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可以表达多种情感,她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星体,而是积淀了华夏儿女特有情怀的意象,展现着中国古典文学特有的精神面貌。
一、恋人之间的相思情
纵观中国古典诗歌,可以看到,借月抒情的诗词是非常多的。其取材也丰富多样,有的是送别,有的是闺情,还有的是乡思,这些都是月亮诗的主要选题。不过在这些主题当中,爱情诗占据着很大的比重,成就颇高。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这首闺情诗,表达的是思妇对远游在外的丈夫的深深思念之情。开头主要描写的是景物,将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环境内。每当夜深人静,皓月当空,月光穿越罗帐铺满床的时候,她独自一人,守着诺大的空帏,倍感凄凉孤独。所以,皎洁的月光在此就变为一种诱发物,诱发其压抑于心的无限愁思。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形象地表现了思妇的相思行为。月亮引发了思妇心中埋藏的思念,所以异常烦躁,不想看见月亮,以免再次诱发相思与苦恼。但是卷起帘子,月影依然如旧,于是只能不断地拂去月亮投射在捣衣砧上的朦胧影子,可是不管如何努力它依旧在那里。无尽的相思之情,却得不到排遣。
二、乡愁和离情
古代诗词中,很多诗人都会将望月思乡作为写作主题。月亮是诗人心中浓浓乡愁最有力以及最好的见证,诗人将想念亲人以及故乡的浓浓情感,寄托在明月之上,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如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远走他乡漂泊在外的人,深深地思念着自己的故乡,总希望再见家园,于是只好远眺,希望能够看见故乡。所以这个时候的月亮已经扮演着游子和亲人之间的中介,他们的视线可以在月亮上实现相交,减少了人们心理感觉上的地理差距。虽然身在天涯海角,但是亲人朋友相互之间都有美好的愿望,都渴求“千里共婵娟”。一个普通的自然物,通过诗人的加工,成了传达人们离别之情的载体。
三、文人的失意情怀
文人墨客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怀才不遇、落寞孤寂、仕途不顺,不断承受着痛苦,因而也往往钟情于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月亮之上,在失意文人的眼中,月亮是孤月,冷月或者是寒月。杜甫就曾在《月》一诗中这样描述月亮:“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诗人通过对嫦娥的描写,来表达自身寂寞凄惨的晚年光景。孤身居住于月宫的嫦娥,由于不能承受无边的孤寂凄凉,只好自斟自酌,以勉强打发秋水一般孤独的日子。而诗人年老,独自一人漂泊西南,有家难归,这多么像月宫嫦娥的生活情境。
四、对人生及永恒的哲思
月亮高高挂在夜空,它激发了人们浩渺如烟的宇宙意识以及遥远悠长的历史意识,促使人类生出一种探索生命奥秘的哲人式愿望,它不断启发人类对宇宙进行思索。正是在人们这样的心态下,明月意象成为了永恒不变的象征。
诗人身处月光中就会生出一种难以掩饰的思古情感,这时候的月亮就化作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张若虚曾经在《春江花月夜》中这样描述月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朦胧的月光中,诗人神思飞跃,他由人生联想到月亮,寻求着浩瀚无际的宇宙奥秘以及人生哲理。人的生命在月亮面前显得那么短暂易逝,可是从人类总体来看,又是永久存在的,一代又一代绵延不息,正因如此,年年相似的月亮得以与代代无穷的人类实现共存。
五、对时空意象的表达
月亮不仅仅是短暂易逝的人生的对照,更是历史长河的永恒参照。“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自王昌龄《出塞》)该诗开始主要描述景物。“秦时明月汉时关”,皎洁的月亮高挂天际,万里关塞一览无余,把边关的寂静寥廓以及景物的萧条表达得淋漓尽致。将“秦汉时”放置在“月”以及“关”之前进行修饰,提升了诗词的意境,而我们也彷佛回到了遥远的时代,引发出人们无限的思考:自从秦汉开始边防战争就一直没有断过,直到今天,拖得如此之长。这是诗人站在时间的角度对边塞悠久的描述。“今年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出自李白的《把酒问月》)世事不断变迁,旧人早已老去,只有月亮依旧,世世代代依然,它静默地注视着人世间的沧桑巨变,而月光有没有由于哀伤而更加阴寒呢?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和《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则是利用月亮意象感今怀昔,感叹历史的荣辱兴衰。
在中国古典诗坛之上高挂着的月亮不仅多情而且美丽。她在作为一种道具、背景以及氛围的同时,还象征着一种文化以及情感。其皎洁以及明亮的品格,其象征以及蕴含等功能,让多少诗人为之着迷。所以,在古代诗词中总是处处渗透着月亮意象,凝结成作品的灵魂以及血液。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六中学(163111)
一、恋人之间的相思情
纵观中国古典诗歌,可以看到,借月抒情的诗词是非常多的。其取材也丰富多样,有的是送别,有的是闺情,还有的是乡思,这些都是月亮诗的主要选题。不过在这些主题当中,爱情诗占据着很大的比重,成就颇高。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这首闺情诗,表达的是思妇对远游在外的丈夫的深深思念之情。开头主要描写的是景物,将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环境内。每当夜深人静,皓月当空,月光穿越罗帐铺满床的时候,她独自一人,守着诺大的空帏,倍感凄凉孤独。所以,皎洁的月光在此就变为一种诱发物,诱发其压抑于心的无限愁思。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形象地表现了思妇的相思行为。月亮引发了思妇心中埋藏的思念,所以异常烦躁,不想看见月亮,以免再次诱发相思与苦恼。但是卷起帘子,月影依然如旧,于是只能不断地拂去月亮投射在捣衣砧上的朦胧影子,可是不管如何努力它依旧在那里。无尽的相思之情,却得不到排遣。
二、乡愁和离情
古代诗词中,很多诗人都会将望月思乡作为写作主题。月亮是诗人心中浓浓乡愁最有力以及最好的见证,诗人将想念亲人以及故乡的浓浓情感,寄托在明月之上,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如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远走他乡漂泊在外的人,深深地思念着自己的故乡,总希望再见家园,于是只好远眺,希望能够看见故乡。所以这个时候的月亮已经扮演着游子和亲人之间的中介,他们的视线可以在月亮上实现相交,减少了人们心理感觉上的地理差距。虽然身在天涯海角,但是亲人朋友相互之间都有美好的愿望,都渴求“千里共婵娟”。一个普通的自然物,通过诗人的加工,成了传达人们离别之情的载体。
三、文人的失意情怀
文人墨客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怀才不遇、落寞孤寂、仕途不顺,不断承受着痛苦,因而也往往钟情于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月亮之上,在失意文人的眼中,月亮是孤月,冷月或者是寒月。杜甫就曾在《月》一诗中这样描述月亮:“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诗人通过对嫦娥的描写,来表达自身寂寞凄惨的晚年光景。孤身居住于月宫的嫦娥,由于不能承受无边的孤寂凄凉,只好自斟自酌,以勉强打发秋水一般孤独的日子。而诗人年老,独自一人漂泊西南,有家难归,这多么像月宫嫦娥的生活情境。
四、对人生及永恒的哲思
月亮高高挂在夜空,它激发了人们浩渺如烟的宇宙意识以及遥远悠长的历史意识,促使人类生出一种探索生命奥秘的哲人式愿望,它不断启发人类对宇宙进行思索。正是在人们这样的心态下,明月意象成为了永恒不变的象征。
诗人身处月光中就会生出一种难以掩饰的思古情感,这时候的月亮就化作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张若虚曾经在《春江花月夜》中这样描述月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朦胧的月光中,诗人神思飞跃,他由人生联想到月亮,寻求着浩瀚无际的宇宙奥秘以及人生哲理。人的生命在月亮面前显得那么短暂易逝,可是从人类总体来看,又是永久存在的,一代又一代绵延不息,正因如此,年年相似的月亮得以与代代无穷的人类实现共存。
五、对时空意象的表达
月亮不仅仅是短暂易逝的人生的对照,更是历史长河的永恒参照。“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自王昌龄《出塞》)该诗开始主要描述景物。“秦时明月汉时关”,皎洁的月亮高挂天际,万里关塞一览无余,把边关的寂静寥廓以及景物的萧条表达得淋漓尽致。将“秦汉时”放置在“月”以及“关”之前进行修饰,提升了诗词的意境,而我们也彷佛回到了遥远的时代,引发出人们无限的思考:自从秦汉开始边防战争就一直没有断过,直到今天,拖得如此之长。这是诗人站在时间的角度对边塞悠久的描述。“今年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出自李白的《把酒问月》)世事不断变迁,旧人早已老去,只有月亮依旧,世世代代依然,它静默地注视着人世间的沧桑巨变,而月光有没有由于哀伤而更加阴寒呢?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和《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则是利用月亮意象感今怀昔,感叹历史的荣辱兴衰。
在中国古典诗坛之上高挂着的月亮不仅多情而且美丽。她在作为一种道具、背景以及氛围的同时,还象征着一种文化以及情感。其皎洁以及明亮的品格,其象征以及蕴含等功能,让多少诗人为之着迷。所以,在古代诗词中总是处处渗透着月亮意象,凝结成作品的灵魂以及血液。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六中学(16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