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嵇钧生,镇江人,祖籍扬州,曾就读于穆源小学和省镇中,196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及国家级、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多项。出版有《光学工具技术》《英汉光学术语释义词典》《镇江沦陷记》及《风雨人生路——嵇直纪实传奇》等专著。在《瞭望》《中华读书报》《博览全书》等多家主流报刊发表各类文章百余篇。
我 离开故乡镇江半个多世纪了,但是思乡 之情并未泯灭,退休后更是与日俱增。前不久我看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经济日报社共同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镇江赫然排到了全国宜居城市第八的地位,由此引发了我的思绪。
1955年我从江苏省镇江中学毕业,考入清华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至今已63年了。当年入学时,清华校长、省镇中的老学长蒋南翔号召我们要锻炼身体,努力学习,争取健康地为祖国工作五十年。由于我退休后被单位返聘,继续工作了十几年 ,终于交出了完美的答卷。
几十年中,我到过国内外不少城市,但无论在哪里,我都不会忘记镇江这座位于“江南岸”,“傍山依水、大江横陈、连冈三面”的“城市山林”。因为正是在镇江,我奠定了人生发展的知识基础,初步树立了革命人生观。因此,每到一地,我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寻找”镇江。
我第一次出国,还是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时我曾有机会到欧洲考察学习,但几乎看不到中国的商品。只是在中国驻外使馆能够看到镇江香醋和酱菜,那是通过香港远洋航轮运去的。不過有一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一次假日,我去伦敦郊外当时号称世界最大的植物园游览时,突然发现草坪中树立着一座宝塔。近看说明,居然是仿造了镇江金山寺宝塔的风格,只是微缩成了两三人高。我想这可能是因为镇江曾经有过英租界的原因吧。这既是历史的见证,也反映了镇江文化的深远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如今在天南海北都能更多地“寻找”到镇江了。千年古港大港已成了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外贸口岸。镇江的纸张、服装、汽车零部件、眼镜、铝制品、锚链、特种船舶等都已源源不断地推向世界。
而改革开放后建立的镇江经济开发区更是吸引了法、意、日、美、西、芬、韩等众多国际著名企业集团投资兴业,初步形成了造纸、工程塑料、化工、机械电子、汽车配件、精密铸件、食品等主导产业。镇江已走向世界!
外地朋友常问,镇江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到底有什么特色?哪些地方是必须去的呢?传统答案自然是著名的三山。
首先是“寺裹山”的金山。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当年“梁红玉击鼓战金兵”的豪情;更能领略为了爱情,白娘子水漫金山的浪漫故事。而近年来新修建的金山湖风景区更是呈现出金山水环境生态修复后,造就成的桃红柳绿,岛桥相连,富有文化气息的新景观。漫步其中,会让我们时而远思遐想,时而平静安详。
“山裹寺”的焦山如今旧貌新颜尽显风采。我们能够欣赏到自六朝起,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撰写的各种正、草、隶、篆的书法题刻。特别是碑林里的瘗鹤铭,无愧是独一无二的“大字之祖”。林林总总,犹如历代书法展览。在“郑板桥读书处”,我们还能看到他亲自撰写的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充分体现了文化人的雅致坦荡心态,值得回味思考。
至于“寺冠山”的北固山,那是因甘露寺高踞峰巅而形成的特色。又因其雄姿而被南朝梁武帝誉为“天下第一江山”。三国时“刘备招亲”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众多文化遗存名扬千古,成了游客的必到之地。
此外AAAA级南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连接金山和北固山、号称“镇江外滩”的长江路,以及分布全市的其他40个A级风景区也都是各有特色,这里没有大城市的喧闹气氛,是能充分满足人们悠然憩息要求的好去处。有待大家亲自体验了。
现在我想费些篇幅,“寻找”我幼时生活过的,镇江西城外的古老地区——西津渡、大西路、京畿路一带的点点滴滴。民国时期,镇江曾是江苏省省会。当时这里是镇江的商贸中心,也是一个文化发源地。
记不清我离乡后曾多少次回过镇江。但几乎每次我都会去“寻找”我童年时的镇江。我会去杨家门穆源小学的门前聆听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怀着艳羡的心情,回想我难忘的苦难童年。百年名校穆源搬迁到宝盖路新址后,教学设备和环境更是大大改善,今非昔比了。那一带如今已成为镇江现存街巷保存旧貌最完整的地区之一。节孝祠、冬赈局、火星庙、嵇直故居都见证着昔日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
当年我去省镇中上学时,曾千百次走过京畿路。那是一条由无数小石块和被独轮小车长年碾压形成车辙深沟的条石铺就的要道。它刻录着镇江城乡沟通的悠久历史,现在已然消失。只有我儿时因集邮而常常光顾的老邮局,还有红卍字会大楼,仍然依山傲立,静静地俯视着来往过客,见证镇江的变迁。可喜的是,经过近年的改造,老街风貌又渐渐显现了。
当年镇江最具经济活力的大西路繁华地区,如今已“退居二线”了。众多的老字号,有的消失,有的外迁。仅存的宴春、老存仁堂、鼎大祥等几个著名老店,如今活力已大不如前。唯有作为民国时期江苏省省会时种下的行道树法国梧桐,显得古朴茁壮,生气盎然,仍在忠实地为来往行人遮阳挡尘。我期待“文物一条街” 的规划早成现实,使她再现勃勃生机,成为旅游胜地。
在大西路西端银山门处的“五十三坡”,原是镇江古老民俗“骑毛驴上金山”的起点。旧时每到春节,便有乡民牵着毛驴在这里等候市民租用。孩子们高高兴兴骑着毛驴穿过西津渡,小码头,新河街,最后到达金山游览。当我沉浸在对原有习俗的回想中时,不由想立即用自己的双脚踏勘古老文脉之地西津渡。
进入西津古渡的券门,我们一下子就触摸到了从五代开始,经历唐、宋、元、明、清,直至民国的文化遗存。踏着石板台阶路,看着道路中央青石板上清晰可见的车辙,我们似乎听到了独轮小车行进时的吱嘎声,见识了老街当年的热闹繁华。两侧砖木结构的两层小楼,飞檐雕花,古朴典雅,而朱红色彩却显示出新的气息。救生会、昭关石塔、观音洞、待渡亭等古老建筑遗存,以及“一眼望千年”的地质剖层,无一不反映出原汁原味的镇江历史风貌和人文精神。虽然大江远离,江涛声声似仍入耳。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们如今走在李白、孟浩然、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马可波罗等先贤曾经走过的石径上,不由地会生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感慨。也就难怪著名的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在漫步西津渡古街时,会连声赞誉:“漫步在这条古朴典雅的古街道上,仿佛是在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内散步。这里才是镇江旅游的真正金矿。”
故乡的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我在“寻找”和感受到故乡旧景观日渐消逝的同时,也发现了新事物在不断地诞生。可喜的是,与此同时,历史传统也日益得到重视和保护。如今身居“江南岸”的“城市山林”镇江,已成了城更绿、月更明,景更美、水更清,路更宽、行更便,人更和、居更安的宜居城市。这里没有大城市的喧闹,虽然不是站在时代前沿的科技城市,却决不缺少渊博的人文涵养和科技创新精神。而丰富的饮食文化,完美地保证了人们的多彩生活。如果你喜欢充满活力,却又恬静安详、古朴典雅的生活,那么镇江将是最佳的选择。
宜居镇江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她正等待着每一位朋友通过亲自品味来发现她、关注她、记住她和喜欢她。
而我,一个镇江老人,则要对世界说,镇江欢迎您!
我 离开故乡镇江半个多世纪了,但是思乡 之情并未泯灭,退休后更是与日俱增。前不久我看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经济日报社共同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镇江赫然排到了全国宜居城市第八的地位,由此引发了我的思绪。
1955年我从江苏省镇江中学毕业,考入清华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至今已63年了。当年入学时,清华校长、省镇中的老学长蒋南翔号召我们要锻炼身体,努力学习,争取健康地为祖国工作五十年。由于我退休后被单位返聘,继续工作了十几年 ,终于交出了完美的答卷。
几十年中,我到过国内外不少城市,但无论在哪里,我都不会忘记镇江这座位于“江南岸”,“傍山依水、大江横陈、连冈三面”的“城市山林”。因为正是在镇江,我奠定了人生发展的知识基础,初步树立了革命人生观。因此,每到一地,我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寻找”镇江。
我第一次出国,还是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时我曾有机会到欧洲考察学习,但几乎看不到中国的商品。只是在中国驻外使馆能够看到镇江香醋和酱菜,那是通过香港远洋航轮运去的。不過有一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一次假日,我去伦敦郊外当时号称世界最大的植物园游览时,突然发现草坪中树立着一座宝塔。近看说明,居然是仿造了镇江金山寺宝塔的风格,只是微缩成了两三人高。我想这可能是因为镇江曾经有过英租界的原因吧。这既是历史的见证,也反映了镇江文化的深远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如今在天南海北都能更多地“寻找”到镇江了。千年古港大港已成了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外贸口岸。镇江的纸张、服装、汽车零部件、眼镜、铝制品、锚链、特种船舶等都已源源不断地推向世界。
而改革开放后建立的镇江经济开发区更是吸引了法、意、日、美、西、芬、韩等众多国际著名企业集团投资兴业,初步形成了造纸、工程塑料、化工、机械电子、汽车配件、精密铸件、食品等主导产业。镇江已走向世界!
外地朋友常问,镇江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到底有什么特色?哪些地方是必须去的呢?传统答案自然是著名的三山。
首先是“寺裹山”的金山。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当年“梁红玉击鼓战金兵”的豪情;更能领略为了爱情,白娘子水漫金山的浪漫故事。而近年来新修建的金山湖风景区更是呈现出金山水环境生态修复后,造就成的桃红柳绿,岛桥相连,富有文化气息的新景观。漫步其中,会让我们时而远思遐想,时而平静安详。
“山裹寺”的焦山如今旧貌新颜尽显风采。我们能够欣赏到自六朝起,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撰写的各种正、草、隶、篆的书法题刻。特别是碑林里的瘗鹤铭,无愧是独一无二的“大字之祖”。林林总总,犹如历代书法展览。在“郑板桥读书处”,我们还能看到他亲自撰写的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充分体现了文化人的雅致坦荡心态,值得回味思考。
至于“寺冠山”的北固山,那是因甘露寺高踞峰巅而形成的特色。又因其雄姿而被南朝梁武帝誉为“天下第一江山”。三国时“刘备招亲”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众多文化遗存名扬千古,成了游客的必到之地。
此外AAAA级南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连接金山和北固山、号称“镇江外滩”的长江路,以及分布全市的其他40个A级风景区也都是各有特色,这里没有大城市的喧闹气氛,是能充分满足人们悠然憩息要求的好去处。有待大家亲自体验了。
现在我想费些篇幅,“寻找”我幼时生活过的,镇江西城外的古老地区——西津渡、大西路、京畿路一带的点点滴滴。民国时期,镇江曾是江苏省省会。当时这里是镇江的商贸中心,也是一个文化发源地。
记不清我离乡后曾多少次回过镇江。但几乎每次我都会去“寻找”我童年时的镇江。我会去杨家门穆源小学的门前聆听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怀着艳羡的心情,回想我难忘的苦难童年。百年名校穆源搬迁到宝盖路新址后,教学设备和环境更是大大改善,今非昔比了。那一带如今已成为镇江现存街巷保存旧貌最完整的地区之一。节孝祠、冬赈局、火星庙、嵇直故居都见证着昔日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
当年我去省镇中上学时,曾千百次走过京畿路。那是一条由无数小石块和被独轮小车长年碾压形成车辙深沟的条石铺就的要道。它刻录着镇江城乡沟通的悠久历史,现在已然消失。只有我儿时因集邮而常常光顾的老邮局,还有红卍字会大楼,仍然依山傲立,静静地俯视着来往过客,见证镇江的变迁。可喜的是,经过近年的改造,老街风貌又渐渐显现了。
当年镇江最具经济活力的大西路繁华地区,如今已“退居二线”了。众多的老字号,有的消失,有的外迁。仅存的宴春、老存仁堂、鼎大祥等几个著名老店,如今活力已大不如前。唯有作为民国时期江苏省省会时种下的行道树法国梧桐,显得古朴茁壮,生气盎然,仍在忠实地为来往行人遮阳挡尘。我期待“文物一条街” 的规划早成现实,使她再现勃勃生机,成为旅游胜地。
在大西路西端银山门处的“五十三坡”,原是镇江古老民俗“骑毛驴上金山”的起点。旧时每到春节,便有乡民牵着毛驴在这里等候市民租用。孩子们高高兴兴骑着毛驴穿过西津渡,小码头,新河街,最后到达金山游览。当我沉浸在对原有习俗的回想中时,不由想立即用自己的双脚踏勘古老文脉之地西津渡。
进入西津古渡的券门,我们一下子就触摸到了从五代开始,经历唐、宋、元、明、清,直至民国的文化遗存。踏着石板台阶路,看着道路中央青石板上清晰可见的车辙,我们似乎听到了独轮小车行进时的吱嘎声,见识了老街当年的热闹繁华。两侧砖木结构的两层小楼,飞檐雕花,古朴典雅,而朱红色彩却显示出新的气息。救生会、昭关石塔、观音洞、待渡亭等古老建筑遗存,以及“一眼望千年”的地质剖层,无一不反映出原汁原味的镇江历史风貌和人文精神。虽然大江远离,江涛声声似仍入耳。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们如今走在李白、孟浩然、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马可波罗等先贤曾经走过的石径上,不由地会生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感慨。也就难怪著名的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在漫步西津渡古街时,会连声赞誉:“漫步在这条古朴典雅的古街道上,仿佛是在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内散步。这里才是镇江旅游的真正金矿。”
故乡的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我在“寻找”和感受到故乡旧景观日渐消逝的同时,也发现了新事物在不断地诞生。可喜的是,与此同时,历史传统也日益得到重视和保护。如今身居“江南岸”的“城市山林”镇江,已成了城更绿、月更明,景更美、水更清,路更宽、行更便,人更和、居更安的宜居城市。这里没有大城市的喧闹,虽然不是站在时代前沿的科技城市,却决不缺少渊博的人文涵养和科技创新精神。而丰富的饮食文化,完美地保证了人们的多彩生活。如果你喜欢充满活力,却又恬静安详、古朴典雅的生活,那么镇江将是最佳的选择。
宜居镇江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她正等待着每一位朋友通过亲自品味来发现她、关注她、记住她和喜欢她。
而我,一个镇江老人,则要对世界说,镇江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