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皇帝之一。太宗对待佛教的态度,大多是从政治的需要出发,加以整顿与利用,并未诚心奖挹佛法,这一态度只是到了晚年才有所改变。
太宗即位之初,对佛教严加整治,禁令森严。贞观六年(632年)傅奕再次上书,令僧吹螺,不合击钟。又说佛法妖伪,“于百姓无补,于国家有害”。太宗颇然其言。对于当时非常激烈的佛道之争,太宗于贞观十一年明确表示,华夏之教(儒、道)是维系国家安定昌盛的根本,不应位居外来的佛教之后,故令道士、女冠在僧尼之前。太宗的这一态度,导致了唐王朝初期先道后佛及对佛教加以抑制的政策。
唐太宗虽然对佛教并不热心,但在他即位前后,也有许多扶植、利用佛教的表现。只是这些表现,都是为了满足其各种各样的需要。例如,太宗即位之前(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以秦王的身份率兵围攻洛阳,征讨王世充时,为了取得少林僧侣的支持和帮助,就曾致函少林僧人,要“护持正谛”、“化阐缁林”。然而在他攻占洛阳之后,却废除隋朝寺院,沙汰僧人。
唐太宗崇尚文治,认为只有尧、舜之道,周、孔之教,才是治国安邦的根本,而佛法则无益于治国平天下。如梁武帝、隋炀帝皆因笃信佛教,致使国破家亡,应该引以为戒。另外,为了抬高李氏皇室的社会地位,李唐王朝尊道教的始祖老子为其祖先,自称“朕之本系,起自柱下”,所以,理应“敦本系之化,尊祖宗之风”。然太宗于佛教虽“非意所遵”,卻没有听取傅奕等的建议,而行毁法之举,主要原因在于,一则佛教对治国安邦有着儒、道所不能替代的功效,且佛法流传中土已五六百年,信徒众多,影响广泛;二则太宗留心学问,旁及释典,经常与义学僧侣交流,如慧休、慧乘、明瞻、智实等。
贞观十九年(645年)春,玄奘法师载誉回国,朝野轰动。据《续高僧传·玄奘传》载,玄奘回国之初,向太宗请求设立译场,搜擢贤明。太宗曰:“法师唐梵俱瞻,词理通敏,将恐徒扬仄陋,终亏圣典。”法师固请乃许。佛典的翻译,六朝视为国家大事,更不用说二秦之译场,有门徒三千的盛况,隋朝的兴善寺及上林园翻经馆也是近在眼前。这些当然是太宗所非常熟悉的,如果太宗果真有心提倡,自不会拒玄奘所请。由此可见,太宗对于佛经的翻译,并不热诚。关于这一点,还表现在太宗曾先后两次劝请玄奘还俗,助秉俗务。此后,玄奘成为太宗的相知,为太宗所敬重,他的译场也得到了太宗的大力支持和赞助,也是事实。
但太宗之供奉玄奘,还有其政治原因。由于玄奘在印度的崇高声望,赢得了戒日王的尊重,贞观十四年,戒日王会晤玄奘,第二年谴使至唐,太宗亦谴使抚慰,建立了中印历史上首次正式的友好关系。玄奘在中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也是其受到太宗敬重的原因之一。
太宗晚年对佛教的态度有所转变。曾亲制《圣教序》,从玄奘听瑜伽大意,论金刚般若。崩御之年,还曾多次对玄奘说:“朕共师相逢晚,不得广兴佛事。”由于太宗晚年转向对佛教的信仰,使得唐初的先道后佛政策有所改变。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秘书长
太宗即位之初,对佛教严加整治,禁令森严。贞观六年(632年)傅奕再次上书,令僧吹螺,不合击钟。又说佛法妖伪,“于百姓无补,于国家有害”。太宗颇然其言。对于当时非常激烈的佛道之争,太宗于贞观十一年明确表示,华夏之教(儒、道)是维系国家安定昌盛的根本,不应位居外来的佛教之后,故令道士、女冠在僧尼之前。太宗的这一态度,导致了唐王朝初期先道后佛及对佛教加以抑制的政策。
唐太宗虽然对佛教并不热心,但在他即位前后,也有许多扶植、利用佛教的表现。只是这些表现,都是为了满足其各种各样的需要。例如,太宗即位之前(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以秦王的身份率兵围攻洛阳,征讨王世充时,为了取得少林僧侣的支持和帮助,就曾致函少林僧人,要“护持正谛”、“化阐缁林”。然而在他攻占洛阳之后,却废除隋朝寺院,沙汰僧人。
唐太宗崇尚文治,认为只有尧、舜之道,周、孔之教,才是治国安邦的根本,而佛法则无益于治国平天下。如梁武帝、隋炀帝皆因笃信佛教,致使国破家亡,应该引以为戒。另外,为了抬高李氏皇室的社会地位,李唐王朝尊道教的始祖老子为其祖先,自称“朕之本系,起自柱下”,所以,理应“敦本系之化,尊祖宗之风”。然太宗于佛教虽“非意所遵”,卻没有听取傅奕等的建议,而行毁法之举,主要原因在于,一则佛教对治国安邦有着儒、道所不能替代的功效,且佛法流传中土已五六百年,信徒众多,影响广泛;二则太宗留心学问,旁及释典,经常与义学僧侣交流,如慧休、慧乘、明瞻、智实等。
贞观十九年(645年)春,玄奘法师载誉回国,朝野轰动。据《续高僧传·玄奘传》载,玄奘回国之初,向太宗请求设立译场,搜擢贤明。太宗曰:“法师唐梵俱瞻,词理通敏,将恐徒扬仄陋,终亏圣典。”法师固请乃许。佛典的翻译,六朝视为国家大事,更不用说二秦之译场,有门徒三千的盛况,隋朝的兴善寺及上林园翻经馆也是近在眼前。这些当然是太宗所非常熟悉的,如果太宗果真有心提倡,自不会拒玄奘所请。由此可见,太宗对于佛经的翻译,并不热诚。关于这一点,还表现在太宗曾先后两次劝请玄奘还俗,助秉俗务。此后,玄奘成为太宗的相知,为太宗所敬重,他的译场也得到了太宗的大力支持和赞助,也是事实。
但太宗之供奉玄奘,还有其政治原因。由于玄奘在印度的崇高声望,赢得了戒日王的尊重,贞观十四年,戒日王会晤玄奘,第二年谴使至唐,太宗亦谴使抚慰,建立了中印历史上首次正式的友好关系。玄奘在中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也是其受到太宗敬重的原因之一。
太宗晚年对佛教的态度有所转变。曾亲制《圣教序》,从玄奘听瑜伽大意,论金刚般若。崩御之年,还曾多次对玄奘说:“朕共师相逢晚,不得广兴佛事。”由于太宗晚年转向对佛教的信仰,使得唐初的先道后佛政策有所改变。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秘书长