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外在风貌、实质内涵的总和,校园精神文化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缺乏历史和文化积淀,导致校园文化底蕴不足,不利用学院健康持续发展。鉴于此,笔者结合工作的独立学院,就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抛砖引玉,希望能有所启发。
关键字:校园文化;独立学院;校园精神文化
独立学院雏形是普通本科院校利用自身优势教学资源,引进社会资金,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在建校之初多依托母体(举办高校),教育部26号令明确要求独立学院与母体分离,因此,独立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精神文化建设方面面临如何横向切入、纵向深入以及更好辅助学院发展的问题。
一、校园精神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为全体师生所认同的,反映着师生在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精神状态上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是维系、凝聚和塑造学校团体的精神力量。校园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属可视的表层的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实现途径。校园精神文化是内隐文化,是在长期的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包括学校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精神风貌、人生态度、教风学风等。
二、独立学院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现状
1、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缺乏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导致校园文化底蕴不足。同时独立学院随着母体分离,学生数量增加,办学规模扩大的需要,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2、照搬母体,缺乏特色和准确定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缺乏主线。独立学院更多是母体的缩小版,从学科设置、管理模式、校园建设等方面几乎毫无变化的借鉴母体学校,缺乏鲜明的特色和准确的定位。同时,独立学院的学术、课外活动等也多数借鉴母体学校的形式,对自身特色发展认识不到位,精神文化建设缺乏主线。
3、师生认同感不强,爱校荣校意识薄弱,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缺乏支持。首先独立学院在办学层次上属于三本、非重点院校,这导致在校师生在心理上的失落。其次独立学院处于发展期,各项制度、基础设施、校园环境、人文关怀、课余活动等方面不完善,也使得师生对学院有所抱怨。第三,独立学院多数教师把自己摆在一个打工者的位置上,缺少主人翁意识,缺乏对独立学院的认同感、归属感,更不去关心独立学院的建设,很难形成独立学院自主发展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4、受制于母体及政府的“指导”,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缺乏自主性和活力。尽管教育部26号令明确了独立学院的性质,强调了“独”的特性,但现实中母体对独立学院办学过多的“指导”,让独立学院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因办学盈余合理回报的收取,使政府在独立学院办学过程中的监管和指导,都造成独立学院办学僵化,对学校外在硬件关注多,内涵文化重视不够。
三、独立学院精神文化构建途径
1、高度重视,全员参与。校园精神文化对师生既有潜移默化的熏陶、浸润作用,又有强烈的凝聚、激励作用,是塑造学校形象的关键。独立学院全体成员需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学院精神文化建设的提升,为精神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深化校园精神文化内涵,使广大师生成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推动者、进而成为优秀校园精神文化的受益者。
2、准确定位,具有特色。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院办学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标志。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同时强调“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完善独立学院管理和运行机制”,独立学校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开辟了新的天地,但是,独立学院从出生起就像一棵被移植的小树苗,要茁壮成长必须要自己汲取养分,找到适合生长的肥沃的土壤。因此,独立学院应该突破母体学校对自身建设发展的影响,大胆创新,准确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奠定基调。
3、创新形式,力求实效。校园精神文化是一种情感的认同,是一种精神信念和力量。因此,独立学院应该结合学院及师生特点,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提高质量,坚定信念,并使之不断地提升。移通学院开辟的“文化移通”,开设的“名师讲堂”等为学院精神文化建设的提升开启先河。此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还可以通过校史报告,校史展览覆盖到课堂、通过文明寝室,你我共建覆盖到宿舍、通过文明用餐,节约环保覆盖到食堂、通过文明用语,遵守法纪覆盖到网络等。
4、人文关怀,增进感情。校园精神文化是和谐的文化,是以全体师生价值取向、情感认同为基础的,因此,独立学院在精神文化构建过程中更需注重人的培养,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改善师生关系、改善领导与员工关系,增进全院全员的感情,激发师生爱校、荣校意识,切实做到“以真情教育人,以真情感动人,以真情激发人”,在全院营造积极的价值认同体系。
5、自主办学,持久发展。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必须要有其坚不可摧的基础,不能因为利益的驱动、上层的干涉而左右摇摆,这就要求独立学院能够坚持自由、自主的办学,坚持学术自由、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质量至上的办学理念。著名的耶鲁大学算是独立学院的鼻祖,其以自由的学术气息、深厚的文化氛围、庄严凝重的历史感赢得世界的认同,它的成功之处值得所有学校学习和思考。
四、结语
独立学院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离不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的保障,更离不开全院师生以主人翁的精神赋予其深厚的内涵和影响力,只有共建校园精神文化,尊重和发展校园精神文化,才能以校园精神文化强大的内动力推动独立学院走的更远。
基金项目:重庆市人文社科项目(10SKS28),本文系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高校应特别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国教育报》2009年2月23日第2版
【2】严学仕.《试谈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论文在线.2010年
【3】侯东喜 ,乔长水.《独立学院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初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编辑部.2008年第5期
关键字:校园文化;独立学院;校园精神文化
独立学院雏形是普通本科院校利用自身优势教学资源,引进社会资金,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在建校之初多依托母体(举办高校),教育部26号令明确要求独立学院与母体分离,因此,独立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精神文化建设方面面临如何横向切入、纵向深入以及更好辅助学院发展的问题。
一、校园精神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为全体师生所认同的,反映着师生在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精神状态上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是维系、凝聚和塑造学校团体的精神力量。校园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属可视的表层的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实现途径。校园精神文化是内隐文化,是在长期的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包括学校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精神风貌、人生态度、教风学风等。
二、独立学院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现状
1、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缺乏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导致校园文化底蕴不足。同时独立学院随着母体分离,学生数量增加,办学规模扩大的需要,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2、照搬母体,缺乏特色和准确定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缺乏主线。独立学院更多是母体的缩小版,从学科设置、管理模式、校园建设等方面几乎毫无变化的借鉴母体学校,缺乏鲜明的特色和准确的定位。同时,独立学院的学术、课外活动等也多数借鉴母体学校的形式,对自身特色发展认识不到位,精神文化建设缺乏主线。
3、师生认同感不强,爱校荣校意识薄弱,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缺乏支持。首先独立学院在办学层次上属于三本、非重点院校,这导致在校师生在心理上的失落。其次独立学院处于发展期,各项制度、基础设施、校园环境、人文关怀、课余活动等方面不完善,也使得师生对学院有所抱怨。第三,独立学院多数教师把自己摆在一个打工者的位置上,缺少主人翁意识,缺乏对独立学院的认同感、归属感,更不去关心独立学院的建设,很难形成独立学院自主发展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4、受制于母体及政府的“指导”,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缺乏自主性和活力。尽管教育部26号令明确了独立学院的性质,强调了“独”的特性,但现实中母体对独立学院办学过多的“指导”,让独立学院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因办学盈余合理回报的收取,使政府在独立学院办学过程中的监管和指导,都造成独立学院办学僵化,对学校外在硬件关注多,内涵文化重视不够。
三、独立学院精神文化构建途径
1、高度重视,全员参与。校园精神文化对师生既有潜移默化的熏陶、浸润作用,又有强烈的凝聚、激励作用,是塑造学校形象的关键。独立学院全体成员需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学院精神文化建设的提升,为精神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深化校园精神文化内涵,使广大师生成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推动者、进而成为优秀校园精神文化的受益者。
2、准确定位,具有特色。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院办学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标志。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同时强调“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完善独立学院管理和运行机制”,独立学校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开辟了新的天地,但是,独立学院从出生起就像一棵被移植的小树苗,要茁壮成长必须要自己汲取养分,找到适合生长的肥沃的土壤。因此,独立学院应该突破母体学校对自身建设发展的影响,大胆创新,准确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奠定基调。
3、创新形式,力求实效。校园精神文化是一种情感的认同,是一种精神信念和力量。因此,独立学院应该结合学院及师生特点,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提高质量,坚定信念,并使之不断地提升。移通学院开辟的“文化移通”,开设的“名师讲堂”等为学院精神文化建设的提升开启先河。此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还可以通过校史报告,校史展览覆盖到课堂、通过文明寝室,你我共建覆盖到宿舍、通过文明用餐,节约环保覆盖到食堂、通过文明用语,遵守法纪覆盖到网络等。
4、人文关怀,增进感情。校园精神文化是和谐的文化,是以全体师生价值取向、情感认同为基础的,因此,独立学院在精神文化构建过程中更需注重人的培养,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改善师生关系、改善领导与员工关系,增进全院全员的感情,激发师生爱校、荣校意识,切实做到“以真情教育人,以真情感动人,以真情激发人”,在全院营造积极的价值认同体系。
5、自主办学,持久发展。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必须要有其坚不可摧的基础,不能因为利益的驱动、上层的干涉而左右摇摆,这就要求独立学院能够坚持自由、自主的办学,坚持学术自由、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质量至上的办学理念。著名的耶鲁大学算是独立学院的鼻祖,其以自由的学术气息、深厚的文化氛围、庄严凝重的历史感赢得世界的认同,它的成功之处值得所有学校学习和思考。
四、结语
独立学院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离不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的保障,更离不开全院师生以主人翁的精神赋予其深厚的内涵和影响力,只有共建校园精神文化,尊重和发展校园精神文化,才能以校园精神文化强大的内动力推动独立学院走的更远。
基金项目:重庆市人文社科项目(10SKS28),本文系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高校应特别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国教育报》2009年2月23日第2版
【2】严学仕.《试谈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论文在线.2010年
【3】侯东喜 ,乔长水.《独立学院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初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编辑部.200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