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参加技巧啦啦操比赛的底座运动员腕关节损伤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总结出造成手腕损伤的原因及预防的手段,以减少不必要的运动损伤,为技巧啦啦操教学与训练提供有效帮助。
关键词:技巧啦啦操;腕关节;运动损伤
一、研究背景
技巧啦啦操起源于美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2000年后传入中国,并在中国迅速发展。技巧啦啦操运动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及表演性,是一项技术性强、难度高的运动。技巧啦啦操包括各种舞蹈动、抛接、翻腾、跳跃、托举、金字塔等高难度动作,是很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的运动项目。它既有一般的运动性损伤,也有突发性的运动损伤,如韧带断裂、骨折等,其中底座运动队员腕关节的损伤比较严重和频繁。因此,找到它的产生原因与预防措施,做好技巧啦啦操运动损伤的预防工作,对技巧啦啦操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啦啦操底座运动员腕关节损伤原因分析
造成啦啦操底座运动员腕关节运动损伤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准备活动不合理。准备活动能增加肌肉中毛细血管开放的数量,增强肌肉的力量、弹性和灵活性,准备活动不充分,运动员的神经中枢系统和内脏器官的功能就不会被充分调动起来,肌肉的粘滞性高,腕关节不灵活,容易发生腕关节损伤。[1]
(二)缺乏保护意识。在平时训练中常常忽视腕关节小小的疼痛和轻微的损伤,随着训练年限的增加,在训练中会大大增加急性损伤的概率。同时在做抛接动作时,由于后点运动员保护意识的淡薄,会增加底座运动员的腕关节受力,这种情况也会造成底座运动员腕关节损伤。
(三)技术要领掌握不熟练。在做高难度翻腾或抛接动作时,应该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不能在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或没有保护措施的场地的情况下练习。
(四)过量的运动负荷导致身体疲劳。练习的强度过大、时间过长,超过了运动员身体所能承受的负荷,运动员身体机能下降、精神萎靡,运动能力下降,身体灵活性下降,这些都会导致底座运动员的运动损伤。
(五)尖子运动员的身体质量太大。当尖子运动员的身体质量超过了底座运动员腕关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底座运动员腕关节不能承受超过已经适应的冲击力,导致腕关节运动损伤。
(六)心理素质。在训练或比赛中出现意外情况是,运动员心理状态不佳,担心失败或太在意比赛的胜负,导致情绪低落,动作僵硬不协调,容易导致运动员腕关节的损伤。
(七)突发意外。训练或比赛时,当场上发生突发意外,如衣服脱落、鞋带松开、音乐中断、错误的口令、场地损坏等,都会令运动员精神紧张,很容易造成底座运动员的腕关节运动损伤。
三、预防措施
要做好技巧啦啦操底座运动损伤的预防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安全意识。使运动员在思想上高度认识到预防损伤的重要性,树立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2]同时还要加强关于技巧啦啦操安全知识的学习,学会保护和自我保护,学会急性运动损伤后的救护以及慢性运动损伤的康复,在进入医院之前,能为救助争取有利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运动员的疼痛。
(二)合理安排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准备活动的目的是增强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机体的调节能力,身高体温增强身体的代谢能力和各器官的功能,预防运动损伤。
(三)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教练员应根据运动员的年龄、性别、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合理地安排时间和运动量,避免单一训练方法。运动负荷要逐渐增加,学习动作时要有正确的要领,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要区别对待。成套的啦啦操练习运动量比较大,对运动员的耐力、速度、力量的要求比较高,运动员要熟练掌握动作技术要领,甚至达到自动化。这时教练员应严格控制成套训练之间的间歇时间,控制训练量极限,避免运动员因身体疲劳而发生损伤。
(四)加强专项素质练习。在素质练习中,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底座运动员腕关节肌肉和韧带力量的练习。运动员的损伤绝大多数是在完成高难度动作时,由于能力不够而造成的运动损伤。运动员在完成托举、翻腾时需要有较大的力量支撐,如果运动员腕关节力量比较弱,达不到完成动作的要求,极易导致腕关节损伤。因此,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也是预防运动损伤的关键。
(五)不断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在运动训练或参加正式比赛前,人体的器官会产生一系列的机能变化。例如:心率加快、升高、呼吸加快、运动员情绪紧张,这些会造成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下降,也会造成底座运动员腕关节的运动损伤。
(六)提高运动员适应各种突发情况的能力。教练员多组织运动员在不同的天气、不同场地、不同音乐下训练,模拟一些突发情况让运动员现场解决,提高运动员的适应能力,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七)加强体育器材和运动场地的维修与管理,改善运动环境。
四、结论
造成啦啦操底座运动员腕关节损伤的原因有很多,根据常见的几种损伤原因,制定出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有效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通过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全面提高运动员的能力,积极做好预防运动损伤的工作,减少运动损伤,为以后的教学和训练带来帮助,同时促进技巧啦啦操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瑞元,苏全生.运动生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10.
[2]郑宏伟.运动损伤和功能恢复[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5.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技巧啦啦操;腕关节;运动损伤
一、研究背景
技巧啦啦操起源于美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2000年后传入中国,并在中国迅速发展。技巧啦啦操运动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及表演性,是一项技术性强、难度高的运动。技巧啦啦操包括各种舞蹈动、抛接、翻腾、跳跃、托举、金字塔等高难度动作,是很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的运动项目。它既有一般的运动性损伤,也有突发性的运动损伤,如韧带断裂、骨折等,其中底座运动队员腕关节的损伤比较严重和频繁。因此,找到它的产生原因与预防措施,做好技巧啦啦操运动损伤的预防工作,对技巧啦啦操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啦啦操底座运动员腕关节损伤原因分析
造成啦啦操底座运动员腕关节运动损伤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准备活动不合理。准备活动能增加肌肉中毛细血管开放的数量,增强肌肉的力量、弹性和灵活性,准备活动不充分,运动员的神经中枢系统和内脏器官的功能就不会被充分调动起来,肌肉的粘滞性高,腕关节不灵活,容易发生腕关节损伤。[1]
(二)缺乏保护意识。在平时训练中常常忽视腕关节小小的疼痛和轻微的损伤,随着训练年限的增加,在训练中会大大增加急性损伤的概率。同时在做抛接动作时,由于后点运动员保护意识的淡薄,会增加底座运动员的腕关节受力,这种情况也会造成底座运动员腕关节损伤。
(三)技术要领掌握不熟练。在做高难度翻腾或抛接动作时,应该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不能在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或没有保护措施的场地的情况下练习。
(四)过量的运动负荷导致身体疲劳。练习的强度过大、时间过长,超过了运动员身体所能承受的负荷,运动员身体机能下降、精神萎靡,运动能力下降,身体灵活性下降,这些都会导致底座运动员的运动损伤。
(五)尖子运动员的身体质量太大。当尖子运动员的身体质量超过了底座运动员腕关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底座运动员腕关节不能承受超过已经适应的冲击力,导致腕关节运动损伤。
(六)心理素质。在训练或比赛中出现意外情况是,运动员心理状态不佳,担心失败或太在意比赛的胜负,导致情绪低落,动作僵硬不协调,容易导致运动员腕关节的损伤。
(七)突发意外。训练或比赛时,当场上发生突发意外,如衣服脱落、鞋带松开、音乐中断、错误的口令、场地损坏等,都会令运动员精神紧张,很容易造成底座运动员的腕关节运动损伤。
三、预防措施
要做好技巧啦啦操底座运动损伤的预防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安全意识。使运动员在思想上高度认识到预防损伤的重要性,树立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2]同时还要加强关于技巧啦啦操安全知识的学习,学会保护和自我保护,学会急性运动损伤后的救护以及慢性运动损伤的康复,在进入医院之前,能为救助争取有利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运动员的疼痛。
(二)合理安排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准备活动的目的是增强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机体的调节能力,身高体温增强身体的代谢能力和各器官的功能,预防运动损伤。
(三)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教练员应根据运动员的年龄、性别、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合理地安排时间和运动量,避免单一训练方法。运动负荷要逐渐增加,学习动作时要有正确的要领,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要区别对待。成套的啦啦操练习运动量比较大,对运动员的耐力、速度、力量的要求比较高,运动员要熟练掌握动作技术要领,甚至达到自动化。这时教练员应严格控制成套训练之间的间歇时间,控制训练量极限,避免运动员因身体疲劳而发生损伤。
(四)加强专项素质练习。在素质练习中,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底座运动员腕关节肌肉和韧带力量的练习。运动员的损伤绝大多数是在完成高难度动作时,由于能力不够而造成的运动损伤。运动员在完成托举、翻腾时需要有较大的力量支撐,如果运动员腕关节力量比较弱,达不到完成动作的要求,极易导致腕关节损伤。因此,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也是预防运动损伤的关键。
(五)不断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在运动训练或参加正式比赛前,人体的器官会产生一系列的机能变化。例如:心率加快、升高、呼吸加快、运动员情绪紧张,这些会造成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下降,也会造成底座运动员腕关节的运动损伤。
(六)提高运动员适应各种突发情况的能力。教练员多组织运动员在不同的天气、不同场地、不同音乐下训练,模拟一些突发情况让运动员现场解决,提高运动员的适应能力,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七)加强体育器材和运动场地的维修与管理,改善运动环境。
四、结论
造成啦啦操底座运动员腕关节损伤的原因有很多,根据常见的几种损伤原因,制定出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有效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通过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全面提高运动员的能力,积极做好预防运动损伤的工作,减少运动损伤,为以后的教学和训练带来帮助,同时促进技巧啦啦操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瑞元,苏全生.运动生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10.
[2]郑宏伟.运动损伤和功能恢复[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5.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