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是培养在读大学生影响他人共同实现团队愿景的个人能力和素质,其提出适应了当代社会需求和国家人才发展战略,体现了高等教育培养未来领袖的使命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体需求。本文对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目标定位、教育理念、培养方案等关键因素进行阐释,从人才选拔模式、教学方式、师资队伍、资源整合等方面提出策略与建议,以期提升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时效性。
[关键词]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目标定位;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11-0023-03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兴起,从英语单词“Leadership”一词翻译而来,国内外学界对领导力的定义莫衷一是,领导力被认为是一种影响力,或是一种过程,或是一种能力。基于西方领导力相对成熟的理论研究,我国开始进行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高校结合校本实际进行领导力课程、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国际领导协会认为:“领导力教育主要是指在学校系统、社区以及企业和政府等各级各类组织中,促进领导能力发展的研究与实践”。学者奚洁人认为“大学生领导力不是基于领导职务的权力,而是一方面指为实现个人目标和团队目标过程中体现出的自身影响力,另一方面包括在事物处理过程中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讲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是要培养和提升他们在以后的专业领域、社会工作岗位上的影响力,培养面向未来的全面发展的高质量的社会人才。”高校开展领导力教育是培养在读大学生影响他人共同实现团队愿景的个人能力和素质,提高高校学生群体的领导能力、领导素养是高等教育履行其使命的必然要求、是大学生个体实现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当前社会变革的迫切诉求。
一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关键因素阐释
(一)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
目标定位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关乎教育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追求、关乎教育的内涵和质量,统领整个教育活动。对人才培养体系而言,思考领导力教育塑造什么样的人、其目标定位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领导力教育之于整个大学人才培养体系而言,目标应明确定位于素质教育,是针对每位学生的、以价值观为核心培养目标的综合教育系统,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有道德、有责任的公民,其次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适应全球化发展要求、服务创新型社会、对接智能制造2025的高素质优秀人才。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可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和目标,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应当始终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内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鉴于此,笔者认为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应以价值观塑造和能力养成为立足点,养成和提升受教育者在专业领域、工作岗位、社会生活上的影响力,增强大学生社会担当与社会责任感,塑造全面发展的领袖人才。
(二)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培养理念界定
高等院校自身性质和结构特点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过程中必須要突破“精英教育”的培养理念,努力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领导力意识培养和能力发展。正如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所言“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开展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受教者潜力,树立人人都具有领导力潜能、人人都需提高领导力、人人都能成才的理念。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品德为先,“德”是领导者培养、选拔、考察的首要标准,领导力教育与其说是培养大学生的领导能力,不如说是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过程。我国目前在高校中开设的领导力项目和课程更多的是大学生领导力的意识培养、能力提升、技能培训,但在价值观引导和塑造方面相对较弱。笔者认为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理念应是面向全体大学在校生展开的一项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综合性工程,旨在培养大学生群体树立自我领导意识,提升大学生的领导能力、综合素养和核心竞争力。
(三)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培养方案修订
培养方案由课程体系、教育形式、培养途径、师资水平、教育资源、教育保障等多个环节组成,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亦包含以上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领导力教育“落地”的重要保障。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包含领导力维度和教育维度,既包括领导力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也包括教育的方法与艺术,其人才培养方案便是两个层面的有机结合。领导力培养具有“道、学、技”三重结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包括社会责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三个方面,结合以上要求,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内容必须具有三个维度,即价值观维度、知识维度和行为维度。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培养方案的制定中,需要体现以上需求:
课程体系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结合,其核心内容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课程体系在理论课程体系之外,要设置大比例的实践课程、体验课程,把实践课程融入课程体系中。除了学位课程以外,高校目前开展的领导力教育形式大致为短期培训班、论坛、讲座、学生自主实践活动、领导力项目开发等形式,短期内可提高参与对象的领导能力,但缺乏持续性;大学生领导力课程具有跨学科跨专业性质,为使不同专业的受教育者接受此教育,在课程归属上应将领导力教育放到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中去;成立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机构,邀请管理人员、研究专家等行家里手进入机构,对领导力教育过程中的课程设置、教育目标、师资队伍、反馈评估等进行总体规划;对照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组织教师开发具有学院特色的领导力课程体系;组织领导力教学团队开展研讨,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指导,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高等教育强国梦的使命引领
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最高阶段,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龙头,集中代表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学的内涵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丰富,高等教育的使命也在不断拓展,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其发展中形成了自身不同的传统。教育强则国家强,袁贵仁用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教育、人人成才”16个字来概括中国的教育强国梦,“人人享有出彩的机会”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不论中外大学的教育使命如何演变,培养高素质的领袖人才始终是大学的重要使命。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明确地为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指明了方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我国大学的崇高使命是培养适应全球化要求的有创造力、有知识和能力、有影响力、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孕育未来的领袖人才。在我国开展和实施全方位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领导人才资源开发的需要,有助于我国领导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个体需求
大学生群体正处于生理与心理逐步成熟的关键时期,也处于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大学生领导力教育首先是一种自我管理能力培养,通过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能够使学生学会自我主导、自我引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客观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增强个体的社会责任意识。领导力开发不仅有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塑造,更能够促进学生心智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学者杨桂萍在她的研究中发现,学生感受到自身在领导力学习中极大锻炼了自身的学习能力、性格特质、人际交往方式、抗压能力等多个方面,而这些都是有助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的。对大学生个体而言,实施领导力教育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其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三)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
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主要经历了通才、专才、高素质人才的演变。专门人才大多只掌握某一门类的具体专业知识和技能,强调专业教育、教育对口,在与未来专业紧密相关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处理具体问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多元化程度不断加深,在信息全球化、思想多元化、政治多极化的世界,每个领域都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专门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领导力是推动社会变革诸多因素中的重要因素。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国际形势的纷繁复杂,必然需要具有核心领导力的人才引领社会变革,引领社会朝着更好的发展方向前进。高校担负着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的责任,在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培养和开发学生的领导潜力,符合当前社会发展变革的迫切需求。
三 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培养路径探索
(一)采用“普及+精英”的人才选拔模式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从人才培养的覆盖面来看,一般有三种选拔模式:“精英”模式、“大众”模式、“普及”模式。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对大学生进行领导力教育,就是教育大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过程,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社会化的心态。目前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亦采取“精英+普及”相结合模式,使领导力教育点面结合。
领导力培育的理想模式是惠及每一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普及”模式,不断引导大学生自身发展方向,做好领导力的意识培养。在“普及”过程中,依托班集体、学生社团、讲座等形式对普通大学生实行大众化的普及教育,“把领导教育作为大学生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求每个学生参与。”通过寝室——班级——社团等学生最基本的生活单位进行渗透式、生活化的领导力教育,在我国高校有着天然的优势,但这种短平快的培训方式容易出现零散、碎片、易忘等特点。在意识培养之外,加之“精英模式”,采取层层递进的培养方式,在长时间的贯穿学习中逐渐提升领导力水平。对学生骨干、学习精英等大学生的佼佼者进行招募、选拔,采用项目式培养方式,不断增强学生领袖群体的责任感、价值感、使命感,锤炼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也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
(二)构建“理论认知——实践探索——反思评估”的循环教学方式
理论知识积累与能力提升呈明显的正相关,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应重视理论知识的积累,以深厚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高校开设领导力知识课程并纳入原有的课程体系是学生理论学习的最有效途径。创设适合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课堂,专门的领导力课程可以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增加领导力知识;同时开设领导力教育通识选修课程,领导者所需的知识、素质和技能可以通过通识教育来获得,将通识教育课程作为领导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再者处理好领导力课程与其他課程的关系,做好科学融入、合理整合,而不仅是将课程简单植入课程体系。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大学生获取领导力知识的重要途径,以必修或选修的形式有针对性地选修领导力课程,易被学生接受。
领导能力的获得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外,实践经验的累计、理论知识的转化同样重要,经典的学生领导力教育过程是“理论认知、实践活动、反思评估”的循环。在课时安排上,高比重的实践课程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外,辅之以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交流互动等形式是最有效的培养途径。因此,高校在大学生领导力项目或课程的设计中,包括理论知识、参观学习、企业走访、公益实践等方式,在专题讲座和课程进行过程中,要有学生的主客观反思、评估,如撰写小结、任务项目设计、问卷调查等,使学生在反思中获得认识上的提升和情感体验的升华。
(三)打造“跨学科、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教师在领导力教育中发挥的角色不仅是教育者,更重要的是领导者,这对大学生领导力培育具有直接影响。哈佛大学教育学者罗兰·巴特认为没有教师的改变就没有学生的改变。开展领导力教学的教师需要具备完善的学科结构、高深的专业技能、深厚的道德修养、协调沟通能力等素养;教师的领导者角色更要体现在价值观的传递上,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到“真正高明的教育是……使受教育者不觉得是在受教育却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教师通过榜样力量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良好、适宜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情感、学习、行为习惯、人际关系发展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平衡教师和学生间的不同侧重需求,提高师生对教育的自我要求。
大学生领导力师资队伍建设当务之急主要表现在:首先,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具有跨学科教育性质,需要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学科背景和专业结构,而非仅仅是管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单一专业结构的教育。因此,需要吸纳跨专业人才或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培训培养,比如依托辅导员培训、专业证书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学的实操性培训;其次,探索“专制+兼职”的师资队伍模式,我国高校领导力教育工作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视野,需要依托现有的思想政治工作架构来运行,这就决定了学工部专职工作人员、辅导员将构成领导力教育的主要专职师资结构,同时,辅之以高校职能部门领导、领导力教育专家学者、杰出校友资源、合作企业资源、在校学生骨干作为兼职队伍。专兼职师资队伍能力平行加强,使大学生领导力师资队伍呈现知识结构、学科结构、职能结构、来源结构多元化的良好态势,保证领导力教育取得实效。
(四)寻求“开放互助”的培育环境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高校调动内部资源加以整合外,也需要争取校外利益相关方的支持与合作,努力构建开放互助的领导力培育环境。
在高等教育内部,成立校级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工作机构,负责对全校的领导力教育进行统筹协调,形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选修课、第二课堂实践课程相结合得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环境。在高等教育外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举措,只有与社会区域发展相适应、与行业相沟通,才能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高校要努力争取社会资源支持、拓展对外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探索政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境外合作,为大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平台和视野加强领导力的实践和锻炼;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对领导力教育的评价体系,对个人单一的评价不能作为判断一个人领导力高低的依据,改变社会对于优秀领导人才的评价标准,也是构建开放包容领导力培育的重要一环。
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是一种以价值观为核心素质的综合教育活动,理论育人与实践育人缺一不可。在领导力教育培养过程中需创设大量的情景模拟和实践机会,既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养成,又可以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增强认知理解、领导体验、情感体验,对优质领袖人才进行开发与储备,不断增强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沙军.全球化视域下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及对策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2(8).
[2]奚洁人.中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战略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2(5).
[3]袁贵仁谈中国教育梦: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N].人民日報,2013-03-08.
[4]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5]杨桂萍.中国青少年领导力形成规律探讨——基于41名高中和大学学生领导的深度访谈结果[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
(责任编辑:王义祥)
[关键词]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目标定位;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11-0023-03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兴起,从英语单词“Leadership”一词翻译而来,国内外学界对领导力的定义莫衷一是,领导力被认为是一种影响力,或是一种过程,或是一种能力。基于西方领导力相对成熟的理论研究,我国开始进行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高校结合校本实际进行领导力课程、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国际领导协会认为:“领导力教育主要是指在学校系统、社区以及企业和政府等各级各类组织中,促进领导能力发展的研究与实践”。学者奚洁人认为“大学生领导力不是基于领导职务的权力,而是一方面指为实现个人目标和团队目标过程中体现出的自身影响力,另一方面包括在事物处理过程中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讲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是要培养和提升他们在以后的专业领域、社会工作岗位上的影响力,培养面向未来的全面发展的高质量的社会人才。”高校开展领导力教育是培养在读大学生影响他人共同实现团队愿景的个人能力和素质,提高高校学生群体的领导能力、领导素养是高等教育履行其使命的必然要求、是大学生个体实现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当前社会变革的迫切诉求。
一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关键因素阐释
(一)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
目标定位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关乎教育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追求、关乎教育的内涵和质量,统领整个教育活动。对人才培养体系而言,思考领导力教育塑造什么样的人、其目标定位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领导力教育之于整个大学人才培养体系而言,目标应明确定位于素质教育,是针对每位学生的、以价值观为核心培养目标的综合教育系统,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有道德、有责任的公民,其次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适应全球化发展要求、服务创新型社会、对接智能制造2025的高素质优秀人才。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可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和目标,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应当始终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内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鉴于此,笔者认为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应以价值观塑造和能力养成为立足点,养成和提升受教育者在专业领域、工作岗位、社会生活上的影响力,增强大学生社会担当与社会责任感,塑造全面发展的领袖人才。
(二)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培养理念界定
高等院校自身性质和结构特点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过程中必須要突破“精英教育”的培养理念,努力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领导力意识培养和能力发展。正如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所言“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开展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受教者潜力,树立人人都具有领导力潜能、人人都需提高领导力、人人都能成才的理念。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品德为先,“德”是领导者培养、选拔、考察的首要标准,领导力教育与其说是培养大学生的领导能力,不如说是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过程。我国目前在高校中开设的领导力项目和课程更多的是大学生领导力的意识培养、能力提升、技能培训,但在价值观引导和塑造方面相对较弱。笔者认为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理念应是面向全体大学在校生展开的一项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综合性工程,旨在培养大学生群体树立自我领导意识,提升大学生的领导能力、综合素养和核心竞争力。
(三)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培养方案修订
培养方案由课程体系、教育形式、培养途径、师资水平、教育资源、教育保障等多个环节组成,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亦包含以上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领导力教育“落地”的重要保障。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包含领导力维度和教育维度,既包括领导力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也包括教育的方法与艺术,其人才培养方案便是两个层面的有机结合。领导力培养具有“道、学、技”三重结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包括社会责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三个方面,结合以上要求,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内容必须具有三个维度,即价值观维度、知识维度和行为维度。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培养方案的制定中,需要体现以上需求:
课程体系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结合,其核心内容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课程体系在理论课程体系之外,要设置大比例的实践课程、体验课程,把实践课程融入课程体系中。除了学位课程以外,高校目前开展的领导力教育形式大致为短期培训班、论坛、讲座、学生自主实践活动、领导力项目开发等形式,短期内可提高参与对象的领导能力,但缺乏持续性;大学生领导力课程具有跨学科跨专业性质,为使不同专业的受教育者接受此教育,在课程归属上应将领导力教育放到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中去;成立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机构,邀请管理人员、研究专家等行家里手进入机构,对领导力教育过程中的课程设置、教育目标、师资队伍、反馈评估等进行总体规划;对照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组织教师开发具有学院特色的领导力课程体系;组织领导力教学团队开展研讨,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指导,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高等教育强国梦的使命引领
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最高阶段,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龙头,集中代表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学的内涵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丰富,高等教育的使命也在不断拓展,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其发展中形成了自身不同的传统。教育强则国家强,袁贵仁用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教育、人人成才”16个字来概括中国的教育强国梦,“人人享有出彩的机会”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不论中外大学的教育使命如何演变,培养高素质的领袖人才始终是大学的重要使命。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明确地为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指明了方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我国大学的崇高使命是培养适应全球化要求的有创造力、有知识和能力、有影响力、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孕育未来的领袖人才。在我国开展和实施全方位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领导人才资源开发的需要,有助于我国领导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个体需求
大学生群体正处于生理与心理逐步成熟的关键时期,也处于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大学生领导力教育首先是一种自我管理能力培养,通过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能够使学生学会自我主导、自我引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客观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增强个体的社会责任意识。领导力开发不仅有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塑造,更能够促进学生心智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学者杨桂萍在她的研究中发现,学生感受到自身在领导力学习中极大锻炼了自身的学习能力、性格特质、人际交往方式、抗压能力等多个方面,而这些都是有助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的。对大学生个体而言,实施领导力教育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其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三)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
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主要经历了通才、专才、高素质人才的演变。专门人才大多只掌握某一门类的具体专业知识和技能,强调专业教育、教育对口,在与未来专业紧密相关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处理具体问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多元化程度不断加深,在信息全球化、思想多元化、政治多极化的世界,每个领域都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专门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领导力是推动社会变革诸多因素中的重要因素。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国际形势的纷繁复杂,必然需要具有核心领导力的人才引领社会变革,引领社会朝着更好的发展方向前进。高校担负着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的责任,在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培养和开发学生的领导潜力,符合当前社会发展变革的迫切需求。
三 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培养路径探索
(一)采用“普及+精英”的人才选拔模式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从人才培养的覆盖面来看,一般有三种选拔模式:“精英”模式、“大众”模式、“普及”模式。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对大学生进行领导力教育,就是教育大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过程,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社会化的心态。目前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亦采取“精英+普及”相结合模式,使领导力教育点面结合。
领导力培育的理想模式是惠及每一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普及”模式,不断引导大学生自身发展方向,做好领导力的意识培养。在“普及”过程中,依托班集体、学生社团、讲座等形式对普通大学生实行大众化的普及教育,“把领导教育作为大学生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求每个学生参与。”通过寝室——班级——社团等学生最基本的生活单位进行渗透式、生活化的领导力教育,在我国高校有着天然的优势,但这种短平快的培训方式容易出现零散、碎片、易忘等特点。在意识培养之外,加之“精英模式”,采取层层递进的培养方式,在长时间的贯穿学习中逐渐提升领导力水平。对学生骨干、学习精英等大学生的佼佼者进行招募、选拔,采用项目式培养方式,不断增强学生领袖群体的责任感、价值感、使命感,锤炼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也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
(二)构建“理论认知——实践探索——反思评估”的循环教学方式
理论知识积累与能力提升呈明显的正相关,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应重视理论知识的积累,以深厚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高校开设领导力知识课程并纳入原有的课程体系是学生理论学习的最有效途径。创设适合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课堂,专门的领导力课程可以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增加领导力知识;同时开设领导力教育通识选修课程,领导者所需的知识、素质和技能可以通过通识教育来获得,将通识教育课程作为领导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再者处理好领导力课程与其他課程的关系,做好科学融入、合理整合,而不仅是将课程简单植入课程体系。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大学生获取领导力知识的重要途径,以必修或选修的形式有针对性地选修领导力课程,易被学生接受。
领导能力的获得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外,实践经验的累计、理论知识的转化同样重要,经典的学生领导力教育过程是“理论认知、实践活动、反思评估”的循环。在课时安排上,高比重的实践课程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外,辅之以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交流互动等形式是最有效的培养途径。因此,高校在大学生领导力项目或课程的设计中,包括理论知识、参观学习、企业走访、公益实践等方式,在专题讲座和课程进行过程中,要有学生的主客观反思、评估,如撰写小结、任务项目设计、问卷调查等,使学生在反思中获得认识上的提升和情感体验的升华。
(三)打造“跨学科、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教师在领导力教育中发挥的角色不仅是教育者,更重要的是领导者,这对大学生领导力培育具有直接影响。哈佛大学教育学者罗兰·巴特认为没有教师的改变就没有学生的改变。开展领导力教学的教师需要具备完善的学科结构、高深的专业技能、深厚的道德修养、协调沟通能力等素养;教师的领导者角色更要体现在价值观的传递上,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到“真正高明的教育是……使受教育者不觉得是在受教育却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教师通过榜样力量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良好、适宜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情感、学习、行为习惯、人际关系发展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平衡教师和学生间的不同侧重需求,提高师生对教育的自我要求。
大学生领导力师资队伍建设当务之急主要表现在:首先,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具有跨学科教育性质,需要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学科背景和专业结构,而非仅仅是管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单一专业结构的教育。因此,需要吸纳跨专业人才或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培训培养,比如依托辅导员培训、专业证书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学的实操性培训;其次,探索“专制+兼职”的师资队伍模式,我国高校领导力教育工作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视野,需要依托现有的思想政治工作架构来运行,这就决定了学工部专职工作人员、辅导员将构成领导力教育的主要专职师资结构,同时,辅之以高校职能部门领导、领导力教育专家学者、杰出校友资源、合作企业资源、在校学生骨干作为兼职队伍。专兼职师资队伍能力平行加强,使大学生领导力师资队伍呈现知识结构、学科结构、职能结构、来源结构多元化的良好态势,保证领导力教育取得实效。
(四)寻求“开放互助”的培育环境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高校调动内部资源加以整合外,也需要争取校外利益相关方的支持与合作,努力构建开放互助的领导力培育环境。
在高等教育内部,成立校级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工作机构,负责对全校的领导力教育进行统筹协调,形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选修课、第二课堂实践课程相结合得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环境。在高等教育外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举措,只有与社会区域发展相适应、与行业相沟通,才能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高校要努力争取社会资源支持、拓展对外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探索政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境外合作,为大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平台和视野加强领导力的实践和锻炼;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对领导力教育的评价体系,对个人单一的评价不能作为判断一个人领导力高低的依据,改变社会对于优秀领导人才的评价标准,也是构建开放包容领导力培育的重要一环。
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是一种以价值观为核心素质的综合教育活动,理论育人与实践育人缺一不可。在领导力教育培养过程中需创设大量的情景模拟和实践机会,既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养成,又可以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增强认知理解、领导体验、情感体验,对优质领袖人才进行开发与储备,不断增强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沙军.全球化视域下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及对策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2(8).
[2]奚洁人.中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战略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2(5).
[3]袁贵仁谈中国教育梦: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N].人民日報,2013-03-08.
[4]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5]杨桂萍.中国青少年领导力形成规律探讨——基于41名高中和大学学生领导的深度访谈结果[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
(责任编辑:王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