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学科是大家一致公认的最重要的学科,所以占的课时最多,数学教师不仅人数最多,而且实力最强,学生和家长对这门学科的学习也很重视,花费的时间最多,但是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尤其是学生在语言表达和实际运用方面能力不强.因此数学课堂上让学生学会“说话”,通过整理思路,把内心的数学心理思维过程,
用准确、规范的数学语言,有根据有条理和比较完整地表达出来,从而提高学生数理分析和理解能力.
一、“说话”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
学生掌握知识,必须通过语言. 学生掌握语言本身,是由外部向内部转化的过程,即内化过程,同时又有由内部向外部表达的过程. 西方心理学家通过因素分析后指出,语言因素,即用词语表达思想和语言表达数学关系的能力,和学生数学能力有特殊的关系. 数学语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发现和发展数学知识的创造能力.
根据小学生内部言语发展的阶段性,在进行“说话”教学时,可针对不同的年段,采取相应的策略,同时发展学生的内部言语. 在低年级,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机,可让学生边想边说,出声地想,同时培养与训练学生在演算中短时间内的无声言语. 中年级,在加强“说话”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由有声思维向无声思维过渡. 高年级,则以无声思维为主,但须加强作为衡量内部言语发展重要因素之一的复述能力的培养,如解题思路、推理过程等的复述.
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就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 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及过程,就需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对学生的思维过程给予评价和思维方法的指导. 事实证明,采用“出声思考法”,不但能有效地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且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说话”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 “说话”的准确性
首先,对数学概念、性质、定律、法则中的重点词语,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 如某些性质、定律、法则前面所加的“通常”、“一般”等限定,又如,三角形概念中的“围成”,梯形概念中的“只有”,商不变性质中的“同时”、“相同的倍数”和“零除外”等. 假若重点词语理解有误,便不能全面地反映概念、性质、定律、法则等知识的本质属性,学生对整个知识内容的理解必然也是错误的,“说话”的准确性也就无从说起了.
其次,要加强对易混淆的数学词语和概念的区分与指导. 数学中有不少词语与概念,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上经常会出现典型性的错误. 对此,教师要加强指导,帮助学生区分清楚. 如“乘”和“乘以”,“除”和“除以”,“增加了”和“增加到”,“整除”和“除尽”等. 只有区分清楚,理解透切,才会说得准确.
再次,要引导学生把非数学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 由于受日常生活中习惯语言的影响,学生常把非数学语言当做数学语言来使用,把日常概念当做科学概念来理解. 如把“今年产量是去年的一倍”理解为“今年产量比去年增加了一倍”;把“圆的意义”理解为“圆的面积”等.
2. “说话”的逻辑性
“说话”教学时,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如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把头脑中的逻辑思维过程,用严密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如对17是否质数的判断练习,就可以运用演绎推理的三段论来引导学生回答,培养学生“说话”的逻辑性. 具体过程如下:
1. 大前提: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数叫做质数;
2. 小前提:17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
3. 结论: 所以17是质数.
训练初期,应让学生说出整个推理过程为宜. 当学生对表达的形式熟练以后,才可视教学的实际情况适当省略大前提或小前提,保证学生对严谨的演绎推理过程的掌握.
3. “说话”教学的激励性
“说话”教学的激励性,要求在“说话”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表述应以肯定和赞扬为主,要运用表扬、激励等措施,激发学生进行数学“说话”的兴趣. “说话”教学中,教师需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特别要注意激励中下等生. 对优秀学生独到的见解,教师要热情表扬;对“说话”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则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帮助他们,要鼓励他们多发言,在肯定的基础上再指出其不足,让他们也能体会成功感,增强数学“说话”的自信心.
实践表明,小学数学的“说话”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可以促进学生探索、创造能力的发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因此,课堂教学中加强“说话”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用准确、规范的数学语言,有根据有条理和比较完整地表达出来,从而提高学生数理分析和理解能力.
一、“说话”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
学生掌握知识,必须通过语言. 学生掌握语言本身,是由外部向内部转化的过程,即内化过程,同时又有由内部向外部表达的过程. 西方心理学家通过因素分析后指出,语言因素,即用词语表达思想和语言表达数学关系的能力,和学生数学能力有特殊的关系. 数学语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发现和发展数学知识的创造能力.
根据小学生内部言语发展的阶段性,在进行“说话”教学时,可针对不同的年段,采取相应的策略,同时发展学生的内部言语. 在低年级,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机,可让学生边想边说,出声地想,同时培养与训练学生在演算中短时间内的无声言语. 中年级,在加强“说话”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由有声思维向无声思维过渡. 高年级,则以无声思维为主,但须加强作为衡量内部言语发展重要因素之一的复述能力的培养,如解题思路、推理过程等的复述.
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就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 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及过程,就需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对学生的思维过程给予评价和思维方法的指导. 事实证明,采用“出声思考法”,不但能有效地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且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说话”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 “说话”的准确性
首先,对数学概念、性质、定律、法则中的重点词语,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 如某些性质、定律、法则前面所加的“通常”、“一般”等限定,又如,三角形概念中的“围成”,梯形概念中的“只有”,商不变性质中的“同时”、“相同的倍数”和“零除外”等. 假若重点词语理解有误,便不能全面地反映概念、性质、定律、法则等知识的本质属性,学生对整个知识内容的理解必然也是错误的,“说话”的准确性也就无从说起了.
其次,要加强对易混淆的数学词语和概念的区分与指导. 数学中有不少词语与概念,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上经常会出现典型性的错误. 对此,教师要加强指导,帮助学生区分清楚. 如“乘”和“乘以”,“除”和“除以”,“增加了”和“增加到”,“整除”和“除尽”等. 只有区分清楚,理解透切,才会说得准确.
再次,要引导学生把非数学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 由于受日常生活中习惯语言的影响,学生常把非数学语言当做数学语言来使用,把日常概念当做科学概念来理解. 如把“今年产量是去年的一倍”理解为“今年产量比去年增加了一倍”;把“圆的意义”理解为“圆的面积”等.
2. “说话”的逻辑性
“说话”教学时,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如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把头脑中的逻辑思维过程,用严密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如对17是否质数的判断练习,就可以运用演绎推理的三段论来引导学生回答,培养学生“说话”的逻辑性. 具体过程如下:
1. 大前提: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数叫做质数;
2. 小前提:17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
3. 结论: 所以17是质数.
训练初期,应让学生说出整个推理过程为宜. 当学生对表达的形式熟练以后,才可视教学的实际情况适当省略大前提或小前提,保证学生对严谨的演绎推理过程的掌握.
3. “说话”教学的激励性
“说话”教学的激励性,要求在“说话”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表述应以肯定和赞扬为主,要运用表扬、激励等措施,激发学生进行数学“说话”的兴趣. “说话”教学中,教师需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特别要注意激励中下等生. 对优秀学生独到的见解,教师要热情表扬;对“说话”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则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帮助他们,要鼓励他们多发言,在肯定的基础上再指出其不足,让他们也能体会成功感,增强数学“说话”的自信心.
实践表明,小学数学的“说话”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可以促进学生探索、创造能力的发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因此,课堂教学中加强“说话”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