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姐大我20 岁,是我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人。20 年前,当我怀着对外面世界的无限憧憬,毅然离开家乡小城时,是她向我伸出了橄榄枝,我在她家一住便是7年。
表姐在上海出生,却在湖北的一座小城生活和工作。这缘于上世纪60 年代,立过无数战功的姑父因身体旧伤复发,无法在一线继续服役,又不愿给部队增加负担,便主动提出转业到艰苦的地方。表姐全家义无反顾地跟随姑父来到那个据说比上海更“大”的地方——虽然姑妈笑称那个地方“大”到当年3岁的表哥一泡尿便可以冲跑。
表姐原本只是纺织品公司一名普通销售员,但她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很快便独当一面;临危受命接管一所公办艺术学校,明知道是个烫手山芋,但她不气不恼,只是闷头拼搏,几年的功夫便将原本无人问津的“艺术”
招牌擦得闪亮;博物馆需要改头换面之时,她又被组织安排到新的岗位……
她工作了整整40 年,一直都在跨行,每次都要去挑战不可能,但她都做得十分出色。她常告诉我,人活着,就要有股精气神,就要做一个对组织、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这样的价值观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极为宝贵。
得知表姐要来看我,我一边对房间进行大扫除,一边在脑中精心设计招待表姐的菜谱。表姐口味清淡,喜欢吃鱼,我便在脑中对许多原本酱汁浓厚的鲁菜进行创新,细细回顾或红烧或清蒸或温火慢熬的各种鱼的做法。我计划将家乡菜与表姐的喜好紧密结合,所有我觉得能够拿得出手的,都想让她一一品尝。表姐说过,创新源于热爱和投入。事实上,我更想让她品尝到我的真诚。
然而,计划没有变化快。当我将当天的菜准备得差不多,并调好要吃的牛肉水饺的馅时,母亲的电话让我改变了主意。母亲说:“表姐很久没有回过家乡,家乡人待客最讲究礼数——一顿米才能一顿面,怎能进门就吃饺子呢!”
母亲并非迷信,她只是固执地相信,吃什么菜,怎么摆放菜,上菜什么顺序,谁和谁挨着坐,饭桌上要说哪些话,这都是要讲究的事。只有事事讲究,才能真正体现出对客人的尊重。幸好时间来得及,我赶紧调整表姐进门后的第一餐的菜谱。
一个灶上用大火炖白条鸡,一个灶上用大火煮麦仁,另一边又赶忙从冰箱里拿出香菜清洗,用面粉勾出一碗浓芡……我要让表姐进门就感受到浓浓的乡情——那是任谁都不会忘掉的独属于“母亲”的味道。
果真,表姐坐定,在感慨了一番午餐的丰盛后,见我将一碗香气浓醇的“粥”端到她面前,好奇地问:“这是什么?”
当她得知这就是家乡的“鸡糁”时,舀了一勺放入口中,像是舍不得一般,小心而又认真地品尝起来——炖好的白条鸡被撕成了细丝,与煮出清香的麦仁混在一起继续熬煮片刻;待汤汁翻滚时,放入足量的黑胡椒碎末、适量的生抽和盐,再打几个滚,便可以勾上芡汁出锅。盛到碗中,趁热撒上香菜末,淋上陈醋。一碗汤汁浓厚、鸡肉香嫩、麦仁劲道、酸辣可口、香气四溢的鸡糁便做好了。
几口汤汁下肚,表姐激动地对我说,她要拍张照片给妈妈,她吃到了妈妈心心念念的家乡的鸡糁。
是啊,姑妈已是离开家近70 年的“老姑娘”了。在我们老家,大年初二是雷打不动“姑娘回门”的大日子。这一天,作为她们的弟弟,我的父亲无论年纪几何,都会亲自去接姑妈们回家,母亲则在家中尽她所能为姐姐们准备团圆大餐。然而,嫁到上海又搬到湖北的二姑妈离家实在太远了,一次也未能享受过这种被“接”回家的待遇。她一定在无数个阖家团聚的夜晚暗自垂泪,也一定因为无数次想到那是再也回不去的家而暗自神伤!
去年夏天,我与父母一同去看姑妈,为她带去了许多家乡的美食。那几天,姑妈胃部不适,吃不下东西。可是,她却又忍不住,小心翼翼地一口一口吃着儿时的花生碎,咬着家乡的面煎饼。说来也神奇,这些平时并不好消化的食物,却未让姑妈的胃疼加剧,反而像是神奇的妙药。姑妈兴奋地说,她的体内像是涌出无穷的力量,仿佛每多吃一口家乡的食物,身体便好了一些。说着说着,她便掉下了眼泪。
表姐将碗中的最后一点汤汁喝得干干净净,笑着说,这碗糝汤不仅成功引出了她的故乡情,也让她欣慰地看到我的生活——她一直觉得,我还是当年那个懵懂的青年,她始终不愿承认,我其实早已年过40。她很心疼我这些年的路走得跌跌撞撞,她以为我一定有很多苦和怨,她总想再尽她所能帮我一些。可是,仅从家中的餐桌来看,我呈现出来的生活状态,是热气腾腾的,是快乐的,是饱满的。
那几天,我像猴子献宝一般,将自己会做的家乡美食都做了个遍,有春节时才会吃的和菜,有佐粥必备的芝麻萝卜条,有河里的虾,有待客的硬菜——卤牛肉,当然也少不了各种味道的水饺。
收拾停当,沏上一壶茶,和表姐坐在暖暖的阳台上,说说这些年琐碎的生活,说说琐碎生活里那些仍然倔强的梦想,说说过去,说说此刻,说说孩子和天气,也说说诗和远方。
相聚的日子其实很短暂,仿佛才刚刚聚到一起,表姐便要离去。我有些伤感,恋恋不舍地送她去车站,她笑我的表情像个要哭的孩子。可是,真的转身以后,我却看到了她的肩膀在耸动。
亲情就是这样,即使多年不能亲密相聚,一切也都不会淡薄,所有珍贵的记忆都将一直留存。而家乡的美食就像系在心头的细绳,无论走得多远,无论走得多久,只要香气飘来,便能找到回家的路。
表姐在上海出生,却在湖北的一座小城生活和工作。这缘于上世纪60 年代,立过无数战功的姑父因身体旧伤复发,无法在一线继续服役,又不愿给部队增加负担,便主动提出转业到艰苦的地方。表姐全家义无反顾地跟随姑父来到那个据说比上海更“大”的地方——虽然姑妈笑称那个地方“大”到当年3岁的表哥一泡尿便可以冲跑。
表姐原本只是纺织品公司一名普通销售员,但她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很快便独当一面;临危受命接管一所公办艺术学校,明知道是个烫手山芋,但她不气不恼,只是闷头拼搏,几年的功夫便将原本无人问津的“艺术”
招牌擦得闪亮;博物馆需要改头换面之时,她又被组织安排到新的岗位……
她工作了整整40 年,一直都在跨行,每次都要去挑战不可能,但她都做得十分出色。她常告诉我,人活着,就要有股精气神,就要做一个对组织、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这样的价值观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极为宝贵。
得知表姐要来看我,我一边对房间进行大扫除,一边在脑中精心设计招待表姐的菜谱。表姐口味清淡,喜欢吃鱼,我便在脑中对许多原本酱汁浓厚的鲁菜进行创新,细细回顾或红烧或清蒸或温火慢熬的各种鱼的做法。我计划将家乡菜与表姐的喜好紧密结合,所有我觉得能够拿得出手的,都想让她一一品尝。表姐说过,创新源于热爱和投入。事实上,我更想让她品尝到我的真诚。
然而,计划没有变化快。当我将当天的菜准备得差不多,并调好要吃的牛肉水饺的馅时,母亲的电话让我改变了主意。母亲说:“表姐很久没有回过家乡,家乡人待客最讲究礼数——一顿米才能一顿面,怎能进门就吃饺子呢!”
母亲并非迷信,她只是固执地相信,吃什么菜,怎么摆放菜,上菜什么顺序,谁和谁挨着坐,饭桌上要说哪些话,这都是要讲究的事。只有事事讲究,才能真正体现出对客人的尊重。幸好时间来得及,我赶紧调整表姐进门后的第一餐的菜谱。
一个灶上用大火炖白条鸡,一个灶上用大火煮麦仁,另一边又赶忙从冰箱里拿出香菜清洗,用面粉勾出一碗浓芡……我要让表姐进门就感受到浓浓的乡情——那是任谁都不会忘掉的独属于“母亲”的味道。
果真,表姐坐定,在感慨了一番午餐的丰盛后,见我将一碗香气浓醇的“粥”端到她面前,好奇地问:“这是什么?”
当她得知这就是家乡的“鸡糁”时,舀了一勺放入口中,像是舍不得一般,小心而又认真地品尝起来——炖好的白条鸡被撕成了细丝,与煮出清香的麦仁混在一起继续熬煮片刻;待汤汁翻滚时,放入足量的黑胡椒碎末、适量的生抽和盐,再打几个滚,便可以勾上芡汁出锅。盛到碗中,趁热撒上香菜末,淋上陈醋。一碗汤汁浓厚、鸡肉香嫩、麦仁劲道、酸辣可口、香气四溢的鸡糁便做好了。
几口汤汁下肚,表姐激动地对我说,她要拍张照片给妈妈,她吃到了妈妈心心念念的家乡的鸡糁。
是啊,姑妈已是离开家近70 年的“老姑娘”了。在我们老家,大年初二是雷打不动“姑娘回门”的大日子。这一天,作为她们的弟弟,我的父亲无论年纪几何,都会亲自去接姑妈们回家,母亲则在家中尽她所能为姐姐们准备团圆大餐。然而,嫁到上海又搬到湖北的二姑妈离家实在太远了,一次也未能享受过这种被“接”回家的待遇。她一定在无数个阖家团聚的夜晚暗自垂泪,也一定因为无数次想到那是再也回不去的家而暗自神伤!
去年夏天,我与父母一同去看姑妈,为她带去了许多家乡的美食。那几天,姑妈胃部不适,吃不下东西。可是,她却又忍不住,小心翼翼地一口一口吃着儿时的花生碎,咬着家乡的面煎饼。说来也神奇,这些平时并不好消化的食物,却未让姑妈的胃疼加剧,反而像是神奇的妙药。姑妈兴奋地说,她的体内像是涌出无穷的力量,仿佛每多吃一口家乡的食物,身体便好了一些。说着说着,她便掉下了眼泪。
表姐将碗中的最后一点汤汁喝得干干净净,笑着说,这碗糝汤不仅成功引出了她的故乡情,也让她欣慰地看到我的生活——她一直觉得,我还是当年那个懵懂的青年,她始终不愿承认,我其实早已年过40。她很心疼我这些年的路走得跌跌撞撞,她以为我一定有很多苦和怨,她总想再尽她所能帮我一些。可是,仅从家中的餐桌来看,我呈现出来的生活状态,是热气腾腾的,是快乐的,是饱满的。
那几天,我像猴子献宝一般,将自己会做的家乡美食都做了个遍,有春节时才会吃的和菜,有佐粥必备的芝麻萝卜条,有河里的虾,有待客的硬菜——卤牛肉,当然也少不了各种味道的水饺。
收拾停当,沏上一壶茶,和表姐坐在暖暖的阳台上,说说这些年琐碎的生活,说说琐碎生活里那些仍然倔强的梦想,说说过去,说说此刻,说说孩子和天气,也说说诗和远方。
相聚的日子其实很短暂,仿佛才刚刚聚到一起,表姐便要离去。我有些伤感,恋恋不舍地送她去车站,她笑我的表情像个要哭的孩子。可是,真的转身以后,我却看到了她的肩膀在耸动。
亲情就是这样,即使多年不能亲密相聚,一切也都不会淡薄,所有珍贵的记忆都将一直留存。而家乡的美食就像系在心头的细绳,无论走得多远,无论走得多久,只要香气飘来,便能找到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