扩张模式,采取组团开发的概念,把城市结构分为CBD、龙湖地区、商住物流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若干组团,按时间段逐步开发。
并且,为体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新区规划方案中针对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交汇于城市中心的特点,规划出双“V”字型城市产业带,在产业选择上以IT、物流、生物等新兴产业为主。这样一来,既优化了城市空间和功能布局,又完善了郑州未来的经济构成。
一个高标准、高规格、渗透着“共生”理念的现代化新城区呈现在世人眼前,郑州商贸、金融、文化、商务中心的作用日趋显现,无形中提高着郑州的首位度和辐射力,没有人再怀疑郑东新区的成功。
城市突围的郑州探索
无论郑东新区,还是中原城市群,都是一个内陆城市在自我突破中奋发图强的表现。身处内陆,中部城市如何自我崛起?郑州的探索,其实是渴望在探索中打破禁锢,找到城市发展的机遇。
2001年,郑州的“引博工程”使全国哗然,截止2006年1月,郑州市已经累计引进博士200余名。虽然在全国争议不断,但“引博”透露出郑州走向开放的动机。转变政府官员的意识,创造最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展环境,“引博工程”不是第一次探索,也不是最后一次。2005年,因登封市长竞选而轰动全国的“三票制”,是这种探索的另一种形式。它的创新传递了政府在逐渐透明、民主、开放的信息,过去一些俗约成规的官场哲学在逐步打破。
2005年的最后一个月,郑州又在户籍改革上推出了一个“大胆”的动作——租房户可以申请城市户口并购买经济适用房,外来从业人员也可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郑州是在突破体制束缚和政策禁锢。按照规划,郑州将在未来变成一个500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虽然目前的户口制度的放开面临一些显性问题,但从长远来看,这个趋势不能避免。
内陆城市如何突围?在中部崛起的语境下,已不仅仅是郑州在考虑的问题。
(作者系《经济视点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