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绿色革命”:痛苦和希望并存

来源 :农家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lers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国,也是全球主要的粮食生产国,耕地面积约有1.6亿公顷,占可耕地面积的87%,有一半国土已开垦为耕地,全国有近75%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即便如此,食品匮乏依然是这个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印度期望一场以科技和市场化为驱动力的新绿色革命,根本改变印度农业积贫积弱的落后局面。
  近日,印度巴巴原子研究中心(BARC)主任Sekhar Basu表示,“未来绿色革命应该始于核科学,它可以提供能够抵御干旱、虫灾和盐度的种子,并提高产量。”但这毕竟只是研究人员对未来的一种预估,具体要如何走?各方还有待时日取得共识。
  86岁的印度人谷恰兰·辛·卡卡特还记得20世纪发生在印度的一次最严重的饥荒。1943年,400万人死于“孟加拉饥荒”。此后20年,印度必须每年进口数百万吨谷物以解决吃饭问题。20世纪60年代中期,印度又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干旱,民不聊生。当时,美国育种专家博·伯劳格和印度研究人员合作,将他的高产麦种引入了印度旁遮普邦,这引发了历史上有名的“绿色革命”。
  1968年,印度农学家报告称,引进墨西哥高产小麦品与传统品种相比,产量可提高至原先5至10倍。那年3月,“绿色革命”一词诞生,特指农业技术开发和推广以及配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促升粮食产量。
  当时,卡卡特是旁遮普邦主管农业的官员。到1970年,农民付出同样的劳动已经可以获得相当于原来3倍的收入。“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盈余的粮食。”卡卡特说,“学校提前一个月放假以腾出教室放置收获的麦子。”
  从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世界粮食产量翻了一倍,很多人认为,“绿色革命”转变了上世纪前半时期的全球饥荒局面,并拯救了大约100万个生命。在这一时期里,印度经历了第一次绿色革命,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
  在粮食危机的阴影下,印度政府把加快发展农业作为一个重点。农业部受命制定一项农业发展新战略并于1965年9月向最高经济决策机构国家开发委员会提出一个题为《第四个五年计划的农业生产:战略和计划》的方案。这个由英·甘地总理授意制定的新战略最明显的特点是,它同以往尼赫鲁所主张的“土改、合作加乡村建设”的改良主义老战略的决裂,它绕过了农村的土地关系和社会种姓关系的难题,致力于引进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力。
  新战略综合了世界银行、美国援外机构和福特基金会及印度国内专家们所提出的意见,其主要内容是在农业生产中推广使用优良品种以及相应的配套技术,增加农业投入,选择一些土地耕种条件好、雨量充足又有水利设施的地区实施现代农业技术一揽子计划。按照新战略的具体规定,印度要在1971年以前使全国12%的良田采用高产品种,实施特别集约的耕种计划,使粮食总产量从1964~1965年度的9000万吨提高到1970~1971年度的1.25亿吨,即增产38%。
  这场以引进墨西哥高产小麦品种为开始标志的绿色革命大约持续了10年。在这场革命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因素有三个:推广以科学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技术;增加农业投入和改善配套服务,如强化在水利、能源、种籽、化肥和信贷方面的支持力度;实施刺激并保持农业生产和消费的配套公共政策,如决定对农产品提供价格支持,由国营粮食公司进行收购和储存。
  从1966年度到1976年度,印度粮食总产量从7235万吨增至12103万吨,增幅达67.28%。从1977年起,印度基本停止了粮食进口,并一直保有2000万吨的储备粮。1978年以后,印度连续三年成为粮食净出口国,尽管净出口额很少。1987年印度遭受百年不遇的严重旱灾,由于政府掌握的储备粮达到2360万吨,虽然当年因粮食配售和赈灾用去了2200万吨储备粮,但在补进收购的粮食后,到1988年初政府仍保有1401万吨储备粮。1991年初,印度储备粮再次回升到1910万吨。
  “绿色革命”的奇迹如今在印度旁遮普邦消失了。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粮食产量的增长趋势已基本停止,而过度的灌溉导致地下水水位骤降。成千上万亩的耕地成了盐碱地、泡水地。40多年的密集灌溉、施肥、使用农药,极大地破坏了旁遮普邦的土壤,也伤害了那里的居民,这里的癌症患者越来越多,在尘土飞扬的不提瓦拉村,留着飘逸长须、头戴蓝色长巾的村长老贾格瑟·辛说:“医生说,我们这里的癌症可能是水质不好引起的,我们这里的水被农药污染了,但是大家别无选择,只能喝这些毒水。”
  没有证据表明这些癌症病例肯定是由农药引发的,但是研究人员在旁遮普邦农民的血液中、地下水中、蔬菜里、甚至母乳中都检测出了长期不能分解的农药。因为从马尔瓦区坐火车到比卡内尔癌症医院看病的人太多了,所以那趟火车被叫做“癌症快车”。政府很重视这一现象,花了一大笔资金为受害最重的村庄兴建逆渗透水处理厂。
  此外,越来越昂贵的化肥和农药成为旁遮普邦农民的沉重负担,让很多农民欠了一屁股债。研究发现,1988~2006年,旁遮普邦接受统计的93个村子里就发生了1400多起农民自杀事件。据某些团体估计,旁遮普邦在那段时间的自杀人数共计为4万~6万。其中,很多人喝农药或者上吊。
  “绿色革命带给我们的只有衰败。”贾贾尔村的退休教师加奈尔·辛说:“它毁了我们的土壤、环境、地下水,从前村子里有个市集,大家常聚在一起放松,很开心。现在,我们则是在医院聚会。政府为了使粮食增产,牺牲了旁遮普邦人民的健康。”
  当然,也有持不同观点者。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知名土壤学教授拉坦·拉尔就是其中之一。他1963年毕业于旁遮普大学。他认为,大多数问题来源于滥用而不是正确采用“绿色革命”的技术,包括过度使用化肥、农药、过度灌溉。当地农民还清除田里剩下的所有作物,相当于把土里的养分都清走了。“我知道水质恶化和水位下降的问题。”拉尔说,“我们付出了饮用水的代价,但如若不这样,人们连命都保不住。”
  早在1976年,亚洲开发银行的一份报告也指出1963~1967年间和1971~1975年间南亚和东南亚的年均稻米产量增长率都低于1.5%,在其中几个国家中甚至低于1%。这是水田的稻米产量;在旱地农业产量方面同样没有什么突破。另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上世纪80年代亚洲稻米产量的增长速率急剧下降,从上世纪70年代年均2.6%的增长率下降到1981年的1.5%。这些结论都表明这种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从粮食生产角度来看,我们不能否认“绿色革命”的好处。自从引进了伯劳格开发的新品种,印度就没出现过饥荒,全世界的谷物产量也增加了一倍多。然而,“绿色革命”真能解决全世界的粮食危机吗?2008年,一项名为“国际农业知识科学与科技发展评估”的研究指出,过去30年间科技进步带来的粮食增产并没有让世界上的穷人获得更多食物。因此,许多农学家和农民相信,解决目前的粮食危机得靠第二次“绿色革命”。
  在进入瓶颈之后,如何推动农业发展再次成为印度各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印度官方和学界著名人士一致认为,要实现“印度崛起”这一宏伟目标,首先必须解决农业增产的问题。
  2005年月10月16日,被称为印度绿色革命之父的著名农学家斯瓦米纳坦在新德里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上坦率承认:“农村的情况真是糟透了,如果我们不改善农业部门,整个国民经济将受到危害。”他呼吁在农村实行电子化革命,使农产品价格透明化,推广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率,在农业多样化过程中对所有农产品进行“革命”。
  2006年1月3日,辛格总理在印度科学大会第93届年会的开幕式上吁请科技界启动第二次绿色革命。他指出,过去30年农民从科技贡献中已得到很多好处,但还有很多事要做。第一次绿色革命释放出来的技术和战略已经耗尽自己的能量,印度农业必须进行第二次绿色革命。
  辛格认为,第一次绿色革命存在两个明显的不足之处:一是对旱地农业没有好处;二是只对大农庄和大农户有利。因此,这一次绿色革命要特别关注旱地农业,而且要适应小农和边际农的需要。优良品质和科学技术推广的范围不仅包括粮食作物,还应当普及到非粮食作物、果蔬以及其他新的农产品种。第二次绿色革命应该同时对农业和农村制造业提供新技术,为农村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为了落实第二次绿色革命计划,斯瓦米纳坦建议把2006~2007年度定为印度农业振兴年,并提出一个堪称第二次绿色革命纲领性文件的“行动计划”。该计划提出了5项振兴印度农业的措施:
  提升土地健康程度。由农业大学、研究所、农民科学中心、化肥公司、邦政府农业部和农民协会通力合作,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手段提高土地生产潜力。
  改进水利管理体系。重视雨水的收集和储存,对雨水、地下水、河水等进行综合利用;对现有的水井、塘坝等各种水利设施进行全面维修;通过立法管理水资源分配。
  改善农村信贷和保险。为了提高小农生产和避免农民频频自杀,政府将考虑改革农村信贷,对银行系统提供支持,使农作物贷款年利率降低到4%。中央和邦政府必须建立农业风险基金,为灾区农民提供援助。
  推广生物和信息技术。在每一个村社选择一对男女青年,对他们进行新技术的专门培训,从而建立一支全国性农村科技队伍。
  完善农产品市场。一个有保证和有利可图的市场是农业赖以生存和农民维持生计的关键。市场改革必须从生产计划开始,贯穿于种植—销售—消费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实际上,农业复兴的一个关键举措,是改变目前既剥削了农民也掠夺了农地的掠夺性农业发展方式。现在进行的集约耕种模式,不加区别地使用杀虫剂、化肥和杀菌剂,盲目使用地下水,从而让土地变得贫瘠,农民变得更穷困。集约耕种的长期效率没能得到体现。
  从2004年开始,印度政府开始推进第二次绿色革命,核心是借助全面的现代科技进步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因此也被批评者认为是“科技决定论”。可以看到,目前科技进步已经不是唯一的推动力,农业市场化、农产品商品化等新举措,有望根治印度农业积贫积弱的顽疾。
其他文献
@萍果里:朝霞刚升起,水精灵就醒了,在荷叶上玩溜溜球呢,玩得流光溢彩的,看见她,就知道世界有多美了,她玩累了,就变成水蒸气,拉着风的手漫游世界,太阳回家了,风说:“我送你回家吧”,草叶和花朵缠着她讲故事,夜里,气温降下来了,水蒸气又变回小水滴,躲在花瓣里,讲露珠的故事。  作者:梁博闻 10岁 非常美术工作室
期刊
加拿大曼尼托巴省政府近日宣布,计划在全省草坪护理上禁用化学合成农药。法案生效日期为2014年12月,但有一年的宽限期。根据法案,将禁止在草坪、车道、人行道、庭院、学校操场、运动场和游乐场上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农田、高尔夫球场、草皮农场不在禁令限制范围内。  保护及水资源管理大臣Gord Mackintosh称,由于市场上有越来越多的替代产品,可以同样有效地进行杂草防控,因此曼尼托巴省建立了此项立法。
期刊
北方人爱吃面,最爱吃面的非陕西人莫属。面食品类,陕西花样最多。陕西面食文化,可追溯到西周。在首届中国面食文化节上,饮食专家王明德说:“世界面条故乡在中国,中国面条故乡在陕西。”  在陕西寻找面的故事,不得不提三位名家:贾平凹、张艺谋、陈忠实。  “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人民吼叫秦腔,调一碗黏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贾平凹笔下,这首广为流传的民谣展现了陕西传统的民俗风情。在许多作品中,贾
期刊
讲古寻宗话面条  北京大栅栏,有一家专供炸酱面的小面馆,食客如云,与炸酱面相配合的,是诸多的民间老物件老照片,透着浓郁的京腔京调京味京韵。一边吃炸酱面,一边聆听京剧唱腔,五味杂陈。忽想少时看过老电影《三进山城》面馆跑堂的呼喊:“楼上请,汤面两碗!”被我们模仿得惟妙惟肖,就像前几年唱过“翠花,上酸菜”那首歌。酸菜也好,面条也好,都是正宗的乡土饮食。酸菜雪里蕻配面条,味道倒也不错。  韩国KBS拍摄了
期刊
对初到西安的游客而言,这是一个最不用发愁吃的城市,大街上随处可见户县摆汤面、秦镇凉皮、岐山臊子面、杨陵蘸水面等地域特征明显的店名;但这同时是一个最让人发愁吃的城市,那么多面店,怎么选?  比起辉煌的大面馆,更多人偏好巷子里的小面馆,如老米家的、老薛家的、老孙家的、老刘家的,开着宝马、奔驰去街头老王面馆吃三五块钱的一碗面,更是大有人在。倘若问起面馆,总有人告诉你:沿着道直走,左转弯,接着右转弯,巷子
期刊
1. 村中的夏天最适合我们猫同胞们待了,因为这里特别的凉快。  2 村路旁,不仅有无数的树,更有很多的凉亭。  3.如果感到天气实在热,在桥下水边的大石头上趴一趴,也可以消暑啊。  4.老奶奶家的树很茂密,在树荫下是看不到太阳的。树荫把阳光筛成了碎片。  5.偶尔看着葡萄架下的老爷爷下棋,同样可以“心静自然凉”。  6 .晚上的村子拥有月亮和星星。是不是因为这里太凉快,好多星星都来这里避暑?朋友猫
期刊
平民色彩  外地人到昆山,想尝一尝昆山的特色美食,询之本地人,会得到众口一词的推荐:阳澄湖大闸蟹、奥灶面。  不过,螃蟹的时令性强,来的季节不巧,就吃不着了。加之近年阳澄湖大闸蟹品牌备受追捧,已成稀罕货,你要是没点“路子”,怕都不一定吃得上正宗阳澄湖大闸蟹。  相比于阳澄湖大闸蟹价格的日益走高,昆山奥灶面则一向定位于大众消费,是一般工薪阶层就吃得起的。  许多昆山人的一天,差不多就是从吃奥灶面开始
期刊
重回山居,已经是十数年后,感觉已然完全不同。山居更显苍老和凝重了。每到假日,城里人蜂拥而至,到这里,品尝原汁原味的农家味道,坐在石墙下眺望连绵的群山和地垄,享受一天安静温煦的阳光。山居进入了风烛残年,破败不堪,寂静,甚于荒凉。但所在的地方,境界开阔,灵气充足。在这里或端坐,或伫立,或安卧,泰然如佛,飘然如仙。  对面的山顶上,有个古老的禅寺,建筑风格与之相近,也是一处随地取材的石头小筑,小小的天井
期刊
2月11日,农业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为打造引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农业部公布了新近认定的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加上前两批,全国示范区总数现已达到283个,面积共有12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  示范区领跑现代农业  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司长叶贞琴介绍,前两批的153个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领跑全国,201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831亿斤,占全国的2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期刊
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孕育生命的时刻,生机盎然是春天最好的写照。大地从这一刻步入欢乐的时光,所有的生灵被春天唤醒,激情在这一刻释放,春潮汹涌澎湃,让大地迎来一个焕然一新的世界。  春天蕴含着无穷的能量,促使整个世界为春天来临而牵动,春是一个动态的世界,让人刮目相看,用最为貼切的词汇可以概括春天的色彩——日新月异,阳光灿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