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舞蹈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h958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指引下,舞蹈工作者创作出了一大批主题鲜明、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红色题材、现实题材舞蹈作品,如《永不消逝的电波》《闪闪的红星》《记忆深处》《醒·狮》等,这些作品符合社会潮流,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引领了新时代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
  这些优秀的舞蹈作品坚持文艺作品的“人民性”,将意识形态教育作为文艺作品创作的目标,运用普通群众易于接受的质朴文艺语言,结出了丰硕的艺术成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中国舞蹈创作的新高度,展现了中国舞蹈艺术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
  一、舞蹈创作导向的创新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创作若脱离生活创作,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艺术作品是从生活中提炼、加工、概括、创造出来的,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情、景,表达了创作者的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等。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中国舞蹈艺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这一导向的指引下,新时代中国舞蹈作品突出了文艺的“人民性”,聚焦新时代社会变革,紧密文艺创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着重反映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和在新时代的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这是对新时代舞蹈艺术作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具体阐述。中国的舞蹈艺术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人民群众滋养了艺术,给了艺术家创作的灵感和表现的舞台,因此,新时代的舞蹈作品要为人民而创作、为人民而服务、为人民而起舞,其创作导向决定了内在的教育性。
  二、舞蹈语言的创新
  时代在变,人们的审美也在不断变化,就像人们说话一样,古人多用文言文,现代人则用白话文。舞蹈是用肢体语言来传情达意的一门艺术,舞蹈表演中运用的肢体语言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苏联戏剧芭蕾创作模式的影响,中国舞蹈创作风格主要以革命舞剧为主,不注重细腻情感的捕捉,而是通过肢体化、符号化、模式化的舞蹈语言来展现伟大的革命精神。这种模式化、标准化的舞蹈语言缺乏打动人心的艺术情感,与流行艺术语言有着较大的差异,难以得到年轻人的理解与认可。
  随着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在新的文艺思想引领下,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日趋频繁,这推动了多元舞蹈文化的融合,中国舞蹈创作理念不断更新、完善。改革开放以来,青年舞蹈工作者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舞蹈创作的主力军,他们运用全新的创作语言和审美观念进行创作,使中国舞蹈呈现全新的发展面貌。新时代的舞蹈作品更加注重由“剧”向“诗”的转变,抛开了传统革命化写实的舞蹈语言,而由写实向写意的诗化舞蹈语言转变,力求展现舞剧意象的营造。
  在创作语言上,新时代的舞蹈作品敢于破除陈旧的艺术观念,打破不同艺术门类的隔阂,融合舞蹈、戏剧、电影等不同形式的艺术语言。例如,上海歌舞团有限公司排演的中国当代第一部谍战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没有采用传统舞蹈“讲故事”的创作语言,而是将电影艺术的蒙太奇表现手法运用在舞蹈艺术创作中,在敲击电报声中,以电影字幕的形式呈现电报的内容,将舞台剧与影视剧融合,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
  由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王玫编排、王玫与何燕敏联袂表演的舞蹈作品《希格希日·独树》将影视与舞蹈作品相结合,让观众产生全新的感受,她们在大草原疾走的意气风发的脚步、洒脱自在的舞蹈动作,让观众看后激动不已。
  三、舞蹈角色塑造的创新
  传统的中国舞蹈以革命舞剧为主,注重塑造经典的、标准的英雄人物,舞蹈角色通常为人们所熟悉的英雄、烈士等角色,舞蹈题材为崇高而伟大的革命事业,呈现出望而仰止的高大感。固化的故事情节、完美的人物形象呈現出只可崇拜、难以共情的艺术效果。
  在新的文艺观推动下,中国舞蹈艺术视角转向生活化、群众化、人民化,通过刻画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普通事,对人民群众的情感进行再创作。艺术角色由“只可仰视”的英模角色向身处时代浪潮中可接触、可共情、可理解的一个个虽不完美但具有时代特性的普通人角色转变,将严肃的政治教育主题融入群众日常的喜怒哀乐情感中,与普通民众的个体命运紧密相关,使观众在舞蹈表演中获得情感认同,进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四、舞蹈创作手法的创新
  随着舞美技术的发展,舞蹈表演不再局限于传统舞台上肢体语言的呈现,而是融合电影蒙太奇手法,借助声、光、影、景等多种高科技手段和可升降、移动的舞台布景,展现更加宽广交错的时空场景,使舞蹈呈现类似电影的表现手法。
  传统舞蹈表演会采用中场谢幕的方式更换舞台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形式不再被现代舞蹈表演所采用,而是运用明暗区域变换、舞蹈布景升降、投影光影的变化转移观众的视线,完成局部或全部场景的变换。例如,运用舞美、灯光效果在舞台上营造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的战争场景,接着,灯光投影切换到经济繁荣、高楼林立的新时代场景。这种舞台空间的跳跃式切换和舞蹈时间的交错扩展极大地丰富了舞蹈艺术的表现手法,突出了舞蹈本身的艺术表达,使舞蹈从“讲故事”发展为“有故事”,给予舞者自由的表达空间。
  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的大型舞蹈诗《红》运用当代年轻人更易于接受的、类似于电影情节的艺术语言,通过《黑暗》《红之渴》《红之流》《红之恋》四个篇章的切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的风雨历程,弘扬主旋律,呼唤人民大众的内心觉醒,启迪人的心灵,激励人民群众奋发拼搏,体现了新时代中国舞蹈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
  五、舞蹈内容的创新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80后、90后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00后已经步入高校校园,开始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新的历史时代推动着艺术审美观的发展,新时代的舞蹈创作在承载历史之重任的同时,更加注重弘扬时代之新声。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思想指导下,新时代的舞蹈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成为新时代舞蹈内容创作的目标和灵魂。
  新时代的舞蹈作品创新就是在创作上摒弃“艺术唯美化”的观念,更加注重艺术的服务性和教育性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广大舞蹈艺术工作者根据观众审美的时代变化,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舞蹈艺术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感,编创了一批源于群众生活、具有深邃思想性和精湛艺术性的舞蹈作品。中国的舞蹈艺术在新的历史机遇下迸发出讴歌伟大时代的巨大能量,迎来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在内容形式上,这些舞蹈作品以普通群众的生活为素材,运用普通群众的日常语言来讴歌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以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感人事迹,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奋斗故事等。作品的艺术表达方式持续开拓,思想价值境界不断提升,使新时代的舞蹈艺术绽放出耀眼的光彩,达到了全新的艺术高度。
  (琼台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工具见证了人类的发展。从远古石器时代到现在,各种工具越来越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传统的工具带给人们一种沉重、粗糙、笨拙和不易携带的印象,除了必要时的运用以外,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手持工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产品,现在的工具已经变得更加实用、耐用。  一、手持工具概述  手持工具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必要工具,总是给人一种冰冷、硬朗、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国潮”插画迅速发展。“国潮”插画与包装设计的结合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包装设计理念的结合,这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使他们认同本土文化,同时也对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传统纹样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完善形成了精美的图案,且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情感。随着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国潮”与“国潮”插画迅速发
期刊
在时代的发展中,民俗插画艺术可以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所以备受重视。民俗插画艺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其艺术审美价值相当高。插画艺术是视觉传达的重要手段,通过其独特的美学特征、视觉体验,使非遗文化获得新发展。  在历史的长长画卷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常闪耀的一抹颜色。羌族作为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历史文明承载着羌族精神与灵魂。其中,羌族传统刺绣、羌族多声部民歌、汶川地区的羌族羊皮鼓舞被列为国
期刊
动画要想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不仅要依靠故事情节,还要刻画好的角色形象。角色设计是动画片的关键,直观展现了整个动画片的情节、风格,这是动画制作的核心内容。动画中的角色和电影中的演员一样,都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解释故事的情节等的作用。  如今,动漫产业高速发展,开始进入商业化时代。商业动画电影在娱乐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动画制作中的角色设计,探讨动画人物设计的内容、作用和价值等因素。  一、角色
期刊
本文主要以民族手工艺品为中心进行阐述,以目前存在的问题为主要依据,将商业创意与民族手工制品有机结合以及对文创产业化的民族手工制品需要技术支持两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使民族手工制品文创产业化的道路更加宽广。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部分少数民族居于较偏远地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人们只能将当地的特色风俗文化与手工制作相结合来创收。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有效开发文创产品是现阶段最重要的问题。2019年至
期刊
伞头秧歌是山西省临县的传统舞蹈,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人们应对其进行保护,让其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并采用灵活有效的措施,使其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将伞头秧歌放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庆典中进行展示,可以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伞头秧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展文化活动或建立伞头秧歌保护研究场地和表演场地,培养伞头秧歌的传承人,同时,借助科学技术促进伞头秧歌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的发展,也可以通过商
期刊
壮锦是由壮族人民创造并传承至今的传统手工织品,历经千年,经久不衰,寄予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在现代社会,壮锦纹样已经被运用到更广泛的领域,如服饰、工艺品等。基于此,本文对壮锦的艺术特征及现状展开分析,继而对壮锦纹样在现代民族服饰与工艺品设计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以期创新出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现代设计。  壮锦是见证过悠久历史的艺术传承,涵盖了大量丰富多彩的纹样图案,极具代表性,体现了壮
期刊
红色基因是革命精神的传承,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宗旨和追求,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思想路线、纪律作风等。红色基因既包括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又包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据地,在这里,毛泽东撰写了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著作;在这里,中国共产党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
期刊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在艰难曲折的百年征程中,铸就了若干伟大革命精神。内蕴首创精神、奉献精神、奋斗精神的“红船精神”指引着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旧中国的发展道路。在新时代,“红船精神”对于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中国共产党砥砺前行的百年道路中,新中国成立是党践行初心使命的伟大成就,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重要里程碑,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具有历史意义
期刊
当负重的脚步再无法迈开  当美丽的年华再无法复制  我依然匍匐在信仰的大地上  用十指紧握生命的火炬  当黎明已被黑夜温柔时  当前行的青石充满诱人的芳香时  我依然赤脚 丈量走过的路  用清露、花瓣、泥土  铺设一条七彩之路  当皓月被乌云遮挡  无法再见你的美  当远方的路上布满沟壑  无法超越时  那双模糊我明亮的双眼  请撕开我腐烂的皮肉  折下脊骨  作为信仰的火炬  照亮前行的路  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