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嘉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是一个激昂的时代,奋斗是这个时代最贴切的“注脚”。
1993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嘉善经开区应运而生。当人们都在欢庆嘉善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产业发展大高地、经济建设新平台之时,很多人都意识到了起步的艰辛,区域内连条像样的道路也没有,今后的发展之路要怎么走?
一肩挑着改革开放的时代使命,一肩扛着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重任,开发区人没有被眼前的困境所吓倒,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和锐气,一步一个脚印地画出了一幅恢弘的时代画卷。
“筑好巢”才能引来“金凤凰”,这是每一个开发区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县开发区而言,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嘉善经开区的蜕变正是由基础设施建设拉开大幕,对于这一切,作为该区规划建设局副局长的戴军如数家珍,“当时由于建设资金的匮乏,除了晋亿大道等小部分道路外,其他基础设施都停留在蓝图上。”
步履蹒跚也要坚定地走下去,这是当时每一位开发区人坚定的信念。1994年底全面启动首期1.69平方公里的通、平工作,到1995年底,区域内“六路二桥”基本完成建设。就在1995年,该区一举引入各类投资项目28个,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尝到了“甜头”。
困难与机遇的交织,嘉善经开区的版图不断扩大,二期建设随即跟上。进入新世纪后,连续多场的基础设施大会战让全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面积已经从一个“小不点”扩大到了超过30平方公里,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让区域发展吸引力倍增。
“筑好巢”不仅仅是架桥修路这么简单。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仅为企业提供土地供应或者“七通一平”“九通一平”等基础设施的园区已经跟不上发展大潮,开发区已经逐步在向多元化、功能配套齐全的产业新城转变,这样的新兴产业园区已经在县开发区揭开面纱。
作为全省唯一与荷兰进行合作的国别园区,浙江中荷(嘉善)产业合作园(以下简称“中荷园”)秉持“国际合作、开放融合”理念,突出“荷兰元素、荷兰理念、荷兰技术、荷资比重”特色,目前形成了一期综合展示区、二期智能智造区、三期现代农业区及以上海之窗·枫南小镇为主的生活配套区“3+1”的战略布局。
同时,随着嘉善科技新城(惠民组团)项目建设的不断推进,嘉善经开区产城融合的全新格局愈加清晰。
“上午握握手,下午挥挥手”,这是县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王育青对该区成立之初招商引资工作的一句近乎调侃的描述,但却直戳该区成立伊始的痛点:相关资源和渠道几乎为零,很多客商几乎都不知道嘉善在哪里。
面对这样的困境,嘉善经开区首先近乎本能地想到了近邻上海。“一幢一幢地跑商务楼、一层一层地递名片,这几乎是当时所有招商人员的工作常态。”王育青表示。当时还有人曾开玩笑地说,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招商人员都是“厚脸皮、硬头皮、磨嘴皮、破脚皮”的高手。
在省委“八八战略”的指引下,嘉善经开区凭借着先前用脚跑出的人脉资源率先向沪上仓储物流企业发力,特易购、博洋、凯鸿等一大批物流企业先后入驻,“葡萄串效应”逐步释放。
优质项目的纷至沓来不仅让嘉善经开区拥有了响亮的知名度,也让原本“捡到篮子里就是菜”的招商策略彻底改变,明确的产业导向让招商引资变成了招商选资。五金机械、传统木业家具、服装轻纺等原先的主导产业渐渐走下前台,取而代之的是电力电子产业(移动互联网、微电子、轨道交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自动化设备、环保设备等)、节能环保新材料等,并且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铠嘉电脑、爱德曼氢能源装备、格科微电子……近年来,一个个行业龙头企业先后落户开发区,这正是该区产业蜕变的生动缩影。
据了解,截至2018年底,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实现合同利用外资超过4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超过20亿美元。
惟奋斗者进,惟奋斗者强,惟奋斗者胜。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示范点建设进入升级版的当下,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平台,嘉善经开区在县域高质量中必将肩负更大使命,担负更大责任。深化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努力打造高端外资集聚地、抢滩数字经济新高地……嘉善经開区将始终保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努力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这是一个激昂的时代,奋斗是这个时代最贴切的“注脚”。
1993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嘉善经开区应运而生。当人们都在欢庆嘉善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产业发展大高地、经济建设新平台之时,很多人都意识到了起步的艰辛,区域内连条像样的道路也没有,今后的发展之路要怎么走?
一肩挑着改革开放的时代使命,一肩扛着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重任,开发区人没有被眼前的困境所吓倒,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和锐气,一步一个脚印地画出了一幅恢弘的时代画卷。
架桥通路
“小不点”的华丽蜕变
“筑好巢”才能引来“金凤凰”,这是每一个开发区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县开发区而言,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嘉善经开区的蜕变正是由基础设施建设拉开大幕,对于这一切,作为该区规划建设局副局长的戴军如数家珍,“当时由于建设资金的匮乏,除了晋亿大道等小部分道路外,其他基础设施都停留在蓝图上。”
步履蹒跚也要坚定地走下去,这是当时每一位开发区人坚定的信念。1994年底全面启动首期1.69平方公里的通、平工作,到1995年底,区域内“六路二桥”基本完成建设。就在1995年,该区一举引入各类投资项目28个,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尝到了“甜头”。
困难与机遇的交织,嘉善经开区的版图不断扩大,二期建设随即跟上。进入新世纪后,连续多场的基础设施大会战让全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面积已经从一个“小不点”扩大到了超过30平方公里,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让区域发展吸引力倍增。
“筑好巢”不仅仅是架桥修路这么简单。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仅为企业提供土地供应或者“七通一平”“九通一平”等基础设施的园区已经跟不上发展大潮,开发区已经逐步在向多元化、功能配套齐全的产业新城转变,这样的新兴产业园区已经在县开发区揭开面纱。
作为全省唯一与荷兰进行合作的国别园区,浙江中荷(嘉善)产业合作园(以下简称“中荷园”)秉持“国际合作、开放融合”理念,突出“荷兰元素、荷兰理念、荷兰技术、荷资比重”特色,目前形成了一期综合展示区、二期智能智造区、三期现代农业区及以上海之窗·枫南小镇为主的生活配套区“3+1”的战略布局。
同时,随着嘉善科技新城(惠民组团)项目建设的不断推进,嘉善经开区产城融合的全新格局愈加清晰。
接轨上海
“后进生”的弯道赶超
“上午握握手,下午挥挥手”,这是县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王育青对该区成立之初招商引资工作的一句近乎调侃的描述,但却直戳该区成立伊始的痛点:相关资源和渠道几乎为零,很多客商几乎都不知道嘉善在哪里。
面对这样的困境,嘉善经开区首先近乎本能地想到了近邻上海。“一幢一幢地跑商务楼、一层一层地递名片,这几乎是当时所有招商人员的工作常态。”王育青表示。当时还有人曾开玩笑地说,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招商人员都是“厚脸皮、硬头皮、磨嘴皮、破脚皮”的高手。
在省委“八八战略”的指引下,嘉善经开区凭借着先前用脚跑出的人脉资源率先向沪上仓储物流企业发力,特易购、博洋、凯鸿等一大批物流企业先后入驻,“葡萄串效应”逐步释放。
优质项目的纷至沓来不仅让嘉善经开区拥有了响亮的知名度,也让原本“捡到篮子里就是菜”的招商策略彻底改变,明确的产业导向让招商引资变成了招商选资。五金机械、传统木业家具、服装轻纺等原先的主导产业渐渐走下前台,取而代之的是电力电子产业(移动互联网、微电子、轨道交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自动化设备、环保设备等)、节能环保新材料等,并且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铠嘉电脑、爱德曼氢能源装备、格科微电子……近年来,一个个行业龙头企业先后落户开发区,这正是该区产业蜕变的生动缩影。
据了解,截至2018年底,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实现合同利用外资超过4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超过20亿美元。
惟奋斗者进,惟奋斗者强,惟奋斗者胜。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示范点建设进入升级版的当下,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平台,嘉善经开区在县域高质量中必将肩负更大使命,担负更大责任。深化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努力打造高端外资集聚地、抢滩数字经济新高地……嘉善经開区将始终保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努力开辟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