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20世纪初英国制定和实施以封锁镇压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为目的的“战略边界”计划,加紧对我国察隅地区的侵略活动。赵尔丰派遣程凤翔部进驻察隅巩固边防。程凤翔在察隅建设基层政权,开发经济,树立边界,充实边防,有效地阻止了英人北犯,表明了我国对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下察隅地区拥有主权,对维护我国固有领土,确立我国西南边陲的疆界有重大意义。
清末,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饬令管带程凤翔率军横渡怒江,翻越雪山,飞兵进驻桑昂曲宗、察隅察隅,在清代的汉文文献中有多种写法,如杂瑜、咱伊等,宣统二年(1910年)赵尔丰设县,改杂瑜为察隅。本文在事涉设治前后时分别写为杂瑜和察隅。。程凤翔在察隅多有兴革,在压必曲龚树大清龙帜,建立界牌;清查下杂瑜人口土地,建立基层政权;招抚人,设官施治,施行了一系列建设边疆,巩固边防的措施,其活动范围远及后来的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可惜时间很短。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许多规划未能落实,但那些举措对于捍卫祖国主权,阻止英人入侵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本文拟比照中外有关记载,考订基本史实,并将这一史实置于国际关系的大局及中英关系的总体背景下加以评论。
一、中印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与英属印度的“战略边界计划”
赵尔丰令程凤翔进驻察隅有深刻的国际关系背景。20世纪初,国际局势激烈动荡,英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对手发生了变化。德国的崛起促使英国调整外交战略,协调与俄、法的矛盾,集中力量对付德国的挑战。1907年的英俄协议调解了英国与俄国在波斯、阿富汗、西藏的矛盾,以便英国从亚洲收缩,加紧欧洲备战。
20世纪初,中国、印度两国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两国民族主义者互相同情,互为声援,关于中印两国民族主义运动的互相支援,被英国视为其在印度的殖民统治的“外部威胁”。张荫棠、赵尔丰等人在西藏、川滇边境推行新政,充实边防,焕发出的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波及周边国家,在喜马拉雅山南麓诸国中引起共鸣与反响,使英国认为“中国威胁”已来到印度东北“大门口”。
这样,在中国西南边疆问题上,英俄矛盾下降,英帝国与中印两国民族解放运动的矛盾上升,成为主要矛盾。防堵中国民族主义的影响,成为英国在推行从亚洲收缩,加紧欧洲备战的全球战略时为维护对印度殖民统治和控制英属印度东北外围国家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英属印度东北边境的“战略边界计划”的酝酿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进行的。
英国占据阿萨姆前,中印边界东段存在着一条由双方历史上长期行政管辖形成的传统边界。这是一条沿喜马拉雅山脚的地带,在山脚边缘地区,尤其是山口地带存在两属情况。英属印度吞并阿萨姆后,通过武力和签订协议的方式解决了传统边界线部分山脚平地的两属问题,大体上确定了一条沿喜马拉雅山南部山脚的边界线,即英印官员所称的“外线”(Outer Line)。19世纪70年代,英属印度在拉金普尔县、达朗县及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南部的有关县的山区边缘地带勘划了“内线”(Inner Line),规定英属印度的官员、臣民及到印度的外国人非经当局批准,不得越过这条线,对内线和外线间的部落实行不干预政策。19世纪,中国与英属印度东段边境相对稳定,但在20世纪初年,由于上述国际背景的变化,英属印度改变了对中国西南边疆的政策。
1882年,英属印度在萨地亚设立政治助理官员,负责处理东北边境事务及与境外部落的关系。1905年,第二任官员威廉森加紧越境活动。1907年12月至1908年1月,他逆洛希特河北上至距离下察隅日马35英里处。1909年至1910年冬季,他再次溯洛希特河北上,进到日马。此时正值程凤翔率部进兵桑昂、察隅。他返回后不久得知中国军队已进驻日马。时任东孟加拉和阿萨姆省省督的兰塞洛特· 哈雷接到威廉森的报告后,立即上书印度总督明托,提议将英属印度的疆界北移。
1910年10月23日,明托致函印度事务部大臣莫利,提出沿喜马拉雅山脊建立“战略边界计划”:
由于中国向日马及东北边境部落边缘地区的推进,当地对于我们与这些部落民未来关系的问题深为忧虑。军方认为,考虑到中国的推进,从战略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的态势是极不稳固的。他们坚持,我们的势力应大体上东起插至乌代古里北部的英国边境的西藏领土,即所说的达旺县的楔形地带边缘,沿东北方向伸展至北纬29度,东经94度,再向东南进至察隅河并尽可能东达日马附近,由此越过察隅河进至察隅河与伊洛瓦底江分水岭,再沿着这一分水岭伸展至伊洛瓦底江与萨尔温江分水岭。
明托提出的“战略边界”将中印东段边界从喜马拉雅山脚北移至山脊,并向东延伸,把云南西南的大片领土囊括于英属印度(其时,缅甸尚属英属印度)。显然,明托提出的这条边界的战略意图在于,利用天然屏障建立起一道封锁英属印度东北、防堵中国民族主义对印度及喜马拉雅山南侧诸国的影响的防火墙。
二、赵尔丰派兵进驻察隅的缘由
赵尔丰令程凤翔进兵桑昂、杂瑜,直接原因是西藏地方派藏军阻止川军入藏,程凤翔率边军南下是为了牵制藏军,掩护川军西进。但是,赵尔丰还有他更为深远的用意。
宣统二年正月初二(1910年2月11日)程凤翔部进抵桑昂曲宗,得知有英人到桑昂曲宗所属的杂瑜边境活动,迅速禀报赵尔丰:“至所称洋人入桑,侵占地面一节,亦势必然之事。查杂瑜至倮罗地方三站,倮罗至阿渣地方七站,阿渣以外,即洋人地面。今倮罗、阿渣地方,皆为洋人占据。杂瑜土产丰饶,该地洋人既已得桑,必兴望蜀之思。”这里所说的洋人入境,即为威廉森第二次到杂瑜。
赵尔丰接报后,一边令程凤翔率部迅速进据杂瑜并进占英人活动的压必曲龚,一边奏报清廷,详陈进兵缘由,呼吁收回边疆要地,以固国防。赵尔丰分析英国的战略意图,“英人觊觎藏地,已非朝夕”,“今日之藏,实为印度屏蔽,英人视之,有如卧榻之侧”,“其一日不能忘藏者情也,亦势也”。即以杂瑜边境而言,就在程凤翔进兵前不久,尚有英人到其地,而且,“倮罗之南,即阿撒密,闻该处久已附英;阿撒密之南,则为缅甸,倮罗之西为波密野番。英人若得杂瑜,亦与波密接壤,其谋取波密,必无疑义。若得波密,则由工布入藏,仅数日程即与印度联成一片”。鉴于西藏地方的动荡局势,必定不能坚守领土,“若为他人占去一分,我不惟失一分权利,且将受一分侵害。英人未一日忘藏,将来如有利益均沾之事,必将要索前后藏,凡属藏之地,皆将入其范围之内”。利害关系如此,赵尔丰建议趁早“将边兵所到之处,皆收归边务大臣管辖”,程凤翔奔赴杂瑜驻兵,即是为“彰我国徵,以占先著”。
三、程凤翔察隅巩固边防、建设边疆的举措
程凤翔驻兵察隅仅一年多,但在捍卫领土、巩固边防、开展地方行政建设、开发当地经济等方面多有建树。
(一)树龙帜,建界牌,阻止英人北犯
奔赴边境,建立边界标识,阻止外人窥伺侵占,是程凤翔进兵杂瑜的第一急务。如上所述,赵尔丰接到程凤翔有关英人曾到杂瑜边境刺探的报告后,当即令程率部疾进赴边。宣统二年三月三日(1910年4月12日)程凤翔接到赵尔丰的指示,如果倮罗尚未投英,交龙旗给其头人,令其“开明界址”;若倮罗已投英,龙旗交杂瑜头人,树在与倮罗交界地方。程凤翔收到两面龙旗后迅速奔赴倮罗界址插旗定界。据英国方面的记载,这两面旗帜树于压必曲龚,即叶普克河与洛希特河汇合处。赵尔丰指示树立旗帜是正式标界行为,树旗时间在1910年4月12日至5月8日之间。
清末,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饬令管带程凤翔率军横渡怒江,翻越雪山,飞兵进驻桑昂曲宗、察隅察隅,在清代的汉文文献中有多种写法,如杂瑜、咱伊等,宣统二年(1910年)赵尔丰设县,改杂瑜为察隅。本文在事涉设治前后时分别写为杂瑜和察隅。。程凤翔在察隅多有兴革,在压必曲龚树大清龙帜,建立界牌;清查下杂瑜人口土地,建立基层政权;招抚人,设官施治,施行了一系列建设边疆,巩固边防的措施,其活动范围远及后来的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可惜时间很短。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许多规划未能落实,但那些举措对于捍卫祖国主权,阻止英人入侵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本文拟比照中外有关记载,考订基本史实,并将这一史实置于国际关系的大局及中英关系的总体背景下加以评论。
一、中印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与英属印度的“战略边界计划”
赵尔丰令程凤翔进驻察隅有深刻的国际关系背景。20世纪初,国际局势激烈动荡,英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对手发生了变化。德国的崛起促使英国调整外交战略,协调与俄、法的矛盾,集中力量对付德国的挑战。1907年的英俄协议调解了英国与俄国在波斯、阿富汗、西藏的矛盾,以便英国从亚洲收缩,加紧欧洲备战。
20世纪初,中国、印度两国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两国民族主义者互相同情,互为声援,关于中印两国民族主义运动的互相支援,被英国视为其在印度的殖民统治的“外部威胁”。张荫棠、赵尔丰等人在西藏、川滇边境推行新政,充实边防,焕发出的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波及周边国家,在喜马拉雅山南麓诸国中引起共鸣与反响,使英国认为“中国威胁”已来到印度东北“大门口”。
这样,在中国西南边疆问题上,英俄矛盾下降,英帝国与中印两国民族解放运动的矛盾上升,成为主要矛盾。防堵中国民族主义的影响,成为英国在推行从亚洲收缩,加紧欧洲备战的全球战略时为维护对印度殖民统治和控制英属印度东北外围国家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英属印度东北边境的“战略边界计划”的酝酿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进行的。
英国占据阿萨姆前,中印边界东段存在着一条由双方历史上长期行政管辖形成的传统边界。这是一条沿喜马拉雅山脚的地带,在山脚边缘地区,尤其是山口地带存在两属情况。英属印度吞并阿萨姆后,通过武力和签订协议的方式解决了传统边界线部分山脚平地的两属问题,大体上确定了一条沿喜马拉雅山南部山脚的边界线,即英印官员所称的“外线”(Outer Line)。19世纪70年代,英属印度在拉金普尔县、达朗县及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南部的有关县的山区边缘地带勘划了“内线”(Inner Line),规定英属印度的官员、臣民及到印度的外国人非经当局批准,不得越过这条线,对内线和外线间的部落实行不干预政策。19世纪,中国与英属印度东段边境相对稳定,但在20世纪初年,由于上述国际背景的变化,英属印度改变了对中国西南边疆的政策。
1882年,英属印度在萨地亚设立政治助理官员,负责处理东北边境事务及与境外部落的关系。1905年,第二任官员威廉森加紧越境活动。1907年12月至1908年1月,他逆洛希特河北上至距离下察隅日马35英里处。1909年至1910年冬季,他再次溯洛希特河北上,进到日马。此时正值程凤翔率部进兵桑昂、察隅。他返回后不久得知中国军队已进驻日马。时任东孟加拉和阿萨姆省省督的兰塞洛特· 哈雷接到威廉森的报告后,立即上书印度总督明托,提议将英属印度的疆界北移。
1910年10月23日,明托致函印度事务部大臣莫利,提出沿喜马拉雅山脊建立“战略边界计划”:
由于中国向日马及东北边境部落边缘地区的推进,当地对于我们与这些部落民未来关系的问题深为忧虑。军方认为,考虑到中国的推进,从战略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的态势是极不稳固的。他们坚持,我们的势力应大体上东起插至乌代古里北部的英国边境的西藏领土,即所说的达旺县的楔形地带边缘,沿东北方向伸展至北纬29度,东经94度,再向东南进至察隅河并尽可能东达日马附近,由此越过察隅河进至察隅河与伊洛瓦底江分水岭,再沿着这一分水岭伸展至伊洛瓦底江与萨尔温江分水岭。
明托提出的“战略边界”将中印东段边界从喜马拉雅山脚北移至山脊,并向东延伸,把云南西南的大片领土囊括于英属印度(其时,缅甸尚属英属印度)。显然,明托提出的这条边界的战略意图在于,利用天然屏障建立起一道封锁英属印度东北、防堵中国民族主义对印度及喜马拉雅山南侧诸国的影响的防火墙。
二、赵尔丰派兵进驻察隅的缘由
赵尔丰令程凤翔进兵桑昂、杂瑜,直接原因是西藏地方派藏军阻止川军入藏,程凤翔率边军南下是为了牵制藏军,掩护川军西进。但是,赵尔丰还有他更为深远的用意。
宣统二年正月初二(1910年2月11日)程凤翔部进抵桑昂曲宗,得知有英人到桑昂曲宗所属的杂瑜边境活动,迅速禀报赵尔丰:“至所称洋人入桑,侵占地面一节,亦势必然之事。查杂瑜至倮罗地方三站,倮罗至阿渣地方七站,阿渣以外,即洋人地面。今倮罗、阿渣地方,皆为洋人占据。杂瑜土产丰饶,该地洋人既已得桑,必兴望蜀之思。”这里所说的洋人入境,即为威廉森第二次到杂瑜。
赵尔丰接报后,一边令程凤翔率部迅速进据杂瑜并进占英人活动的压必曲龚,一边奏报清廷,详陈进兵缘由,呼吁收回边疆要地,以固国防。赵尔丰分析英国的战略意图,“英人觊觎藏地,已非朝夕”,“今日之藏,实为印度屏蔽,英人视之,有如卧榻之侧”,“其一日不能忘藏者情也,亦势也”。即以杂瑜边境而言,就在程凤翔进兵前不久,尚有英人到其地,而且,“倮罗之南,即阿撒密,闻该处久已附英;阿撒密之南,则为缅甸,倮罗之西为波密野番。英人若得杂瑜,亦与波密接壤,其谋取波密,必无疑义。若得波密,则由工布入藏,仅数日程即与印度联成一片”。鉴于西藏地方的动荡局势,必定不能坚守领土,“若为他人占去一分,我不惟失一分权利,且将受一分侵害。英人未一日忘藏,将来如有利益均沾之事,必将要索前后藏,凡属藏之地,皆将入其范围之内”。利害关系如此,赵尔丰建议趁早“将边兵所到之处,皆收归边务大臣管辖”,程凤翔奔赴杂瑜驻兵,即是为“彰我国徵,以占先著”。
三、程凤翔察隅巩固边防、建设边疆的举措
程凤翔驻兵察隅仅一年多,但在捍卫领土、巩固边防、开展地方行政建设、开发当地经济等方面多有建树。
(一)树龙帜,建界牌,阻止英人北犯
奔赴边境,建立边界标识,阻止外人窥伺侵占,是程凤翔进兵杂瑜的第一急务。如上所述,赵尔丰接到程凤翔有关英人曾到杂瑜边境刺探的报告后,当即令程率部疾进赴边。宣统二年三月三日(1910年4月12日)程凤翔接到赵尔丰的指示,如果倮罗尚未投英,交龙旗给其头人,令其“开明界址”;若倮罗已投英,龙旗交杂瑜头人,树在与倮罗交界地方。程凤翔收到两面龙旗后迅速奔赴倮罗界址插旗定界。据英国方面的记载,这两面旗帜树于压必曲龚,即叶普克河与洛希特河汇合处。赵尔丰指示树立旗帜是正式标界行为,树旗时间在1910年4月12日至5月8日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