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在分析了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一期遗存的内涵之后认为,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一期遗存已经足够丰富,具备了足以支撑起一座建国初期都城应有的内容.夏商文化的分界是以偃师商城的始建作为界标的.偃师商城商文化的第二期是在第一期文化的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不是最早的商文化,因此将夏商文化分界置于第二期之初是不妥当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分析了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一期遗存的内涵之后认为,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一期遗存已经足够丰富,具备了足以支撑起一座建国初期都城应有的内容.夏商文化的分界是以偃师商城的始建作为界标的.偃师商城商文化的第二期是在第一期文化的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不是最早的商文化,因此将夏商文化分界置于第二期之初是不妥当的.
其他文献
点分布建模和可视性分析是考古学研究中的前沿方法和重要手段.本文结合了这两种方法,对燕长城赤峰段的军事防御体系的内部运作机制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利用点分布建模法探索了烽燧、障城等附属遗址在地形因素影响下的分布规律,并显示了遗址空间分布的层级性.第二部分证明了烽燧的可视性,具体研究了烽燧之间的烽燧信息传输和控制范围,揭示了战国燕长城赤峰段存在着较复杂的军事防御策略.
中国北方地区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古代北方民族活动的历史舞台,在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长期从事该地区的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建立起了内蒙古中南部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编年体系,也逐步构建起北方民族考古研究的学术体系.近年来在探索农牧交融与畜牧业起源模式等理论问题的同时,也将主要精力放在考古学学术新人的培养上.“北方与民族”考古系列论文就是出自从事北方地区考古的青年学者之手,选题与所得结论皆有不同程度的创新性,代表着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
对于江西地区东周时期的历史状况,以往多信从文献记载.《舆地广记》在“江南西路”条下称“春秋战国属楚①”.《元和郡县图志》中载,“春秋时为楚之东境,吴之西境.七国时全为楚地⑦”.春秋晚期越灭吴后顺势占据了“故吴地”,此区域成为越的控制区域.到战国中期,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楚威王“大败越,杀王无疆,尽取故吴地至浙江……”.综上所述,江西在东周时期先后是吴、越、楚国的控制区域,是吴楚交汇之地,因此人们多用“吴头楚尾”或者“楚尾吴头”来概括.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中有“《职方乘序》:\'吴头楚尾\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中南部先秦时期各考古学文化中动植物遗存和生产工具的系统梳理,重点探讨了本地区先秦时期生业经济的发展与演变,并总结出本地区先秦时期的生业经济是“采猎并重”—“耕猎互补”—“种养结合”—“农牧兼营”—“牧猎为主”五个发展阶段的独特模式,其发展变化与本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体现了史前先民对环境的主动适应,甚至政权的干预和人群的迁徙也带来了相应的影响.同时,探讨本地区的生业模式,对于探究本地区农业起源和畜牧业起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战国时期中山国为狄人所建,地处燕、赵之间,其鼎盛时期“地方五百里”、参与五国相王,被称为“战国第八雄”,对战国局势影响甚大.与中原诸国相仿,中山国也有着相对严格的等级划分,不同身份的基主,其墓葬存在较大差异,陶器亦为此差异的重要体现.本文意在探析中山国不同等级墓葬所用陶器之差别,由此可见中山国墓葬随葬陶器基本器用制度.
本文通过对锡林郭勒岩画调查报告的全面梳理,通过对岩画数据的统计、整理,以及对岩画类型的分析,对广泛分布在锡林郭勒的25处岩画地点进行区系类型归纳,总结出各个区域的分布特征,从而在中国岩画分布的版图上,更好地呈现锡林郭勒岩画的整体分布面貌.
唐代在天山北麓构建了以庭州(北庭)为中心,包括州(府)、县、军、守捉、镇、戍堡、烽铺等在内军政体系.通过分析目前发现的城址、烽燧和其他遗址情况,从考古学角度将该军政体系归纳为自上而下的四个层级:大型城址对应庭州(北庭都护府),中型城址对应县、军和守捉,中小型城址对应守提和镇、小型城址对应戍堡.各层级军政建置职能明确,由北向南形成了沿准噶尔盆地南缘、绿洲廊道中心、天山山谷和山前丘陵分布的三条东西向防线,实现了对天山北麓绿洲地带的管控.
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有着较为完整的发展序列,而彩陶作为一种以器物为载体的文化表现形式,也有着自身发展和演变的规律.仰韶文化早中期,内蒙古中南部受周边枣园类型、半坡文化早期、北橄一期、后岗一期文化的影响,彩陶初现曙光.其后与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先后产生过交流,以庙底沟文化的影响更为广泛深刻.仰韶文化晚期,内蒙古中南部彩陶在前期发展的基础上持续演进并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点,进入了繁荣期,或许还存在一些对外输出的可能.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遗存,虽然与传统核心区域相比并不突出,但作为一种文化载体
辽金墓壁画中绘有很多髡发人物的形象,其中既有契丹男子又有契丹女子.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辽金壁画墓中的髡发人物通常被定为男性.随着辽金墓葬考古发现的不断增多,学者们才意识到契丹女子也髡发.多数髡发人物的性别是比较明确的,少数髡发人物的性别则需要加以辨识.有学者认为应该从髡发人物的服装、面容、发髻等方面辨识其性别.但在该问题的研究上存在一些争论,甚至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所以仍有进行研究和反思的必要.
偃师商城遗址自1983年发现以来,先后探明、发现了由城址外围河流、东南侧湖泊、护城壕、东西向“几”字形石砌渠道:宫城、府库建筑群内外的池苑、排水沟渠等构成的城址给排水系统,这些给排水设施不仅为城址提供水源,排出废水,同时也影响到城址的整体布局,意义重大.本文拟结合历年勘探、发掘资料,在对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试图以水为媒,循水找路,走出一条探寻城址布局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