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更好地研究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本文理论阐述结合中国当代雕塑实际,分析了传统文化在中国当代雕塑中的传承表现,阐述了传统文化在中国当代雕塑中的存在意义以及中国当代雕塑如何更好地延承传统文化,以期更好地把握中国如何在当代雕塑艺术创作中体现传统文化。
关键词:当代雕塑传统文化渗透影响
从新中国成立到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中国雕塑艺术逐渐崛起的三十年;从中国开放到今天,是中国雕塑艺术在继承与突破、吸收与创新中不断成熟的三十年,在自我发展和融入世界的进程中成就了中国当代雕塑艺术。中国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雕塑艺术家,创作出来大量的具有中国特色文化艺术的雕塑作品,丰富了中国当代艺术,并得到了国际的认可。中国当代雕塑艺术作品日益呈现出明显的多元文化特征,艺术家通过这些多元因素塑造者作品的灵魂,表达着自己的审美和思想。中国的艺术雕塑者植根于中国民族的深厚土壤,依照对中国文化和艺术审美的感悟,融合国际大艺术的理解和判断,成就了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辉煌,这就是当前中国雕塑艺术发展的现实。
一传统文化在中国当代雕塑中的传承
1中国传统文化下的雕塑材料选择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无数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从陶瓷器的制作到冶炼技铸造技术的发明,再到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无不是中华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勤劳智慧的华夏儿女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正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载体。在这些材料中,诸如陶瓷、青铜器、火药、太湖石等,在国际文化不断融合的今天,仍然以独特的传统文化载体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基因,流淌着华夏精神的血液,在激流澎湃的国际文化潮流中不断激起中华文化的浪花。例如,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一,火药的传播影响着整个世界的发展,推动着世界生产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推动着世界文明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火药瞬间爆炸,构成火药的化学性质变化了,但是留下了灼热的痕迹,在瞬间爆发出的惊人力量,给人强烈的震撼,一种形态在消失的同时另一种新的形态诞生;一种文化在走过历史的同时,另一种新的文化肇始。通过火药这种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材料表述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对传统的传承与创新,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蔡国强的《火药》。又如陶瓷,由于其突出的中国特殊材质和立体空间性成为中国当代雕塑家用来挖掘传统文化的首选。
2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符号运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非常之多,但是想要精确提炼实属不易,如何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加以提炼并在雕塑中加以应用,是当代众多雕塑家热衷探索并大胆表现的问题。这些艺术家选用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入当代雕塑作品,把传统与当代有机统一,表现时代发展过程中传统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以及在发展中对传统的继承。同时,艺术家将历时与当代进行叠加,既是对当今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又是在特定时期、特定文化背景下对文化和历史的特定解读,在文化发展变化的表象之后反映深刻的文化意旨。
例如,中国当代雕塑家蔡志松利用个人扎实的艺术功底,巧妙地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造型,创作出了艺术界广为赞颂的国人共性化形象,反映当代社会背景下的今人生活。艺术作品《故国》系列,艺术家借用中国凸显中国传统特色的古典装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跪、拜等礼仪姿势,把卷轴、屏风等作为背景装饰,反观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礼仪和等级文化对国人的重压,尤其是通过雕塑凸显哀凝的面部表情,很好地表现出作为当代人对历史的回望以及对自身的反思。又如,京剧被誉为国粹,在中国艺术舞台上唱响了二百多年,一张张脸谱就是浓缩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个性精华。
3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进行造型
中国的传统雕塑主要运用意向化手法,在似与不似之间彰显审美特色。有别于西方雕塑艺术侧重立体和具象表现,中国雕塑更加强调一种突出的感性追求,运用简约的线条轮廓表现丰富的中国文化典故与精髓,通过营造整体的气势来表现流动鲜活的意蕴,表达深邃的思想。首先,重视以形写神。中国的绘画侧重以形写神,这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代表性元素,这一元素也给雕塑家诸多的启发,在创作中充分利用材料的天然特质,把意象风的造型手法融入到原始材料的形状和纹路之中,在作品与背景之间实现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中国文化艺术创造注重“温柔敦厚”,当代雕塑也注重表现一种含蓄的内在之美,运用传统艺术表现中国文化“神龙见首不见尾”以及“含无尽之意尽在象外”的境界,给欣赏者无尽的想象空间。其次,传承写意之妙。写意是中国古典艺术的又一代表性元素,当代雕塑深谙其意。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墓前石刻堪称中国写意的巅峰之作,用非常简约的笔法略加雕琢,就能表现出博大雄壮的大汉帝国风范,浑然天成。发展到今天,吴为山首创写意雕塑,在写实与意向之间展现雕塑作品的意味,有种非常强烈的生命力吸引观者仔细体会作者所倾注的无尽情感,引发自己内心的强烈共鸣。例如,吴为山的重要作品《老子像》,远观之,静若古石,又像枯枝;细详之,就会给人一种强烈的感受,动若行云流水,静似浓含诗情的水墨,这种写意造型精妙地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上善若水”的意境。走近端详,却又非常细腻地勾勒了李耳的龙钟之态,尤其是那夸张的眉毛与须髯,以及脱落的牙齿,还有异常突出的下颌,真是一位穿越千年,给观者带来强烈的感受。
二传统文化在中国当代雕塑中存在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作为当今各种艺术活动的重要元素之一,对当今各种艺术活动意义非凡,任何成功的艺术家都需要立足传统文化,置入传统文化,通过艺术作品展现自己的个性内涵、想象构思和文化属性,强化自己艺术作品的外在美感和吸引力,让受众感知其作品的厚重文化,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雕塑艺术创作影响深远。
中国当代雕塑艺术面临诸多选择,中国艺术家的观念不断受到写实艺术、观念艺术、大地艺术、行为艺术等西方文化和艺术表达方式的影响,西方艺术理念的强势使得中国艺术发展越来越走进了西方文化的庇佑之中。晏子著名的“橘枳理论”指出,“桔生淮南为橘,与淮北则为枳”。当今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日益同步,各个方面都表现为诸多的相似性,但是,中西文化背景迥异,文化心理相异甚远,审美情趣大不相同,物质方面的趋同化不能替代精神层次的差异性。当代雕塑艺术也是如此,西方的诸多雕塑理论和方式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成长发展起来的,只有西方的思想土壤才能孕育这样的理论,或者只有西方的艺术家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发展。而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不可能割断,长期的文化浸染,不可能脱离自己的文化体系,一味地迎合西方,邯郸学步失去本民族的思想和精神内涵,正如把生长在淮南的橘子强行移植到中原地区,结果只能是结出又苦又涩的枳子。
冷静下来,仔细思考当下的文化发展形势,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就是要避免“枳子式”的结局,立足本民族的文化背景,深深植根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出发,不断地寻觅创作的灵感,从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之中不断挖掘创作的资源创作出真正符合中国文化心理、能够经受住历史大浪淘洗的本土雕塑作品,彰显民族文化精神。一如当代著名的雕塑大家蔡国强、蔡智松、吴为山、文楼、田世信等,他们或者有着深厚的本土内涵,或者有显示着悲怆大气,或者流淌着明快的竹韵,或者表现着朴实真挚,尽管风格各不相同,手法迥异,但是,都有着相同的风骨,那就是饱含中国情怀,表现华夏精神,内蕴民族文化,彰显中华魅力。究其根本,乃中国艺术把作品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完美融合,这就是艺术家的成功根本和保障,也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直接表现。因此,中国当代雕塑艺术要想在全球化背景下显示出中国的特色,在世界艺术竞争中屹立,在人类艺术发展长河中流出中国的本色,就需要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和血液。
当代艺术雕塑需要表现文化精神,艺术雕塑是艺术的形式,最根本的是表现文化,表现精神,展现对自然、世界、生命和人生的思索,艺术作品的生命在于文化,一个没有文化的雕塑不能称之为作品,一个没有民族文化的作品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艺术作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必须传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提高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表现能力,中国的当代雕塑才有生命活力,才能成为世界作品,人类艺术。
三中国当代雕塑如何更好地延承传统文化
在西方文化的强势影响之下,民族文化如何进行继承和发扬,中国当代雕塑何去何从?当中国的民族作品越来越受到外来文化泡沫的淹没时,中国的雕塑家应该如何更好地创作出民族的力作精品?
首先,突出民族特色,继承优秀文化。中国当代雕塑一定要坚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尤其是在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背景下,当代雕塑艺术更应该关注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在艺术创作中不能盲目细化,要突出民族特色,又不能进行简单的形式模仿或者刻板的模仿传统艺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借鉴创新。
其次,运用发展的眼光,坚持包容的心态。中国当代艺术雕塑需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要有发展的眼光和包容的心态,要发展、要包容的继承,把传统文化置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有继承,有发扬,有创新;同时在继承民族的同时,不排外,对外来文化也持包容的态度,学习的态度以及融合的态度。把中国传统文化放在国际化、新时代的背景下审视,从中吸收养分,发现时代精神。
再次,利用好艺术家的先锋模范作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身份象征,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关乎民族的发展,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信息多元化,各种思想不断冲突,中外文化激烈碰撞,当代雕塑更应该在发展中看清方向,坚定文化信仰。在这方面,我们成功的雕塑艺术大家应主动并勇于担当起守护传统文化的责任,做民族文化先锋,让更多的艺术家更加重视传统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千年的文化精髓,艺术家不能脱离传统文化做无根艺术。
总之,中国当代雕塑艺术正处于发展繁荣期,世界各国都在关注中国艺术,中国艺术正已一步步走向世界的舞台,这些都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渗透融入,既是世界各国关注中国艺术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艺术立足世界的根本。
参考文献:
[1] 王麒钧:《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雕塑中再现的形式》,《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第11期。
[2] 范军:《中国当代雕塑漫谈》,《艺海》,2010年第1期。
[3] 耿纪朋:《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性》,《大众文艺》,2011年第1期。
关键词:当代雕塑传统文化渗透影响
从新中国成立到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中国雕塑艺术逐渐崛起的三十年;从中国开放到今天,是中国雕塑艺术在继承与突破、吸收与创新中不断成熟的三十年,在自我发展和融入世界的进程中成就了中国当代雕塑艺术。中国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雕塑艺术家,创作出来大量的具有中国特色文化艺术的雕塑作品,丰富了中国当代艺术,并得到了国际的认可。中国当代雕塑艺术作品日益呈现出明显的多元文化特征,艺术家通过这些多元因素塑造者作品的灵魂,表达着自己的审美和思想。中国的艺术雕塑者植根于中国民族的深厚土壤,依照对中国文化和艺术审美的感悟,融合国际大艺术的理解和判断,成就了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辉煌,这就是当前中国雕塑艺术发展的现实。
一传统文化在中国当代雕塑中的传承
1中国传统文化下的雕塑材料选择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无数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从陶瓷器的制作到冶炼技铸造技术的发明,再到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无不是中华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勤劳智慧的华夏儿女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正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载体。在这些材料中,诸如陶瓷、青铜器、火药、太湖石等,在国际文化不断融合的今天,仍然以独特的传统文化载体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基因,流淌着华夏精神的血液,在激流澎湃的国际文化潮流中不断激起中华文化的浪花。例如,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一,火药的传播影响着整个世界的发展,推动着世界生产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推动着世界文明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火药瞬间爆炸,构成火药的化学性质变化了,但是留下了灼热的痕迹,在瞬间爆发出的惊人力量,给人强烈的震撼,一种形态在消失的同时另一种新的形态诞生;一种文化在走过历史的同时,另一种新的文化肇始。通过火药这种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材料表述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对传统的传承与创新,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蔡国强的《火药》。又如陶瓷,由于其突出的中国特殊材质和立体空间性成为中国当代雕塑家用来挖掘传统文化的首选。
2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符号运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非常之多,但是想要精确提炼实属不易,如何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加以提炼并在雕塑中加以应用,是当代众多雕塑家热衷探索并大胆表现的问题。这些艺术家选用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入当代雕塑作品,把传统与当代有机统一,表现时代发展过程中传统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以及在发展中对传统的继承。同时,艺术家将历时与当代进行叠加,既是对当今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又是在特定时期、特定文化背景下对文化和历史的特定解读,在文化发展变化的表象之后反映深刻的文化意旨。
例如,中国当代雕塑家蔡志松利用个人扎实的艺术功底,巧妙地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造型,创作出了艺术界广为赞颂的国人共性化形象,反映当代社会背景下的今人生活。艺术作品《故国》系列,艺术家借用中国凸显中国传统特色的古典装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跪、拜等礼仪姿势,把卷轴、屏风等作为背景装饰,反观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礼仪和等级文化对国人的重压,尤其是通过雕塑凸显哀凝的面部表情,很好地表现出作为当代人对历史的回望以及对自身的反思。又如,京剧被誉为国粹,在中国艺术舞台上唱响了二百多年,一张张脸谱就是浓缩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个性精华。
3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进行造型
中国的传统雕塑主要运用意向化手法,在似与不似之间彰显审美特色。有别于西方雕塑艺术侧重立体和具象表现,中国雕塑更加强调一种突出的感性追求,运用简约的线条轮廓表现丰富的中国文化典故与精髓,通过营造整体的气势来表现流动鲜活的意蕴,表达深邃的思想。首先,重视以形写神。中国的绘画侧重以形写神,这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代表性元素,这一元素也给雕塑家诸多的启发,在创作中充分利用材料的天然特质,把意象风的造型手法融入到原始材料的形状和纹路之中,在作品与背景之间实现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中国文化艺术创造注重“温柔敦厚”,当代雕塑也注重表现一种含蓄的内在之美,运用传统艺术表现中国文化“神龙见首不见尾”以及“含无尽之意尽在象外”的境界,给欣赏者无尽的想象空间。其次,传承写意之妙。写意是中国古典艺术的又一代表性元素,当代雕塑深谙其意。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墓前石刻堪称中国写意的巅峰之作,用非常简约的笔法略加雕琢,就能表现出博大雄壮的大汉帝国风范,浑然天成。发展到今天,吴为山首创写意雕塑,在写实与意向之间展现雕塑作品的意味,有种非常强烈的生命力吸引观者仔细体会作者所倾注的无尽情感,引发自己内心的强烈共鸣。例如,吴为山的重要作品《老子像》,远观之,静若古石,又像枯枝;细详之,就会给人一种强烈的感受,动若行云流水,静似浓含诗情的水墨,这种写意造型精妙地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上善若水”的意境。走近端详,却又非常细腻地勾勒了李耳的龙钟之态,尤其是那夸张的眉毛与须髯,以及脱落的牙齿,还有异常突出的下颌,真是一位穿越千年,给观者带来强烈的感受。
二传统文化在中国当代雕塑中存在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作为当今各种艺术活动的重要元素之一,对当今各种艺术活动意义非凡,任何成功的艺术家都需要立足传统文化,置入传统文化,通过艺术作品展现自己的个性内涵、想象构思和文化属性,强化自己艺术作品的外在美感和吸引力,让受众感知其作品的厚重文化,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雕塑艺术创作影响深远。
中国当代雕塑艺术面临诸多选择,中国艺术家的观念不断受到写实艺术、观念艺术、大地艺术、行为艺术等西方文化和艺术表达方式的影响,西方艺术理念的强势使得中国艺术发展越来越走进了西方文化的庇佑之中。晏子著名的“橘枳理论”指出,“桔生淮南为橘,与淮北则为枳”。当今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日益同步,各个方面都表现为诸多的相似性,但是,中西文化背景迥异,文化心理相异甚远,审美情趣大不相同,物质方面的趋同化不能替代精神层次的差异性。当代雕塑艺术也是如此,西方的诸多雕塑理论和方式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成长发展起来的,只有西方的思想土壤才能孕育这样的理论,或者只有西方的艺术家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发展。而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不可能割断,长期的文化浸染,不可能脱离自己的文化体系,一味地迎合西方,邯郸学步失去本民族的思想和精神内涵,正如把生长在淮南的橘子强行移植到中原地区,结果只能是结出又苦又涩的枳子。
冷静下来,仔细思考当下的文化发展形势,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就是要避免“枳子式”的结局,立足本民族的文化背景,深深植根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出发,不断地寻觅创作的灵感,从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之中不断挖掘创作的资源创作出真正符合中国文化心理、能够经受住历史大浪淘洗的本土雕塑作品,彰显民族文化精神。一如当代著名的雕塑大家蔡国强、蔡智松、吴为山、文楼、田世信等,他们或者有着深厚的本土内涵,或者有显示着悲怆大气,或者流淌着明快的竹韵,或者表现着朴实真挚,尽管风格各不相同,手法迥异,但是,都有着相同的风骨,那就是饱含中国情怀,表现华夏精神,内蕴民族文化,彰显中华魅力。究其根本,乃中国艺术把作品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完美融合,这就是艺术家的成功根本和保障,也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直接表现。因此,中国当代雕塑艺术要想在全球化背景下显示出中国的特色,在世界艺术竞争中屹立,在人类艺术发展长河中流出中国的本色,就需要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和血液。
当代艺术雕塑需要表现文化精神,艺术雕塑是艺术的形式,最根本的是表现文化,表现精神,展现对自然、世界、生命和人生的思索,艺术作品的生命在于文化,一个没有文化的雕塑不能称之为作品,一个没有民族文化的作品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艺术作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必须传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提高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表现能力,中国的当代雕塑才有生命活力,才能成为世界作品,人类艺术。
三中国当代雕塑如何更好地延承传统文化
在西方文化的强势影响之下,民族文化如何进行继承和发扬,中国当代雕塑何去何从?当中国的民族作品越来越受到外来文化泡沫的淹没时,中国的雕塑家应该如何更好地创作出民族的力作精品?
首先,突出民族特色,继承优秀文化。中国当代雕塑一定要坚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尤其是在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背景下,当代雕塑艺术更应该关注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在艺术创作中不能盲目细化,要突出民族特色,又不能进行简单的形式模仿或者刻板的模仿传统艺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借鉴创新。
其次,运用发展的眼光,坚持包容的心态。中国当代艺术雕塑需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要有发展的眼光和包容的心态,要发展、要包容的继承,把传统文化置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有继承,有发扬,有创新;同时在继承民族的同时,不排外,对外来文化也持包容的态度,学习的态度以及融合的态度。把中国传统文化放在国际化、新时代的背景下审视,从中吸收养分,发现时代精神。
再次,利用好艺术家的先锋模范作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身份象征,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关乎民族的发展,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信息多元化,各种思想不断冲突,中外文化激烈碰撞,当代雕塑更应该在发展中看清方向,坚定文化信仰。在这方面,我们成功的雕塑艺术大家应主动并勇于担当起守护传统文化的责任,做民族文化先锋,让更多的艺术家更加重视传统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千年的文化精髓,艺术家不能脱离传统文化做无根艺术。
总之,中国当代雕塑艺术正处于发展繁荣期,世界各国都在关注中国艺术,中国艺术正已一步步走向世界的舞台,这些都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渗透融入,既是世界各国关注中国艺术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艺术立足世界的根本。
参考文献:
[1] 王麒钧:《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雕塑中再现的形式》,《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第11期。
[2] 范军:《中国当代雕塑漫谈》,《艺海》,2010年第1期。
[3] 耿纪朋:《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性》,《大众文艺》,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