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破题是写作过程中一个不错的思维突破口,倘若我们能够引导学生在审题的时候先行破题,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领悟,不仅能打开写作的思路,同时也间接实现了作文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关键词】作文;审题;“破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学生要想把高考作文写得十拿九稳,除了必备的文学素养、系统的技巧训练、漂亮工整的卷面外,“破题”是审题环节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一、“破题”应成为审题的排头兵
在笔者看来,破题才是审题程序中的排头兵、第一步。
破,即破解,说清楚、道明白之意。破题意为破解题中之意、题外之意。破题就是要弄清楚题目在考什么,重心是什么,命题人出题的意图可能是什么。如果将一个作文题目看成是一个靶子,那么破题的第一步是要找准这个靶子的靶心。在近期的作文训练中,一个名为“感谢自卑”的题目让不少学生吃了苦头。按照常规的审题套路,先说“是什么”、继而“为什么”、最后“怎么办”的三部曲几乎完全失效了。虽然他们都明白这是个动宾短语组成的题目,动词是“感谢”,支配的对象是“自卑”,但是揉来转去就是成不了一篇像样的作文,“感谢自卑,让我们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感谢自卑,我们看到了明天的光明”“感谢自卑,使最真实的我逐渐露出了真面目”……诸如此类的论点(分论点)让人读来莫名其妙又啼笑皆非。此前,如果学生能先破题,上面逻辑混乱的观点可能会从思维的层面得到一定程度的厘清。
接下来,就要进入破题的实质操作层面了。要想真正破解一个题目,最重要的是认真揣摩命题者的深意。简言之,这个题目拿出来,命题者实际上是希望通过它达到一个怎样的考查目的?他希望通过这个题目来引导你往什么方向思考?抑或是通过这个题目来综合你的智慧,指导你的人生方向?往前走一步,思路可能会更清晰一些,而这个思维逐渐清晰、逻辑逐渐明确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对一个题目进行破解的全部活动。还“感谢自卑”为例,在从技术层面分析其为动宾短语之前,我们不妨遵循最基本的思维逻辑,从看到题目的第一感觉开始思考。“感谢自卑”,这不是一个合乎常理的举动,正常情况下,我们感谢的往往是那些美好的,给自己带来正能量甚至实际获益的对象,一言以蔽之,感谢的对象是正向的,积极的。而此题中感谢的对象却是自卑,显然不符合正常的逻辑。这是符合思维规律的思考过程,由好奇心开始,进而发现矛盾。既然有矛盾出现,那么二者之间一定有个“结”需要我们去破解开,或者有道隐形的桥梁需要我们去架设——这也正是出题者设置的一道机关,是等着我们去“破”的关键。
二、“破题”应关注人生的领悟与成长
把需要破的核心找出来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是更重要的打靶环节了。如果“破”出来的靶能正中靶心,“破题”过程才算是真正完结。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如果笼统地以“正能量”、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来统摄全文,学生很容易滑入历史书和政治书的大段空话、假话中不能自拔,那么此处我们不妨化繁就简,引导学生在这个“打靶”的环节中关注个人的领悟与成长。这也正好与“文如其人”的传统作文理念暗合。
既然“感谢自卑”不是常规的逻辑,那不妨从“自卑”本身说起。在明确自卑是一种不太正向的情绪后,我们可以继续往下深入思考: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心中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自卑,但是每个人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却是迥异的。有的人把自卑深埋心底,心态积极阳光,行动果断有力;有的人却将自卑直接外化成了唯唯诺诺、萎靡不振、消极堕落。思考到这个层面,出题者的意思也完全出来了,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一普遍存在的情绪?显然,真正生命的强者应该是敢于直面內心,克服自卑情绪。如此,这个靶心也便被彻底破解了,之所以要感谢自卑,是因为强者在面对自卑的情绪时,敢于直视,继而深刻地剖析自己,改善自己,从自卑的短板做起,最终取得成功。在经历了这个过程之后,每一个登上成功巅峰的人回望这一路的奋斗历程,都会发自内心地感谢自卑;在这个奋斗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领悟,都实现了人生一定程度的蜕变。
诸如此类的题目还有“春风来又走”“负分清零”“习惯之后”等等。学生经过了破题训练的头脑风暴之后,会形成一种破解机关的兴奋与冲动,当结合自己的人生的领悟与成长作文时,破题的过程也就很容易完成了。显然,“春风来又走”一题中,在明确了“春风”是化解冰冻、带来繁花满地的美好事物,一年来一度具备明显的季节性的同时,我们也该进一步思考,人的生命其实也是有限的,在这来了又走的短暂一声中,是不是也要努力给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三、“破题”应是下笔成文的垫脚石
以作文题“底气”为例。破题环节中,同学们很快地明白,出题者希望我们能思考这个关乎生命状态、人生价值实现的要素。大家也都清楚,每个人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底气,并且将它保持一个恰到好处的度,使之有助于我们精神抖擞地生活,豪情万丈地探索,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有个同学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我们不仅应该自己脚踏实地聚“底”藏“气”,更应该对这个社会有底气,比如说那对坚持新年不欠旧年薪的“信义兄弟”,正是因为他们对那群欠薪的农民工兄弟有底气,才敢这样在缺乏工资表明细的情况下凭工人的口实照付工资。毫无疑问,这是个很新的突破口,对材料的把握也较为准确,但是仔细推敲不难发现,在这个论据里,这位同学实际上已经将“底气”和“信任”完全等同了,将二者从材料中剥离出来,通过比较就不难发现,二者并不等同。所以,这样的思维,无疑加大了写作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偏题的风险。
总之,破题是写作过程中一个不错的思维突破口,倘若我们能够引导学生在审题的时候先行破题,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领悟,不仅能打开写作的思路,同时也间接实现了作文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一箭双雕,何乐不为?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作文;审题;“破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学生要想把高考作文写得十拿九稳,除了必备的文学素养、系统的技巧训练、漂亮工整的卷面外,“破题”是审题环节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一、“破题”应成为审题的排头兵
在笔者看来,破题才是审题程序中的排头兵、第一步。
破,即破解,说清楚、道明白之意。破题意为破解题中之意、题外之意。破题就是要弄清楚题目在考什么,重心是什么,命题人出题的意图可能是什么。如果将一个作文题目看成是一个靶子,那么破题的第一步是要找准这个靶子的靶心。在近期的作文训练中,一个名为“感谢自卑”的题目让不少学生吃了苦头。按照常规的审题套路,先说“是什么”、继而“为什么”、最后“怎么办”的三部曲几乎完全失效了。虽然他们都明白这是个动宾短语组成的题目,动词是“感谢”,支配的对象是“自卑”,但是揉来转去就是成不了一篇像样的作文,“感谢自卑,让我们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感谢自卑,我们看到了明天的光明”“感谢自卑,使最真实的我逐渐露出了真面目”……诸如此类的论点(分论点)让人读来莫名其妙又啼笑皆非。此前,如果学生能先破题,上面逻辑混乱的观点可能会从思维的层面得到一定程度的厘清。
接下来,就要进入破题的实质操作层面了。要想真正破解一个题目,最重要的是认真揣摩命题者的深意。简言之,这个题目拿出来,命题者实际上是希望通过它达到一个怎样的考查目的?他希望通过这个题目来引导你往什么方向思考?抑或是通过这个题目来综合你的智慧,指导你的人生方向?往前走一步,思路可能会更清晰一些,而这个思维逐渐清晰、逻辑逐渐明确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对一个题目进行破解的全部活动。还“感谢自卑”为例,在从技术层面分析其为动宾短语之前,我们不妨遵循最基本的思维逻辑,从看到题目的第一感觉开始思考。“感谢自卑”,这不是一个合乎常理的举动,正常情况下,我们感谢的往往是那些美好的,给自己带来正能量甚至实际获益的对象,一言以蔽之,感谢的对象是正向的,积极的。而此题中感谢的对象却是自卑,显然不符合正常的逻辑。这是符合思维规律的思考过程,由好奇心开始,进而发现矛盾。既然有矛盾出现,那么二者之间一定有个“结”需要我们去破解开,或者有道隐形的桥梁需要我们去架设——这也正是出题者设置的一道机关,是等着我们去“破”的关键。
二、“破题”应关注人生的领悟与成长
把需要破的核心找出来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是更重要的打靶环节了。如果“破”出来的靶能正中靶心,“破题”过程才算是真正完结。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如果笼统地以“正能量”、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来统摄全文,学生很容易滑入历史书和政治书的大段空话、假话中不能自拔,那么此处我们不妨化繁就简,引导学生在这个“打靶”的环节中关注个人的领悟与成长。这也正好与“文如其人”的传统作文理念暗合。
既然“感谢自卑”不是常规的逻辑,那不妨从“自卑”本身说起。在明确自卑是一种不太正向的情绪后,我们可以继续往下深入思考: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心中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自卑,但是每个人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却是迥异的。有的人把自卑深埋心底,心态积极阳光,行动果断有力;有的人却将自卑直接外化成了唯唯诺诺、萎靡不振、消极堕落。思考到这个层面,出题者的意思也完全出来了,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一普遍存在的情绪?显然,真正生命的强者应该是敢于直面內心,克服自卑情绪。如此,这个靶心也便被彻底破解了,之所以要感谢自卑,是因为强者在面对自卑的情绪时,敢于直视,继而深刻地剖析自己,改善自己,从自卑的短板做起,最终取得成功。在经历了这个过程之后,每一个登上成功巅峰的人回望这一路的奋斗历程,都会发自内心地感谢自卑;在这个奋斗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领悟,都实现了人生一定程度的蜕变。
诸如此类的题目还有“春风来又走”“负分清零”“习惯之后”等等。学生经过了破题训练的头脑风暴之后,会形成一种破解机关的兴奋与冲动,当结合自己的人生的领悟与成长作文时,破题的过程也就很容易完成了。显然,“春风来又走”一题中,在明确了“春风”是化解冰冻、带来繁花满地的美好事物,一年来一度具备明显的季节性的同时,我们也该进一步思考,人的生命其实也是有限的,在这来了又走的短暂一声中,是不是也要努力给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三、“破题”应是下笔成文的垫脚石
以作文题“底气”为例。破题环节中,同学们很快地明白,出题者希望我们能思考这个关乎生命状态、人生价值实现的要素。大家也都清楚,每个人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底气,并且将它保持一个恰到好处的度,使之有助于我们精神抖擞地生活,豪情万丈地探索,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有个同学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我们不仅应该自己脚踏实地聚“底”藏“气”,更应该对这个社会有底气,比如说那对坚持新年不欠旧年薪的“信义兄弟”,正是因为他们对那群欠薪的农民工兄弟有底气,才敢这样在缺乏工资表明细的情况下凭工人的口实照付工资。毫无疑问,这是个很新的突破口,对材料的把握也较为准确,但是仔细推敲不难发现,在这个论据里,这位同学实际上已经将“底气”和“信任”完全等同了,将二者从材料中剥离出来,通过比较就不难发现,二者并不等同。所以,这样的思维,无疑加大了写作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偏题的风险。
总之,破题是写作过程中一个不错的思维突破口,倘若我们能够引导学生在审题的时候先行破题,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领悟,不仅能打开写作的思路,同时也间接实现了作文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一箭双雕,何乐不为?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