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载体是思政教育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教育作为一项教育人的实践活动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进行。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思政工作在内容、形式、方式方法、手段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和人们生活的新变化,在坚持传统有效手段的基础之上,不断拓展思政工作的渠道和空间利用新的载体,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手段,进一步增强思政工作的时效力。
1新媒介时代思政教育的手段创新
1.1建立专业的思政网站。思政工作必须增强阵地意识,采取相应措施在网络上建立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的思政工作网络系统,开辟思政工作阵地,要建立网上的思政教育网站及网页,把思政工作研究成果,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输入网络,让民众阅览了解,反击腐朽思想的侵蚀,以足够的主流网络信息占领网络空间并且以主流信息的强大攻势对人们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政教育。
1.2开展远程思政教育。远程教育是建立在新兴的网络基础上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思政工作也可以运用这种方式,充分利用网络教育人引导人。可以在网上设立理论教育专栏,以丰富生动图文并茂的文章及多媒介课件对人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设立形势教育栏目定期和不定期地在网上进行在线交流及时解答有关形势政策等。比如人民网开设的“强国论坛”,在国内外发生重大事件及网民关注的民生社情问题时,都请来有关政府官员与相关专家及当事人做嘉宾访谈,在与网友的讨论中,整合、梳理论坛上杂乱无章的信息,在互动中引导舆论,指引人们的思想方向。
1.3构筑思想沟通的新渠道。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沟通更加便利,电子邮件、手机短信、论坛以及等聊天工具都能非常有效地为思政工作服务。在网络论坛上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特征受众群体更可以毫无保留地说出心里话,还有微信群、公众号等,既可以用于施教者和受教者进行對话谈心,也可以用来召开小型研讨会或进行理论探讨,都是传统思政工作手段很难做到的。
2新媒介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策略创新
2.1创新方法,增强实效性。在新媒介环境下,要想增强思政工作的实效性,最关键的是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符合大学生特点的思政工作方法,这就需要思政工作者不断的进行创新。一方面,要创新传统的思政教育方法,使之符合新媒介环境的需要,适应现代网络技术有效利用的特点。另一方面,要创造新的思政教育方法,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平台,进行有效的思政工作。比如,利用微信群功能开展理论学习和辅导,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室,通过多个网络留言或跟帖来了解学生思想状况等。
2.2创新形式,增强吸引力。在新媒介环境下,创新思政教育形式,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一是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要对传统的思政教育形式给予充分的保留,并适当的注入现代元素。传统的思政教育形式经过若干年的检验,效果是突出的,在新的形式还未得以有效验证的时候,应该采取两相结合的形式。二是形式服从内容的原则。新媒介环境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是文化受科学技术冲击的结果。思政教育负有太多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其影响力不能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对等考虑。因此,思政教育不能迎合科技发展,以牺牲自身教育规律换取一时的追捧,应该坚持教育内容的导向正确性和科学性。三是合理的原则。思政教育形式创新,不能一味的追求新、特奇,应该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疏导为主,以引领为纲,要让新媒介成为学生的伙伴和成长成才的摇篮。
2.3创新内容,增强针对性。新媒介环境下,信息传播变单向为双项、多项传播,在获取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往往受到他人的分析说理影响,因此,及时的掌握信息,深入地研究信息,并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是思政工作者必备的基本能力之创新思政工作内容,一是要认清形势,科学地判断是非曲直,并提供有说服力的论据。这就要求,要不断的研究大学生身心发展和形势政策,找出与社会实际相吻合的论据,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避免大而空的说教。二是要更新知识,适应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需要,提高个人的工作适应力。高校思政工作者,要不断的学习,既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与新媒介环境相适应的其他综合知识,以多样化的媒介素材服务思政工作需要。三是要创新理论,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理论创新推动思政教育内容创新。
3发挥多种传媒优势互补的综合效应
传播的不同媒介具有各自不同的技术特点和优势,如何有效使不同传媒形成优势互补,在思政教育中发挥多种传媒的综合效应,也是我们对大众传播思政教育载体进行创新时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3.1熟悉和掌握各类传媒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不同的传媒具有自己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受众对传媒的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例如传统传媒中,报纸、书籍等具有印刷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深刻等特点,对受众的文化程度有一定要求,可以广泛适用于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受众,因此运用公共广电网络等进行思政教育时应该避免使用晦涩、难动的词语,尽量运用间接、明快、通俗的语言。所以,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应当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和实际情况,采用符合其接受特征的传媒方式,通过大众传播更好地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进行理论教育,真正发挥其作用。
3.2运用多种传媒进行优势互补,全方位开展思政教育。众所周知,大众传媒的一个突出优势就是形式多样,报纸、电视、广播、网络都可以独立作为思政教育的有益载体,并且灵活地发挥教育作用。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加强各种媒介的思想、政治、道德导向,注意在大众传播的多种形式中渗透思政教育内容,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政教育的影响,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品味。另外,思政教育工作者也要进一步加强利用各种传媒方式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关系,发挥优势互补,提高综合影响力。
3.3尊重教育客体的主体性。“互动”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在传播过程中体现受众的利益,吸引受众参与到大众传播之中。而充分尊重和调动受众的主体性,是增强大众传播中受众主体意识的必然要求,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特征,也是运用好大众传播思政教育载体的需要。把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转变为教授与引导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激发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使教育对象主动接受教育内容,并且外化为自觉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应当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个体价值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在教育目标、内容、方式、评价上把主导性和多样化、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既要向教育对象传递先进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又要根据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和思想水平差异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激发教育对象的创造性,从而通过大众传播载体切实有效的做好思政教育工作。
1新媒介时代思政教育的手段创新
1.1建立专业的思政网站。思政工作必须增强阵地意识,采取相应措施在网络上建立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的思政工作网络系统,开辟思政工作阵地,要建立网上的思政教育网站及网页,把思政工作研究成果,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输入网络,让民众阅览了解,反击腐朽思想的侵蚀,以足够的主流网络信息占领网络空间并且以主流信息的强大攻势对人们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政教育。
1.2开展远程思政教育。远程教育是建立在新兴的网络基础上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思政工作也可以运用这种方式,充分利用网络教育人引导人。可以在网上设立理论教育专栏,以丰富生动图文并茂的文章及多媒介课件对人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设立形势教育栏目定期和不定期地在网上进行在线交流及时解答有关形势政策等。比如人民网开设的“强国论坛”,在国内外发生重大事件及网民关注的民生社情问题时,都请来有关政府官员与相关专家及当事人做嘉宾访谈,在与网友的讨论中,整合、梳理论坛上杂乱无章的信息,在互动中引导舆论,指引人们的思想方向。
1.3构筑思想沟通的新渠道。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沟通更加便利,电子邮件、手机短信、论坛以及等聊天工具都能非常有效地为思政工作服务。在网络论坛上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特征受众群体更可以毫无保留地说出心里话,还有微信群、公众号等,既可以用于施教者和受教者进行對话谈心,也可以用来召开小型研讨会或进行理论探讨,都是传统思政工作手段很难做到的。
2新媒介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策略创新
2.1创新方法,增强实效性。在新媒介环境下,要想增强思政工作的实效性,最关键的是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符合大学生特点的思政工作方法,这就需要思政工作者不断的进行创新。一方面,要创新传统的思政教育方法,使之符合新媒介环境的需要,适应现代网络技术有效利用的特点。另一方面,要创造新的思政教育方法,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平台,进行有效的思政工作。比如,利用微信群功能开展理论学习和辅导,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室,通过多个网络留言或跟帖来了解学生思想状况等。
2.2创新形式,增强吸引力。在新媒介环境下,创新思政教育形式,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一是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要对传统的思政教育形式给予充分的保留,并适当的注入现代元素。传统的思政教育形式经过若干年的检验,效果是突出的,在新的形式还未得以有效验证的时候,应该采取两相结合的形式。二是形式服从内容的原则。新媒介环境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是文化受科学技术冲击的结果。思政教育负有太多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其影响力不能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对等考虑。因此,思政教育不能迎合科技发展,以牺牲自身教育规律换取一时的追捧,应该坚持教育内容的导向正确性和科学性。三是合理的原则。思政教育形式创新,不能一味的追求新、特奇,应该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疏导为主,以引领为纲,要让新媒介成为学生的伙伴和成长成才的摇篮。
2.3创新内容,增强针对性。新媒介环境下,信息传播变单向为双项、多项传播,在获取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往往受到他人的分析说理影响,因此,及时的掌握信息,深入地研究信息,并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是思政工作者必备的基本能力之创新思政工作内容,一是要认清形势,科学地判断是非曲直,并提供有说服力的论据。这就要求,要不断的研究大学生身心发展和形势政策,找出与社会实际相吻合的论据,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避免大而空的说教。二是要更新知识,适应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需要,提高个人的工作适应力。高校思政工作者,要不断的学习,既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与新媒介环境相适应的其他综合知识,以多样化的媒介素材服务思政工作需要。三是要创新理论,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理论创新推动思政教育内容创新。
3发挥多种传媒优势互补的综合效应
传播的不同媒介具有各自不同的技术特点和优势,如何有效使不同传媒形成优势互补,在思政教育中发挥多种传媒的综合效应,也是我们对大众传播思政教育载体进行创新时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3.1熟悉和掌握各类传媒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不同的传媒具有自己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受众对传媒的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例如传统传媒中,报纸、书籍等具有印刷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深刻等特点,对受众的文化程度有一定要求,可以广泛适用于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受众,因此运用公共广电网络等进行思政教育时应该避免使用晦涩、难动的词语,尽量运用间接、明快、通俗的语言。所以,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应当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和实际情况,采用符合其接受特征的传媒方式,通过大众传播更好地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进行理论教育,真正发挥其作用。
3.2运用多种传媒进行优势互补,全方位开展思政教育。众所周知,大众传媒的一个突出优势就是形式多样,报纸、电视、广播、网络都可以独立作为思政教育的有益载体,并且灵活地发挥教育作用。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加强各种媒介的思想、政治、道德导向,注意在大众传播的多种形式中渗透思政教育内容,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政教育的影响,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品味。另外,思政教育工作者也要进一步加强利用各种传媒方式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关系,发挥优势互补,提高综合影响力。
3.3尊重教育客体的主体性。“互动”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在传播过程中体现受众的利益,吸引受众参与到大众传播之中。而充分尊重和调动受众的主体性,是增强大众传播中受众主体意识的必然要求,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特征,也是运用好大众传播思政教育载体的需要。把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转变为教授与引导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激发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使教育对象主动接受教育内容,并且外化为自觉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应当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个体价值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在教育目标、内容、方式、评价上把主导性和多样化、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既要向教育对象传递先进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又要根据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和思想水平差异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激发教育对象的创造性,从而通过大众传播载体切实有效的做好思政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