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品德的学习对学生的一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新课标的推进过程中,教师要明确“人生导师”的责任,实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让教学充满生活味。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从而更好地促进高效思品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思想品德;高效课堂;实践
高效课堂是在尽可能短的教学时间内更好、更优质地实现学习目标,获得最大收益,使教与学达到最优化。高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学生来说也是新的挑战。
一、实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1.以引促学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观和做人准则。笔者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十六课《长大的感觉》时,通过设计自主学习的要求,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开小组讨论,在全班进行交流、探究、归纳,认识青春期的矛盾,学会解决矛盾的方法,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己的优缺点。
2.由“启”而“发”
没有教师的“启”,就不会有学生的“发”,教师的“启”只是引子,学生的“发”才是关键。因此,在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为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空间,留出提出问题、发表意见的机会。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启发,让优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好”,让所有学生学有所得。例如,笔者在上《做情绪的主人》一课时,在学案上列出以下要求:①学生课前搜集一些在生活学习等方面产生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事例,便于上课组织讨论。②教师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行为情景,让学生“议一议”,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想一想”,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有哪些;“比一比”,针对课前搜集的事例,运用所学知识调节不良情绪,看谁的方法多,效果好。通过提出问题,确定探究方向,让学生搜集材料,共同讨论。
二、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要实现思品课的灵性闪动,必须打破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思想品德课堂与现实社会接轨,把社会生活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课堂认识社会,感受人生,发展自我。
1.教学内容生活化
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把生活搬进课堂教学,教师要敢于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用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改造和丰富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例如笔者在讲授八年级上册《在“责任”中长大》一课时,要求学生课前完成以下任务:(1)列举校园里存在的一些不负责任的现象,如不按时完成作业、乱丢垃圾、旷课、不认真值日等。(2)思考这些行为会带来什么危害。作为同龄人,说说你准备怎样规劝他们。(3)就身边事学法讲法。
2.教学方式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大胆进行探索。要达到上述效果,教师所采取的具体的课堂教学方式尤为重要。如《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发权益》一课中的小品《买笔风波》,《在“责任”中长大》一课中的辩论赛《黄金荣的官司该不该打》。学生的表演水平、辩论表现虽然还不够到位,但这些活动明显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3.教学情景生活化
建构主义强调在真实而富有意义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教育,每个教育对象不应被动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生活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思想,赋予经验以意义。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通过创设合理、科学的问题情景,诱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处于激情状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例如在《授人玫瑰,手留余香》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懂得尊重、理解并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教师没有空泛地讲道理,而是设置场景,让学生闭上眼睛,在教师用旁白、音效营造的黑暗世界中去感受盲人穿越马路的痛苦与无助。这种生活化的体验情景,自然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责任编辑 张淑光
[关键词]思想品德;高效课堂;实践
高效课堂是在尽可能短的教学时间内更好、更优质地实现学习目标,获得最大收益,使教与学达到最优化。高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学生来说也是新的挑战。
一、实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1.以引促学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观和做人准则。笔者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十六课《长大的感觉》时,通过设计自主学习的要求,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开小组讨论,在全班进行交流、探究、归纳,认识青春期的矛盾,学会解决矛盾的方法,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己的优缺点。
2.由“启”而“发”
没有教师的“启”,就不会有学生的“发”,教师的“启”只是引子,学生的“发”才是关键。因此,在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为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空间,留出提出问题、发表意见的机会。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启发,让优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好”,让所有学生学有所得。例如,笔者在上《做情绪的主人》一课时,在学案上列出以下要求:①学生课前搜集一些在生活学习等方面产生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事例,便于上课组织讨论。②教师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行为情景,让学生“议一议”,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想一想”,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有哪些;“比一比”,针对课前搜集的事例,运用所学知识调节不良情绪,看谁的方法多,效果好。通过提出问题,确定探究方向,让学生搜集材料,共同讨论。
二、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要实现思品课的灵性闪动,必须打破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思想品德课堂与现实社会接轨,把社会生活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课堂认识社会,感受人生,发展自我。
1.教学内容生活化
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把生活搬进课堂教学,教师要敢于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用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改造和丰富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例如笔者在讲授八年级上册《在“责任”中长大》一课时,要求学生课前完成以下任务:(1)列举校园里存在的一些不负责任的现象,如不按时完成作业、乱丢垃圾、旷课、不认真值日等。(2)思考这些行为会带来什么危害。作为同龄人,说说你准备怎样规劝他们。(3)就身边事学法讲法。
2.教学方式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大胆进行探索。要达到上述效果,教师所采取的具体的课堂教学方式尤为重要。如《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发权益》一课中的小品《买笔风波》,《在“责任”中长大》一课中的辩论赛《黄金荣的官司该不该打》。学生的表演水平、辩论表现虽然还不够到位,但这些活动明显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3.教学情景生活化
建构主义强调在真实而富有意义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教育,每个教育对象不应被动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生活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思想,赋予经验以意义。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通过创设合理、科学的问题情景,诱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处于激情状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例如在《授人玫瑰,手留余香》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懂得尊重、理解并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教师没有空泛地讲道理,而是设置场景,让学生闭上眼睛,在教师用旁白、音效营造的黑暗世界中去感受盲人穿越马路的痛苦与无助。这种生活化的体验情景,自然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责任编辑 张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