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时期是是进行语言训练的关键期,也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和独立意识的绝好机会。根据儿童期孩子的心身发展特点,可以进行如下训练。
1 配合感觉机能的迅速发展,全面丰富感觉刺激
发展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尽管脑细胞开始的增殖主要涉及遗传因素,但早期感觉经验可以改变不受遗传控制的微神经元的功能特性。应经常抱婴儿出外,感受丰富多彩的世界,听小鸟、动物的叫声、听人的谈话。 所有这些作法是为增加对各种刺激的感受,使机体有丰富的早期感觉经验,随着各种感觉机能的迅速成熟,使孩子学会通过各种感觉综合认识事物。这有助于将来对人对事物的全面准确的认识理解,也可以避免出现“感觉统合失调”。
2 以言语训练为先导,促进智能的全面发展
语言是人际交流的工具,婴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心理发展的过程。3岁以内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是从婴儿3、4个月开始,教孩子发音、逐步增加到称呼、问候等各种单词,然后教一个名词(或代词)加一个动词的简单句,如“宝宝吃”、“小猫跑”等,再根据孩子的掌握程度慢慢增加难度。可以选儿童感兴趣又压韵的儿歌、小诗等教孩子。也可以讲小故事。可以利用“催眠记忆法”在孩子睡前的浅睡眠时期,缓缓输入与他生活相关的各种词汇。一个较早掌握语言的孩子,其思维活动和整个心智都会得到促进。
3 注意婴儿情绪和性格的培养
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是从胎内就逐步建立。这种依恋的建立有助于孩子形成安全感和对人的信任。如果2岁以内的孩子因母亲工作太忙或出国、调工作等原因没能建立起母子依恋,父母一定设法使其尽快弥补,如到3岁仍未建立这种依恋,就可能造成儿童情感或个性发展方面的问题或障碍。
4 婴幼儿的学习形式
因为婴幼儿时期有意注意时间很短,尚未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又有极强的好奇心。 这时只能通过发展较早的直观的具体形象思维来认识他周围的世界。所以儿童教育家告诉我们:玩是儿童的天职。小时候没有充分玩过的孩子,智力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最好方法是——寓教于玩。从这个意义上讲,让孩子在婴幼儿时期有充分的玩的机会,可以得到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各种训练。同时对预防某些心身障碍和心理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以成人的学习形式来教儿童,只能引起孩子对学习的逆反,导致不爱学习。
5 婴儿期的培训要与胎教衔接
现在已经有许多孩子经过胎教训练。因此生后的教育要注意与胎教的连续性问题。再好的胎教训练,如果没有出生后的不断强化,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也会逐渐消退。 如常听孩子在胎内已熟悉的胎教音乐。经常重复胎儿时的亲子对话内容,并不断更新内容。双手扶着孩子腋下助其跳起或做“散步”,以巩固“宫内散步”,可以使生后无意识的踏步,尽早转为皮层的、有意识的踏步行为。而这些如果不在孩子出生后不断强化,不久就会消退了。所以胎教的效果要巩固,不可能一劳永逸。但具体做时,父母也不必很紧张、很累。只要在带孩子玩时有目的的做就可以。
6 父母身教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好象一架摄像机,把父母的言行都一一记录在心。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放映”出来。父母要意识到这一点,主动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想让孩子将来豁达开朗,自己就不能斤斤计较、对人尖酸刻薄。要让孩子好学上进,自己先得做出榜样。因此,对模仿力强、暗示性也高的幼儿进行早期培训,最有效的办法是父母以身作则。包括互敬互爱、对人生和社会的正确认识、言行一致、父母态度的一致、不断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良习惯、积极进取、勤奋、热情等都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作出表率。
7 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幼儿期的情感与婴儿期接近,具有易变性特点,不善于自己调节。但随年龄的增长,在幼儿晚期已经发展起一定的控制能力,并出现了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因此幼儿期的情感发展是随环境和教育发生着迅速改变的。首先,父母会发现,3岁以后孩子就出现了独立的愿望,开始自行其事、心理学上称之“第一反抗期”。这时家长不可对孩子强行治“倔劲”,以免形成“逆反”。要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实践。当孩子受到挫折失败时,要及时表示理解和支持。比如孩子为同情接近一个没朋友的小孩而被其他孩子孤立时,要肯定他善良的同情心,同时教他一些方法,使之既不失老朋友,也结交新朋友。有时孩子也会把别的孩子或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因为他们对所有制观念还沒有明确的理解。出现这类事一定要及时教育,态度要平静、严肃,晓之以理。很快孩子就会明白道理。现在的独生子女智力水平一般都较高。但由于缺少同龄孩子的密切交往,会出现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出去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更多积累交往经验。这对以后适应社会是极其重要的。
1 配合感觉机能的迅速发展,全面丰富感觉刺激
发展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尽管脑细胞开始的增殖主要涉及遗传因素,但早期感觉经验可以改变不受遗传控制的微神经元的功能特性。应经常抱婴儿出外,感受丰富多彩的世界,听小鸟、动物的叫声、听人的谈话。 所有这些作法是为增加对各种刺激的感受,使机体有丰富的早期感觉经验,随着各种感觉机能的迅速成熟,使孩子学会通过各种感觉综合认识事物。这有助于将来对人对事物的全面准确的认识理解,也可以避免出现“感觉统合失调”。
2 以言语训练为先导,促进智能的全面发展
语言是人际交流的工具,婴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心理发展的过程。3岁以内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是从婴儿3、4个月开始,教孩子发音、逐步增加到称呼、问候等各种单词,然后教一个名词(或代词)加一个动词的简单句,如“宝宝吃”、“小猫跑”等,再根据孩子的掌握程度慢慢增加难度。可以选儿童感兴趣又压韵的儿歌、小诗等教孩子。也可以讲小故事。可以利用“催眠记忆法”在孩子睡前的浅睡眠时期,缓缓输入与他生活相关的各种词汇。一个较早掌握语言的孩子,其思维活动和整个心智都会得到促进。
3 注意婴儿情绪和性格的培养
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是从胎内就逐步建立。这种依恋的建立有助于孩子形成安全感和对人的信任。如果2岁以内的孩子因母亲工作太忙或出国、调工作等原因没能建立起母子依恋,父母一定设法使其尽快弥补,如到3岁仍未建立这种依恋,就可能造成儿童情感或个性发展方面的问题或障碍。
4 婴幼儿的学习形式
因为婴幼儿时期有意注意时间很短,尚未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又有极强的好奇心。 这时只能通过发展较早的直观的具体形象思维来认识他周围的世界。所以儿童教育家告诉我们:玩是儿童的天职。小时候没有充分玩过的孩子,智力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最好方法是——寓教于玩。从这个意义上讲,让孩子在婴幼儿时期有充分的玩的机会,可以得到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各种训练。同时对预防某些心身障碍和心理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以成人的学习形式来教儿童,只能引起孩子对学习的逆反,导致不爱学习。
5 婴儿期的培训要与胎教衔接
现在已经有许多孩子经过胎教训练。因此生后的教育要注意与胎教的连续性问题。再好的胎教训练,如果没有出生后的不断强化,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也会逐渐消退。 如常听孩子在胎内已熟悉的胎教音乐。经常重复胎儿时的亲子对话内容,并不断更新内容。双手扶着孩子腋下助其跳起或做“散步”,以巩固“宫内散步”,可以使生后无意识的踏步,尽早转为皮层的、有意识的踏步行为。而这些如果不在孩子出生后不断强化,不久就会消退了。所以胎教的效果要巩固,不可能一劳永逸。但具体做时,父母也不必很紧张、很累。只要在带孩子玩时有目的的做就可以。
6 父母身教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好象一架摄像机,把父母的言行都一一记录在心。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放映”出来。父母要意识到这一点,主动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想让孩子将来豁达开朗,自己就不能斤斤计较、对人尖酸刻薄。要让孩子好学上进,自己先得做出榜样。因此,对模仿力强、暗示性也高的幼儿进行早期培训,最有效的办法是父母以身作则。包括互敬互爱、对人生和社会的正确认识、言行一致、父母态度的一致、不断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良习惯、积极进取、勤奋、热情等都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作出表率。
7 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幼儿期的情感与婴儿期接近,具有易变性特点,不善于自己调节。但随年龄的增长,在幼儿晚期已经发展起一定的控制能力,并出现了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因此幼儿期的情感发展是随环境和教育发生着迅速改变的。首先,父母会发现,3岁以后孩子就出现了独立的愿望,开始自行其事、心理学上称之“第一反抗期”。这时家长不可对孩子强行治“倔劲”,以免形成“逆反”。要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实践。当孩子受到挫折失败时,要及时表示理解和支持。比如孩子为同情接近一个没朋友的小孩而被其他孩子孤立时,要肯定他善良的同情心,同时教他一些方法,使之既不失老朋友,也结交新朋友。有时孩子也会把别的孩子或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因为他们对所有制观念还沒有明确的理解。出现这类事一定要及时教育,态度要平静、严肃,晓之以理。很快孩子就会明白道理。现在的独生子女智力水平一般都较高。但由于缺少同龄孩子的密切交往,会出现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出去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更多积累交往经验。这对以后适应社会是极其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