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基本问题是外语教师应该发展成什么样的教师,在您看来,目前中国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呈现哪些特征?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和我的课题组曾在全国重点高校中取样,调查了我国36所高校213名优秀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推出了优秀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框架及其内涵,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外语教师知识”的概念及其结构。这项研究聚焦于优秀教师,而不是我国高校英语教师。然而,它的前期基础是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承担的两项全国规模的调查:一是刘润清主持的“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二是周燕主持的“高校英语教师发展需求调查与研究”。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调查研究中了解到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状况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是他们的研究成果:(1) 刘润清、戴曼纯,2003,《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 周燕,2005,高校英语教师发展需求调查与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37(3)。
2.您在“高校优秀英语教师发展研究”子课题的报告(《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第三期)中明确提出了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框架的四个纬度,即: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外语教师职业观与职业道德、外语教学观以及外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您是如何看待这四个维度的?
首先,该素质框架的四个维度有着丰富的内涵(参见吴一安,2005)。“外语学科教学能力”融通外语学科和外语教学两类知识(含技能),即在教学中,优秀外语教师的学科知识表现为充分尊重和适合外语教学特点和规律的外语学科知识;他们的教学知识是充分尊重和适合外语学科知识特点的外语教学知识。这种融通性知识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能力上。因此我们根据研究素材归纳出由10项内容构成的外语学科教学能力1,即优秀外语教师
1)具备熟练的目的语口笔语运用能力、扎实的目的语语言及其运用知识、宽广的知识面;
2)善于营造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气氛活跃与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
3)了解学生需求并善于根据学生需求及时调整教学;
4)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善于根据目标组织教学活动;
5)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人文内涵;
6)善于以准确、流利、得体为目标组织语言基本功训练;
7)善于抓住契机为学生创造学习机会(learning moments);
8)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在学习方法上引导学生;
9)善于抓住机会增进学生对英语语言及其运用体系的了解;
10)明确自己的教学在整体课程中的位置。
“外语教师职业观与职业道德”的内涵是:热爱外语教师职业;有“教书育人”的使命感;敬业、认真、责任心强;真心关心、爱护、尊重学生。“外语教学观”指的是:视学生为教学主体,重视对学生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视外语为符号体系和承载目的语文化的载体,视外语学习为知识建构和学习者人格化的过程;外语教学折射出教师对课程、目的语、学生、外语学习规律、学习环境、课堂管理之间辩证关系的把握。“教师学习和发展观”是指:对知识不断追求、对教学不断反思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理论学习和研究性变革实践促进专业发展;热爱教师职业是教师学习和发展的动力。
第二,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中四个维度有机结合,其中“教师学习和发展观”和“教师职业观与职业道德”的本质是精神性的,涉及到教师的观念、态度、德性、境界、追求、悟性、责任意识、自省意识、发展意识等,这类认知不仅是外语教师发展所必需,也是普通教师乃至人的发展所必需,是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优秀教师所具备的专业发展观、职业观和职业道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养成的;在这里,发展意识起着关键性作用,但其它因素,如教师本来的发展基础、环境的激励和引导等都起作用。优秀教师的职业观和教学观有直接联系,一个视教书育人为己任的外语教师,不仅重视学生的外语能力,也一定重视通过对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来培育符合时代精神的人。外语教师的教学观直接影响其学科教学能力的发展,反之亦然:外语学科教学能力折射出外语教师的教学观。在四个维度中,如果说外语教师职业观与职业道德、外语教学观和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可以用“知识”来概括的话,外语教师学习和发展观则意味着知识获得的动因和路径,亦即“知”的过程。在优秀外语教师的素质结构中,“知识”和“知”交织在一起,“知识”是“知”的起点,在“知”的过程中增长、变化,从而不断构成“知”的新起点,对于优秀教师,“知识”和“知”都永无止境。
3.对我国目前在职的高校英语教师来说,他们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如何寻求切实的教师职业发展道路?
我国高校英语教师有着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强烈愿望,这个看法不仅得到相关实证性研究(例:周燕,2005)的支持,而且在“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多次举办的全国性高校英语教师培训中得到了印证。然而,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正如普通人的素质一样,发展是不均衡的。我们的研究表明,外语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个长期的、逐渐进步的过程,是在探索性、反思性教学实践中成就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渐变过程孕育着质变和顿悟,典型的环境、人物、事件可以是质变和顿悟的催化剂,对教师的职业生涯产生关键性影响。这一规律性研究结论告诉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离开教学实践,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追求好的教学效果,少一些盲目性,多一些思考、探究、试验和研讨,才能把握好教师个人与学生、目的语、教学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扎扎实实地走好专业发展之路,这是就教师个人而言。
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和促成因素研究还告诉我们,良好的发展环境能够促使教师专业发展,促使顿悟和质变的发生,从而大大加速教师的专业发展进程。如果在一个外语教学单位里,教师认真思考、探究、试验和研讨教学,教学单位领导积极引导并支持教师这样做,并创造条件进一步引导和推动他们这样做,内因和外因的互动必然会形成一股巨大力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外语教学单位的领导一定要意识到,目前在我国大中小学全面开展的外语教育教学改革,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其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发展(吴宗杰,2005),在教师专业发展上的投入,无论是以何种形式来实现,都是明智之举。一些外语教学单位的领导已经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为自己的教师创建了积极向上的发展环境,那里的改革局面也随之打开。我们希望更多的外语教学单位赶上来。
4.据我们了解,在以往一项高校教师调查中,在回答“一个好的英语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一多选题时,受访的高校外语教师中仅有6%选择了科研方法,比例位于最后,请问您怎么看待高校外语教师的科研能力以及与教师自身发展的关系?
高等学校的科研实力,在当今世界上被看作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不言而喻,每一个高校教师都有责任为增加自己国家和学校的科研实力做出贡献。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已经做到了这点;在我国不同大学还存在着不等的差距,这与我国大学走过来的历程有关,也与我们许多教师对科研的认识有关。但总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师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
我在这里想谈谈外语教育/教学方面的科研,因为这是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所急需的。外语教育/教学是不是一个研究领域?也许在教师中有不同的认识。但在国际上,学科教育于上个世纪80年代产生并发展起来,和数学教育、语文教育等一样,外语教育/教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field of inquiry),这个研究领域有自己的学术刊物、学术研讨制度和研究队伍;事实上,整个应用语言学领域的许多研究是以提高语言/二语教学成效为其目的的。我国也正在跟上:前不久华东师范大学主办了“2008首届全国学科教师教育论坛”,教育界著名学者叶澜教授、数学界张奠宙教授就学科教育和学科教师教育作了精彩的报告,李士锜教授宣读了《关于学科教育发展的倡议书》。可以预见,我国全面开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即将迎来学科教育研究、改革和发展的春天,外语教育也不例外。
我国的外语教育从小学到大学,贯穿于一个人接受教育十几年的时间跨度,投入不小,然而成效尚不够大,是个急待认真研究的问题。从教师个人角度看,进行探索性、反思性教学是提高教学成效和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关键,探索的重要手段就是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试验与科研;反思的结果往往是思变,要变化就要探索和试验,这就构成对教学的研究,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研究就是科研。这里研究方法十分重要,方法不对头,研究结论必不可信,没有价值,因此要鼓励和引导教师学习和掌握研究方法。
5.外语师资培训方面的研究从最开始的teacher training,发展到后来的teacher education,以及现在的teacher development,您对这种理念转变有什么看法,这种理念的转变对我国目前的职前与在职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有何影响?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方式,教师专业发展不排除运用培训的方式。但教师发展较之教师培训更符合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律,即教师发展在本质上不是个知识传授、技能演练的过程,而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教学,学习如何教的过程,教师发展更加强调教师认知即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变化,强调教学行为的认知基础,即只有教师的教学理念变了,教学行为才会变,教学效果也才能随之而变。
我国职前外语教师教育为我国基础外语教育培养了大批外语教师,成绩有目共睹。然而在社会转型时期,国家的发展目标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教育必需为国家的发展培养出一代甚至几代新人。传统的外语专业+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课程模式很难完成这个使命,因为它没有针对一代新人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要求来培养准教师,还因为它没有体现出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点,因此在培养模式上需要改革。
职前教师教育和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相通,一脉相承,只不过是各自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应有一体化的规划。从教师专业发展的终身性来看,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决不亚于职前,事实上目前国际教育界的认识是前者对教育的直接影响更大,占据的时间更长,更容易受到忽略,因此更值得重视。
6.能否请您谈谈您自己研究领域的转变和拓展,并结合您所取得的成果谈谈您的感悟?
我的一个研究兴趣是应用语言学领域中的外语教育与教学,作为一个资深的外语教师,这一方向始终没有变化,但我的研究重点的确发生了变化:从对二语习得中的学习者语言和社会心理的研究转向外语教师研究。造成这一重点迁移的客观原因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的成立:作为该“中心”的研究员,我们对科研课题的选择除了个人的能力和兴趣外还带有使命感,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必须研究我国外语教育中的关键问题。“中心”成立时,我国外语教学改革正在开始,而改革的关键是教师理念的转变,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于是我转向研究外语教师。
回头看来,研究外语教师的过程是个学习的过程,开始并不是什么都清楚,也走过弯路,但这个学习的过程使我受益匪浅,它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知识与知识观视野和方法论视野。
在构成外语教育的四大要素—— 教师、学习者、目的语、教学环境中,教师居主导地位,研究外语教师不能脱离我们的外语教学,而外语教学必然涉及外语学习者、外语本身和外语学习环境,因此研究教师就抓住了纲,可以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人物简介
吴一安,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1965)、夏威夷大学(1984,硕士)和剑桥大学(1997,博士)。研究领域:应用语言学、英汉语言对比。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七五规划项目“中国英语专业学生素质调查”(1988-1992)、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科研项目“中国高校英语教师发展研究:理论与实践”(2001-2006)。先后发表研究专著《中国英语教育研究》(2000,第二作者,外研社),Spatial Demonstrativ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ext and Cognition (2004, John Benjamins),《中国高校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2007,编著,外研社),以及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我和我的课题组曾在全国重点高校中取样,调查了我国36所高校213名优秀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推出了优秀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框架及其内涵,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外语教师知识”的概念及其结构。这项研究聚焦于优秀教师,而不是我国高校英语教师。然而,它的前期基础是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承担的两项全国规模的调查:一是刘润清主持的“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二是周燕主持的“高校英语教师发展需求调查与研究”。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调查研究中了解到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状况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是他们的研究成果:(1) 刘润清、戴曼纯,2003,《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 周燕,2005,高校英语教师发展需求调查与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37(3)。
2.您在“高校优秀英语教师发展研究”子课题的报告(《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第三期)中明确提出了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框架的四个纬度,即: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外语教师职业观与职业道德、外语教学观以及外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您是如何看待这四个维度的?
首先,该素质框架的四个维度有着丰富的内涵(参见吴一安,2005)。“外语学科教学能力”融通外语学科和外语教学两类知识(含技能),即在教学中,优秀外语教师的学科知识表现为充分尊重和适合外语教学特点和规律的外语学科知识;他们的教学知识是充分尊重和适合外语学科知识特点的外语教学知识。这种融通性知识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能力上。因此我们根据研究素材归纳出由10项内容构成的外语学科教学能力1,即优秀外语教师
1)具备熟练的目的语口笔语运用能力、扎实的目的语语言及其运用知识、宽广的知识面;
2)善于营造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气氛活跃与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
3)了解学生需求并善于根据学生需求及时调整教学;
4)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善于根据目标组织教学活动;
5)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人文内涵;
6)善于以准确、流利、得体为目标组织语言基本功训练;
7)善于抓住契机为学生创造学习机会(learning moments);
8)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在学习方法上引导学生;
9)善于抓住机会增进学生对英语语言及其运用体系的了解;
10)明确自己的教学在整体课程中的位置。
“外语教师职业观与职业道德”的内涵是:热爱外语教师职业;有“教书育人”的使命感;敬业、认真、责任心强;真心关心、爱护、尊重学生。“外语教学观”指的是:视学生为教学主体,重视对学生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视外语为符号体系和承载目的语文化的载体,视外语学习为知识建构和学习者人格化的过程;外语教学折射出教师对课程、目的语、学生、外语学习规律、学习环境、课堂管理之间辩证关系的把握。“教师学习和发展观”是指:对知识不断追求、对教学不断反思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理论学习和研究性变革实践促进专业发展;热爱教师职业是教师学习和发展的动力。
第二,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中四个维度有机结合,其中“教师学习和发展观”和“教师职业观与职业道德”的本质是精神性的,涉及到教师的观念、态度、德性、境界、追求、悟性、责任意识、自省意识、发展意识等,这类认知不仅是外语教师发展所必需,也是普通教师乃至人的发展所必需,是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优秀教师所具备的专业发展观、职业观和职业道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养成的;在这里,发展意识起着关键性作用,但其它因素,如教师本来的发展基础、环境的激励和引导等都起作用。优秀教师的职业观和教学观有直接联系,一个视教书育人为己任的外语教师,不仅重视学生的外语能力,也一定重视通过对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来培育符合时代精神的人。外语教师的教学观直接影响其学科教学能力的发展,反之亦然:外语学科教学能力折射出外语教师的教学观。在四个维度中,如果说外语教师职业观与职业道德、外语教学观和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可以用“知识”来概括的话,外语教师学习和发展观则意味着知识获得的动因和路径,亦即“知”的过程。在优秀外语教师的素质结构中,“知识”和“知”交织在一起,“知识”是“知”的起点,在“知”的过程中增长、变化,从而不断构成“知”的新起点,对于优秀教师,“知识”和“知”都永无止境。
3.对我国目前在职的高校英语教师来说,他们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如何寻求切实的教师职业发展道路?
我国高校英语教师有着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强烈愿望,这个看法不仅得到相关实证性研究(例:周燕,2005)的支持,而且在“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多次举办的全国性高校英语教师培训中得到了印证。然而,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正如普通人的素质一样,发展是不均衡的。我们的研究表明,外语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个长期的、逐渐进步的过程,是在探索性、反思性教学实践中成就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渐变过程孕育着质变和顿悟,典型的环境、人物、事件可以是质变和顿悟的催化剂,对教师的职业生涯产生关键性影响。这一规律性研究结论告诉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离开教学实践,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追求好的教学效果,少一些盲目性,多一些思考、探究、试验和研讨,才能把握好教师个人与学生、目的语、教学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扎扎实实地走好专业发展之路,这是就教师个人而言。
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和促成因素研究还告诉我们,良好的发展环境能够促使教师专业发展,促使顿悟和质变的发生,从而大大加速教师的专业发展进程。如果在一个外语教学单位里,教师认真思考、探究、试验和研讨教学,教学单位领导积极引导并支持教师这样做,并创造条件进一步引导和推动他们这样做,内因和外因的互动必然会形成一股巨大力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外语教学单位的领导一定要意识到,目前在我国大中小学全面开展的外语教育教学改革,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其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发展(吴宗杰,2005),在教师专业发展上的投入,无论是以何种形式来实现,都是明智之举。一些外语教学单位的领导已经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为自己的教师创建了积极向上的发展环境,那里的改革局面也随之打开。我们希望更多的外语教学单位赶上来。
4.据我们了解,在以往一项高校教师调查中,在回答“一个好的英语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一多选题时,受访的高校外语教师中仅有6%选择了科研方法,比例位于最后,请问您怎么看待高校外语教师的科研能力以及与教师自身发展的关系?
高等学校的科研实力,在当今世界上被看作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不言而喻,每一个高校教师都有责任为增加自己国家和学校的科研实力做出贡献。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已经做到了这点;在我国不同大学还存在着不等的差距,这与我国大学走过来的历程有关,也与我们许多教师对科研的认识有关。但总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师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
我在这里想谈谈外语教育/教学方面的科研,因为这是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所急需的。外语教育/教学是不是一个研究领域?也许在教师中有不同的认识。但在国际上,学科教育于上个世纪80年代产生并发展起来,和数学教育、语文教育等一样,外语教育/教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field of inquiry),这个研究领域有自己的学术刊物、学术研讨制度和研究队伍;事实上,整个应用语言学领域的许多研究是以提高语言/二语教学成效为其目的的。我国也正在跟上:前不久华东师范大学主办了“2008首届全国学科教师教育论坛”,教育界著名学者叶澜教授、数学界张奠宙教授就学科教育和学科教师教育作了精彩的报告,李士锜教授宣读了《关于学科教育发展的倡议书》。可以预见,我国全面开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即将迎来学科教育研究、改革和发展的春天,外语教育也不例外。
我国的外语教育从小学到大学,贯穿于一个人接受教育十几年的时间跨度,投入不小,然而成效尚不够大,是个急待认真研究的问题。从教师个人角度看,进行探索性、反思性教学是提高教学成效和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关键,探索的重要手段就是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试验与科研;反思的结果往往是思变,要变化就要探索和试验,这就构成对教学的研究,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研究就是科研。这里研究方法十分重要,方法不对头,研究结论必不可信,没有价值,因此要鼓励和引导教师学习和掌握研究方法。
5.外语师资培训方面的研究从最开始的teacher training,发展到后来的teacher education,以及现在的teacher development,您对这种理念转变有什么看法,这种理念的转变对我国目前的职前与在职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有何影响?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方式,教师专业发展不排除运用培训的方式。但教师发展较之教师培训更符合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律,即教师发展在本质上不是个知识传授、技能演练的过程,而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教学,学习如何教的过程,教师发展更加强调教师认知即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变化,强调教学行为的认知基础,即只有教师的教学理念变了,教学行为才会变,教学效果也才能随之而变。
我国职前外语教师教育为我国基础外语教育培养了大批外语教师,成绩有目共睹。然而在社会转型时期,国家的发展目标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教育必需为国家的发展培养出一代甚至几代新人。传统的外语专业+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课程模式很难完成这个使命,因为它没有针对一代新人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要求来培养准教师,还因为它没有体现出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点,因此在培养模式上需要改革。
职前教师教育和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相通,一脉相承,只不过是各自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应有一体化的规划。从教师专业发展的终身性来看,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决不亚于职前,事实上目前国际教育界的认识是前者对教育的直接影响更大,占据的时间更长,更容易受到忽略,因此更值得重视。
6.能否请您谈谈您自己研究领域的转变和拓展,并结合您所取得的成果谈谈您的感悟?
我的一个研究兴趣是应用语言学领域中的外语教育与教学,作为一个资深的外语教师,这一方向始终没有变化,但我的研究重点的确发生了变化:从对二语习得中的学习者语言和社会心理的研究转向外语教师研究。造成这一重点迁移的客观原因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的成立:作为该“中心”的研究员,我们对科研课题的选择除了个人的能力和兴趣外还带有使命感,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必须研究我国外语教育中的关键问题。“中心”成立时,我国外语教学改革正在开始,而改革的关键是教师理念的转变,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于是我转向研究外语教师。
回头看来,研究外语教师的过程是个学习的过程,开始并不是什么都清楚,也走过弯路,但这个学习的过程使我受益匪浅,它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知识与知识观视野和方法论视野。
在构成外语教育的四大要素—— 教师、学习者、目的语、教学环境中,教师居主导地位,研究外语教师不能脱离我们的外语教学,而外语教学必然涉及外语学习者、外语本身和外语学习环境,因此研究教师就抓住了纲,可以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人物简介
吴一安,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1965)、夏威夷大学(1984,硕士)和剑桥大学(1997,博士)。研究领域:应用语言学、英汉语言对比。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七五规划项目“中国英语专业学生素质调查”(1988-1992)、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科研项目“中国高校英语教师发展研究:理论与实践”(2001-2006)。先后发表研究专著《中国英语教育研究》(2000,第二作者,外研社),Spatial Demonstrativ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ext and Cognition (2004, John Benjamins),《中国高校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2007,编著,外研社),以及学术论文四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