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如何提高大学的服务职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培养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分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围绕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实践培训几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教学实践。
关键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实训网络
作者简介:许强(1976-),男,湖南湘阴人,重庆工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重庆 400067)杨佳(1973-),女,重庆人,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副教授。(重庆 400054)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工商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132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011-02
教育部发布的《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762所,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6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这一数据充分显示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教育。大众教育的形成促使高校培养的人才应尽快由知识型、技术型向学习型和能力型转化。
目前我国工科专业学生的比例约占1/3,虽然工程技术人员已达到一千万人,居世界第一,但是人均产值,我国仅为美国的1/16,德国的1/13,说明我国工程应用型人才在国际竞争力排名中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
我国的高校工程教育在人才结构和人才类型方面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学生在工程知识、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等方面发展不均衡等使得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工作。这表明我国的人才市场存在一个结构性的问题,一方面大量没有工程培训经历的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企业很难找到大批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在当前经济发展背景下,需要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实践培训几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从而制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和工业化需求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其本质是应用与服务两者的协调统一。通过调查研究,一方面发现我国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办学指导思想上,没有将实际应用与为企业服务作为办学目标,导致大量用人单位招不到符合要求的毕业生,另一方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全国培养规模最大的专业之一,人才培养出现过剩。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校传统的“专业对口”人才培养目标是希望学生毕业后能立即成为某一专门技术岗位的专业人员,使得在教学计划上,形成了以某一狭窄专业的专业课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导致学生的基础理论薄弱,知识面过窄,综合能力差,就业和工作范圍比较局限,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不强,更缺乏创新和开拓精神。
第二,缺乏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表现在教学内容更新慢,没有反映最新的专业发展方向和成果等方面,导致学生专业面不够广,理论和实践结合不紧密。另外,缺乏结合工程运用的多学科知识的教育,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
第三,没有建立一个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就“工程化”教育而言,至今还没有建立一个高教界和产业界之间互相依存、互惠互利、协调发展的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的有效机制。这与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办学”的传统优势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二、建立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培养目标、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校园文化等要素,其特点是更加注重实践性、应用性、服务性,是以培养能力、培养技术应用型、服务一线生产的专门人才为目标。
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分析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提出的意见与建议,探讨在实训、实习及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如何与企业合作,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学校与上海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根据企业需求,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实践培训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经过近几年的研究与教学实践,建立了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把本科的四年教育分成了3个阶段(2+1+1模式)。
第1阶段,用2年的时间完成文化和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学习,为工程认知能力和工程实验能力培养阶段。
第2阶段,用1年的时间完成专业基础课学习,为工程设计能力培养阶段,包括专业实验、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等。
第3阶段,用1年的时间完成工程认证企业培训,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阶段。根据企业需求,其中一部分学生进入合作企业参加实际项目培训,由企业技术人员结合实训内容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在这一年的第一学期完成开题和设计规划,第二学期完成整个设计内容。根据实训设计成果及技术人员的考核成绩,企业人事部门对学生推荐工作。另外一部分学生进入校内的实训基地,由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提出题目,进行工程实践培训。
在第一阶段确保学生打下坚实基础,第二、第三阶段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实际项目的训练,通过实践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保证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本着“需求牵引、工学交替、创新实践、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不断进行修订,进一步完善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1+1”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使该培养体系既能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又能使学生在某一技术领域形成特长,体现个性需求,同时具备一定的工程应用能力,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三、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点,培养方案中将课程体系分为:基本数理方法培养模块、人文教育及工程设计模块、计算机能力培养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高级课程模块。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能力、提高素质”的基本原则,构建了“大平台+多模块”的高度综合化的课程体系。 “通才教育平台”以公共和学科基础课程为主,注重精选最重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的教育,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和技能,增强学生思考问题、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专才教育平台”以专业核心课程为重点,对课程体系进行重组,以微机原理与应用、信号分析与处理、工程电磁场与波、控制理论、CMOS集成电路设计、电力电子技术为专业基础,专业课程体系可分為两大模块:一是集成电路模块,包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导论、模拟与数模混合集成电路、面向IC CAD的软件技术等;二是电力电子模块,包括电机与拖动、电力电子器件、电力电子系统计算机仿真等。
四、实践教学改革
该体系从第一学年“基础层”、第二学年“专业基础层”、第三学年“应用设计层”到第四学年“综合实践层”,构建了由基础到应用、由理论到实践(“正三角形”)的一整套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开设渐进式工程系列的实训课程,每个阶段完成一种能力的训练,逐渐提升学生对工程的认知、实验、设计能力。方案从时间的安排上充分体现了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不间断性,学生在校的四年间,每一个学期都有工程应用能力课程安排。特别是在第四年的综合实践层,根据企业的需求,从三个方面联合企业实施人才培养:第一,用人企业直接反馈人才培养的要求,根据企业实际要求来开设相应课程;第二,兼职的企业技术人员教师直接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第三,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训,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应发挥企业在应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
五、校内外实训网络建设
研究校企合作的不同层面、不同形式和不同特色,进行多方面校企合作。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点,建立了以实践基地为平台、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就业为目标的校企合作模式。
1.模式一
学校根据行业需求设置专业方向和课程,并在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聘请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为指导教师,学生在企业完成工程能力的培养和毕业设计。
2.模式二
学校与企业相互协作,根据企业需求为企业进行定单式培养,实现实习基地与就业基地的有机统一。
3.模式三
由企业提供设备,对学院原有的实验室和工程中心进行改造与整合,校企协商,建成多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校企双方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和文化等各个方面深度融合。
几年来,重庆工商大学与达内公司、普天通信公司、上海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并建立了多个实践教学基地,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硬件保障。
参考文献:
[1]董春游,王国权,侯久阳,等.论教学服务型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0,(12):35-37.
[2]李山,贺晓蓉,郭燕.以“大基础、大工程”创新电气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高教论坛,2011,(7):12-14.
[3]李山,贺晓蓉,郭燕,等.以新理念完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1,(3):22-25.
[4]王晓煜,吴迪,宋萍,等.“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4):15-19.
[5]侯守明,侯占伟,徐文鹏.计算机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9):22-24.
[6]韩双,徐长思,王群,等.生产性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2,(1):87-88.
(责任编辑:孙晴)
关键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实训网络
作者简介:许强(1976-),男,湖南湘阴人,重庆工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重庆 400067)杨佳(1973-),女,重庆人,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副教授。(重庆 400054)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工商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132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011-02
教育部发布的《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762所,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6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这一数据充分显示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教育。大众教育的形成促使高校培养的人才应尽快由知识型、技术型向学习型和能力型转化。
目前我国工科专业学生的比例约占1/3,虽然工程技术人员已达到一千万人,居世界第一,但是人均产值,我国仅为美国的1/16,德国的1/13,说明我国工程应用型人才在国际竞争力排名中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
我国的高校工程教育在人才结构和人才类型方面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学生在工程知识、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等方面发展不均衡等使得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工作。这表明我国的人才市场存在一个结构性的问题,一方面大量没有工程培训经历的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企业很难找到大批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在当前经济发展背景下,需要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实践培训几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从而制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和工业化需求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其本质是应用与服务两者的协调统一。通过调查研究,一方面发现我国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办学指导思想上,没有将实际应用与为企业服务作为办学目标,导致大量用人单位招不到符合要求的毕业生,另一方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全国培养规模最大的专业之一,人才培养出现过剩。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校传统的“专业对口”人才培养目标是希望学生毕业后能立即成为某一专门技术岗位的专业人员,使得在教学计划上,形成了以某一狭窄专业的专业课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导致学生的基础理论薄弱,知识面过窄,综合能力差,就业和工作范圍比较局限,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不强,更缺乏创新和开拓精神。
第二,缺乏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表现在教学内容更新慢,没有反映最新的专业发展方向和成果等方面,导致学生专业面不够广,理论和实践结合不紧密。另外,缺乏结合工程运用的多学科知识的教育,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
第三,没有建立一个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就“工程化”教育而言,至今还没有建立一个高教界和产业界之间互相依存、互惠互利、协调发展的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的有效机制。这与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办学”的传统优势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二、建立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培养目标、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校园文化等要素,其特点是更加注重实践性、应用性、服务性,是以培养能力、培养技术应用型、服务一线生产的专门人才为目标。
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分析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提出的意见与建议,探讨在实训、实习及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如何与企业合作,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学校与上海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根据企业需求,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实践培训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经过近几年的研究与教学实践,建立了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把本科的四年教育分成了3个阶段(2+1+1模式)。
第1阶段,用2年的时间完成文化和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学习,为工程认知能力和工程实验能力培养阶段。
第2阶段,用1年的时间完成专业基础课学习,为工程设计能力培养阶段,包括专业实验、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等。
第3阶段,用1年的时间完成工程认证企业培训,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阶段。根据企业需求,其中一部分学生进入合作企业参加实际项目培训,由企业技术人员结合实训内容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在这一年的第一学期完成开题和设计规划,第二学期完成整个设计内容。根据实训设计成果及技术人员的考核成绩,企业人事部门对学生推荐工作。另外一部分学生进入校内的实训基地,由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提出题目,进行工程实践培训。
在第一阶段确保学生打下坚实基础,第二、第三阶段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实际项目的训练,通过实践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保证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本着“需求牵引、工学交替、创新实践、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不断进行修订,进一步完善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1+1”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使该培养体系既能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又能使学生在某一技术领域形成特长,体现个性需求,同时具备一定的工程应用能力,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三、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点,培养方案中将课程体系分为:基本数理方法培养模块、人文教育及工程设计模块、计算机能力培养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高级课程模块。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能力、提高素质”的基本原则,构建了“大平台+多模块”的高度综合化的课程体系。 “通才教育平台”以公共和学科基础课程为主,注重精选最重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的教育,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和技能,增强学生思考问题、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专才教育平台”以专业核心课程为重点,对课程体系进行重组,以微机原理与应用、信号分析与处理、工程电磁场与波、控制理论、CMOS集成电路设计、电力电子技术为专业基础,专业课程体系可分為两大模块:一是集成电路模块,包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导论、模拟与数模混合集成电路、面向IC CAD的软件技术等;二是电力电子模块,包括电机与拖动、电力电子器件、电力电子系统计算机仿真等。
四、实践教学改革
该体系从第一学年“基础层”、第二学年“专业基础层”、第三学年“应用设计层”到第四学年“综合实践层”,构建了由基础到应用、由理论到实践(“正三角形”)的一整套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开设渐进式工程系列的实训课程,每个阶段完成一种能力的训练,逐渐提升学生对工程的认知、实验、设计能力。方案从时间的安排上充分体现了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不间断性,学生在校的四年间,每一个学期都有工程应用能力课程安排。特别是在第四年的综合实践层,根据企业的需求,从三个方面联合企业实施人才培养:第一,用人企业直接反馈人才培养的要求,根据企业实际要求来开设相应课程;第二,兼职的企业技术人员教师直接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第三,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训,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应发挥企业在应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
五、校内外实训网络建设
研究校企合作的不同层面、不同形式和不同特色,进行多方面校企合作。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点,建立了以实践基地为平台、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就业为目标的校企合作模式。
1.模式一
学校根据行业需求设置专业方向和课程,并在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聘请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为指导教师,学生在企业完成工程能力的培养和毕业设计。
2.模式二
学校与企业相互协作,根据企业需求为企业进行定单式培养,实现实习基地与就业基地的有机统一。
3.模式三
由企业提供设备,对学院原有的实验室和工程中心进行改造与整合,校企协商,建成多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校企双方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和文化等各个方面深度融合。
几年来,重庆工商大学与达内公司、普天通信公司、上海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并建立了多个实践教学基地,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硬件保障。
参考文献:
[1]董春游,王国权,侯久阳,等.论教学服务型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0,(12):35-37.
[2]李山,贺晓蓉,郭燕.以“大基础、大工程”创新电气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高教论坛,2011,(7):12-14.
[3]李山,贺晓蓉,郭燕,等.以新理念完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1,(3):22-25.
[4]王晓煜,吴迪,宋萍,等.“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4):15-19.
[5]侯守明,侯占伟,徐文鹏.计算机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9):22-24.
[6]韩双,徐长思,王群,等.生产性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2,(1):87-88.
(责任编辑:孙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