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紧随着改革的脚步,按照大纲的要求将改革方案落到实处。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教师都应不断改革,以适应发展需求。
关键词:教师;适应;新课改
G622.3
人类跨入二十一世纪后,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在世纪之交的历史性转折兴头,教育随之也要改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面向二十一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材的需要,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迫切需要。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实施,这种新课程改革,需要有一大批有改革意识的教师来运作,何况是新课程改革方案,特别是新课程的施教,对教师在教学目标、教育方法乃至教学手段上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改革是在教学领域内进行的旨在促进人的发展,提高教学效能而革新教学内容,方法和制度等的社会活动。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在教学改革中扮演的角色是极其关键的。从新课程方案试行的两年多的实践来看,也确实证明了造就一批能够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执教者是实施好新课程的关键。
教师应当以提高素质教育为基本标志。学校课程应该满足服务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对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有价值的,因这些,我们原有的课程有明显的不足。新课程方案正是顺应这种要求而产生的。基于这一种认识教师就不会在课程改革中仅仅注意书本知识的传递,而是会自觉地按照课程方案,利用新教材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
课程改革中的新教材,无论是哪一门学科,都安排有一定量的阅读材料。比如小学三年级的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是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突出重点,注意语言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册配有14课阅读课文、积累名人名言、短文训练,这对提高学生自觉能力,扩展知识面,激发学科兴趣,无疑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师是执教者,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桥梁作用。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引导过桥。
教师既然在整个教学课程中起主导作用,就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过好一年二次的教材培训关,教法培训关。通过培训,吃透新大纲、通读新教材,揣摸内容的变化,才能变换视角,站得高望得远,领会编者的旨意,才能在背课、上课过程中自觉地贯彻新大纲,提高驾驭新教材的能力,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仅有这一点是不够的,还必须要优。因为新教材重视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将学习过程转向为创收→转化←创造,这样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新教材的潜在优势,因材施教,安排教法。比如小学语文看图学文的教学,要让学生做到从看图入手,看图和学文相结合。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通过学文,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并在培养观察理解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新课程中的《师生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示挂图,提问:大家看到什么就说什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请几位同学表演插图,看谁演得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懂得如何去想象?问:同学们的神态怎样?为什么急切地探着身子往里看?心情又如何?同学们讲的和书上讲的有相同之处吗?这些内容图中有吗?这是作者想象出来的,那么,我们在以后的写作当中也可以充分发挥我们的创造想象能力。这篇课文老师采取了提问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表演、想象各方面的能力。
在語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
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
而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课改对任何教学实践者都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这种甚至可以称之为折腾的严峻挑战下,你不得不去学习、去努力、去拼搏、去竞争,于是在越来越觉得当教师不容易的情况下,教师的实际地位得以慢慢提高。新课改过程中,每个教学实践者都将经历一系列对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颠覆性改变。(1)教材知识观改变的问题。传统观念是一种知识仓库型,教材是仓库,教师送货,学生进货,考试提货,试卷则是提货单。但在新观念中,教材仅是教学使用的材料。(2)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问题。我们研究高分,同时还得研究时间与精力的花费因素。(3)课堂中心问题。关于课堂的理解,应该是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上无始无终。所以教师应把心态开放些、开阔些,不要想把所有问题都在课堂内解决。(4)教师的权威问题。教师权威逐步消减是趋势,可责任却没降低。当然,变革带来很多文化上的变化,教师有时也得向学生学点什么。
总之,在素质教育推进的过程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紧跟新课改的要求,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为学生创建出更加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不断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谢文奎.浅谈老教师如何适应语文新课改[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45-46.
[2]刘国培.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J].考试周刊,2016(84):104-105.
关键词:教师;适应;新课改
G622.3
人类跨入二十一世纪后,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在世纪之交的历史性转折兴头,教育随之也要改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面向二十一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材的需要,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迫切需要。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实施,这种新课程改革,需要有一大批有改革意识的教师来运作,何况是新课程改革方案,特别是新课程的施教,对教师在教学目标、教育方法乃至教学手段上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改革是在教学领域内进行的旨在促进人的发展,提高教学效能而革新教学内容,方法和制度等的社会活动。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在教学改革中扮演的角色是极其关键的。从新课程方案试行的两年多的实践来看,也确实证明了造就一批能够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执教者是实施好新课程的关键。
教师应当以提高素质教育为基本标志。学校课程应该满足服务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对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有价值的,因这些,我们原有的课程有明显的不足。新课程方案正是顺应这种要求而产生的。基于这一种认识教师就不会在课程改革中仅仅注意书本知识的传递,而是会自觉地按照课程方案,利用新教材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
课程改革中的新教材,无论是哪一门学科,都安排有一定量的阅读材料。比如小学三年级的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是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突出重点,注意语言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册配有14课阅读课文、积累名人名言、短文训练,这对提高学生自觉能力,扩展知识面,激发学科兴趣,无疑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师是执教者,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桥梁作用。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引导过桥。
教师既然在整个教学课程中起主导作用,就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过好一年二次的教材培训关,教法培训关。通过培训,吃透新大纲、通读新教材,揣摸内容的变化,才能变换视角,站得高望得远,领会编者的旨意,才能在背课、上课过程中自觉地贯彻新大纲,提高驾驭新教材的能力,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仅有这一点是不够的,还必须要优。因为新教材重视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将学习过程转向为创收→转化←创造,这样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新教材的潜在优势,因材施教,安排教法。比如小学语文看图学文的教学,要让学生做到从看图入手,看图和学文相结合。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通过学文,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并在培养观察理解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新课程中的《师生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示挂图,提问:大家看到什么就说什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请几位同学表演插图,看谁演得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懂得如何去想象?问:同学们的神态怎样?为什么急切地探着身子往里看?心情又如何?同学们讲的和书上讲的有相同之处吗?这些内容图中有吗?这是作者想象出来的,那么,我们在以后的写作当中也可以充分发挥我们的创造想象能力。这篇课文老师采取了提问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表演、想象各方面的能力。
在語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
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
而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课改对任何教学实践者都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这种甚至可以称之为折腾的严峻挑战下,你不得不去学习、去努力、去拼搏、去竞争,于是在越来越觉得当教师不容易的情况下,教师的实际地位得以慢慢提高。新课改过程中,每个教学实践者都将经历一系列对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颠覆性改变。(1)教材知识观改变的问题。传统观念是一种知识仓库型,教材是仓库,教师送货,学生进货,考试提货,试卷则是提货单。但在新观念中,教材仅是教学使用的材料。(2)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问题。我们研究高分,同时还得研究时间与精力的花费因素。(3)课堂中心问题。关于课堂的理解,应该是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上无始无终。所以教师应把心态开放些、开阔些,不要想把所有问题都在课堂内解决。(4)教师的权威问题。教师权威逐步消减是趋势,可责任却没降低。当然,变革带来很多文化上的变化,教师有时也得向学生学点什么。
总之,在素质教育推进的过程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紧跟新课改的要求,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为学生创建出更加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不断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谢文奎.浅谈老教师如何适应语文新课改[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45-46.
[2]刘国培.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J].考试周刊,2016(84):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