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寡妇》尽风流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dewei66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原来,被尊为“圣人”的孔夫子也曾如此“肤浅”。尽管他以此为教训并劝告他人,却偏偏还有芸芸众生明知故犯,凭着“第一印象”对人对事贴上标签。由此可见,“第一印象”有多重要。
  “风流”之名生好奇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剧名无疑是“第一印象”的开始。由上海歌剧院排演的轻歌剧《风流寡妇》,正有着一个令人想入非非的好名字。风韵尤佳的寡妇?放荡轻浮的寡妇?潇洒脱俗的寡妇?还是才华不凡的寡妇?一词“风流”牵起多少好奇心,倒要看看这寡妇究竟何许风流?相信2013年清明节当晚在兰心戏院里,抱着如此心态看“寡妇”的不在少数。假如最初将剧名“Die Lustige Witwe”直译为“快乐的寡妇”,恐怕剧场里要冷清许多。如此看来,这位替该剧译名的前辈也算是个“风流”人物了。那生前因这部歌剧而名利双收变富翁的雷哈尔,死后也该好好“冥谢”这位妙笔题名的译者,帮他拓展中国市场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走进兰心戏院,宣传折页封面上身着露背红裙的曼妙女郎,正对着献给自己的红玫瑰欲拒还迎。“唱如德国人、跳如红磨坊、演如赵本山”的广告语惹人期待,看来这一版《风流寡妇》除却“风流”之名,更有“风流”之实。
  “风流”之思显才情
  随着台上交响乐团奏响序曲,演员们踏着拍子翩翩起舞,艳丽登场。尽管情景式的演释只留出前半个舞台的空间,却丝毫没有影响导演的艺术表达。一场圆舞曲过后,台上几位“使馆官员”们便单膝跪地,喜笑颜开地被各自太太端端正正地戴上了绿帽子。自此之后,台上一会儿冒出“十三点”“枪毙鬼”等上海闲话,一会儿又是抑扬顿挫的山东方言,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中文对白里尽是茶余饭后的闲聊琐事,“泡妞”“伪君子”“夜总会”“思想汇报”“找领导报销”“潘金莲协会”“男中音怎么唱高调”等针砭时弊的“包袱”,让观众心领神会,引起阵阵哄笑。剧终,一色美女热浪红裙大跳康康舞,更是掀起台下满堂喝彩。若不是身临其境,还真是无法想象,这竟是歌剧演出的现场!
  不过,别以为这歌剧成了闹剧,且不说轻歌剧原本就应娱乐而生,轻松热闹是原本就该出现的场面,即使在这般嘲讽调侃、打闹嬉笑中,已足见导演李卫之才情。每一句对白都由其亲自操刀,不仅保留了德文宣叙调中的原意,更采用大众熟悉的市井俚语。捧逗之余,亦将原本的剧情交代得清清楚楚。寡妇汉娜为何成为众人焦点,大使杰塔为何使出美男计,伯爵达尼洛为何迟迟不肯表白,大使夫人的地下情不了了之,有情人最后终成眷属,所有情节在其精心“篡改”的全新剧本里,像拉家常说故事一样被叙述得生动有趣。观众无需为看字幕而分神,不会因语境差异而找不到笑点。曲终人散,戏院里走出的男男女女在哼唱其中著名的《风流寡妇圆舞曲》之外,更回味着意犹未尽的“风流”,有台上演的,抑或有心里藏的,妙不可言。
  “风流”之艺验真功
  其实,该版《风流寡妇》已在京广沪等地上演过多次,尽管指挥、乐队各有不同,但主演风流寡妇汉娜与伯爵达尼洛的,却一直是女高音歌唱家徐晓英和男中音歌唱家杨小勇。从现场的表现来看,《维利亚之歌》《到马克西姆去》等各自的咏叹调声情并茂、洒脱自如,著名的二重唱《缄默不语》两人更是情投意合、缠绵悱恻。一会儿故作镇定,一会儿有意挑衅,要么互相埋怨,要么欲说还休,两人有唱有跳、能演会道。到底是入戏已深的老搭档,从容应对之间,“风流倜傥”情满自溢。
  饰演聂古斯的徐奇亦算是剧中的老戏骨了,无论京片儿、白话、沪语,各地演出中都是他在卖力抖包袱。如果按相声里“三分逗七分捧”的说法,他在这一版《风流寡妇》中可谓关键人物。显然,徐奇有着丰富的经验,每个神态、每句语气、每串动作,他都拿捏得恰到好处,与台上角色对戏的同时,也总能抓住最佳时机和角度与台下观众互动交流,把每一个“包袱”都尽可能让观众接住。对于当晚的演出“笑”果,徐奇功不可没。而那三位被试探的“潘金莲”各展风骚,亦算是小小亮点。
  此版《风流寡妇》的指挥不好当,既要和乐队一起亮相于台上,和歌唱演员的交流也不似在乐池里顺当。指挥到一半时,又要放下指挥棒配合“风流寡妇”搂搂抱抱,气那假装风流、不吐真言的伯爵。好不容易谢幕了也没得休息,还要跟演员们一起跳康康舞。好在作为上海歌剧院合唱团的常任指挥,易杰和上海歌剧院有过多次合作,跟演员们也已熟悉,舞台上的这位八零后青年指挥家很放得开,不仅应付自如,更乐在其中。
  《风流》已落幕,“风流”犹存心……
其他文献
奥地利乐评人将尼古拉斯·哈农库特指挥维也纳古乐合奏团所录制的两首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形容为——“无与伦比的音乐合奏”。这也是哈农库特六十余年来首次与其创建的维也纳古乐合奏团录制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乐团有极具影响力的乐手阵容,甚至包括一架莫扎特本人喜爱的安东·瓦尔特古钢琴作为独奏乐器。  以往维也纳古乐合奏团没有演奏过如此经典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原因很简单:哈农库特一直在寻找一位最合适的钢琴独奏家。毫无疑
期刊
在克罗默的所有作品中,他的弦乐四重奏被普遍认为是最重要的作品。很多评论家把克罗默和海顿并列,视为弦乐四重奏这种乐曲形式的创始人,连贝多芬都把克罗默看作是自己创作弦乐四重奏的主要对手。  在所谓的“冷门作曲家”中,有几位近几年突然“热”了起来,有的似乎还有转“冷”为“热”、变成“次热门作曲家”的可能性。这类作曲家作品的录音当然就比较多了,比如胡梅尔(Johann Nepomuk Hummel)、莱哈
期刊
北京交响乐团(以下简称北交)是国内交响乐团阵容中的一支劲旅,该团历年的访欧巡演已成惯例,2012年秋天,他们再一次出访欧洲,于土耳其、德国的四个城市进行了五场巡回演出。我作为出访巡演的特约乐评家,全程随团赴土、德两国,亲历了全部五场音乐会。  土耳其之行  土耳其是一个地跨欧亚大陆的国家,近年来这里频繁举行各类音乐艺术活动。2012年是中土建交四十周年,北交作为特殊的文化使者,肩负着为“2012土
期刊
这是瓦格纳夹在《特里斯坦》草稿里给魏森东克夫人(Mathilde Wesendonck)的献词。人们普遍认为《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写他俩的爱情,特里斯坦是作曲家自己,伊索尔德是魏森东克夫人玛蒂尔德,魏森东克先生奥托(Otto Wesendonck),自然就是马克国王。非也。瓦格纳是颗情种,燃点低,他可以同时爱上五个女人,将同一首乐曲献给不同的心上人。瓦格纳知道自己对女人的魅力,与他的挚友(后来的
期刊
坐落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瑞士小镇韦尔比耶(Verbier),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瑞士最大的雪区之一。每年七月和八月间,全欧洲最具声望的古典音乐节之一——韦尔比耶音乐节就在这里举办。这一古典音乐盛会创立于1994年,当年7月12日,祖宾·梅塔执棒年轻的以色列爱乐乐团呈现了其首演音乐会。  韦尔比耶音乐节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古典音乐家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特别是为一些刚刚在乐坛崭露头角的年轻音乐家创造了与
期刊
这是一个突兀、奇怪但有意思的问题:音乐家究竟能不能从美术中读出音乐,继而演奏出来呢?我的期望值自然不是一首《蒙娜丽莎》小步舞曲或者《干草车》奏鸣曲(The Hay Wain,即干草车,英国风景画家约翰·康斯太勃尔在1821年创作的油画作品),但是英国女钢琴家、指挥家约翰娜·麦克格雷戈尔(Joanna MacGregor)却真的率领了她的小乐队,将“画出来”的乐谱演奏了出来。2013年10月,这场别
期刊
如同走近一个可能相爱的人——走进某个大师的音乐,靠的是机缘和内心聆听的渴望,寻觅的渴望。某一天,我突然被肖邦打动,神魂颠倒地一遍一遍播放他的夜曲——《降B小调第一夜曲》《降E大调第二夜曲》《C小调夜曲》《降D大调第八夜曲》——继而是他的玛祖卡曲、奏鸣曲、回旋曲、他的并非舞曲的圆舞曲……这个春天,我的心灵几乎被他的音乐充满。  音乐,甚至比诗歌还要神奇。它越过思想的路径,越过欲望森林的火焰,越过断崖
期刊
这是布里顿在1964年被授予首届阿斯本奖(Aspen Award)上所发表的获奖感言。这一坦诚的演讲不仅道出了作曲家个人的创作追求,而且这一所谓的为特定场合及特定的人写作的创作特点,更是体现在他多种体裁的创作中,比如说他的声乐套曲的创作。  兴起于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歌曲这一声乐体裁以其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形式,侧重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精神向往等特点而备受作曲家的青睐。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马勒等
期刊
杨老师,我当年听您讲课时,记得您提过这样一个说法,说您不太喜欢色彩过于斑斓、道具过于复杂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舞台处理方式,您觉得这部戏应该更偏单色和抽象。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如果只挑一部戏来代表瓦格纳,那就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这是公认的看法,并不是我独创,在学界和音乐界都有共识,因为这部戏最彻底地代表了瓦格纳风格最精粹的方面。他的哲学、思想、音乐风格及其演化,这部戏都可以说处在
期刊
时光飞逝,步伐匆匆。但我们依然要努力维护高雅艺术对于生活的意义,就像眼前这位匈牙利钢琴家。  我问席夫,你是否认为贝多芬会喜欢现代钢琴。“不会。”“为什么?”“我猜他首先会问为什么它们都是黑色的。”  在讨论了关于近现代乐器严肃的外表之后,席夫开始探讨贝多芬会创造出什么样的音乐。“他会惊讶为什么所有的音域都一样,没有个性。还有音符的色彩呢?因为贝多芬的音乐就是为这些而写的。”  这让我们对席夫的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