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贾秀华(1990-),女,汉族,山东省,经济学硕士,单位: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产业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产业组织与流通理论。
摘要:为促进电力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运用隐性变量法和潜在产出法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计算了中国电力行业1990-2011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文章最后提出了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以及电力行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隐性变量法;潜在产出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电力行业纷纷进行了以放松规制为主要方向的市场化改革。为了打破垄断,提高效率,构建健康有序的电力市场体系,2002年国务院颁布了《电力体制改革方案》,这个方案标志着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全面展开。但是,在电力市场得到较快发展的同时局部电力市场供不应求的问题导致了高价电的产生。因此,只有有效的衡量电力行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才能找到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下面将运用经济计量方法,借助经济计量模型和计量工具来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找出影响电力产业持续发展的因素,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有序进行。
一、数据来源与说明
本文搜集了电力行业1990至2011年的相关数据,具体数据来源与处理方式如下:本文将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统计年鉴》查阅到的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的产出、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作为衡量指标。
二、模型的介绍和测算
潜在产出法(PO)的基本思想是遵循法雷尔(Farrell,1957)的思想,即将经济增长归结为要素投入增长、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改善(技术效率提升)三部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等于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改善之和。设RTFP,t为全要素生产率,RTP,t为技术进步率,CR,t为能力实现率,则有:RTFP,t=RTP=,t△CR,t(1)
潜在产出法中涉及的能力实现率可运用利用Eviews软件中的HP滤波估算。
技术进步率的计算可利用隐性变量法估算出的全要素生产率来表示,因为隐性变量法暗含着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假设,该假设下全要素生产率就等于技术进步率。
隐性变量法(LV)是将全要素生产率视为一个不可观测的隐性变量,借助状态空间模型利用极大似然估计方法给出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建模时,采用C-D生产函数,假设规模收益不变,设立如下观测方程:△ln(yt)=△ln(TFPt)+a△ln(Kt)+(1-a)△ln(Lt)+εt(2)
其中,△ln(TFPt)为全要素产率增长率,且遵循一阶自回归,有下列状态方程:△ln(TFPt)ρ△ln(TFPt)+vt(3);其中,ρ为自回归系数,满足│ρ│<1,vt为白噪声。
首先要进行模型的设定检验,我们使用ADF检验和JJ检验以及Wald检验。在对各变量取自然对数的情况下,对其进行ADF检验,结果都为一阶单整。在同为一阶单整的情况下进行lny、lnk、lnl的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置信水平lny、lnk、lnl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因此,我们就可用一阶差分序列△lny、△lnk、△lnl来建立观测方程。利用状态空间模型,采用极大似然估计得到方程(2)和(3)的参数估计值。将参数估计值代入方程(1)和(2)便可以得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技术进步率)的估计值。再根据公式(1)得到1990-2011年电力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三、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析及结果评价
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可发现,在2002年以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大多为负值,2002年至2008年变化幅度比较大,08年以后表现出平稳的增长趋势。究其原因,(1)1990年到2000年之间国家一直在投资建设各种发电站,1996年底,政企分开、公司化改组与竞争上岗试点开始推行,由于没有经验可借鉴,所以这一时期效率对产出的贡献比较小。(2)2002年国家开始进行电力行业改革,各大发电集团在这一阶段开始抢占资源、扩大规模。发电集团的这一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全国缺电局面,表现为整体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正值。(3)这一阶段企业开始注重价值创造、低碳发展,着力调整产业结构、电源结构、区域布局以及管控模式,所以08年以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表现为稳定增长趋势。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对电力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技术效率低,电源结构以及资源配置不合理是影响电力产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我们不能放弃要素投入在经济发展以及产出增长中的重要作用。由于不同能源发电方式的技术效率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要想提高电力行业的整体效率,必须合理的分配生产要素在各种发电方式间的投入比例,优化资源配置。
(二)促进电力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不同的发电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很大,因此从加强环境规制入手,来迫使火力发电企业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向清洁能源发电转型,进而优化电源结构。
(三)有效引入竞争,提高电力行业生产效率。要使纵向拆分后的产业组织结构有效运作,政府需要“设计”一个合理的市场结构,即“电力供应产业必须有一个市场,电力企业可以在市场上售电,消费者和交易商可以从市场上购电,输电和配电系统则作为公共运营商可以在电力生产领域自由进入,最终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供应商签订供电合同。”(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1]马甜.中国电力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结构调整对策[c].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2009.
[2]郭庆旺、贾俊雪.中国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的估算[J].经济研究,2004a,(5).
[3]白让让.规制经济研究中的政策偏好与现实反差[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2),131-137.
[4]于立宏,郁义鸿.纵向结构特性与电煤价格形成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10,(3),65-75.
[5]张各兴.中国电力工业: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复旦大学,2011.
摘要:为促进电力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运用隐性变量法和潜在产出法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计算了中国电力行业1990-2011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文章最后提出了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以及电力行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隐性变量法;潜在产出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电力行业纷纷进行了以放松规制为主要方向的市场化改革。为了打破垄断,提高效率,构建健康有序的电力市场体系,2002年国务院颁布了《电力体制改革方案》,这个方案标志着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全面展开。但是,在电力市场得到较快发展的同时局部电力市场供不应求的问题导致了高价电的产生。因此,只有有效的衡量电力行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才能找到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下面将运用经济计量方法,借助经济计量模型和计量工具来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找出影响电力产业持续发展的因素,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有序进行。
一、数据来源与说明
本文搜集了电力行业1990至2011年的相关数据,具体数据来源与处理方式如下:本文将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统计年鉴》查阅到的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的产出、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作为衡量指标。
二、模型的介绍和测算
潜在产出法(PO)的基本思想是遵循法雷尔(Farrell,1957)的思想,即将经济增长归结为要素投入增长、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改善(技术效率提升)三部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等于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改善之和。设RTFP,t为全要素生产率,RTP,t为技术进步率,CR,t为能力实现率,则有:RTFP,t=RTP=,t△CR,t(1)
潜在产出法中涉及的能力实现率可运用利用Eviews软件中的HP滤波估算。
技术进步率的计算可利用隐性变量法估算出的全要素生产率来表示,因为隐性变量法暗含着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假设,该假设下全要素生产率就等于技术进步率。
隐性变量法(LV)是将全要素生产率视为一个不可观测的隐性变量,借助状态空间模型利用极大似然估计方法给出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建模时,采用C-D生产函数,假设规模收益不变,设立如下观测方程:△ln(yt)=△ln(TFPt)+a△ln(Kt)+(1-a)△ln(Lt)+εt(2)
其中,△ln(TFPt)为全要素产率增长率,且遵循一阶自回归,有下列状态方程:△ln(TFPt)ρ△ln(TFPt)+vt(3);其中,ρ为自回归系数,满足│ρ│<1,vt为白噪声。
首先要进行模型的设定检验,我们使用ADF检验和JJ检验以及Wald检验。在对各变量取自然对数的情况下,对其进行ADF检验,结果都为一阶单整。在同为一阶单整的情况下进行lny、lnk、lnl的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置信水平lny、lnk、lnl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因此,我们就可用一阶差分序列△lny、△lnk、△lnl来建立观测方程。利用状态空间模型,采用极大似然估计得到方程(2)和(3)的参数估计值。将参数估计值代入方程(1)和(2)便可以得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技术进步率)的估计值。再根据公式(1)得到1990-2011年电力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三、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析及结果评价
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可发现,在2002年以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大多为负值,2002年至2008年变化幅度比较大,08年以后表现出平稳的增长趋势。究其原因,(1)1990年到2000年之间国家一直在投资建设各种发电站,1996年底,政企分开、公司化改组与竞争上岗试点开始推行,由于没有经验可借鉴,所以这一时期效率对产出的贡献比较小。(2)2002年国家开始进行电力行业改革,各大发电集团在这一阶段开始抢占资源、扩大规模。发电集团的这一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全国缺电局面,表现为整体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正值。(3)这一阶段企业开始注重价值创造、低碳发展,着力调整产业结构、电源结构、区域布局以及管控模式,所以08年以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表现为稳定增长趋势。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对电力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技术效率低,电源结构以及资源配置不合理是影响电力产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我们不能放弃要素投入在经济发展以及产出增长中的重要作用。由于不同能源发电方式的技术效率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要想提高电力行业的整体效率,必须合理的分配生产要素在各种发电方式间的投入比例,优化资源配置。
(二)促进电力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不同的发电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很大,因此从加强环境规制入手,来迫使火力发电企业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向清洁能源发电转型,进而优化电源结构。
(三)有效引入竞争,提高电力行业生产效率。要使纵向拆分后的产业组织结构有效运作,政府需要“设计”一个合理的市场结构,即“电力供应产业必须有一个市场,电力企业可以在市场上售电,消费者和交易商可以从市场上购电,输电和配电系统则作为公共运营商可以在电力生产领域自由进入,最终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供应商签订供电合同。”(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1]马甜.中国电力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结构调整对策[c].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2009.
[2]郭庆旺、贾俊雪.中国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的估算[J].经济研究,2004a,(5).
[3]白让让.规制经济研究中的政策偏好与现实反差[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2),131-137.
[4]于立宏,郁义鸿.纵向结构特性与电煤价格形成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10,(3),65-75.
[5]张各兴.中国电力工业: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复旦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