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9年从吉林农安高中毕业后,我听从老师的意见,报考了国防兵工的专业院校一原北京工业学院(现在的北京理工大学)的第三机械系,至于将来究竟学习什么,我们这帮子新生,什么也不知道。直到上课的第一天,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学校的陈列馆。里面排满了苏联的T-34、T-26,美国的M-46、水牛等多种坦克和装甲车,这下我们才知道了要学什么。有一个女同学看到了这些杀人武器,竟吓得大哭,招来了老师一通批评……
1
我自己倒没有任何顾虑,开始一心一意地攻读课程。我六、七岁时父母就双亡了,从上学开始就是凭国家助学金完成学业的。上高中放假的时候,我就去基建工地作小工,一天能挣1.57元,那时东西很便宜,中学生每月伙食费才7块钱。
1964年大学毕业以后,我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字215部队(装甲兵技术研究所),正式参了军,军装穿到1978年。入伍第一年,先到坦克兵一师的基层连队锻炼了一年。然后,又到地方搞“四清”(所谓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才回到215部队从事与自己专业有关的技术工作。我在大学学习的坦克总体设计专业。客观地讲,这个专业挺好的,因为通过这个专业,可以对整个坦克从设计制造到试验成功交付部队使用有全面的掌控,各方面知识技能比较全面。但是这个坦克总体又是一个很难出成果的工作(指所设计的坦克真正批量装备部队投入现役)。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是因为坦克作为一个能遂行作战任务的复杂兵器,是由发动机、传动、火控、火炮、防护、材料等许多分系统有机组合而成的。其中只要有一部分,哪怕是一个螺钉一个灯泡不合格都不能交付部队使用。二是作为坦克的总体设计者,还要对坦克的使用环境如天气、地理、作战对象、战术,甚至包括对国内的交通情况,公路、铁路路况、桥梁承载能力等方面都要有所了解,真正做到一专多能。搞好各系统之间的匹配关系,并把它运用到坦克的总体设计之中。这样才能搞出符合国情、军情并能经得住长期考验的坦克来。所以搞坦克总体设计出成果很难。就我自己而言,从事这一行业四十多年,真正搞成的只有99式主战坦克一种。
记者接触过多位著名的专家、总师和共和国高级将领,但能对自己以往的工作做出如此坦诚评价和自我剖析的只有付总一人!
“四清”结束之后,我开始正式干老本行。在学校我的相关专业课学得还是挺好的,但一接触实践,发现自己差得还挺多。如钢材型号603钢、601钢具体理化性能我就不明白,其它方面欠缺也很多,我就拼命地学,不明白就问,当时绝大多数的青年人都是这样的。
2
1967年,根据上级布置,215部队、60所、617厂和北京工业学院开始联合论证新型坦克。从方案论证开始,全过程我都参加了。直到1969年底,为其后开始的“122”坦克研制作了一些前期工作。而研制“122”坦克的直接原因,应该源自“珍宝岛事件。”1969年,中苏两大国在边境线上兵戒相见,擦枪走火,最后在珍宝岛酿成大规模武装冲突,震惊了全世界。
那年春天,我正在部队农场劳动。突然接到紧急通知,要我立即到沈阳军区去接缴获的苏联T-62坦克,实际上T-62坦克已经到了北京火车站。上头又派人骑摩托把我追回来,说是T-62坦克已经发往丰台了,不必去了。运到丰台站之后,人们七手八脚地把T-62装上拖车,并且特意把炮管摇成俯角(低下头),上面挂上“打倒新沙皇”的大标牌。拖车开得很慢,沿途很多群众追着看,并大喊口号,很是热闹。
T-62拉到军博之后,我们在不影响参观的前提下,开始初步测绘这辆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主战坦克。毋庸讳言,“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T-62低矮流畅的车体炮塔、先进的车载电台、115毫米主炮、红外线夜视灯等都让我们大开眼界。这件事在当时也是轰动全国的大事,许多高级将领也都到军博来看。他们之中很多人对坦克绝对是外行,当钻到舱内都惊呼,原来这玩艺儿这么复杂!那阵子我成了讲解员,向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讲解T-62。曾经有一种说法,我国后来研制的坦克从T-62上抄袭了很多东西,作为亲历者,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客观地讲:相对我国后来的坦克研制,T-62所起的实际作用有限;但影响很大,主要是在整体设计理念方面,研制“122”坦克也吸收了这种理念。
3
1969年底,我们在香山开会之后,代表装甲兵起草给中央军委关于研制中型坦克的报告。次年2月4日,军委批复以后,代号“122”坦克研制工作正式启动。当时还没有总师制度,采用部队、工厂和科研单位结合产生的九人领导小组负总责。我们业内的人士又叫“122”坦克为“三液坦克”,即液力传动、液力操纵和液气悬挂。这种超前概念的坦克不仅在当时,就是现在也是绝无仅有的。那时为了赶速度争时间打破常规突击生产。举个小例子,坦克上液气悬挂的一百多条管路,连图纸也没有,我画了线条图,工人就开始下料干活,结果那么复杂的管路居然对接得井井有条!当时我们是经常连轴转。出车前五天吃住都在现场,困了就在烘干房眯会儿。包头那儿很冷,但烘干房里比较暖和,所以耗子也都跑到那里“安营扎寨”。我又特别怕耗子,所以睡觉时就用绳子把裤口、袖口都扎起来,以免耗子“钻被窝儿”。到当年九月底,“122”坦克就在5分厂出车了。紧接着就来到北京南口靶场向中央领导作汇报表演,由我作现场讲解。那回表演许多高级将领都来了,他们对有液气悬挂系统的坦克能前后左右倾斜运动很感兴趣,对120毫米主炮的威力也大加赞赏。但是我们心里明白,“122”坦克有许多在当时根本就克服不了的大毛病,如不能长时间运行、变速箱三天两头就烧了等。“122”坦克“长得不错”,但不太“健康”。674厂的副厂长高克善意地说:“‘122’坦克是老母猪过门槛,又碰鼻子又碰脸”。总之那次表演是既“露脸又露馅儿”。
“122”坦克研制失败的教训挺深刻的,这种完全不顾国内工业基础客观条件的空中楼阁,欲速则不达,失败是必然的。当然,“122”坦克的研制也是一次付了不少学费的练兵过程。前几年我去617厂,看见“122”坦克被扔在后山上都土埋半截了,心里感到很难受。但“122”坦克的研制也给了我们不小的收获和启示。首先说“122”不是全盘仿制,也不是仿改,而是全新设计(只是在整体布局方面吸收了T-62的一些做法)。某些关键部分如强化650马力柴油机(当时国内还没有废气涡轮增压柴油机)性能不错。120毫米火炮威力也很大,后来447厂利用这种炮配上自行装置研制成功自行突击炮,性能很好。当年参加“122”坦克研制的许多技术1人员后来都参加了99式坦克的研制,他们很好地把从那次 “122”坦克研制失败中得到的经验教训应用于99式坦克的研制之中。
“122”三液坦克失败以后,我们又奉命搞了三机坦克(机械传动、机械操纵和扭杆悬挂),这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了。由于采用的都是成熟技术,所以三机坦克两个月就出车了,林立果在军博也看过。正当我们在南京汤山附近试车时,“9·13”事件爆发了,三机坦克也就不了了之了。
4
前头我讲过,自己从事坦克整体设计几十年,真正成功的只有99式三代坦克。我个人认为99式坦克之所以研制成功,首先是最高领导层的重视。中央专委首次将123工程(即99式坦克)列入专管项目,其它三项是东风31固体发动机洲际导弹、052型驱逐舰、10号工程(J-10战斗机),当时的专委会主任是李鹏总理。后来包括最高层在内的各级领导同志多次听取过问99式坦克的研制情况和进度,这对新型坦克研制的作用是很大的。中央专委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在搞“两弹一星”时设立的机构,当时的专委主任是敬爱的周总理。一个项目能够被列入专委管辖,那就意味着这个项目在各方面,无论是资金、技术、人力、物力都会得到全国的充分保证,没有完不成的。当年的“两弹一星”就是中央专委倾全国之力促成的。地面常规武器能列入中央专委管辖,是从未有过的事情,我们在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欢欣鼓舞。
1984年99式三代坦克正式从预研转入型号研制阶段。成立总师办公室,由祝榆生任总设计师,王泽荣、杜惠昌和我任副总师。祝老接手工作不到一年就离休了。后来邹家华同志亲自登门,请祝老再度出山。祝老是老兵工、老革命,资历、技术和为人我都十分佩服。在祝老手下工作是很愉快和值得回忆的。当时部党组赋予总师以财政大权。这个权力可不得了,意味着总师可根据项目需要使用中央财政下拨的研制款项,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专款被挪用的情况发生。邹家华同志赋予总师以技术决策、设计师提名和研制费用的具体分配使用权。当时下拨给123工程的研制费用近20亿元人民币。其中的10亿用于相关零部件及系统配套厂家院所的设备更新改造。约10个亿用于研制费用。这10个亿完全由祝总支配。
99式坦克之所以能圆满成功,中央高度重视和充足的资金支持是重要的前提。还有就是有一大批由我们国家自己培养的,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工程设计人才,同时和当时已经相当完善的工业基础也有很大关系。这些工程设计人才当时正是年富力强,而且都经历过设计失败的教训,这些是很可宝贵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对于这一点,我有切身体会。
还有一点也要说明一下,现代武器都是高科技技术集成,科学技术是没有国界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说自己国家研制的武器没有用国外的先进技术。海湾战争后,美国人大吹大擂自己打胜了,但日本人却说是他们的芯片帮助美国人打赢了这场高科技的局部战争。同样我们99式坦克的研制也应用了一些国外的先进技术,如自动输弹机采用了俄罗斯T-72坦克上的技术。综上所述,在99式坦克的研制工作中我也亲身参与了一些有限的国外智力引进工作,这些对99式坦克的研制起了有益的促进作用。
“天时地利人和”,主客观因素相得益彰,99式坦克的研制步伐大大加快。到1991年,第一辆样车就在包头试车成功,后来拉到北京向中央领导汇报。军委副主席刘华清看了表演非常高兴,特别是对125主炮的强大威力大加赞赏,称“盖了帽儿了”。刘副主席回去之后向江泽民主席作了详细汇报。由于表演圆满成功,在场的国防科工委主任谢光中将等领导决定:次年二月99式坦克跨过初样阶段(初样是产品试制中经常采用的由试验品到正式批量生产之间的一个过渡样式),直接进入正样研制。1992年9月,99式坦克在河北怀来试验场正式向中央领导汇报。江泽民总书记、杨尚昆副主席等都出席观看。江总书记他们对99式坦克的表现非常满意,决定让99式坦克参加1999年国庆50周年天安门广场阅兵。确实如此,50周年国庆阅兵99式坦克一公开亮相,就轰动了世界。99式坦克一直是国内外媒体及军事情报部门所关注的,其热度至今不减。做为一个能为99式坦克的研制成功作出力所能及贡献的工程技术人员,每当想到这些,我还是很欣慰的。
付总讲到这里,喝了口茶,双目微闭休息了片刻,记者想此时他的脑海里肯定又浮现了99式坦克在试验场上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威武身影。
听说当时在论证99式坦克时还有另一个方案,是这样的吗?
5
有这么回事。1984年在远望楼会议上是有以原兵科院副院长张锐生为总师的,类似以色列“梅卡瓦”坦克研制的预选方案。“梅卡瓦”坦克也是世界著名的主战坦克之一,该坦克独特的发动机前置及超强的防护能力至今为人们所称道。以色列“梅卡瓦”的总师泰勒也来中国交流过。从另一个角度上讲,由于二战时期,善良的中国人民给予以色列犹太人以难能可贵的人道主义救助,仿照“梅卡瓦”也可能得到“知恩图报”以色列人的技术帮助。这个方案之所以最后下马的原因主要是军方的反对,他们主要对发动机前置的做法不以为然,列举了一些理由。客观地讲,以色列之所以采用这个方案,主要就是为了能保护坦克乘员的人身安全。这种做法并不为广大的国家所认同和采用,这也是至今世界著名主战坦克中只有“梅卡瓦”采用发动机前置的主要原因。还有一点,“梅卡瓦”坦克重达60多吨,比99式多近十吨,许多国内桥梁难以承受。
99式坦克虽然从外表上看与俄罗斯坦克有些相像,但从现代坦克的防护、机动、火力三方面技术指标上对比,99式坦克已超过当时俄罗斯最新型的T-80坦克。经过火炮威力试验,我们99式的125主炮垂直破甲能力超过俄罗斯T-80有200多毫米。其它主要技术指标,我们的99式也比俄罗斯的强不少。在中俄双方两种新型主战坦克对比之后,俄罗斯专家心悦诚服地表示:过去你们是我们的学生,现在学生超过老师了!
在与记者交谈的过程中,付总几次接到电话,从他简短的回答中,可以分明地听出是在探讨一些技术问题看来付总是退而不休,仍然很忙。于是记者知趣地“单方面”结束采访,并由衷地祝付总老而弥坚,再立新功。
1
我自己倒没有任何顾虑,开始一心一意地攻读课程。我六、七岁时父母就双亡了,从上学开始就是凭国家助学金完成学业的。上高中放假的时候,我就去基建工地作小工,一天能挣1.57元,那时东西很便宜,中学生每月伙食费才7块钱。
1964年大学毕业以后,我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字215部队(装甲兵技术研究所),正式参了军,军装穿到1978年。入伍第一年,先到坦克兵一师的基层连队锻炼了一年。然后,又到地方搞“四清”(所谓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才回到215部队从事与自己专业有关的技术工作。我在大学学习的坦克总体设计专业。客观地讲,这个专业挺好的,因为通过这个专业,可以对整个坦克从设计制造到试验成功交付部队使用有全面的掌控,各方面知识技能比较全面。但是这个坦克总体又是一个很难出成果的工作(指所设计的坦克真正批量装备部队投入现役)。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是因为坦克作为一个能遂行作战任务的复杂兵器,是由发动机、传动、火控、火炮、防护、材料等许多分系统有机组合而成的。其中只要有一部分,哪怕是一个螺钉一个灯泡不合格都不能交付部队使用。二是作为坦克的总体设计者,还要对坦克的使用环境如天气、地理、作战对象、战术,甚至包括对国内的交通情况,公路、铁路路况、桥梁承载能力等方面都要有所了解,真正做到一专多能。搞好各系统之间的匹配关系,并把它运用到坦克的总体设计之中。这样才能搞出符合国情、军情并能经得住长期考验的坦克来。所以搞坦克总体设计出成果很难。就我自己而言,从事这一行业四十多年,真正搞成的只有99式主战坦克一种。
记者接触过多位著名的专家、总师和共和国高级将领,但能对自己以往的工作做出如此坦诚评价和自我剖析的只有付总一人!
“四清”结束之后,我开始正式干老本行。在学校我的相关专业课学得还是挺好的,但一接触实践,发现自己差得还挺多。如钢材型号603钢、601钢具体理化性能我就不明白,其它方面欠缺也很多,我就拼命地学,不明白就问,当时绝大多数的青年人都是这样的。
2
1967年,根据上级布置,215部队、60所、617厂和北京工业学院开始联合论证新型坦克。从方案论证开始,全过程我都参加了。直到1969年底,为其后开始的“122”坦克研制作了一些前期工作。而研制“122”坦克的直接原因,应该源自“珍宝岛事件。”1969年,中苏两大国在边境线上兵戒相见,擦枪走火,最后在珍宝岛酿成大规模武装冲突,震惊了全世界。
那年春天,我正在部队农场劳动。突然接到紧急通知,要我立即到沈阳军区去接缴获的苏联T-62坦克,实际上T-62坦克已经到了北京火车站。上头又派人骑摩托把我追回来,说是T-62坦克已经发往丰台了,不必去了。运到丰台站之后,人们七手八脚地把T-62装上拖车,并且特意把炮管摇成俯角(低下头),上面挂上“打倒新沙皇”的大标牌。拖车开得很慢,沿途很多群众追着看,并大喊口号,很是热闹。
T-62拉到军博之后,我们在不影响参观的前提下,开始初步测绘这辆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主战坦克。毋庸讳言,“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T-62低矮流畅的车体炮塔、先进的车载电台、115毫米主炮、红外线夜视灯等都让我们大开眼界。这件事在当时也是轰动全国的大事,许多高级将领也都到军博来看。他们之中很多人对坦克绝对是外行,当钻到舱内都惊呼,原来这玩艺儿这么复杂!那阵子我成了讲解员,向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讲解T-62。曾经有一种说法,我国后来研制的坦克从T-62上抄袭了很多东西,作为亲历者,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客观地讲:相对我国后来的坦克研制,T-62所起的实际作用有限;但影响很大,主要是在整体设计理念方面,研制“122”坦克也吸收了这种理念。
3
1969年底,我们在香山开会之后,代表装甲兵起草给中央军委关于研制中型坦克的报告。次年2月4日,军委批复以后,代号“122”坦克研制工作正式启动。当时还没有总师制度,采用部队、工厂和科研单位结合产生的九人领导小组负总责。我们业内的人士又叫“122”坦克为“三液坦克”,即液力传动、液力操纵和液气悬挂。这种超前概念的坦克不仅在当时,就是现在也是绝无仅有的。那时为了赶速度争时间打破常规突击生产。举个小例子,坦克上液气悬挂的一百多条管路,连图纸也没有,我画了线条图,工人就开始下料干活,结果那么复杂的管路居然对接得井井有条!当时我们是经常连轴转。出车前五天吃住都在现场,困了就在烘干房眯会儿。包头那儿很冷,但烘干房里比较暖和,所以耗子也都跑到那里“安营扎寨”。我又特别怕耗子,所以睡觉时就用绳子把裤口、袖口都扎起来,以免耗子“钻被窝儿”。到当年九月底,“122”坦克就在5分厂出车了。紧接着就来到北京南口靶场向中央领导作汇报表演,由我作现场讲解。那回表演许多高级将领都来了,他们对有液气悬挂系统的坦克能前后左右倾斜运动很感兴趣,对120毫米主炮的威力也大加赞赏。但是我们心里明白,“122”坦克有许多在当时根本就克服不了的大毛病,如不能长时间运行、变速箱三天两头就烧了等。“122”坦克“长得不错”,但不太“健康”。674厂的副厂长高克善意地说:“‘122’坦克是老母猪过门槛,又碰鼻子又碰脸”。总之那次表演是既“露脸又露馅儿”。
“122”坦克研制失败的教训挺深刻的,这种完全不顾国内工业基础客观条件的空中楼阁,欲速则不达,失败是必然的。当然,“122”坦克的研制也是一次付了不少学费的练兵过程。前几年我去617厂,看见“122”坦克被扔在后山上都土埋半截了,心里感到很难受。但“122”坦克的研制也给了我们不小的收获和启示。首先说“122”不是全盘仿制,也不是仿改,而是全新设计(只是在整体布局方面吸收了T-62的一些做法)。某些关键部分如强化650马力柴油机(当时国内还没有废气涡轮增压柴油机)性能不错。120毫米火炮威力也很大,后来447厂利用这种炮配上自行装置研制成功自行突击炮,性能很好。当年参加“122”坦克研制的许多技术1人员后来都参加了99式坦克的研制,他们很好地把从那次 “122”坦克研制失败中得到的经验教训应用于99式坦克的研制之中。
“122”三液坦克失败以后,我们又奉命搞了三机坦克(机械传动、机械操纵和扭杆悬挂),这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了。由于采用的都是成熟技术,所以三机坦克两个月就出车了,林立果在军博也看过。正当我们在南京汤山附近试车时,“9·13”事件爆发了,三机坦克也就不了了之了。
4
前头我讲过,自己从事坦克整体设计几十年,真正成功的只有99式三代坦克。我个人认为99式坦克之所以研制成功,首先是最高领导层的重视。中央专委首次将123工程(即99式坦克)列入专管项目,其它三项是东风31固体发动机洲际导弹、052型驱逐舰、10号工程(J-10战斗机),当时的专委会主任是李鹏总理。后来包括最高层在内的各级领导同志多次听取过问99式坦克的研制情况和进度,这对新型坦克研制的作用是很大的。中央专委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在搞“两弹一星”时设立的机构,当时的专委主任是敬爱的周总理。一个项目能够被列入专委管辖,那就意味着这个项目在各方面,无论是资金、技术、人力、物力都会得到全国的充分保证,没有完不成的。当年的“两弹一星”就是中央专委倾全国之力促成的。地面常规武器能列入中央专委管辖,是从未有过的事情,我们在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欢欣鼓舞。
1984年99式三代坦克正式从预研转入型号研制阶段。成立总师办公室,由祝榆生任总设计师,王泽荣、杜惠昌和我任副总师。祝老接手工作不到一年就离休了。后来邹家华同志亲自登门,请祝老再度出山。祝老是老兵工、老革命,资历、技术和为人我都十分佩服。在祝老手下工作是很愉快和值得回忆的。当时部党组赋予总师以财政大权。这个权力可不得了,意味着总师可根据项目需要使用中央财政下拨的研制款项,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专款被挪用的情况发生。邹家华同志赋予总师以技术决策、设计师提名和研制费用的具体分配使用权。当时下拨给123工程的研制费用近20亿元人民币。其中的10亿用于相关零部件及系统配套厂家院所的设备更新改造。约10个亿用于研制费用。这10个亿完全由祝总支配。
99式坦克之所以能圆满成功,中央高度重视和充足的资金支持是重要的前提。还有就是有一大批由我们国家自己培养的,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工程设计人才,同时和当时已经相当完善的工业基础也有很大关系。这些工程设计人才当时正是年富力强,而且都经历过设计失败的教训,这些是很可宝贵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对于这一点,我有切身体会。
还有一点也要说明一下,现代武器都是高科技技术集成,科学技术是没有国界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说自己国家研制的武器没有用国外的先进技术。海湾战争后,美国人大吹大擂自己打胜了,但日本人却说是他们的芯片帮助美国人打赢了这场高科技的局部战争。同样我们99式坦克的研制也应用了一些国外的先进技术,如自动输弹机采用了俄罗斯T-72坦克上的技术。综上所述,在99式坦克的研制工作中我也亲身参与了一些有限的国外智力引进工作,这些对99式坦克的研制起了有益的促进作用。
“天时地利人和”,主客观因素相得益彰,99式坦克的研制步伐大大加快。到1991年,第一辆样车就在包头试车成功,后来拉到北京向中央领导汇报。军委副主席刘华清看了表演非常高兴,特别是对125主炮的强大威力大加赞赏,称“盖了帽儿了”。刘副主席回去之后向江泽民主席作了详细汇报。由于表演圆满成功,在场的国防科工委主任谢光中将等领导决定:次年二月99式坦克跨过初样阶段(初样是产品试制中经常采用的由试验品到正式批量生产之间的一个过渡样式),直接进入正样研制。1992年9月,99式坦克在河北怀来试验场正式向中央领导汇报。江泽民总书记、杨尚昆副主席等都出席观看。江总书记他们对99式坦克的表现非常满意,决定让99式坦克参加1999年国庆50周年天安门广场阅兵。确实如此,50周年国庆阅兵99式坦克一公开亮相,就轰动了世界。99式坦克一直是国内外媒体及军事情报部门所关注的,其热度至今不减。做为一个能为99式坦克的研制成功作出力所能及贡献的工程技术人员,每当想到这些,我还是很欣慰的。
付总讲到这里,喝了口茶,双目微闭休息了片刻,记者想此时他的脑海里肯定又浮现了99式坦克在试验场上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威武身影。
听说当时在论证99式坦克时还有另一个方案,是这样的吗?
5
有这么回事。1984年在远望楼会议上是有以原兵科院副院长张锐生为总师的,类似以色列“梅卡瓦”坦克研制的预选方案。“梅卡瓦”坦克也是世界著名的主战坦克之一,该坦克独特的发动机前置及超强的防护能力至今为人们所称道。以色列“梅卡瓦”的总师泰勒也来中国交流过。从另一个角度上讲,由于二战时期,善良的中国人民给予以色列犹太人以难能可贵的人道主义救助,仿照“梅卡瓦”也可能得到“知恩图报”以色列人的技术帮助。这个方案之所以最后下马的原因主要是军方的反对,他们主要对发动机前置的做法不以为然,列举了一些理由。客观地讲,以色列之所以采用这个方案,主要就是为了能保护坦克乘员的人身安全。这种做法并不为广大的国家所认同和采用,这也是至今世界著名主战坦克中只有“梅卡瓦”采用发动机前置的主要原因。还有一点,“梅卡瓦”坦克重达60多吨,比99式多近十吨,许多国内桥梁难以承受。
99式坦克虽然从外表上看与俄罗斯坦克有些相像,但从现代坦克的防护、机动、火力三方面技术指标上对比,99式坦克已超过当时俄罗斯最新型的T-80坦克。经过火炮威力试验,我们99式的125主炮垂直破甲能力超过俄罗斯T-80有200多毫米。其它主要技术指标,我们的99式也比俄罗斯的强不少。在中俄双方两种新型主战坦克对比之后,俄罗斯专家心悦诚服地表示:过去你们是我们的学生,现在学生超过老师了!
在与记者交谈的过程中,付总几次接到电话,从他简短的回答中,可以分明地听出是在探讨一些技术问题看来付总是退而不休,仍然很忙。于是记者知趣地“单方面”结束采访,并由衷地祝付总老而弥坚,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