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创新与突破

来源 :中国经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cc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首2003年,不同的民营企业在不同的领域中取得突破,亮点纷呈。在能源、重工业 、 金融服务业、教育文化产业、新闻出版业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许多过去被视为“ 禁区”的领域中,越来越多地看到民营企业的身影。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不仅大规模地参与 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而且纷纷走出国门,到海外投资并购。海外资本开始青睐中国的民营 企业,国内银行渐渐向民营企业开放绿灯,连国债能否由民营企业直接使用这样的话题也被 公开提出。
  这一切,意味着民营经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势头。
  表面看起来互不相关的实践中的种种突破,既是理论突破的直接结果,又不断促进理论 上的新突破。观察家认为,自中共十四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后,大 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便成为题中应有之义。但10年来,围绕如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问题, 从姓“社”、姓“资”的争论开始,不断创新的理论为人们释疑解惑,直至中共十六大形成 了相对系统的非公有制经济理论,有了理论方面的多种突破。比如,强调非公有制与公有制 不是对立的,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比如强调民营企业家是社会主义事 业的建设者,他们的合法收入包括非劳动收入必须得到保护,等等。十六大召开后不到一年 ,十六届三中全会在非公有制经济理论方面又上一层楼,其中,关于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 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 法规未禁入的领域;鼓励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做强做大;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等等一系 列新提法,新观念,给理论界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无论是实践中的突破还是理论上的突破,其实都是客观必然。统计资料表明,2002年民 营经济在GDP中所占比重已达48.5%,广义民营经济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大约为64%。民 营经济已成为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主体和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截至2003年9月,民营 经济的增长率和投资率,以及出口额均保持稳定、持续增长的势头。在这样一种崭新的经济 格局中,在民营企业的实力不断增长,它们的管理水平、经营理念、质量意识乃至战略决策 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民营企业所取得的突破更像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结果。
  中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关键时期,摆在民营企业面前的是新的挑战和机遇。如 何应对海外资本的竞争压力,如何闯关进入更多的领域,如何破解混合所有制实现形式的新 课题,如何克服自身不足,做大做强,还需要有新的突破。在突破中发展,在发展中寻求新 的突破口,这将是中国民营企业无可回避的选择。
其他文献
2008年,中交一航院研发的“亲水消浪格型结构防波堤”、“矩形方形灌注桩成孔组合钻具”、“直排式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结构”、“分离卸荷式板桩岸壁结构”等4项技术创新
通过加装控制盒的方式,实现单探头测深仪与自动控制探头之间的流畅切换,将传统单探头测深仪改造成具有多探头功能的高效水下测量仪器系统,主要用于航道和码头基床等的水下扫测。利用该系统进行的码头基床扫测已经取得成功,可为同类测量设备的改造提供全新的思路。
码头岸坡位移直接关系到码头安全,采用深层位移监测及有限元计算两种手段研究岸坡位移趋势,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尤其在病害码头修复加固中,能更好的查找原因,优化设计。
徐悲鸿: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自幼随父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赴法国留学,1923年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美术作品。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近年来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和研究人员正在积极地探求如何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英语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在研究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培训密切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整合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CALL)和学习策略培训——在优化培养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模式方面的效果和可行性。
浮式防波堤具有不影响相应海域物质交换、造价随水深变化不大等优点,但其消波效果较差且对锚泊系统要求高等因素,减缓了它向实际工程转化的步伐。本研究综合考虑阻挡反射、紊动
当胡锦涛、温家宝等亲临抗“非典”一线;当国家领导人轻车简从,减少繁文缛节; 当政府高层紧握艾滋病人的手,细节之处无不体现着新一届政府亲民务实的施政风格。  2003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年,同时也是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施政的第一年 。在这重要而又不寻常的“开局之年”,人们不仅欣喜地看到中国经受住“非典”疫情、洪 涝灾害等重大考验,经济运行情况好于预期;而且欣慰地注意到中国领导人面对新形势,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