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chen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对语言文字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和领会,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感能力。它在语言能力系统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能力。
  古往今来,语文教学都非常重视学生的语感培养。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认为“意会”和“涵泳”是学习语文的最好的方法和有效的途径。庄子说:“语有贵也,语之所随者,意也。意有所随,不可言传。”毛主席则采用“涵泳”的比喻直接说明了语文学习的方法:“词语或重或否,皆出臆度,要之未可遽论,且涵泳玩素,久之当有自见。”“意会”和“涵泳”之法的含义和要求是,注重于对文章的整体把握,通过反复吟诵,潜心体味,以明达文义。这种语文学习的模式,实质上就是通过直觉思维的方式,对言语的意义、情态、情味综合地进行感受。依赖于“意会”、“涵泳”来理解、判别语言的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感经验,获得良好的语感能力。历史证明了它确实培养出了不少的语文造诣很深的人才。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他强调说:“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
  一、语文教学为什么必须重视学生的语感培养
  (1)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发展学生的悟性思维能力。所谓语感的培养,就是培养学生对文章中语言文字准确、敏锐、强烈的感觉、感受、感知的能力。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指的是将第二信息系统关于场景、情景的描写,转化为第一信息系统的感觉。能观其文如闻其声,睹其形,嗅其味。得到的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悟而感,转化为对个别的具体事物的感受。对文章中语言文字的感受,指的是在上述基础上经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感情活动而引起的感情亢奋,从而受到熏陶。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指的是在理性山三个领悟其语言文字的意义、情味和旨趣。对文章中语言文字的感觉、感知准确、敏锐、强烈与否,就是语感能力高低的标志,是学生悟性思维能力高低的体现。这种语感,这种悟性思维,虽是非逻辑性的、跳跃性的、偶然性的。但这种能力仍属于创造性思维的范畴,因为这种思维活动的结果,具有创新的性质,独特的体会,新鲜的感受,它能悟出新办法,建立新思想,做出新成绩。
  (2)语感是语言能力的重要标志,培养语感是达到语文教学特殊目标的必要途径。语文教学特殊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中的语言实际需要。不管是理解语言,还是应用语言,都得靠语感。语感俄本质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它能瞬时地理解和鉴别语言,是较高的语言理解力和鉴别力。有了这种能力,便能敏察语言,较准确地把握语言的要点,领会语言的情味和言外之意。听、读和说、写的一般语言交际正是靠这种能力进行的。当然,语法、修辞、逻辑、文章、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指导人们去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帮助人们获得良好的交际效果。但无论是听人说话或阅读,还是自己说话或写作,实际上很少明确,缜密的语文理法分析,更直接依赖的是语感。语感敏锐,听话、阅读的语病。正如文学家郭沫若所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对语言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虽然是就创作而言,却也表明了语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中不可缺少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语感是达到语文教学特殊目标的必由之路。
  (3)语感能力带有综合性,培养语感也是全面达到语文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语文教育除了培养语文能力外,还应发展学生的智力,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良好的语感不是单凭感觉去感受语言,而是表象因素与逻辑因素有机结合的快速理解、鉴赏言语的认识活动过程。实质上,语感能力是一个人语言功底、智力水平、思想品格、审美情趣、文学修养以及生活基础等诸因素的综合表现。培养学生的语感首先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打好感受言语的基础。尤其在语感训练中必须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唤起有关表象,进行想象和联想,从而体味语言构成的情景,领会其中蕴含的感情。与此同时,还须引导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渗透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以便鉴别语言的正误优劣,认识它所表述的本质意义。由此可见,培养语感,能丰富学生的言语经验,发展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全面实施语文教育。
  二、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
  精读多读,悉心揣摩。语感是凭借语言活动的经验直觉地对语言作感受,体现了汉语言的特点和个性。诵读、揣摩便是直觉感受语言的基本方法。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在《中国语法论理》中谈到,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也就是说,西方语言形态外露,形式严谨,治形之法十分管用。而汉语言重意会、重神摄、重具象的,人对语言的体味、领悟十分重要。因此,在语感的训练时,读是最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放声朗读,边读边想,通过读体会文章中独特的语言情境,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特色,领略作品的气势和写作特点,探索语言的情味,直至理解言外之意,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体味到文章的语言美。例如,《可爱的草塘》中有一段话:“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这段文字描绘了一望无际的草塘美丽的景色。训练时,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读课文想象出一幅色彩鲜丽、层次分明的广阔无垠的草塘风景画面,另一方面还要读出作者欢快、喜悦的心情以及赞美大自然的情感,从而感受到这段文字富有生机和力量,体会到语言文字的优美,并由此及彼,推及全篇,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叶圣陶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训练学生的语感,要引导他们把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同对语言的研究结合起来,不是单从语言文字方面進行研究,而是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去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因为,学生中有把理解语言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产生共鸣,才能形成敏锐的语感。因此,我们应多引导学生调动、联系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通过仔细揣摩来感知课文内容。例如,《火烧云》一课,作者没有直接写霞光,而是巧妙地通过霞光映照下人和动物的变化不一的颜色来写。“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老头儿的胡子变成金胡子了。”学生要从描写文字中得到颜色变化的感觉,自然离不开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学中,教师可进行红灯照射不同颜色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的变化,然后再启发学生进行想象。有了联系和想象,就容易使学生依据语言描述,由此及彼,通过调整、加工、组合,产生新的形象,并由此产生愉悦的情感,对语感的形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语感的培养还要靠长期的语言积累,朱熹说:“看文字,且自用功夫……失之自得,盖蓄积多者,然然爆开,便自然通。”中国人作诗文有一条规律,旧诗文底子越厚,诗文越精;底子越浅,诗文越白。毛泽东、鲁迅都是实例。旧诗文底子很深而文章不好的人也有;旧诗文底子浅而文章一流的却没有。这些无不告诉我们:没有长期的语言积累就不会产生“妙语”,不会产生语感。语言的积累没有捷径可走,最实在的方法便是多看、多读、多写。
  总之,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悟性思维,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要顺应汉语言的特色,要顺应语感培养的特点。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进,采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英语作为目前的一门主要的学科,初中英语教学的课堂中如果没有了对话,就会变得死气沉沉,没有活力,也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不断的创建条件、把握关键,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英语教学的时效性,使英语课堂变得活跃起来,成为学生们真正学习的快乐场所。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 对话 情境 活跃  
期刊
能长期以来,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人们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美育的渗透。不善于发掘数学本身所特有的美,不注意用数学美来感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重视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美,鉴赏数学美,更谈不上引导学生创造数学美,以致使一些学生感到数学抽象枯燥,失去学好的信心。那么什么是数学美,在教学中,如何发挥数学的美育功能呢?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
期刊
我从事初中地理教学十余年了,是半路出家。在十余年的地理教学中,从迷糊、摸索、探究这个过程中得出一点心得,那就是如何使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地理教学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很难组织好地理教学的课堂,更谈不上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地理学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给教学带来困惑。我县最早开设地理学科之时,不进入中考,只是会考,被各方面认为是“副科”;后来逐渐要求参加中考,又从10分、20分到30分计入中考升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以及个人观点阐述了在课程标准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些思考,旨在与同仁探讨小学生英语阅读提高的方法,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 学生阅读理解  小学阶段自三年级开设英语课程,并列入考试科目,到四年级初步接触短文阅读,再到五、六年级,阅读理解已成为考量学生英语知识水平及能力目标的重要方式。  对于这些初学英语的小学生,如
期刊
作文指导是一个线性系统,包括作前收集、积累、整理资料的指导,作中分析材料、处理材料、语言表达的指导,作后修改、评讲的指导。现有的作文教学往往仅重视作中指导,忽视作前、作后的指导,导致作文教学效率的不高。因此,我们在作文教改过程中,在注重作中指导的基础上,既注重作文的指导,又重视作后指导,努力优化作文教学过程,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在此本人就作文教学的“作后指导”談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找准学生作文中
期刊
摘要:现阶段,历史教学越来越注重过程与体验,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体验成为摆在历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试从历史过程与细节、历史情境设置及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方面阐述历史情感体验的培养,以期能收到良好效果,推动新课程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情感体验 历史细节 历史情境 历史与现实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与旧课程相比,特别突出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体验既
期刊
词汇是构成语言最基本的材料,扩大词汇量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前提,因此,词汇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点。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呢?唯一的途径就是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一、强化语音教学,为词汇教学打好基础  词汇教学一般采取由音到形再到义的顺序。音是学生接触一个词的最初印象,如果读不出音就记不住形,无音无形就谈不上什么义,因此,要牢记一个单词首先应把音念准。听是语
期刊
微课程作为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一种补充和辅助手段,集图、文、声、像等于一体,是课堂很好的调味剂。微课程的主题明确、内容精简,有利于学生更透彻的理解相关的教学内容,有利于推动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合作及探究式的学习。通过微课程教学,提高了学习效率,唤醒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让历史课变得生意盎然,充满生命。  一、微课程有助于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讲述细致
期刊
素质教育要求,课堂教学要“轻负担,高质量”。那么如何减轻学生心理和课业负担,还必须提高教学质量呢?我认为激发兴趣是打开这把锁的“金钥匙”。  兴趣是一种心理品质和心理发展,是学生成功的内在起点和学生个性完善发展的组成部分。兴趣能唤起学生对学习,对知识的爱,能唤起学生的自觉性。要使学生乐于学习,教师要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要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因为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学习内
期刊
一、德育实践活动的背景  随着国家大政方针的改变,独生子女已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孩子养尊处优,心理脆弱,易偏激;家庭期望值高,社会压力大,心理负担重;价值观、人生观取向不定;娱乐方式多,讯息渠道多元化,生活方式单调,思想与社会现实脱节。德育一直是中国教育中的重要领域,教育的总目标就是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主”的人才。然而学校德育的总体实效性不高是众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