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连队唱到了中央电视台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foun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他们没有专业的歌喉,没有华丽的服饰,但他们浑身洋溢着浓郁的兵味儿,让人们感受到像是从原野吹来的清新之风。
  耕耘仲春,收获金秋。一档由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中心于今年5月推出的赛事类大型系列军事文娱节目“我爱唱军歌”,经过海选、周赛、月赛以及6场年度决赛的激烈比拼,所有奖项已花落各家,选手们高歌凯旋。
  当走进“我爱唱军歌”的录制现场时,那种华丽的舞台上不一样的军味立马感染了记者。选手们有的集体演唱,有的个人表演。他们演唱的军旅歌曲,既有脍炙人口的经典老歌,也有广为流传的军事题材影视剧插曲,还有近年来新创作的优秀队列歌曲和基层官兵的原创军营民谣。那种对火热军营的热爱,对无悔军旅人生的感悟,被他们演绎得淋漓尽致。正如评委阎肃现场点评所言:虽然他们没有专业的歌喉,没有华丽的服饰,但他们浑身洋溢着浓郁的兵味儿,让人们感受到像是从原野吹来的清新之风。
  我们的快乐使者
  被总政治部通报表彰的“全军优秀业余演出队”——北空文化服务队经过一路地打拼摘得了总决赛的桂冠。他们是这样一支特殊的业余文艺队伍:没有正式编制,但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没有专业编导,但人人会创作、个个能导演;没有昂贵的设备和华丽的包装,但推出的作品却受到上至军委首长下到普通一兵的普遍称赞,并在社会上享有美誉。他们坚持写兵、演兵、唱兵,年年走边关、走戈壁、上高山、下海岛为兵服务,足迹遍及北空所有基层连队和边防哨所,被基层官兵亲切地称为 “我们的快乐使者”。
  北空所属部队点多、线长、面广,许多部队驻地高度分散。走边防时,他们几乎每天都要跑一站,少则二三百里,多则五六百里,车辆颠簸,风沙扑面,艰辛地跋涉对每一个队员的体能和意志都是严峻地考验。问起连续8年随队下边防的队员褚海辰为什么热爱这项工作时,她饱含深情地说:“边防的官兵真是太可爱了!只有到过那里、了解他们的人,才能真正懂得边防官兵们淳朴真挚的情感,才能被他们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所感动。他们盼着我们去,给他们带去欢笑、带去温暖!”
  二班的邻居
  “这个组合太时尚了,把队列动作和舞台艺术有机统一,将兵味和流行味结合到了极致。”担任本次比赛评委的老艺术家阎肃竖起了大拇指。这就是“新军营民谣”组合,名叫“一排一班”,直白、有兵味,亲切得就像二班的邻居。本次总决赛他们不负众望获得了亚军。
  “一排一班”人员构成颇有几分“平民化”的味道——他们都是从成都军区各个基层单位海选而来。三个月的海选,几万人的“应试”大军中只留下了王金鑫、张鑫、黎奇、奥嘉、格桑和“阿式兄弟”阿力、阿川共7人。被誉为“外交部长”的奥嘉和“阿式兄弟”三人都是彝族,都来自四川农村,虽然没在同一个部队,但都和“方向盘”打上了交道;藏族战士格桑,也是一名基层驾驶员,出生于青海,性格爽直,善沟通;王金鑫和张鑫都是山东人,两个性格耿直的汉族小伙子,一个程控员,一个文书,比过武、获过奖;与其他6人的岗位不同,成都籍汉族战士黎奇则是一名炊事员,他颠覆了人们对炊事员“黑乎乎、胖乎乎”的认知印象,眉清目秀,眼明齿白,学过现代舞、爵士舞、街舞等,浑身上下活跃着舞蹈细胞。能走上央视大舞台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得不易,他们也非常珍惜这一次难得的机会,一路高歌,用堪比专业的台风和唱功征服了观众和评委,最终坐上了亚军的宝座。
   “生命禁区”的文艺轻骑兵
  获得亚军的另外一个演出队是南疆军区战士业余演出队。在南疆军区千里边关的座座哨卡,他们是一支用真情为高原官兵奉献的特殊队伍,“接力唱”、“接力舞”是他们独特的表现形式,边防官兵献上的塑料花是他们心中最圣洁的花。他们被官兵亲切地称赞为一支在“生命禁区”播撒快乐的文艺轻骑兵。
  在海拔5380米的神仙湾哨所,演出队的阿提古丽、阿孜古麗和阿依努尔3名队员,穿着粉红色的舞纱翩翩起舞,欢快的新疆舞蹈陶醉了官兵。连续跳了5分多钟,17岁的阿孜古丽突然晕倒在舞台上,官兵们赶紧将她送进医务室抢救。半个小时后,阿孜古丽苏醒过来,医生警告她不能再跳了。谁知半小时后,她又飘上舞台。“当时我真的有点演不下去了,但看到台下那一双双专注的眼睛和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我只能强挺着。为边防官兵演出,我愿再次晕倒在舞台上。”阿孜古丽动情地说。
  比赛结束了,可大家爱唱军歌的热情依然那么高昂。参赛的30多个业余演出队(组合),共计500多名选手,他们有的是来自基层的年轻官兵,有的是曾在军旅的退伍老兵。无论是西沙群岛的“高脚屋”组合、大山深处的“魅力工兵”组合、炊事班的“壮哥儿们”组合、西域边陲的“海拔线乐队”、“山沟里的白浪花”演出队还是“木棉花”、“问边关”演唱组合,以及“老兵新邮”文化服务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我爱唱军歌。
  特约编辑/李 凯
其他文献
“穿军装的易中天”、“文官武状元”、“思想达人”、“军营偶像”……在官兵授予的各种头衔中,程璋最喜欢的仍然是“指导员”。他说,指导员是一个温暖而富有感情的称谓。也因此,战士们常说,指导员程璋外冷内热,就像个“暖水瓶”。  他,不算太高的身材,标准的板寸头,炯炯有神的双眼,洪亮干脆的声音。这是程璋给我的第一印象。  他,任指导员6年来,中队4次被上级评为“基层建设先进中队”,党支部2次被表彰为“先进
期刊
开栏语:“走基层”从这里出发啦!这是一个全新的栏目,不仅仅是秉承“生活”“走进战士床头柜”的初衷,更是落实中宣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实际行动。请跟随本刊记者的脚步,走进基层部队,走到战士中间,参与火热的军营生活。我们将给您不一样的视角,呈现最精彩的原味生活。    火热的军营,火热的生活,这是我到南京军区某旅采访最真实的感受。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激情,红色的腰鼓打起来,帅气的滑轮转起来,
期刊
它是一曲我军历史进程的集体大合唱,真实唱出了官兵们献身国防、积极参与改革、与时俱进的心声;它是一幅全景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辉煌成就的壮丽画卷;它是一本充分体现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科书。它有着庞大的作者群——从军委领导到普通士兵,从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到基层部队官兵,从离退休的老领导老同志到复员转业退伍军人;它有着网友“中国最牛”和媒体《星火燎原》姊妹篇的美誉——它就是《强军之路——
期刊
题记:在北海舰队航空兵某飞行团会议室,第一次面对吴志忠,很硬朗的男人,坐在我的正对面,腰挺得笔直,很随和很温情地直视着我等待发问。他说话虽然慢条斯理,但却思路明晰、逻辑性很强。我知道写人物离不开故事和细节,没想到要从吴志忠身上找“故事”并不是件容易和轻松的事。他不会“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感人事迹,因为他觉得自己所做的事,就是一名合格军人应尽的本分,称不上什么伟大。所以整整一上午从他身上“挖”到的
期刊
编者按:  一年一度的复退工作即将开始,为了帮助你走出军营,回地方施展才华。从本期开始,本刊与北京军誉文化传播中心联合推出“优秀复转军人成功创业事例”展登,我们将在明年底组成专家评审团评选“中国优秀复转军人创业先进个人活动”,凡是有意参加活动的复转军人均可报名。联系电话:010-64636838,联系人:杨涛。  期待着您的参与!    王克明简介:   1951年出生于江苏高淳,1970年入伍至
期刊
地方政府机构有“名誉主席”,驻疆某红军团有个“名誉班长”,这事可神了。  谁是“名誉班长”?该团七连七班班长李满喜是也。为何得名?自打新兵下班宣布班长命令到现在,他在连里呆的时间加起来不到两个星期。挂着班长“头衔”却在职不在位,大伙戏称“名誉班长”。哪里去了?身怀射击绝技的他被上级选中,参加尖子兵集训去了。  虽然人不在位,戰友们却时常听到关于他的“传说”。今年3月12日,刚到师射击尖子集训队的李
期刊
组合拳  近日,笔者在某旅外训场目睹到这样一幕练兵场景:寒风中,加油车和战术野战油库车一字儿排开,正准备对百余台外训车辆装备加注油料。这是年初新装备到位后,在完成了为期1个月的基地驻训和野外拉练后,他们进行的第3次带战术背景的野战保障训练。官兵们操作精准,分队间协同默契,保障行动更是井然有序、高效顺畅。这个镜头是该旅狠抓新装备保障形成战斗力的普通一幕,更是近年来他们在装备保障训练中善打“组合拳”,
期刊
组建32年来,他们安全销毁战区报废弹药7万余吨;  参加过“中山舰”弹药、“二战”遗留弹药销毁等31项急难险重任务;  率先展开报废弹药处理规范化建设,为全军提供样板和借鉴;  先后有10余名干部被列入军区专家人才库,取得24项科研成果,12项在全军推广;  他们是军区唯一一支以报废弹药销毁、危爆品应急处置为主业的“拆弹部队”,代号76318。    拳头握得紧,出拳才有劲  ——销毁“战场”时刻
期刊
海岛代职回来,那段生活逐渐沉淀在记忆深处。每每说起那段日子,我仿佛又听见集合的哨音和夜夜伴我入眠的涛声,好像又闻到空气中略带咸腥的海风味道,似乎又看见一个个迷彩身影和晒得黝黑的面孔……在海岛代职的那些日子,那些生活画面,又在我的头脑里逐渐清晰起来。  我奉命代职的部队,叫71887部队——一支有着光荣历史的海防部队。来到这支部队,担任通信连副指导员,我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海岛为家、艰苦奋斗、祖
期刊
有个女孩哭着跑回娘家,气急败坏地向父母诉说再也无法忍受新婚的丈夫,在双亲的百般劝解下,仍然坚持非离婚不可。这时父母拿出一張白纸和一支笔,交给女儿,要求她每想到对方一个缺点就在白纸上画一个黑点,于是她就不停地在白纸上画黑点,在她画完以后,父亲拿起白纸,问她看到了什么,女儿回答:“缺点啊,全都是他该死的缺点。”父亲笑着问她还看到什么,她回答说:“除了黑点,什么都没有看到。”在父亲的一再追问下,女儿终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