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育同时又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材料的丰富性,创设“奇”的环境是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首要途径。其次是创设数学情境。第三是将数学问题设置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让孩子们边听故事边学数学。把数学教育内容生活化、游戏化,幼儿在游戏中轻松、自主的掌握了数学知识。
【关键词】孩子 乐于学习 数学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170-02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逻辑思维学科,在幼儿园里被认为是一门课,这是因为孩子的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逻辑思维几乎等于零,幼儿的这个年龄特点为数学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然而,数学教育同时又是幼儿园教育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怎样教数学,才能让孩子乐于学习数学呢?
一、材料的丰富性,教具的生动直观,创设“奇”的环境是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首要途径。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而操作材料则是幼儿思维的基石。操作材料可以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热情,能帮助幼儿完成教学过程。幼儿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实现的,要使幼儿在数学活动中能主动与环境互动,在教育活动中,对材料的选择和投放就显得格外重要,就必须注意创设使幼儿感到“奇”的环境,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在材料的投放上,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要求,投放充足的操作性强,趣味性强、游戏性强的活动材料。适当的选择活动材料,能使幼儿更好的了解不同的游戏材料,对幼儿主动学习的精神产生较大的影响,教师可在同一区域(科学区)内投放不同的活动材料,现成和自制的科学玩具、分类图片、分解盒、计算盒,幼儿可操作的或参与制作的废旧材料等。让幼儿观察不同的活动材料等,从而吸引幼儿主动来科学区进行活动。然后教师在把分类图片、计算盒、分类盒这些对幼儿来说比较枯燥的活动材料,重新设计,创造出一套可爱美观的“神奇的夹子”系列玩具,让幼儿通过这小小的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塑料夹,为螃蟹和毛毛虫夹上可爱的脚,为太阳夹上美丽的光芒,为孔雀夹上漂亮的羽毛。这样在动手操作中,不仅帮助幼儿进行了分类活动,练习了加减运算,数的分解组成,而且他们积极动脑,根据夹子的形状、颜色、大小,把这些美丽的事物打扮得更漂亮,更活灵活现。
例如:有的幼儿会为螃蟹夹上八只不同动作的脚,有的幼儿把孔雀的羽毛打扮得更漂亮,而在打扮羽毛的同时,他们又利用塑料夹的不同颜色、形状和大小,进行了排序活动,这样充分调动了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达到了学习的目的。班级中布置墙饰“小鱼吹泡泡”,让幼儿喝完一杯水,就在自己做的小鱼嘴边有规律地贴上一个“图片”,今天喝了几杯水,小鱼嘴边就多几个泡泡。以前孩子在园都懒得喝水,家长和老师都很担心在这种炎热的天气不喝水是不行的。通过该活动,不爱喝水的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自觉喝水,离园前都很开心地拉着家长的手一起数着小鱼所吐的泡泡数,家长和孩子一起学数数,一起按各种规律排序,家长们都很满意。这个活动在真实的生活中自然地渗透数学教育,这样能使幼儿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积累各种经验,教师也能更充分地观察、了解幼儿操作学习的情况和学习难点,并准确地把握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教师还可根据幼儿喜欢玩磁铁这一特点,创设“小猫钓鱼”的计算学具,幼儿可以用带有磁铁的钓鱼竿去钓身上写有算式、嘴上带有回纹针的鱼,根据磁铁的原理钓到鱼,并算出试题得数,从而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精神。另外,在注重随时调整活动材料的同时,更要注意材料的难易程度及材料要具有层次性,让每个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水平找到适合自己的材料,从而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材料的开放性、操作性,难易程度,对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同时运用直观的教具、挂图也能够吸引幼儿,培养幼儿主动学习。
又如:在“长度守恒”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各种操作的材料,如细铁丝、纸条、毛线、小棒等,并将这些材料中等长的两条(根)分为一组,摆成形状、造型各异的各种图案,蜗牛、马路、剪刀、小兔、蝴蝶、水中的鱼等等,分布在整个活动室的周围。然后,教师引导幼儿带着问题观赏:这些图案好看吗?它们像什么?它是用什么材料摆成的?它们一样长吗?为什么?由于这些图案色泽鲜艳、造型奇异、材料不一,小朋友很感兴趣,津津有味地观赏着、讨论着:它们不一样长,它们可能一样长……这时教师又问:怎样才能知道它们是不是一样长呢?你想试试吗?顿时,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动手摆弄、操作,他们一边操作,一边议论着。孩子们经过反复的操作、议论、思考、再操作,最后得出“等长的两种物体,不论你怎样摆,怎样变换形状,改变造型,它们的长度都是不变的”。这些材料便于幼儿操作,再加上这些材料摆成的各种造型和老师的诱导式提问,不断地刺激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比较结果明显,发生现象易于描述,能大大地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这一新奇的物质材料与环境,为幼儿提供了自由参与的机会,又能在活动中提高操作技能、掌握知识。
二、创设数学情境,让孩子们爱学数学。
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为了引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利用玩具和游戏寓教于乐,是幼儿最容易接受、最乐于参与的一种学习模式,而幼儿每一次玩,可能都有不同的玩法、不同的点子,无形中就培养了灵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孩子们的生活环境中,创设一定的数学情境,从而让孩子眼所见有数学,耳所听有数学,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渐渐喜欢数学,熟悉数学,提高孩子对数学的兴趣,有了兴趣再学习,一定会有好的学习效果。
如:在“大风吹”教学中,其目标是练习三层条件的连续分类。老师就扮演了“风婆婆”,大家围着“风婆婆”坐成一圈,玩“风婆婆”的游戏,“风婆婆”随意举出一种或两种以上多数幼儿所共有的特征,有该特征的幼儿就要站起来换位置,其他的幼儿则不动,“风婆婆”要趁着大家换位置的时候,抢到一个位置坐下,此时会有一位幼儿没有位置坐,便成为“风婆婆”,游戏又继续开始,幼儿在游戏中轻松、自主的掌握了数学知识。又如:我在小班开展《认识图形》的系列活动中充分挖掘周围存在的各种颜色、图形,墙上的各种图形及图形组合,通过让幼儿用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砖头”铺路,用各种颜色、形状的亮光纸装饰墙壁,给小动物喂饼干等游戏化的活动形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主动学习,巩固对图形及图形组合的认识。在大班创编应用题的活动中,把握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又如在创编应用题的活动中,通过户外体育活动,有意识地提供各种材料让幼儿边玩边创编应用题,我拍了两下球,又拍了三下球,一共拍了几下?我手里有五个圈,投了两个圈,我手里还有几个圈?在活动中为幼儿创设和提供探索的机会与条件,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幼儿在与环境和材料相互作用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幼儿的认知、体能、语言表达、社会技巧等能力的发展都是渐进的,经过学习而不断积累、发展、成型,有了这个数学的情境,教学起来更得心应手!
三、将数学问题设置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让孩子们边听故事边学数学。
孩子们都是喜欢听故事的,在教学中,我将数学问题穿插其中,孩子们听了故事,学了数学,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的,幼儿学得既轻松又愉快。在讲《咕咚来了》的故事时,我穿插了以下的数学问题:小兔碰到了几个小动物?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孩子们听了故事,也复习了数数和序数的知识。
总之,游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占据了很大的空间,把数学教育内容生活化、游戏化,让幼儿在游戏中轻松、自主的掌握数学知识,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让学习服务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从而喜欢数学、探究数学、学习数学。
【关键词】孩子 乐于学习 数学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170-02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逻辑思维学科,在幼儿园里被认为是一门课,这是因为孩子的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逻辑思维几乎等于零,幼儿的这个年龄特点为数学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然而,数学教育同时又是幼儿园教育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怎样教数学,才能让孩子乐于学习数学呢?
一、材料的丰富性,教具的生动直观,创设“奇”的环境是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首要途径。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而操作材料则是幼儿思维的基石。操作材料可以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热情,能帮助幼儿完成教学过程。幼儿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实现的,要使幼儿在数学活动中能主动与环境互动,在教育活动中,对材料的选择和投放就显得格外重要,就必须注意创设使幼儿感到“奇”的环境,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在材料的投放上,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要求,投放充足的操作性强,趣味性强、游戏性强的活动材料。适当的选择活动材料,能使幼儿更好的了解不同的游戏材料,对幼儿主动学习的精神产生较大的影响,教师可在同一区域(科学区)内投放不同的活动材料,现成和自制的科学玩具、分类图片、分解盒、计算盒,幼儿可操作的或参与制作的废旧材料等。让幼儿观察不同的活动材料等,从而吸引幼儿主动来科学区进行活动。然后教师在把分类图片、计算盒、分类盒这些对幼儿来说比较枯燥的活动材料,重新设计,创造出一套可爱美观的“神奇的夹子”系列玩具,让幼儿通过这小小的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塑料夹,为螃蟹和毛毛虫夹上可爱的脚,为太阳夹上美丽的光芒,为孔雀夹上漂亮的羽毛。这样在动手操作中,不仅帮助幼儿进行了分类活动,练习了加减运算,数的分解组成,而且他们积极动脑,根据夹子的形状、颜色、大小,把这些美丽的事物打扮得更漂亮,更活灵活现。
例如:有的幼儿会为螃蟹夹上八只不同动作的脚,有的幼儿把孔雀的羽毛打扮得更漂亮,而在打扮羽毛的同时,他们又利用塑料夹的不同颜色、形状和大小,进行了排序活动,这样充分调动了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达到了学习的目的。班级中布置墙饰“小鱼吹泡泡”,让幼儿喝完一杯水,就在自己做的小鱼嘴边有规律地贴上一个“图片”,今天喝了几杯水,小鱼嘴边就多几个泡泡。以前孩子在园都懒得喝水,家长和老师都很担心在这种炎热的天气不喝水是不行的。通过该活动,不爱喝水的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自觉喝水,离园前都很开心地拉着家长的手一起数着小鱼所吐的泡泡数,家长和孩子一起学数数,一起按各种规律排序,家长们都很满意。这个活动在真实的生活中自然地渗透数学教育,这样能使幼儿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积累各种经验,教师也能更充分地观察、了解幼儿操作学习的情况和学习难点,并准确地把握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教师还可根据幼儿喜欢玩磁铁这一特点,创设“小猫钓鱼”的计算学具,幼儿可以用带有磁铁的钓鱼竿去钓身上写有算式、嘴上带有回纹针的鱼,根据磁铁的原理钓到鱼,并算出试题得数,从而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精神。另外,在注重随时调整活动材料的同时,更要注意材料的难易程度及材料要具有层次性,让每个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水平找到适合自己的材料,从而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材料的开放性、操作性,难易程度,对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同时运用直观的教具、挂图也能够吸引幼儿,培养幼儿主动学习。
又如:在“长度守恒”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各种操作的材料,如细铁丝、纸条、毛线、小棒等,并将这些材料中等长的两条(根)分为一组,摆成形状、造型各异的各种图案,蜗牛、马路、剪刀、小兔、蝴蝶、水中的鱼等等,分布在整个活动室的周围。然后,教师引导幼儿带着问题观赏:这些图案好看吗?它们像什么?它是用什么材料摆成的?它们一样长吗?为什么?由于这些图案色泽鲜艳、造型奇异、材料不一,小朋友很感兴趣,津津有味地观赏着、讨论着:它们不一样长,它们可能一样长……这时教师又问:怎样才能知道它们是不是一样长呢?你想试试吗?顿时,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动手摆弄、操作,他们一边操作,一边议论着。孩子们经过反复的操作、议论、思考、再操作,最后得出“等长的两种物体,不论你怎样摆,怎样变换形状,改变造型,它们的长度都是不变的”。这些材料便于幼儿操作,再加上这些材料摆成的各种造型和老师的诱导式提问,不断地刺激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比较结果明显,发生现象易于描述,能大大地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这一新奇的物质材料与环境,为幼儿提供了自由参与的机会,又能在活动中提高操作技能、掌握知识。
二、创设数学情境,让孩子们爱学数学。
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为了引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利用玩具和游戏寓教于乐,是幼儿最容易接受、最乐于参与的一种学习模式,而幼儿每一次玩,可能都有不同的玩法、不同的点子,无形中就培养了灵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孩子们的生活环境中,创设一定的数学情境,从而让孩子眼所见有数学,耳所听有数学,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渐渐喜欢数学,熟悉数学,提高孩子对数学的兴趣,有了兴趣再学习,一定会有好的学习效果。
如:在“大风吹”教学中,其目标是练习三层条件的连续分类。老师就扮演了“风婆婆”,大家围着“风婆婆”坐成一圈,玩“风婆婆”的游戏,“风婆婆”随意举出一种或两种以上多数幼儿所共有的特征,有该特征的幼儿就要站起来换位置,其他的幼儿则不动,“风婆婆”要趁着大家换位置的时候,抢到一个位置坐下,此时会有一位幼儿没有位置坐,便成为“风婆婆”,游戏又继续开始,幼儿在游戏中轻松、自主的掌握了数学知识。又如:我在小班开展《认识图形》的系列活动中充分挖掘周围存在的各种颜色、图形,墙上的各种图形及图形组合,通过让幼儿用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砖头”铺路,用各种颜色、形状的亮光纸装饰墙壁,给小动物喂饼干等游戏化的活动形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主动学习,巩固对图形及图形组合的认识。在大班创编应用题的活动中,把握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又如在创编应用题的活动中,通过户外体育活动,有意识地提供各种材料让幼儿边玩边创编应用题,我拍了两下球,又拍了三下球,一共拍了几下?我手里有五个圈,投了两个圈,我手里还有几个圈?在活动中为幼儿创设和提供探索的机会与条件,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幼儿在与环境和材料相互作用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幼儿的认知、体能、语言表达、社会技巧等能力的发展都是渐进的,经过学习而不断积累、发展、成型,有了这个数学的情境,教学起来更得心应手!
三、将数学问题设置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让孩子们边听故事边学数学。
孩子们都是喜欢听故事的,在教学中,我将数学问题穿插其中,孩子们听了故事,学了数学,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的,幼儿学得既轻松又愉快。在讲《咕咚来了》的故事时,我穿插了以下的数学问题:小兔碰到了几个小动物?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孩子们听了故事,也复习了数数和序数的知识。
总之,游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占据了很大的空间,把数学教育内容生活化、游戏化,让幼儿在游戏中轻松、自主的掌握数学知识,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让学习服务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从而喜欢数学、探究数学、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