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社会、企业等各方面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需求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机电类专业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基础课程,随着行业智能化、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相应的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手段已经跟不上行业的发展、企业用人的需求。因此,探索机电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已成为各学校亟需解决的突出难题。
【关键词】机电专业教学 存在的问题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不足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教师的职业水平落后
教师因长期处于学校这一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缺乏相对较新的技术知识,对企业实际需要的操作要求也缺乏理解,再加上教师长期习惯于“纸上谈兵”,故而种种问题表明,要想进一步深化机电专业的教学改革,培养社会和企业真正需要的机电专业应用型人才,关键是要从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平开始。
(二)产学结合不足
学生总是被禁锢在学校这一狭窄的圈子之内,他们接触到的技术和设备都是学校陈旧的设备,再加上他们很少有机会能进入到真正的企业中去,故而很难学到真正能跟上时代潮流、满足时代需要的技术。尽管有些院校、企业能够意识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并采取工学交替、顶岗实习、项目导向、挂职锻炼等方式推动产学研结合,实际上把产学研结合当作解决学生实习、丰富教师企业经历的一个途径,产学研结合仍处于形式化、浅层次状态。
二、机电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
学校应通过理论传授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既要充实机电专业的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专业学生能在对知识深入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可用性、实用性、通用性的理解,为将来毕业后能寻找到最适合自己专业的企业,能更快、更好地适应企业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手段
首先,课程体系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课程是实施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在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注重三个方面:一是课程设计思路上主要考虑胜任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直接反映职业岗位或职业角色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这种课程设计需要通过职业能力分析形成能力标准,再将能力标准转化为课程;二是课程结构打破传统学科本位的知识体系,不再追求学科体系的逻辑严密性,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按照能力单元或能力要素来开发学习模块;三是最终课程目标指向培养富有能力的劳动者、问题解决者和终身学习者。其次,在教学组织中,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环节有机结合,在实训基地组织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如数控维修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理论教学内容均在实训基地进行。采取项目导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以项目为中心,独立思考,寻求完成任务的方法。如在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中,采取具体工作项目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按工作项目编制机器人加工程序,触摸屏的应用程序,并对项目完成质量进行评比,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工业机器人编程的技巧与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注重現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采用课件、模拟仿真软件等多种方式组织教学,使学生接受立体、直观的教学。
(二)加强学校教师队伍的再教育
一支充满活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团队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保障。团队积极鼓励教师自我提高,有计划、系统地安排教师出外进修,实现100%双师型的教学团队。同时积极引进高素质师资,打造合理的师资结构,保证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中,促进科研团队的成型,形成老中青合理搭配,专业有多个科研方向的良好的科研氛围,有效提高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要自觉地摆脱学校这一相对封闭的教学环境的影响,去社会上和企业中学习相对较新的技术知识,增加对企业实际需要的学生能力的理解。在回归学校后,老师可以将他们学到的新知识传授给学生,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训练他们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学校也要对接受再教育的老师实行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支持和鼓励,企业也要对教师队伍打开大门,提供帮助,方便他们学习。
(三)丰富专业教学和实践活动内容
根据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吸纳企业参与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丰富专业课和选修课内容,拓宽实习渠道和领域,努力使学生实践活动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使满足社会、企业的人才需求。同时,要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市场资源和企业资源,大胆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通过项目或任务驱动、“校中厂”和“厂中校”等模式,一方面通过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开展项目合作,积极参与企业技改、研发和管理工作,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聘请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指导教师等方式,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岗位技能,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实训中心建设不断追踪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和工作任务,配置工业机械手、SMT自动贴片、工厂自动化等装备,引入工业MES系统,通过对过程优化、故障诊断、现场控制等,再现信息的综合处理,工艺流程的实时监视及工业现场本地及远程控制,变面向课程知识点的实验为面向工厂工作过程的实训。在实训中结合生产实际,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承接生产任务,让学生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结束语
总之,对机电专业的教学改革既是我国面向市场化大环境的总体要求,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操作能力的必然要求。.对于学生自身来说。学生必须正视当今社会就业所面临的问题,也必须意识到机电专业的专业特点,自觉地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的操作结合起来,利用学校、老师、企业等方方面面提供的便利,利用现有的一切资源,锻炼自己的能力,使自己不但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能与社会接轨、与企业接轨、与应用接轨、与创新接轨,成为新时代社会上最需要的新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明“.十二五”期间高校产学研结合模式下复合型人才培养问题探析[J].科技与教育
[2]陈周钦,吴龙川.行业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探索与实践[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机电专业教学 存在的问题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不足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教师的职业水平落后
教师因长期处于学校这一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缺乏相对较新的技术知识,对企业实际需要的操作要求也缺乏理解,再加上教师长期习惯于“纸上谈兵”,故而种种问题表明,要想进一步深化机电专业的教学改革,培养社会和企业真正需要的机电专业应用型人才,关键是要从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平开始。
(二)产学结合不足
学生总是被禁锢在学校这一狭窄的圈子之内,他们接触到的技术和设备都是学校陈旧的设备,再加上他们很少有机会能进入到真正的企业中去,故而很难学到真正能跟上时代潮流、满足时代需要的技术。尽管有些院校、企业能够意识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并采取工学交替、顶岗实习、项目导向、挂职锻炼等方式推动产学研结合,实际上把产学研结合当作解决学生实习、丰富教师企业经历的一个途径,产学研结合仍处于形式化、浅层次状态。
二、机电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
学校应通过理论传授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既要充实机电专业的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专业学生能在对知识深入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可用性、实用性、通用性的理解,为将来毕业后能寻找到最适合自己专业的企业,能更快、更好地适应企业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手段
首先,课程体系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课程是实施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在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注重三个方面:一是课程设计思路上主要考虑胜任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直接反映职业岗位或职业角色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这种课程设计需要通过职业能力分析形成能力标准,再将能力标准转化为课程;二是课程结构打破传统学科本位的知识体系,不再追求学科体系的逻辑严密性,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按照能力单元或能力要素来开发学习模块;三是最终课程目标指向培养富有能力的劳动者、问题解决者和终身学习者。其次,在教学组织中,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环节有机结合,在实训基地组织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如数控维修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理论教学内容均在实训基地进行。采取项目导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以项目为中心,独立思考,寻求完成任务的方法。如在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中,采取具体工作项目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按工作项目编制机器人加工程序,触摸屏的应用程序,并对项目完成质量进行评比,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工业机器人编程的技巧与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注重現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采用课件、模拟仿真软件等多种方式组织教学,使学生接受立体、直观的教学。
(二)加强学校教师队伍的再教育
一支充满活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团队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保障。团队积极鼓励教师自我提高,有计划、系统地安排教师出外进修,实现100%双师型的教学团队。同时积极引进高素质师资,打造合理的师资结构,保证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中,促进科研团队的成型,形成老中青合理搭配,专业有多个科研方向的良好的科研氛围,有效提高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要自觉地摆脱学校这一相对封闭的教学环境的影响,去社会上和企业中学习相对较新的技术知识,增加对企业实际需要的学生能力的理解。在回归学校后,老师可以将他们学到的新知识传授给学生,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训练他们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学校也要对接受再教育的老师实行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支持和鼓励,企业也要对教师队伍打开大门,提供帮助,方便他们学习。
(三)丰富专业教学和实践活动内容
根据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吸纳企业参与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丰富专业课和选修课内容,拓宽实习渠道和领域,努力使学生实践活动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使满足社会、企业的人才需求。同时,要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市场资源和企业资源,大胆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通过项目或任务驱动、“校中厂”和“厂中校”等模式,一方面通过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开展项目合作,积极参与企业技改、研发和管理工作,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聘请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指导教师等方式,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岗位技能,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实训中心建设不断追踪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和工作任务,配置工业机械手、SMT自动贴片、工厂自动化等装备,引入工业MES系统,通过对过程优化、故障诊断、现场控制等,再现信息的综合处理,工艺流程的实时监视及工业现场本地及远程控制,变面向课程知识点的实验为面向工厂工作过程的实训。在实训中结合生产实际,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承接生产任务,让学生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结束语
总之,对机电专业的教学改革既是我国面向市场化大环境的总体要求,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操作能力的必然要求。.对于学生自身来说。学生必须正视当今社会就业所面临的问题,也必须意识到机电专业的专业特点,自觉地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的操作结合起来,利用学校、老师、企业等方方面面提供的便利,利用现有的一切资源,锻炼自己的能力,使自己不但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能与社会接轨、与企业接轨、与应用接轨、与创新接轨,成为新时代社会上最需要的新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明“.十二五”期间高校产学研结合模式下复合型人才培养问题探析[J].科技与教育
[2]陈周钦,吴龙川.行业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探索与实践[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