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GIE(全球整合企业)给城市发展提出了连通性和公共治理结构的要求,因此,城市要在GIE主导的经济体系竞争中提升能级,政府必须在促进城市的竞争与合作、建设创新城市方面有所突破。
关键词:全球整合企业;城市连通性;创新城市
一、GIE的定义和特点
GIE这个名词最先由IBM公司在1998年提出,GIE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利用全球的资源与全球的人才寻求全球的商机。全球整合企业往往把大量资源投入全球经营网络,特别是重要的环节和节点,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适宜的地点设置采购中心、制造中心、研发中心、财务中心和营销中心,并在全球市场的若干重点区域和国家设立地区总部,统一管理协调公司各业务部门在当地的经营活动,形成一种多中心多节点的网络管理模式以应付日益激烈的竞争。
GIE是真正以全球化的角度在进行管理和运作,进行整合生产,并把价值带给顾客。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过去的多国发展战略调整为全球发展战略。全球经营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的常态:它们或者在全球最适宜的地点设置采购中心、制造组装中心、研究开发中心、财务结算中心以及营销服务中心完善全球产业链;或者把价值链的若干环节进行外包,充分利用其他企业、其他国家的资源;或者通过与其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或并购其他企业,吸纳整合全球最优资源,打造全球产业链和完善全球产业系统。GIE具有以下特点:
(1)全球竞争。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跨国公司通过营销服务全球化、制造组装全球化、研发设计全球化以及资金运作全球化,进行了深刻的全球战略调整,向GIE转型,打造全球产业链或者全球产业系统;它们通过制造外包和逐步转向财务管理、产品设计服务外包,成功地吸纳整合全球资金、市场原料、技术和人才等资源;聚集全球资源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从注重企业自身“有机增长”转向主要通过并购实现企业快速成长。
(2)全球经营管理。G I E通过股权全球化、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结构适应经济全球化三个层面的变化。G I E从全球吸纳资金,成为为全球股东负责的公司,实现股权全球化。G I E通过双向的甚至多向的矩阵式管理治理结构,在全球市场的若干重点地区和国家设立地区总部,统一管理协调公司各个业务部门在当地的经营活动,采用多中心多节点的网络管理模式,适应全球各个市场当地化经营的需要,在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设立纵向的业务分部以及横向的地区总部,使得这些公司形成了新的管理架构。
(3)全球企业理念和文化。为适应全球竞争与合作,GIE淡化企业国籍,强化全球性,从“我族文化中心战略”转向“多元文化战略”,跨国公司相应调整了企业经营理念和文化。由于GIE股权全球化,实际上已经成为全球企业,它不仅为总部所在母国的社会和环境负责,也需要对海外子公司的社会和环境负责,承担全球责任。同时,GIE之间的竞争已经从过去主要是硬件竞争上升到软件竞争,从过去主要是技术、产品的竞争上升到公司责任理念以及公司道德水准的竞争,先进的公司责任理念成为企业制胜的不可或缺的软竞争力。
二、GIE对城市连通性和公共治理结构的要求
GIE要求城市必须具有连通性。全球经济的网络特征使连通性成为全球城市的最重要因素之一。B o r j a和Ca s t e l l s(1996)在《地方与全球》一书中阐述:全球经济网络的控制性节点是商务产业研究开发活动最为发达的城市。在全球竞争中,城市必须提供这些产业所需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应的人力资源所需要的生活环境。同时,信息技术使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可以分散在全球范围的不同地域,同时仍保持了生产过程的整体性。G I E主导经济体系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要求将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否把所有有形的实体网络(即基础设施)的节点、密度和效率连接到世界各地;二是能否在世界无形的网络体系中发挥人口、知识、资金、货物和服务的全球性交换作用;三是能否创新性和适应性地不断发挥网络固有的协同作用,并起到超前示范导向作用。
GIE要求城市必须具有良好的公共治理结构。我国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一直延续到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体制。其基本特征是政府集权、城市分级、城乡隔离、垂直切割。相应地,也就缺乏地方自治、城市平等、城乡一体、横向合作等,从而不适应城市经济市场化、社会民主化、人口流动化的发展趋势。西方城市多采用公共治理结构来管理城市。公共治理就是在一定范围内多元主体对公共事务的协同管理过程。从政府管理向公共治理的体制转型,是城乡一体的市场经济发展对政府管理模式所提出的改革与创新要求。传统的政府管理与现代的公共治理,在管理主体、管理机制和绩效评估等方面有显著的区别。
(1)多元治理。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以政府组织为单一管理主体。社会公共参与的渠道狭窄,公民参政议政的效能感低。现代公共治理的模式,以公众偏好或市民对公共服务的实际需求及满意程度为导向,同时结合公共资源的可支配程度,来改进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方式。
(2)治理工具。城市政府管理的基本工具是法定权力与政府管制。在公共治理的工具体系中,政府管制、法律强制仍然是必备的手段。然而,当社会发展到要求政府突出社会服务职能的时候,政府放松管制,充分采用分权、授权、谈判、协商、合作、自治等方式方法,被证明是必要和有效的。
(3)组织制度。政府管理的组织结构是科层制度(官僚制),面对日益分化的、不确定的、动态的现代社会,这种组织制度暴露其僵化和低效的弊病。因此,公共治理导向的政府城市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建构动态合作的、网络结构的、社区自治的城市管理模式,提高治理组织的灵活性,降低城市运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
(4)规范体系。对于公共治理活动来说,法律、法规和政策是其规范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在这个基础上,还必须建构授权合同、契约、自治章程、行业规章等社会规则体系,以弥补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不足。归纳起来,城市公共治理的途径,强调政府与社会的有序合作,要求变政府统包式的管制模式为政府与社会合作的伙伴式管理模式。将政府的角色定位在“掌舵”即规划、政策、监控的地位,而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供应定位为城市公共部门以及第三部门的“划桨”职能。在管理的机制方面,公共管理强调战略管理、绩效评估及结果控制,注重城市一线管理部门及人员灵活、高效、负责地实现管理与服务职能。可以说,公共治理结构是比较适应G I E主导经济多元化、动态性的特征的管理模式。
三、面向GIE城市发展的政府机制创新
1.促进竞争与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一方面生产要素(信息、技术、资本、人才等)及其组合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在全球流动和扩散。而另一方面,这些要素又在特定区域或地方集聚。全球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全球生产网络与全球市场的形成,使得国家和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变得空前激烈 与频繁。GI E主导经济体系下,基于形成的高度互联、高度扁平的全球城市网络,节点城市竞争的内容和重点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主要体现为:一是从量的竞争向质的竞争转化,表现为从城市经济规模和总量的竞争转向产业链环节的竞争。二是从有形的物质形态竞争向无形的虚拟形态的竞争转化,表现为从城市空间竞争转向经济流量,例如信息、货币流动、品牌的竞争。三是从静态形态的竞争向动态形态的竞争转化,表现为对城市的经济要素的流动便捷性和快速性的极度重视。因此,对于区域性中心城市而言,竞争和合作是必需的手段,需要根据G I E主导经济体系下城市竞争的特点,开展各个层面的竞争和合作。
2.建设创新城市
创新城市的内容包括很广,可以包括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城市功能、创新城市产业体系、创新城市空间结构、创新城市组织构架、创新城市环境、创新城市文化等,建设创新城市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在具有明显创新性要求的G I E主导经济体系中占据有利位置。政府可以从以下角度建设创新城市。
(1)中心城市政府要有超区域性的人才资源开发战略思想。尽管人才都集中在城市,但由于市场竞争的作用,人才作为一种特殊的要素,具有特殊的开发方式,其所有权与使用权可以分离,居住地与工作地也可以分开,因此区域性中心城市政府要有“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人才开发战略思想。
(2)区域性中心城市政府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不仅本身是十分活跃的因素,而且会促使科技的进步,推进企业的竞争,促进城市的发展。为此政府要用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政策,凭借人才的力量,培养整个城市的竞争力。为此要创造条件建立区域性人才教育培养中心、区域性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的文化交流中心、区域性的信息中心等,通过这些中心建设与发展,使中心城市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并具有巨大的创新活力。
(3)区域性中心城市政府要制定和实施鼓励创新政策。城市的创新能力和活力需要政府的创新政策予以支持和保障。中心城市政府要大胆地实行“凡未禁止的,都是允许的”政策,鼓励人才和市场各主体大胆地探索创新,使人才的创新活动有无限的空间。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
参考文献:
[1]萨姆•帕米萨诺.“跨国公司”已过时“全球整合企业”兴起[J].金融博览,2007,(6):152-154.
[2]苗建军.城市发展路径——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0-24.
[3]王旭.美国城市发展模式——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区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20-123.
关键词:全球整合企业;城市连通性;创新城市
一、GIE的定义和特点
GIE这个名词最先由IBM公司在1998年提出,GIE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利用全球的资源与全球的人才寻求全球的商机。全球整合企业往往把大量资源投入全球经营网络,特别是重要的环节和节点,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适宜的地点设置采购中心、制造中心、研发中心、财务中心和营销中心,并在全球市场的若干重点区域和国家设立地区总部,统一管理协调公司各业务部门在当地的经营活动,形成一种多中心多节点的网络管理模式以应付日益激烈的竞争。
GIE是真正以全球化的角度在进行管理和运作,进行整合生产,并把价值带给顾客。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过去的多国发展战略调整为全球发展战略。全球经营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的常态:它们或者在全球最适宜的地点设置采购中心、制造组装中心、研究开发中心、财务结算中心以及营销服务中心完善全球产业链;或者把价值链的若干环节进行外包,充分利用其他企业、其他国家的资源;或者通过与其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或并购其他企业,吸纳整合全球最优资源,打造全球产业链和完善全球产业系统。GIE具有以下特点:
(1)全球竞争。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跨国公司通过营销服务全球化、制造组装全球化、研发设计全球化以及资金运作全球化,进行了深刻的全球战略调整,向GIE转型,打造全球产业链或者全球产业系统;它们通过制造外包和逐步转向财务管理、产品设计服务外包,成功地吸纳整合全球资金、市场原料、技术和人才等资源;聚集全球资源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从注重企业自身“有机增长”转向主要通过并购实现企业快速成长。
(2)全球经营管理。G I E通过股权全球化、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结构适应经济全球化三个层面的变化。G I E从全球吸纳资金,成为为全球股东负责的公司,实现股权全球化。G I E通过双向的甚至多向的矩阵式管理治理结构,在全球市场的若干重点地区和国家设立地区总部,统一管理协调公司各个业务部门在当地的经营活动,采用多中心多节点的网络管理模式,适应全球各个市场当地化经营的需要,在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设立纵向的业务分部以及横向的地区总部,使得这些公司形成了新的管理架构。
(3)全球企业理念和文化。为适应全球竞争与合作,GIE淡化企业国籍,强化全球性,从“我族文化中心战略”转向“多元文化战略”,跨国公司相应调整了企业经营理念和文化。由于GIE股权全球化,实际上已经成为全球企业,它不仅为总部所在母国的社会和环境负责,也需要对海外子公司的社会和环境负责,承担全球责任。同时,GIE之间的竞争已经从过去主要是硬件竞争上升到软件竞争,从过去主要是技术、产品的竞争上升到公司责任理念以及公司道德水准的竞争,先进的公司责任理念成为企业制胜的不可或缺的软竞争力。
二、GIE对城市连通性和公共治理结构的要求
GIE要求城市必须具有连通性。全球经济的网络特征使连通性成为全球城市的最重要因素之一。B o r j a和Ca s t e l l s(1996)在《地方与全球》一书中阐述:全球经济网络的控制性节点是商务产业研究开发活动最为发达的城市。在全球竞争中,城市必须提供这些产业所需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应的人力资源所需要的生活环境。同时,信息技术使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可以分散在全球范围的不同地域,同时仍保持了生产过程的整体性。G I E主导经济体系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要求将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否把所有有形的实体网络(即基础设施)的节点、密度和效率连接到世界各地;二是能否在世界无形的网络体系中发挥人口、知识、资金、货物和服务的全球性交换作用;三是能否创新性和适应性地不断发挥网络固有的协同作用,并起到超前示范导向作用。
GIE要求城市必须具有良好的公共治理结构。我国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一直延续到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体制。其基本特征是政府集权、城市分级、城乡隔离、垂直切割。相应地,也就缺乏地方自治、城市平等、城乡一体、横向合作等,从而不适应城市经济市场化、社会民主化、人口流动化的发展趋势。西方城市多采用公共治理结构来管理城市。公共治理就是在一定范围内多元主体对公共事务的协同管理过程。从政府管理向公共治理的体制转型,是城乡一体的市场经济发展对政府管理模式所提出的改革与创新要求。传统的政府管理与现代的公共治理,在管理主体、管理机制和绩效评估等方面有显著的区别。
(1)多元治理。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以政府组织为单一管理主体。社会公共参与的渠道狭窄,公民参政议政的效能感低。现代公共治理的模式,以公众偏好或市民对公共服务的实际需求及满意程度为导向,同时结合公共资源的可支配程度,来改进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方式。
(2)治理工具。城市政府管理的基本工具是法定权力与政府管制。在公共治理的工具体系中,政府管制、法律强制仍然是必备的手段。然而,当社会发展到要求政府突出社会服务职能的时候,政府放松管制,充分采用分权、授权、谈判、协商、合作、自治等方式方法,被证明是必要和有效的。
(3)组织制度。政府管理的组织结构是科层制度(官僚制),面对日益分化的、不确定的、动态的现代社会,这种组织制度暴露其僵化和低效的弊病。因此,公共治理导向的政府城市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建构动态合作的、网络结构的、社区自治的城市管理模式,提高治理组织的灵活性,降低城市运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
(4)规范体系。对于公共治理活动来说,法律、法规和政策是其规范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在这个基础上,还必须建构授权合同、契约、自治章程、行业规章等社会规则体系,以弥补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不足。归纳起来,城市公共治理的途径,强调政府与社会的有序合作,要求变政府统包式的管制模式为政府与社会合作的伙伴式管理模式。将政府的角色定位在“掌舵”即规划、政策、监控的地位,而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供应定位为城市公共部门以及第三部门的“划桨”职能。在管理的机制方面,公共管理强调战略管理、绩效评估及结果控制,注重城市一线管理部门及人员灵活、高效、负责地实现管理与服务职能。可以说,公共治理结构是比较适应G I E主导经济多元化、动态性的特征的管理模式。
三、面向GIE城市发展的政府机制创新
1.促进竞争与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一方面生产要素(信息、技术、资本、人才等)及其组合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在全球流动和扩散。而另一方面,这些要素又在特定区域或地方集聚。全球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全球生产网络与全球市场的形成,使得国家和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变得空前激烈 与频繁。GI E主导经济体系下,基于形成的高度互联、高度扁平的全球城市网络,节点城市竞争的内容和重点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主要体现为:一是从量的竞争向质的竞争转化,表现为从城市经济规模和总量的竞争转向产业链环节的竞争。二是从有形的物质形态竞争向无形的虚拟形态的竞争转化,表现为从城市空间竞争转向经济流量,例如信息、货币流动、品牌的竞争。三是从静态形态的竞争向动态形态的竞争转化,表现为对城市的经济要素的流动便捷性和快速性的极度重视。因此,对于区域性中心城市而言,竞争和合作是必需的手段,需要根据G I E主导经济体系下城市竞争的特点,开展各个层面的竞争和合作。
2.建设创新城市
创新城市的内容包括很广,可以包括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城市功能、创新城市产业体系、创新城市空间结构、创新城市组织构架、创新城市环境、创新城市文化等,建设创新城市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在具有明显创新性要求的G I E主导经济体系中占据有利位置。政府可以从以下角度建设创新城市。
(1)中心城市政府要有超区域性的人才资源开发战略思想。尽管人才都集中在城市,但由于市场竞争的作用,人才作为一种特殊的要素,具有特殊的开发方式,其所有权与使用权可以分离,居住地与工作地也可以分开,因此区域性中心城市政府要有“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人才开发战略思想。
(2)区域性中心城市政府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不仅本身是十分活跃的因素,而且会促使科技的进步,推进企业的竞争,促进城市的发展。为此政府要用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政策,凭借人才的力量,培养整个城市的竞争力。为此要创造条件建立区域性人才教育培养中心、区域性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的文化交流中心、区域性的信息中心等,通过这些中心建设与发展,使中心城市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并具有巨大的创新活力。
(3)区域性中心城市政府要制定和实施鼓励创新政策。城市的创新能力和活力需要政府的创新政策予以支持和保障。中心城市政府要大胆地实行“凡未禁止的,都是允许的”政策,鼓励人才和市场各主体大胆地探索创新,使人才的创新活动有无限的空间。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
参考文献:
[1]萨姆•帕米萨诺.“跨国公司”已过时“全球整合企业”兴起[J].金融博览,2007,(6):152-154.
[2]苗建军.城市发展路径——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0-24.
[3]王旭.美国城市发展模式——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区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