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职学生的德育养成涉及班主任、德育课教师以及其他德育工作者的协同培养,缺一不可。其中,德育课教学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为更好地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增强社会适应性,德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着其他科目在本学科中的适用性。本文以笔者学院德育课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浅析心理学在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 心理学 运用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9(c)-0145-02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的全面开创,职业教育举足轻重的地位日益凸显。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更注重为各个行业培养实用性和适用性人才。因此,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贯穿“德”“艺”为始终。其中,中职学生的德育养成涉及班主任、德育课教师以及其他德育工作者的协同培养,目的在于较短时间内提升学生整体素养,加强其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在这些协同培养机制中,德育课教学是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为了丰富德育课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德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其他科目在本学科中的应用。本文以我院德育课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浅析心理学在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
1 中职德育课与心理学的关联性
中职德育课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为重要任务;从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法律规范、从业能力提升等方面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引导他们成为现代合格公民和合格的从业人员。心理学领域中的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也正是从生理发育、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对人进行着研究。同时,中职德育课学习模块和教材的适用以不同层次学生心理特征和专业特色为依据。因此,中职德育课和心理学在知识层次和实施手段中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塑造和思想养成。
2 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心理学运用的途径和方法
依据我院行业特色和学生分层培养目标特点,德育课教学中心理学的运用坚持有的放矢,以适用性和实用性为首。
(1)根据学生群体共性,选择适用的心理学知识辅助教学。
全校性的心理测评:本校每学年第一学期开学两周内会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测评,主要以心理危机筛查为主。德育教师在设计相关章节教案时参考心理测评系统反馈的结果,选取群体中比较凸显的心理现象作为讲解案例,和学生互相探讨,引导他们找寻这种心理现象或问题出现的内外部原因,教师从不同角色角度给予处理问题的参考建议,学生自主选择适用的方式。当然,所有来自心理测评系统的案例都以保护个人隐私为前提。例如:德育第一册第二课《培养健康心理》的案例呈现,来源于此会更具有真实性,教师在内容设计时多借鉴“积极心理学”的主要方法,授课中常用柔性的心理干预策略,聆听、谈话等温和方式,以及积极情感体验法来锻炼学生释放潜在的积极品质和能力,学会与自己对话。
(2)依据学生个体差异,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团辅活动,丰富德育课实践内容心理团辅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是心理教师的任务,更需要学生德育养成中涉及环节人员的共同参与,才能维护活动效果的持续性。我院目前围绕人际交往、自我认识和环境适应主题,针对三个群体开展每两周一次的活动:①班级心理委员的团辅。每班心理委员1人,主要培训他们对班级同学心理危机的筛查能力和强化班级凝聚力的技能。②存在心理问题学生的团辅。主要来自两类学生:一是心理测评时筛查出的,二是主动来进行心理咨询的。团辅时主要针对自我认识和环境适应能力为主。③毕业班的团辅。主要以职业能力和职业指导为主。这些心理团辅活动的很多内容和实施环节都与德育课教学有着重叠性。例如:德育第三册第三课第二节中的企业员工的职业化,第五课第一节求职方法、第二节职业成长课题,这三节的内容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在教学内容和环节的设置中德育课教师、心理教师、就业指导教师可以从三个不同角度对此课题进行综合性的设计来指导学生,从而让学生多方位为就业做足准备。
(3)根据专业特色,利用心理效应,设置德育课作业。德育课后作业的设置不仅是为了了解学生课堂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更是了解学生日常心理状态的重要途径。根据我院分设的建筑工程系、设备安装系、经济管理系、环境艺术系的专业特色,德育教师在设置个别章节作业评价标准时会应用心理学中的“老鹰效应”和“霍桑效应”,引导学生不断塑造竞争型、阳光型自我,从而提升作业的质量。例如:中年级阶段学生在进行《工匠精神》读本学习时,除了在课堂上以小组合作方式开展演讲比赛、故事会分享等,课后作业通常以2人为小组制作“工匠人物手抄报的”方式呈现。此时,作业的评价标准出现了迥异:建筑工程系和设备安装系的班级以工匠事迹的完整、手抄报版面的整洁为主,经济管理系和环境艺术系的班级除了工匠事迹的完整、手抄报版面的整洁之外,还需要关注手抄报的设计感。这就需要德育教师在设置作业进行评价标准时,不仅要学习心理学的相关效应原理和适用范围,更要借鉴专业课教师的建议,从而通过多种有效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帮助他们矫正不良的学习状态。
3 目前教学实践中呈现的主要问题
虽然在探寻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心理学运用的途径和方法的过程中,我们的初步尝试有了些许进展和成效,但依然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呈现出一些问题。
(1)德育课和心理学领域的知识体系都是经年累月而自成脉络的专业学科,这类“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具备自身跨学科学习的能力和学校提供培养机会,同时也需要社会提供实践平台。目前,这种三维一体的协同培养机制受不同因素的影响,较高的实现率还难以体现。
(2)教学实践环境亟待更加完备。中职德育课教学和心理学的结合环节中,有时需要采用情境体验法来实现成效,通常以室外趣味游戏的形式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心理,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堂内容的实在性。但受教学实践场地的限制,德育课授课时间的不连贯性等因素制约,这种心理体验式的教学环节往往僅停留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即使勉强来实践,体验效果也会大大折扣。
4 结语
中职德育课是一门关注培养人的正确思想和心理来影响行为的综合性学科;心理学则是一门关注研究人类的各种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心理行为的科学,兼具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功能。两者虽分属不同的学科体系,但在理论层面和操作实践中呈现出纵横交错。笔者认为,将心理学融入到中职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充实德育课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成效,尤为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和心理健康教育,掌握最大限度挖掘自身潜力的方法来适应职业化、社会化的进程。同时,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借鉴和运用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知识,也为德育课教学改革和创新开启了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胡战.挖掘中职德育教材因素 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广东教育职教,2018(2):55-57.
[2] 姬兴涛,杜红,孙东梅.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途径与方法[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7):96-98.
[3] 曾纪军.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中国培训,2018(6):51-52.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 心理学 运用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9(c)-0145-02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的全面开创,职业教育举足轻重的地位日益凸显。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更注重为各个行业培养实用性和适用性人才。因此,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贯穿“德”“艺”为始终。其中,中职学生的德育养成涉及班主任、德育课教师以及其他德育工作者的协同培养,目的在于较短时间内提升学生整体素养,加强其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在这些协同培养机制中,德育课教学是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为了丰富德育课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德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其他科目在本学科中的应用。本文以我院德育课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浅析心理学在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
1 中职德育课与心理学的关联性
中职德育课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为重要任务;从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法律规范、从业能力提升等方面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引导他们成为现代合格公民和合格的从业人员。心理学领域中的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也正是从生理发育、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对人进行着研究。同时,中职德育课学习模块和教材的适用以不同层次学生心理特征和专业特色为依据。因此,中职德育课和心理学在知识层次和实施手段中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塑造和思想养成。
2 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心理学运用的途径和方法
依据我院行业特色和学生分层培养目标特点,德育课教学中心理学的运用坚持有的放矢,以适用性和实用性为首。
(1)根据学生群体共性,选择适用的心理学知识辅助教学。
全校性的心理测评:本校每学年第一学期开学两周内会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测评,主要以心理危机筛查为主。德育教师在设计相关章节教案时参考心理测评系统反馈的结果,选取群体中比较凸显的心理现象作为讲解案例,和学生互相探讨,引导他们找寻这种心理现象或问题出现的内外部原因,教师从不同角色角度给予处理问题的参考建议,学生自主选择适用的方式。当然,所有来自心理测评系统的案例都以保护个人隐私为前提。例如:德育第一册第二课《培养健康心理》的案例呈现,来源于此会更具有真实性,教师在内容设计时多借鉴“积极心理学”的主要方法,授课中常用柔性的心理干预策略,聆听、谈话等温和方式,以及积极情感体验法来锻炼学生释放潜在的积极品质和能力,学会与自己对话。
(2)依据学生个体差异,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团辅活动,丰富德育课实践内容心理团辅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是心理教师的任务,更需要学生德育养成中涉及环节人员的共同参与,才能维护活动效果的持续性。我院目前围绕人际交往、自我认识和环境适应主题,针对三个群体开展每两周一次的活动:①班级心理委员的团辅。每班心理委员1人,主要培训他们对班级同学心理危机的筛查能力和强化班级凝聚力的技能。②存在心理问题学生的团辅。主要来自两类学生:一是心理测评时筛查出的,二是主动来进行心理咨询的。团辅时主要针对自我认识和环境适应能力为主。③毕业班的团辅。主要以职业能力和职业指导为主。这些心理团辅活动的很多内容和实施环节都与德育课教学有着重叠性。例如:德育第三册第三课第二节中的企业员工的职业化,第五课第一节求职方法、第二节职业成长课题,这三节的内容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在教学内容和环节的设置中德育课教师、心理教师、就业指导教师可以从三个不同角度对此课题进行综合性的设计来指导学生,从而让学生多方位为就业做足准备。
(3)根据专业特色,利用心理效应,设置德育课作业。德育课后作业的设置不仅是为了了解学生课堂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更是了解学生日常心理状态的重要途径。根据我院分设的建筑工程系、设备安装系、经济管理系、环境艺术系的专业特色,德育教师在设置个别章节作业评价标准时会应用心理学中的“老鹰效应”和“霍桑效应”,引导学生不断塑造竞争型、阳光型自我,从而提升作业的质量。例如:中年级阶段学生在进行《工匠精神》读本学习时,除了在课堂上以小组合作方式开展演讲比赛、故事会分享等,课后作业通常以2人为小组制作“工匠人物手抄报的”方式呈现。此时,作业的评价标准出现了迥异:建筑工程系和设备安装系的班级以工匠事迹的完整、手抄报版面的整洁为主,经济管理系和环境艺术系的班级除了工匠事迹的完整、手抄报版面的整洁之外,还需要关注手抄报的设计感。这就需要德育教师在设置作业进行评价标准时,不仅要学习心理学的相关效应原理和适用范围,更要借鉴专业课教师的建议,从而通过多种有效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帮助他们矫正不良的学习状态。
3 目前教学实践中呈现的主要问题
虽然在探寻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心理学运用的途径和方法的过程中,我们的初步尝试有了些许进展和成效,但依然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呈现出一些问题。
(1)德育课和心理学领域的知识体系都是经年累月而自成脉络的专业学科,这类“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具备自身跨学科学习的能力和学校提供培养机会,同时也需要社会提供实践平台。目前,这种三维一体的协同培养机制受不同因素的影响,较高的实现率还难以体现。
(2)教学实践环境亟待更加完备。中职德育课教学和心理学的结合环节中,有时需要采用情境体验法来实现成效,通常以室外趣味游戏的形式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心理,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堂内容的实在性。但受教学实践场地的限制,德育课授课时间的不连贯性等因素制约,这种心理体验式的教学环节往往僅停留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即使勉强来实践,体验效果也会大大折扣。
4 结语
中职德育课是一门关注培养人的正确思想和心理来影响行为的综合性学科;心理学则是一门关注研究人类的各种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心理行为的科学,兼具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功能。两者虽分属不同的学科体系,但在理论层面和操作实践中呈现出纵横交错。笔者认为,将心理学融入到中职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充实德育课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成效,尤为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和心理健康教育,掌握最大限度挖掘自身潜力的方法来适应职业化、社会化的进程。同时,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借鉴和运用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知识,也为德育课教学改革和创新开启了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胡战.挖掘中职德育教材因素 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广东教育职教,2018(2):55-57.
[2] 姬兴涛,杜红,孙东梅.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途径与方法[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7):96-98.
[3] 曾纪军.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中国培训,2018(6):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