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平与效率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一对永恒的矛盾。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如何有效地配置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协调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职业教育和谐发展中的重要方面。职业教育公平与效率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职业教育效率是职业教育公平的前提,职业教育公平是职业教育效率的目的,只有处理好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 和谐发展 公平 效率
[作者简介]戴国强(1964- ),男,湖北潜江人,武汉大学在读博士,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湖北 武汉 430072)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6-0011-02
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如何认识和解决公平与效率的动态平衡,如何认识公平与效率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与地位,构建与和谐社会相统一的新型公平与效率观,是我们必须面对和首要解决的问题。
教育公平和效率平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既是衡量教育发展的两个重要尺度,又是教育所追求的两大价值目标,他们相关但不直接相干涉。在职业教育领域内,公平与效率也会产生矛盾。可以说,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有效地配置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协调好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是职业教育和谐发展中的重要环节。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中的效率与公平,就是一个国家用于职业教育资源的蛋糕如何做大与这块蛋糕如何在公民中合理分配的问题。但是要实现职业教育结果的公平即每个人效用最大化,要求更多的职业教育资源投入到能力较差的学生中,这就需要政府发挥作用,实施弱势补偿原则,使职业教育处于公平与效率追求的社会最优化位置。
一、从公平的角度解析职业教育
教育公平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它是一种客观描述性概念,反映的是教育资源的分配,它的产生和发展必然与社会历史条件相一致,它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同时教育公平也是一种主观评价,是人们对现有教育资源分配情况的一种主观感受。只要有不公平存在,人们就会产生相应的公平观,并通过制定政策和原则把它体现出来,以期得以实现。因此,教育公平也是对现实的超越,是现实与理想的统一。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最终目的是培养掌握从事某种社会工作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提升人的需求层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以现代职业精神培养现代人,以期以教育公平的结果构建和谐社会。
教育公平作为现代教育制度的基础,日益成为全世界所有国家和所有与教育问题有关的人最关心的问题。职业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类教育中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更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切实体现为全社会的全体公民服务,尤其要为农村人口、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服务,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原则。在政策上应当实行教育补偿原则,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应对弱势群体给予足够的关注,并切实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落实。职业教育的公平也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即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在这三个层次中,教育机会公平尤为重要,它是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教育机会公平了,才能实现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平。因此,在追求教育公平的过程中,应注重教育机会公平的实现。自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职业教育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正在迈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计划投入140亿元发展职业教育①;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正初步形成。职业院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更加清晰,职业教育资源得到充分优化配置,职业教育服务行业、企业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加强,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呈现了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投入相对不足,办学条件较差,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体制和运行机制中还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职业院校地方管理为主的特点导致了由经济等原因而引起的职业院校分布不均匀,从而使得享受职业教育机会的不公平,职业教育由于市场机制的引入不得不在残酷的竞争的环境中寻找生机,这也从侧面加大了弱势群体在享受职业教育机会上的不公平,从而影响职业教育的过程和结果的公平。
二、从效率的角度解析职业教育
效率是指消耗的劳动量与获得的劳动效果的比率,教育效率是经济学的效率原则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主要是指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即从“一个给定的投入量中获得最大的产出”,教育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状态,教育资源的利用不存在任何浪费。在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着两个层次的教育效率:一是办学效率,指职业院校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的比例关系;二是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是指资源投入到职业教育领域的节约和浪费程度,具体地说,是指教育资源在各级职业院校之间配置,使得各级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保持均衡。办学效率与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般来说,办学效率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也就高,但是如果某种职业教育服务已经供过于求,追加投入,办学效率越高,资源浪费越严重,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反而降低。办学效率关注的是局部教育投资效益,而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关注的是整体教育投资效益。
职业教育具有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价值目标,即教育的效率不仅指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能力,对潜在劳动力市场的有效供给能力,而且要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现代职业精神培养现代人才。因此,职业教育的效率可以分为社会效率和个人效率。狭义的社会效率是指接受职业教育者比未受职业教育者能更快地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广义的社会效率是指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可以为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人才资源,而且可以从整体上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推进社会的文明程度,从而形成多方面的社会效益。在个人效率方面,如果个人能接受职业教育,就能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当这些知识和技能融入生产过程时,劳动者就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和个人各自承担一部分职业教育费用是合理的。就社会主义教育本质而言,追求教育的公平应该是最终目标,但长期的社会实践表明,教育公平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物质保证,放弃效率换取的公平只能是低层次上的公平,这种公平对社会整体而言是最大的不公平。因此,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实现更大范围教育公平的前提条件。就职业教育而言,如果不注重办学的效率,教学设施得不到更新,教师出现流失,学生不能更好地与需求接轨,就会使更多的人丧失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这是更大的不公平。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必须讲求效率,才谈得上公平。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不公平现象,这种状况应尽快加以改变。在坚持效率优先原则的同时,必须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调整来增进职业教育公平。
[关键词]职业教育 和谐发展 公平 效率
[作者简介]戴国强(1964- ),男,湖北潜江人,武汉大学在读博士,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湖北 武汉 430072)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6-0011-02
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如何认识和解决公平与效率的动态平衡,如何认识公平与效率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与地位,构建与和谐社会相统一的新型公平与效率观,是我们必须面对和首要解决的问题。
教育公平和效率平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既是衡量教育发展的两个重要尺度,又是教育所追求的两大价值目标,他们相关但不直接相干涉。在职业教育领域内,公平与效率也会产生矛盾。可以说,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有效地配置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协调好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是职业教育和谐发展中的重要环节。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中的效率与公平,就是一个国家用于职业教育资源的蛋糕如何做大与这块蛋糕如何在公民中合理分配的问题。但是要实现职业教育结果的公平即每个人效用最大化,要求更多的职业教育资源投入到能力较差的学生中,这就需要政府发挥作用,实施弱势补偿原则,使职业教育处于公平与效率追求的社会最优化位置。
一、从公平的角度解析职业教育
教育公平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它是一种客观描述性概念,反映的是教育资源的分配,它的产生和发展必然与社会历史条件相一致,它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同时教育公平也是一种主观评价,是人们对现有教育资源分配情况的一种主观感受。只要有不公平存在,人们就会产生相应的公平观,并通过制定政策和原则把它体现出来,以期得以实现。因此,教育公平也是对现实的超越,是现实与理想的统一。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最终目的是培养掌握从事某种社会工作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提升人的需求层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以现代职业精神培养现代人,以期以教育公平的结果构建和谐社会。
教育公平作为现代教育制度的基础,日益成为全世界所有国家和所有与教育问题有关的人最关心的问题。职业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类教育中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更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切实体现为全社会的全体公民服务,尤其要为农村人口、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服务,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原则。在政策上应当实行教育补偿原则,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应对弱势群体给予足够的关注,并切实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落实。职业教育的公平也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即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在这三个层次中,教育机会公平尤为重要,它是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教育机会公平了,才能实现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平。因此,在追求教育公平的过程中,应注重教育机会公平的实现。自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职业教育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正在迈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计划投入140亿元发展职业教育①;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正初步形成。职业院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更加清晰,职业教育资源得到充分优化配置,职业教育服务行业、企业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加强,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呈现了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投入相对不足,办学条件较差,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体制和运行机制中还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职业院校地方管理为主的特点导致了由经济等原因而引起的职业院校分布不均匀,从而使得享受职业教育机会的不公平,职业教育由于市场机制的引入不得不在残酷的竞争的环境中寻找生机,这也从侧面加大了弱势群体在享受职业教育机会上的不公平,从而影响职业教育的过程和结果的公平。
二、从效率的角度解析职业教育
效率是指消耗的劳动量与获得的劳动效果的比率,教育效率是经济学的效率原则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主要是指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即从“一个给定的投入量中获得最大的产出”,教育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状态,教育资源的利用不存在任何浪费。在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着两个层次的教育效率:一是办学效率,指职业院校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的比例关系;二是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是指资源投入到职业教育领域的节约和浪费程度,具体地说,是指教育资源在各级职业院校之间配置,使得各级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保持均衡。办学效率与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般来说,办学效率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也就高,但是如果某种职业教育服务已经供过于求,追加投入,办学效率越高,资源浪费越严重,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反而降低。办学效率关注的是局部教育投资效益,而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关注的是整体教育投资效益。
职业教育具有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价值目标,即教育的效率不仅指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能力,对潜在劳动力市场的有效供给能力,而且要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现代职业精神培养现代人才。因此,职业教育的效率可以分为社会效率和个人效率。狭义的社会效率是指接受职业教育者比未受职业教育者能更快地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广义的社会效率是指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可以为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人才资源,而且可以从整体上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推进社会的文明程度,从而形成多方面的社会效益。在个人效率方面,如果个人能接受职业教育,就能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当这些知识和技能融入生产过程时,劳动者就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和个人各自承担一部分职业教育费用是合理的。就社会主义教育本质而言,追求教育的公平应该是最终目标,但长期的社会实践表明,教育公平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物质保证,放弃效率换取的公平只能是低层次上的公平,这种公平对社会整体而言是最大的不公平。因此,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实现更大范围教育公平的前提条件。就职业教育而言,如果不注重办学的效率,教学设施得不到更新,教师出现流失,学生不能更好地与需求接轨,就会使更多的人丧失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这是更大的不公平。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必须讲求效率,才谈得上公平。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不公平现象,这种状况应尽快加以改变。在坚持效率优先原则的同时,必须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调整来增进职业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