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气候条件下天水地区农村住宅节能设计研究

来源 :城市建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jasd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天水地区农村住宅现状的实地调研,针对当地农村住宅围护结构节能措施简陋、用能形式单一、居民节能意识相对薄弱等问题,从绿色、节能的理念出发,基于对天水地区气候条件的分析,研究空间优化、围护结构节能设计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的问题,提出适宜天水地区的农村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措施,建立优化方案。通过Ecotect软件对农村传统住宅与优化方案的热环境进行模拟与分析,论证新方案节能性能提升的效果。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交织让古镇逐渐衰落,历史古镇的保护开发也走向了同质化的发展模式,造成了传统古镇文化失真.如何在保留原有历史风貌特点和传承传统文化
作为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衡量区域资源本底与空间开发匹配程度的重要手段.本文选取具有较高城镇化水平和优越资源禀赋条件的浙江省长兴县,以可
智能变色窗户作为有效的建筑节能技术之一,在对建筑光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方面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本研究结合模拟与实验(包括客观任务和主观测试),以热致变色玻璃为例,研究了其对建筑采光和人体健康的具体影响。实验采用了新型特制的单元空间装置,为改善此类动态有色智能窗户的研究方法提供参考,也为其材料适用性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发现,棕色/低色温窗户虽然会降低视觉敏锐度和辨色能力,但相较于蓝色/高色温窗户,它能提供更舒适的视觉环境和更高的注意力。
县级单元在城镇化动力及空间特征等方面与大城市存在差异,需要在空间规划中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策略.本文在梳理营建传统体现出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基础上,识别快速扩张期县级单元
院落空间作为中国传统民居的组成部分,具有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尤其在农村,院落空间更是有着重要的使用价值.但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边缘区部分村庄或是逐步转型为城市用地,或
近年上海里弄中名人故(旧)居的保护利用与其所在住区的发展存在的关系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文章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阅读梳理了上海名人故(旧)居的住宅类型和保护利用方式,通过比较不同保护方式对住区的影响,初步认为纪念馆式保护是住区长远发展的最优选择。本文以钱学森旧居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名人故(旧)居的纪念馆式保护利用主要通过政府支持、名人效应两种渠道为住区争取发展资源,但这种发展的可持续性则需要依靠住区治理与管理机制的配合。
本文通过梳理历史影像①、历史文献、现状留存②等,对1949年前后上海传统乡村聚落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上海传统乡村聚落具备3个布局特征:以密集的小市镇为中心;多种沿水布局类型;小而密均质布局,且不同区域呈现密度差异。同时具有5个形态特征:整体分为点状、带状、块状3类;以“聚落—林地—农田”圈层布局生产生活空间;以基本空间单元为扩展单位,聚落空间结构扁平化;建筑均与水形成紧密联系;建筑多为相似的合院式民居。基于此,进一步分析该时期的自然环境、经济结构、社会组织、礼仪制度、风俗文化等,发现上海传统
本文对南京地区某教室春分日后,室内热环境参数和CO2浓度进行了测量,并结合调查问卷进行热舒适度分析。通过预计平均热感觉指标PMV计算,发现该教室春季热环境基本属于热舒适范围。热感觉投票值TSV与预计平均热感觉指标PMV具有一致性,但投票值TSV会比PMV值稍低,是非人工调节环境以及人的主观期待及适应性原因造成的。由于师生的存在,教室的CO2浓度会随着教学活动而升高。在过渡季,由于人们主要利用门窗开闭来对热环境进行调节,因此CO2浓度也会存在差异,可以尝试加装新风系统来提高空气质量。
为了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历史街区的修缮及再生,本文以大连东关街历史街区遗址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东关街历史地段进行规划改造设计。基于大连的城市记忆,对大连东关街历史街区进行活化再生理论研究。剖析历史遗产废弃地改造设计概念,详细研究历史空间活化再生设计相关理论。20世纪初遗留下来的日式及俄式建筑风貌,是东关街历史地段的最大特点之一,本文以历史文化为精髓,将东关街的独特价值得以完整展现,实现弘扬传统文化和现代城市机能的有机交汇,构建融历史体验、文化交流、生活休闲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综合体。
我国进入存量发展阶段以来,参与式社区微更新因其尺度微、投入微、见效快的特点而成为更新实践热点,内容涵盖小微空间环境提升与精细化社区治理等,是城市公共空间提升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