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成果评估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f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效果评估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學生学习成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验证和评价,是对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分析和总结的过程。评估依据来自于教学实践,目的是检查教学设计是否达到预期效果,促进教学进入更优化状态。教学效果评估是一种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关键词: 目标 内容 方法 过程 效果评估
  一、教学评估的目的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一定的规则对教学效果做出描述和确定,是教学各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的目的是检查和促进教与学”。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的主载体,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评估是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结果的科学分析评价。这些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可以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和引导教育过程正确高效地前行。将反馈信息及时地提供给教师和学生,教师可以及时地对其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生的学习效率能够得到迅速提高。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增加对应用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了解,掌握熟练运用英语语言交流的技能,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能够适用于较强的工作领域和研究领域。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评估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深入探索适合英语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要以教学大纲为评估依据,但不局限于教学大纲,拓宽教学视野。早在20世纪初,杜威就系统地提出了整合课程与教学的理念。当今课程与教学整合的理念及实践形态仍然是时代需求。对课程的设计需评估其科学性,课程规划要评估其适应性、合理性。教学内容更适合当前教育发展理念,采用多种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导向与监控。教学方法要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科学合理、精细的知识点课件,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教学优势,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对于目标要求的评估,可以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一般要求、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采取适当的形式,能力目标分层检测,考核学生在受教过程中分别取得的成果,实践中应用语言形成的交流能力,尤其是实用型口语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课后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及教学实效等教学行为进行评估和回顾,对教师教学设计结果进行可行性评价,主要关注是否完善了教学的基本点,是否生成了教学的亮点,是否有促进教学效率提高的突破点,是否有发现问题并确切释疑的技巧。通过评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验证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否恰当,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
  三、对教学过程评估
  教学过程评估可以从教师、学生和教师自我三个主要方面进行评估,从不同角度分析英语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科学地判断。
  1.对教师的评估
  台湾学者张德锐认为“教学评价是针对教师在教学上的表现做出价值判断和决定的历程。其目的在于了解教学表现的优劣得失及其原因,从而协助教师改进教学方式作为相关人事决定的依据”。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估,通常可以通过学校教学督导专员的听课、评课,对教师教案准备、课件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堂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及学生对教学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估;主要从教的角度进行教学评价,教师教学评价的特点是以课程评估为主,包括网络教学环节的评估、技术手段的应用。教师要不断对教学内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提高知识储备,通过教学督导的评语,教师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充实备课内容。
  评价内容更多地围绕教师的教学活动展开,评价教师的教学出发点为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是否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建构的情境;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并激发浓厚的学习热情;是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是否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引导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总之,对教师的评价标准是围绕着学生的学着手的,因为学生的受教程度同时能够映射出教师教的成果。这种以学评教的教学评价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评价课堂教学质量,从课堂学生认知、思维、情感变化观察其参与、互动、思维、接受状态,有效评价教学质量的优劣,更能突出教师教的真实效果。
  2.对学生学习评估
  对学生的评估,通常检验学生对教师教授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依据,评价教师确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教学策略是否得当等,这种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估,实为对教学成果的评估。可以采取教务对学生的评估;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估;学生的自我评估等方式。通过课堂活动的记录、学习考试和能力水平测试记录、访谈等,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估和监督。这种过程性评估在实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点的教学中尤为重要,更清晰、更具针对性。以知识和技能为核心,重点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与技能的熟练程度。通过考试可以形成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依据。通过考试后的评估总结和回顾,展示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和理解发挥能力,这种教学评价用于定量评估学生接受知识的量化程度,从而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做出综合评价。
  对英语读、听、说、写能力的培养,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和英语竞赛活动体现,通过语言交流互动,进一步促进强化训练,发现并运用技巧,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慧,发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并做出相应的鼓励和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寻找适当时机使学生参与其中,发挥特定环境中的可比因素、情绪状态,获得真正的语言体验、写作训练、听力发挥的实践机会。同时对文献收集、整理、运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及应变能力的锻炼是显而易见的。
  3.教师自我评估
  教师的自我评估,是教师自觉地以自己的教育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教学行动、教学决策及由此产生的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总结的过程。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与教师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成正相关,教师从被动接受检查转向主动有意识地进行教学反思,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进步,教师应树立良好的自我评估意识,推动教育事业良性专业化发展。教师富有个性化教学思维,在交流和分享中愿意把个人经验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在不断反思、调整和追求中提升自我价值。   教学实践是检验教学设計优劣的标准。备课是课前准备的前提,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教师首先考虑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学生更加自主和愉快地实现教学目标。教案的优劣主要评价依据来自教学实践,教学设计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授课结果是否有效,讲解中是否忽略一些细节而不如意,都是教师在课后应总结、思考的问题。只有客观评析教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创新、课程资源的选用、课堂模式的转变等方面多加研究和思考,才能综合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与课程具有循环关系,课程对教学产生连续影响,教学又影响课程。教学决策的制定在课程决策之后,而课程决策在教学决策实施和评估后被修改,教学过程的评估用于改进课程决策。这一过程连续、重复、无止境。课程与教学之间循环往复,促进双方不断适应与改进。
  现在很多大学生就业时暴露出知识面窄、专业能力差等问题,很难适应岗位需求,没有关注到专业知识的更新与应用知识间的渗透,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需经过长期的教学和实践的培养,这对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实践的指导者,教学必须适应社会需求。在依托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同时,还要大胆超越其上,设计出有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全面发展的特色教学,努力实现英语教学效率最大化,这也是教师自我评估的初衷。
  四、教学效果评估
  教学效果评估是一种促进教学效率提高的重要手段或方式,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学管理的特殊性,决定教学评价的相关性,经过多途径、有效的评估体系的实践,经历一个调控、完善、修正、提高的循环,教师队伍的执业水准不断提升,教学热情不断高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也被激活,开始加强学习,积极参加各类英语竞赛,取得相应名次,如在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有学生获得英语口语三等奖;在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有学生获得英语口语三等奖;在教育部组织的2014年“第五届外研社杯”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中有学生获得广东赛区二等奖。我院于2015年由高职院校晋升为本科院校。这些成绩虽然微不足道,但历经了突破,见证了发展,突出了教学评估实践的具体成果。从教师专业水平提高和执业能力的发展历程证实,经验、反思、评估、进取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教学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经过不断反思评估、开拓进取,不断调控、修正、完善,能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并促进学校健康发展。总之,建立动态评估体系,科学地对教学进行评估,不但必要而且可行,将教、学、评有机结合起来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结语
  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评估是促进这个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学生的逐步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进步,都与客观评估教学成果息息相关。学生学习行为能力实施结果的评估及运用所学知识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也验证了教师指导教学的成就,相继纳入教师教学效果评估体系中。新课程改革要求更加关注教学过程,同时兼顾教学结果。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关注本学科发展动向和研究热点,熟练地应用外语知识和专业技能,毕业后能够胜任科学研究等高级管理工作,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李秀兰.新教学模式中的教学评价[J].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网.
  [2]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张德锐.教师评价模式之研究[J].教学研究咨询,2001.
  [4]潘菽.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
  [6]殷伯明.教育系统动态测评方法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